APP下载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的实践逻辑

2021-08-25李少军

关键词:战略决策战略布局战略目标

李少军

[关键词]战略决策;战略目标;战略阶段;战略布局;战略定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作为一个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使命型政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自觉把观大势、谋大局、抓根本作为履行领导职责的主要任务,作出了一系列决定中国命运的战略决策,引领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表现出了一个百年大党非凡的战略领导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总能在紧要关头、重大考验面前“不畏浮云遮望眼”“乱云飞渡仍从容”?其系列战略决策如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些都是在回顾百年党史时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此外,从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出发,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战略决策的实践逻辑,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提升战略思维能力,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也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学术界从管理学角度研究“企业或企业家战略决策”的成果丰硕,主要探讨企业如何就内外部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关于“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的研究,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以段培君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从战略哲学的角度,着重探讨战略思维的一般理论与方法,其中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与战略决策。以杨春贵教授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聚焦“中国共产党的战略思维”,回顾党在各个历史时期战略谋划、战略指导的历史脉络。二是已有成果主要集中于研究党史上重大事件的决策过程,比如关于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美援朝入朝参战、和平解决西藏问题、兵团垦荒戍边、三线建设、改革开放、西部大开发、解决香港问题等。三是有一些研究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党的领袖人物战略决策方法艺术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大多资料翔实,注重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中去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细节。上述代表性成果虽然列举得不全,但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到,目前大历史跨度地或专门研究“中国共产党战略决策”的学者和成果还比较少。基于此,本文旨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分析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进行战略决策的实践逻辑,亦可称之为基本经验,以期为新发展阶段各方面的决策工作提供参考。

一、明确战略方向,设定战略目标

明确战略方向,设定战略目标是战略决策的逻辑起点。方向是否明确,目标是否科学直接关系整个实践过程的走向。中国共产党人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共产主义为行动的“总方向”“总目标”,这是百年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辉煌成就的首要原因。

(一)以价值立场校准战略方向

任何战略决策都有明确的价值立场为支撑。为了谁,相信谁,依靠谁?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进行战略决策必须回答好的问题。人民群众是党和国家事业永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也是党和国家命运的最终决定力量。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石破天惊地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民视为力量之源,把人民至上的原则融入自己全部奋斗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拥有强大的战略决策能力,就在于没有一党私利,能够始终以价值立场校准战略方向,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努力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党的一大依据《共产党宣言》,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二大明确指出,我们党是“为无产阶级之利益而奋斗的政党”。1939年2月,毛泽东在给张闻天的信中第一次提出了“为人民服务”的概念。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报告中,毛泽东同志把和最广大人民取得密切聯系作为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把人民是否拥护、赞成、高兴、答应作为衡量改革和一切事业根本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必须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强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则把为人民谋幸福提升到党的初心的高度。在2012年11月15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首次集体公开亮相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此后,党中央作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都体现了让国家更加富强、社会更加公平正义、人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价值追求。在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多个方面,一直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体现了当代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自觉坚守。

由此,我们可以看清党在战略决策中一以贯之的价值立场,即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二)以科学目标擘画战略愿景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高举理想的信仰型组织。这个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能够实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说到底是由马克思主义占据道义和真理的制高点所决定的。没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不可能有中国共产党一次次在重大关头对战略愿景、战略蓝图的准确擘画。

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并致力于将这一政治使命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自觉担负起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的历史责任。在各个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总是根据中国实际、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确立党在不同阶段的政治纲领,提出富有感召力的目标,处理好长远目标与当前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工作目标的辩证关系,并团结带领人民拼搏奋斗。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直接目标是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革命中,党的一切战略决策都是围绕这一阶段性目标展开或为这一目标服务的。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结束。此后,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国家建设上来,其战略决策的重心也转到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和政策的制定上。1953年6月,党提出“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造”是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毛泽东同志开始谋划考虑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步骤问题。1963年9月,他提出我们的工业发展可以分“两步走”:第一步,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二步,使我国工业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作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决策。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下个世纪上半叶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对党的十三大“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细化,也是第一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2007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要求,将第一个百年目标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民族复兴中国梦”,既是在为中国未来勾画战略蓝图,也是在带领中央领导集体“立下军令状”,彰显了自觉的使命意识和历史担当。党的十九大强调,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样的安排,可以说是“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升级版”,也是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才能完成的宏伟愿景。

