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程、经验与未来趋向

2021-08-25左路平

关键词:建党百年经验启示

左路平

[關键词]建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经验启示;未来趋向

202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支撑党百年不倒、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一点就在于党选择了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通过持续有效的意识形态建设来保障思想的先进性、促进理论的大众化,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力量。纵观百年历程,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深深地嵌入到党的各项工作之中,并取得了丰硕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这些经验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总结和概括,有助于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经验积淀、方法借鉴和理论启示。

一、百年历程: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实践

在建党百年历史实践中,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党的工作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为不同的具体内容、呈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早期积淀:建国前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摸索

建党初期,党的历次会议文件中就已经提及党的思想宣传工作,其中,正式文件中最早提及宣传工作的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对党的报刊宣传的原则、方略和基本遵循进行了规定,这是建党后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涉及意识形态建设。随后,在党的重要会议文件中都会提及思想宣传、政治工作等意识形态建设相关的议题和决议案。新中国成立前的28年,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一系列重要探索。其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结合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原则,并且初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这一中国化理论。建党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党内领导人存在着教条主义倾向,导致党各项工作的僵化与教条化,也致使党在理论上大大受限,最终导致在发展中遭遇实践上的巨大挫折。但最终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带领下,中国共产党走出了理论的“沼泽”和实践的困境,确定了意识形态理论创新的根本原则,即理论联系实际,这一原则也成为党推进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

其二,初步建立党管意识形态的格局,解决了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问题。在早期的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认识到获取思想领导权对于革命斗争的重要意义,毛泽东等领导人也明确提出要增强党的思想领导权。具体而言,表现为明确报刊和宣传机构全部归党管的原则要求,在党的成立大会后第一个决议上就明确指出:“不论中央或地方出版的一切出版物,其出版工作均应受党员的领导。”而后,这一原则和要求在发展中不断被完善和巩固,到了延安时期的194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便决定设立宣传委员会,对宣传教育工作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其三,探索了一系列在群众中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具体方法。新中国成立前的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了一系列意识形态工作的技巧、方式和策略。其一,以群众听得懂的话语、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党的思想宣传。在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大多数民众还处于文盲状态,针对这种情况,宣传工作者创新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方式,包括口号式宣传、标语式宣传、民歌式宣传、戏曲式宣传、动员大会式宣传等多重方式。以文艺宣传为例,“歌剧《白毛女》问世后,几乎演遍了整个解放区,演出时,每至精彩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每至悲哀处,台下总是一片唏嘘声。散戏后,人们无不交相称赞。许多农民看了演出后,很快发动起来,展开反霸斗争,有效地推动了土地改革运动。”这些宣传方式让群众更加容易接受和认同党的政治主张和思想观念。其二,善于把握群众的心理需求来推进党的宣传工作。在党的早期文件中就指出:“因此共产主义者便应当不但指导和训练群众,而且要能考察群众的言论,知道他们的需要,在口头上文字上的宣传表现他们的心理。”如在土地革命时期,农民心理最渴望的是获得土地,摆脱封建地主和军阀的控制,党便提出了“打土豪、分土地”的口号。

(二)初步布局:新中国成立后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未一蹴而就地成为主流意识形态,各种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和其他思想毒瘤仍然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这个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增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度和认同度。其一,树立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建国初期,党明确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任务,即“领导或推广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宣传(包括爱国主义的宣传),领导或推广对于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批判”。同时,通过对各种错误思潮、旧观念的批判和斗争,包括“反帝反修”运动、批判资本主义唯心主义思想等,引领社会思想发展的方向,树立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在民众心中的主体地位。党还通过建设马列学院、开授马列课程、开展全民知识普及等方式,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大众化、生活化,提升民众的思想觉悟,巩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民众思想领域的主流地位。