二、研判战略态势,把握战略阶段

历史是辩证发展的过程。只有精准研判战略态势,把握好战略阶段,才能从宏观层面看清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走势,才能在充分预判的基础上作出战略决策,制定战术要点,进而有目的地指导和推动战略实施。

(一)着眼未来、观照历史,把握战略任务

正确的战略决策总是基于内外环境条件变化而不断调整的。中国向何处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屡次面对这一战略问题时,总能够着眼未来,观照历史,把历史、现实和未来有机贯通起来,自觉做到“承认事物发展延续性”与“考虑事物发展随机性”相结合。

着眼未来,一方面是着眼发展趋势、顺应历史潮流。善于不断把握历史规律,看清发展趋势,从过往中预判未来,是我们党战略决策的一个显著特点。另一方面是发挥战略目标的导向作用。既看到事物发展基本面的态势,也看到各种有利不利因素相互交织的态势,不回避矛盾和问题,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化挑战为机遇,实实在在推进工作。

观照历史,主要是一切从实际出发,针对现实问题,结合工作任务,从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在对历史的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在对历史的分析中找到开启未来的“钥匙”。善于掌握历史规律,善于借鉴历史经验,并把这些规律和经验运用到多项具体工作当中,使之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发展。我们党于1945年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都是为了对重大历史问题作出科学总结,凝心聚力推动现实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结合中来阐明我们的战略决策,讲好中国故事。这充分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大历史观”。

中国共产党人的所有努力是朝向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这个大目标的。可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战略任务”。同时,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总是立足中国实际,确定阶段性的战略任务,在理论、政策上与时俱进,脚踏實地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聚焦“怎样进行中国革命”这一问题,系统阐发了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展现出着眼长远的战略预见与胸怀全局的战略部署。在社会主义革命中,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聚焦“怎样进行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这一问题。1956年党的八大科学地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后,毛泽东同志提出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制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为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局提供了科学的战略指导。

改革开放后,为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邓小平同志的战略决策聚焦“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建设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系列基本问题。在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创造性地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历史课题,作出了一系列战略决策,续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准确研判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现“中国梦”及一系列治国理政新举措,根据当代中国人民意愿和事业发展需要确定了新的阶段性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这就要求我们当前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研判历史大势,抓住战略机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研判历史大势,就是通过分析事物发展阶段性特征,科学地预见历史发展趋势,预见目标成败的两种可能性。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以平和心态看待发展过程中的顺利与挫折。当机遇和挑战来临时,立足于对形势的准确评估,从容地采用合适的方式应对。

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总是能够抓住和用好各种历史机遇。在马克思“两个必然”“两个决不会”等科学判断的指导下,顺应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兴起的历史大势,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中诞生。毛泽东同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论持久战》强调“只有战略的持久战才是争取最后胜利的唯一途径”等都是基于对历史大势科学研判得出的远见卓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结论中一口气讲了17条困难,说:“如果我们不准备不设想到这样的困难,那困难一来就不能对付,而有了这种准备就好办了。”1946年,他在延安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讲,即便以后解放了全中国,我们也不会急于收回香港和澳门。1949年,人民解放军打到了深圳河,并没有急于“解放港澳”,而是保留香港和澳门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改革开放后,这一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大陆引进外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解放战争后期,国内外很多人都希望国共能够“划江而治”。毛泽东同志则强调要有长远眼光,将革命进行到底。如果搞划江而治将后患无穷。1949年4月21日,党中央一声令下,“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4月23日南京解放,预示着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即将诞生。可以说,顺应二战之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的历史大势,党带领人民在短期内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同样,作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也是基于我们党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中强调:“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这篇讲话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解放思想的宣言书。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旗帜鲜明回答了一部分干部群众思想上的重大困惑。“南方谈话”的核心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强调改革开放要大胆试,大胆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三个有利于”;计划和市场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关键要把共产党内部搞好。“南方谈话”把我国的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中国自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辉煌成就。但我国仍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客观基点。同时,“我国正处于一个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这是纵览国家、政党、民族的沉浮兴衰,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广大党员干部都应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作为决策工作的基本出发点。一方面,战略全局和世界变局中危和机同生并存,要求我们危中寻机,一心一意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把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全局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来筹划,整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加强系统谋划,进行战略布局

党的工作战略布局始终是我们党革命、建设、改革中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是根据国内外形势与实际情况而确立的工作全局和重点,目的是实现既定环境和条件下的最佳安排。党的百年历史反复证明,战略布局正确,党的各项事业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挫折。

(一)树立世界眼光,统筹国内国际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战略决策注重强化系统思考,放眼世界格局,通盘考虑,以整体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既善于发现中国与世界关系发生的深刻变化,统筹考虑和综合运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又重视各种风险和挑战,善于化危为机。

“不审天下之势,难应天下之务。”不了解中国国情,就会脱离实际,办不好中国的事情;不了解世界,则会落后于时代潮流,同样办不好中国的事情。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态势,毛泽东同志的战略决策是“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结果一仗定乾坤,换来抗美援朝胜利后的长期和平。改革开放后,面对当代世界纷繁复杂的各种问题,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和平问题是东西关系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关系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东西南北”问题。根据这个新认识,邓小平同志强调:“机会要抓住,决策要及时。”他还认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现在的世界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科技革命。于是,我们审时度势,确立了对外开放国策和科教兴国战略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今世界充满新机遇新挑战,国际秩序深度调整。要树立世界眼光,认清长远趋势,既要充分估計国际秩序之争的长期性,也要看到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不会改变。我们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夯实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基础,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这些重要论断,体现了他对世界格局变化的准确把握,对国际大环境、大趋势的清醒认识。今天,我们只有更加自觉地树立世界眼光,才能准确把握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和我国对外开放新要求,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度融人世界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系统思考,谋划发展布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是多层次相互联系的系统集合体。在战略决策中,系统思考的价值在于综观全局,厘清系统内部、系统之间的结构与要素关系。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战略决策中反复强调着眼全局,把全局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看问题,在系统思考中谋划发展布局。一方面,针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不断强化问题意识,全面客观地把握客观事物发展中的内外矛盾,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另一方面,把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作为战略重点,以此带动次要矛盾和矛盾次要方面的解决。

毛泽东同志。在评价中央苏区反“围剿”时的“左”倾冒险主义者时指出:“他们看问题仅从一局部出发,没有能力通观全局……捉住一局部一时间的东西死也不放。”后来,他把游击战争提到战略地位,把游击战和运动战作为中国革命战争长时期内的主要作战形式。毛泽东同志把统筹兼顾各方面工作比喻为“弹钢琴”,说:“党委要抓紧中心工作,又要围绕中心工作而同时开展其他方面工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发动内战有充分的认识,党中央告诫全党要有准备。同时,在战略安排上也远远优于国民党,即不以保存地盘为目的,而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目的,争取5年内打败国民党。结果,这个战略目标反而提前实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毛泽东同志阐明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十大关系”和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正确方针。这些战略决策和方针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史上的光辉篇章,长久地发挥着指导作用。