其二,初步构建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总体布局和系统框架。建国后党的领导人推动了意识形态建设的系统化布局和整体构建。在理论研究中,开设专门的理论研究和宣传机构,推动党的理论创新和政治宣传;在学校教育中,专门建立了一系列马列学院,并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教育体系中;在宣传机构建设中,建立了党内的专门宣传部门;在文艺发展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下各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的优秀文艺作品不断创作出来并呈现给人民;在日常生活领域,党的意识形态主张通过各种贴近民众生活的方式(大字报、宣传标语、壁画、年画)被送入寻常百姓家。总之,通过一系列政治机构、宣传部门和宣传策略的综合施用,党实现了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整体布局。

其三,遭遇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挫折并涅槃重生。新中国成立国后至改革开放前,党在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中也遭遇了重大挫折,但最终得以纠正并重新确立科学的思想路线。正如有学者认为,1956- 1976年是意识形态建设的曲折整合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成为该时间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内容,最终造成了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系列危机和困境。但经历这段曲折后,党的领导人及时发现并纠正错误,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三)调整完善:改革开放后意识形态建设的创新和发展

改革开放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也围绕这个中心工作继续开展,实现了创新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其一,建立了具有包容性的主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始以更加包容的姿态来对待各种外来文化、观念和思潮的冲击。党确立了意识形态领域发展的底线,即坚守“四项基本原则”,为主流意识形态解决和吸纳国外优秀文化内容、先进理论提供了前提。但同时,包容并不代表接纳一切,针对错误思潮、价值观的斗争也贯穿改革开放的全过程。

其二,进一步巩固了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培育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改革开放后,党依然保持着对意识形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并且善于抓住重点,从培育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接班人人手,加强各级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1980年,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3年又决定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培育意识形态建设的专业人才提供了保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还相继试点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1世纪初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并设立相应的6个二级学科。至此,关于意识形态建设的专门人才培育形成了有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整体布局。同时,21世纪初党中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从教材出版、人才培育、理论研究等多个层面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提供资金、资源、人才和制度方面的保障。

其三,适应时代变化需求,开拓了意识形态建设的互联网新场域。20世纪末,互联网快速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人们的生活开辟了新的空间和领地,但其虚拟性、自由性等特征给生活带来了大量问题和挑战,成为世纪之交以来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新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国外敌对势力借助网络空间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和价值观入侵,也来自于各种错误思想观念的网络传播、负面社会情绪的网络渲染等。这些都要求党开拓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场域,不仅要通过技术手段对网络空间的意识形态动态和舆情动向进行及时预警和有效监控,还要加强网络思想疏导和价值引领工作,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四)全力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迈入新阶段

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的高度重视下,意识形态建设进入新阶段。其一,将意识形态建设进一步定位为党的“极端重要工作”,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要求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培育新时代“四个自信”等。并且通过一系列实践举措来推动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包括宣传方式的创新、宣传思维的改变、宣传话语的转换等;在网络空间注重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着力营建风清气郎的网络生态,建立重大舆情回应机制等。

其二,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制度和物质基础。十八大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社会在人才队伍、物质保障、社会地位、制度保障等方面加大了对意识形态建设的支持力度,如高校领域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各级党委建立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条例》的实施等。在高校领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硕博士的招生数量,为意识形态工作培育后备人才。而且,还“针对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等问题,高校、党校(行政学院)、社会科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积极纠偏”,把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融入教材、融入生活、融入课程。

其三,加强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建设。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更加重视在国际领域的话语权建设。具体而言,在国际领域打造和传播中国故事,以增进他国对中国的了解;推动当代中国价值观走出去,以增进他国对中国的价值认同;为解决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增强他国对中国的道路认同;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为全球发展谋求新出路。

二、经验启示:中国共产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功密钥

通过对党百年来意识形态建设历史进程的全面梳理,可以总结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可以为新时代提供理论启示和实践智慧。

(一)理论层面: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活力与吸引力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的伟大成就,在于党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并且不断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创新、丰富和完善。其一,不断推动理论创新,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理论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的结合是党推动理论创新的根本遵循,也是党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意识形态理论也唯有以现实为导向,为现实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群众的认同和信任。百年历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形成了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一系列优秀理论成果,这些成果分别对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现实困境,破解不同时代的发展问题,为中国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方案。

其二,坚决同错误思潮做理论斗争,在斗争中保证意识形态理论的活力。正如毛泽东”。所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的阶级斗争,还是长时期的,曲折的,有时甚至是很激烈的……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發展起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一直秉持“真理愈辩愈明”的观点,在不断同错误的社会思潮斗争中实现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不断进行的理论斗争也保证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活力。如在党成立的早期,党内分别出现过右倾机会主义、左倾冒险主义等错误思想倾向,正是在不断的思想斗争中党的指导思想被明确、党的路线也转向正确方向。可以说,意识形态斗争一直存在与党内外,同错误思潮和观念作斗争也贯穿党的全部历史,展现了党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活力。

其三,不断推动理论话语向日常生活话语转换,让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好。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懈地推动意识形态理论的大众化和生活化,通过将理论话语转化为大众话语的方式来增强理论的现实力量,提升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主张的认同度和信服度。如毛泽东提出的群众路线、“实事求是”话语等,都是用群众话语揭示理论要义;邓小平提出的“摸着石头过河”“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话语,都是以群众熟悉的话语来解释党的理论方针。

(二)实践层面: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思路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工作思路是成功密钥之一,无论是建党初期的“与群众打成一片”,还是建国后的“为人民服务”,还是新时代的“以人民为中心”,都始终贯彻着这一根本原则和价值取向。其一,以群众的利益为工作中心和价值追求。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嗯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物质利益在提升思想认同方面的根基性作用,从党创建开始,就确立了为群众谋利益的基本目标。比如“为人民求解放”是贯穿建国前党的所有工作的中心主题,“为人民谋幸福”则是贯穿建国后社会主义事业的中心主题。正如有学者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方面,党的理论创新要立足于群众的生活,把群众的利益诉求上升和反映到党的意识形态主张上来;另一方面,党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围绕群众利益展开,在工作中维护和实现群众的利益。

其二,不断增强党与群众的情感联系。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群众是党的力量之源和坚强后盾,增进党与群众之间的情感联系也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党在成立初期就已经意识到与群众增进感情的重要性,领导人通过与群众一起生活、一起工作的方式来增进群众对党的信任,党的宣传工作也紧密联系群众的感情。新中国成立后,党在各项实际工作中也强调增进党与群众的情感联系,增强群众对党的意识形态的情感认同。

其三,采取符合群众特征的宣传和教育方式。宣传工作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通过宣传和教育来实现思想理论、政治政策的大众化和广泛传播。百年进程中,党不断拓展宣传途径、创新宣传形式、完善宣传方法,也使得比如从井冈山时期的运动式宣传、口号式宣传、歌曲式宣传,到延安时期的文艺宣传、学校宣传、报刊宣传,再到建国后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运动式宣传、电视广播宣传,再到改革开放后的网络宣传、自媒体宣传、中国故事的国际宣传等。宣传方式的突破和改进不仅彰显了党与时俱进的思维革新能力和技术运用能力,还展现了党善于以符合群众心理特征的方式进行意识形态宣传工作。

(三)保障层面: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人才和制度基础

百年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成功经验还包括党在不同时期为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保障,如物质支持、人才支撑、领导保障和制度保障等。

其一,党的领导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也是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发展和取得突破的根本保证。具体而言,党的政治领导保证了意识形态建设始终围绕党在不同时期的中心任务而展开;党的组织领导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也提升了意识形态工作的系统性、协调性;党的思想领导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

其二,培育专门的人才队伍是推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支撑。意识形态建设需要具有一定思想觉悟和沟通能力的人来完成,人才队伍保障显得尤为重。在党成立早期,由于党员人数有限,每一个党员都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任务。伴随着党员队伍的壮大,党的宣传机构也逐渐发展,专门的宣传人才也不断被培育。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通过高校、党校、社科院等系统为党和国家培育了一大批优秀的意识形态工作人才。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更加重视意识形态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立来培育意识形态工作的专门人才队伍。