改革开放后,从战略高度出发,邓小平同志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关键问题,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抓住了党的工作全局和根本,深刻体现党的战略布局。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论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十二个重大关系,强调全党都要研究事关全局性的重大关系。胡锦涛同志则强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既要总揽全局,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顶层设计”,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都是从战略高度对工作全局的谋划。这些战略决策探索和回答了“怎样实现民族复兴”等基本问题,充分体现了他在对治国理政的系统思考中善于观大势、布大局。此外,他还强调,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要主动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四、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动力

战略决策不容易做出,一旦做出,不可轻易言变,更不能朝令夕改。接下来就是要朝向战略目标,尽可能排除一切干扰,动用一切力量,应对一切挑战,“虽九死其犹未悔”,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战略动力。

(一)保持战略定力

战略定力是在长期复杂形势下,瞄准长期目标,持续推进战略决策的能力。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保持战略定力,认准长期战略目标,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定不移按照党中央的节拍和节奏前进。

毛泽东同志曾多次说过,打仗没什么神秘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你打你的,我打我的,关键是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1928年秋,国民党军向井冈山黄洋界哨口发起进攻。坚守井冈山的少量红军将士,发动群众构筑战略防线,“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最终取得了“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的战斗胜利。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站稳脚跟、沉着应对,终于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不移接续奋斗。我们既不走老路,也不走邪路,在事关根本问题、国家核心利益、党纪国法、大政方针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保持战略定力。在实践中,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探索和心血,来之不易。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需要我们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积极主动,沉着冷静、坚毅前行,否则就可能在根本性问题上犯颠覆性的错误。

(二)增强战略动力

重大战略决策的作出,顺利实施,离不开动力之源和持续的推动力。战略动力就是战略系统中的“发动机”,为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能量。增强战略动力,至少需要解决好三大问题。

第一,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的一切战略决策都是为了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这一根本目标,增强战略动力的法宝之一就是坚持不忘初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的一系列战略决策,符合全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长远利益,这一点毋庸置疑。但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往往是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分化调整的过程。能否从战略层面化解这些利益矛盾,不断实现更高层次的利益均衡,是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努力解决好的大课题。当前做好战略决策,需要在利益多元情况下找到最大公约数,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成本收益与群众满意之间的关系;需要对相关各项指标的利害得失进行系统考察、全面衡量、综合分析,使部分功能和目标服从于总体战略,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坚持民主集中制。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凡属重大问题,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这里的民主,是充分的民主,任何党员都可以畅所欲言,并且要敢于提出不同意见;这里的集中,是正确的集中,既要把正确意见集中好,又要把分歧意见管控好、否定意见说服好。在重大决策实践中,要把握好重大问题和日常工作的界限,促进“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良性互动,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凌驾于组织之上,或集体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第三,不断解放思想。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历程,始终贯穿着一次又一次扣人心弦、荡气回肠的思想大解放。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当作认识问题的方法论,而不是从马克思的书本上去找中国革命道路的具体答案。正是因为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才带领党和人民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改革开放的历史,是一部通过解放思想不断做出重大科學决策的历史。我们从“两个凡是”中解放出来,才有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才有了有了经济特区、个体和民营经济大发展。由于解放思想,才使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摆脱了对市场经济的固化认识,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解放思想中进行着划时代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成就。

常言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当前,艰巨的历史任务和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要求我们不断提高战略决策能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要树立大历史观,从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值得说明的是,根本、全局、长远都是相对的概念,战略决策不只是党中央的事情,地方的、基层的领导干部也应成为懂战略的行家里手。如果我们党内涌现更多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群众就会更有“主心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必将汇聚更多智慧和力量,成就万千气象。

猜你喜欢

战略决策战略布局战略目标
新形势下公路交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发展探索
京东方大学堂:提升组织业绩 推动战略目标实现
关于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苏斯特干港的战略地位及经略对策
试论“四个全面”战略与中国梦的关系
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作用研究
《活着:企业战略决策精髓》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于中国社会发展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企业“走出去”的财税支持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