其三,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基本依靠。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相应的制度依靠,来保证其规范化、体系化、程序化运行。百年来,党一直重视意识形态建设相关方面的制度建设,不断通过制度供给来巩固制度保障,自延安时期制定第一部关于党管宣传工作的制度后,相关制度不断订立和修正,具体包括党内党委责任制度、新闻宣传制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等。

三、展望未来: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新动向与新目标

新时代,党和政府通过制度建设、价值引领、物质保障、人才培育等多重举措来巩固意识形态建设的成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力度,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在新时代境遇下需要紧随时代风向,不断开拓新境界。

(一)围绕中心任务来继续推动意识形态理论创新

新时代发展离不开“理论先行”,要围绕不同阶段党的中心任务来推动理论创新和发展。其一,不断提升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要增强对社会现实变化的洞察力,为民众解疑释惑,把发展问题、道路问题和现实问题讲清楚、说明白,增强意识形态理论的解释力以说服群众。意识形态理论能否具有吸引力在于理论与现实联系的紧密程度,党的意识形态如果贴近群众生活,能够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指导,能够为民众追求幸福生活提供方向,那么意识形态对于民众必然会具有吸引力。党的意识形态创新要围绕群众的实践生活展开、紧密联系现实,才能够吸引群众、获得群众认同。意识形态凝聚力表现为其凝聚价值共识、利益共识和思想共识的能力,只有主流意识形态理论创新坚持持包容性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凝聚共识。

其二,意识形态理論对于民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反映和引领力。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理论创新要紧紧围绕民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来推进,体现为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意识形态创新不仅要反应群众的物质利益诉求和精神文化需要,而且还要回应民众的其他各层次需要。

其三,创新新时代意识形态理论话语体系,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自媒体网络时代党的意识形态话语体系需要不断更新和发展,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风格以符合群众的生活特征和现实需求。话语体系的创新和发展需要兼顾和融通理论话语、政治话语与生活话语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方面要用理论话语来凝练、概括和提升民众生活话语的思想精髓和核心内容,让民众以各种话语呈现的诉求、期待能够上升为党的政策主张;另一方面,要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话语将党的理论、政策和主张讲清楚、说明白,让民众听得懂、学得会,让党的意识形态能够落地生根,转化为实践力量。

(二)把握新动向以不断调整意识形态实践策略

在自媒体网络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动向和新发展给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新挑战,需要调整和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策略来加以应对。其一,意识形态传播的日常生活化转向。自媒体时代,简单直接的理论说教和思想传播往往收效甚微,不易被民众接受。这要求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要紧跟时代步伐,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发挥其思想引领、价值认同的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例,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推进其入脑入心,并推动核心价值观的日常生活化发展,将其融入民众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实现潜移默化的作用。

其二,意识形态认同的情感化转向。网络领域的社会情绪传播对意识形态建设产生重要影响,一些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也利用社会心理操纵来实现。可见,社会情绪传播、社会心态状况已然成为影响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因素。就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而言,一方面,要將社会成员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培育纳入工作体系,注重民众的社会心理健康,并在意识形态工作中注意引导民众心理、化解负面社会情绪;另一方面,要在党的意识形态宣传中采取恰当的社会心理策略,在宣传和教育实践中“只有把握不同社会群体的心理特征,采取符合不同社会群体心理特征的教育和宣传方式,才能达到心理认同和思想认同的效果”。

其三,意识形态话语的叙事化转向。在信息碎片化传播的时代条件下,要想抓住民众的眼球、获得民众的关注,就必须推进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叙事化转向,具体表现为图文叙事、故事叙事、记忆叙事等三种类型。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习惯于以图文结合、动态视频的方式来接收信息,党的意识形态话语的呈现也需要改变形式,要以图文叙事来融入人们的生活。当以故事的情节描述和细节书写来传递思想、表达观点逐渐成为人们乐于接受的方式,那么红色故事、中国故事就要成为主流意识形态话语叙事和传播的重要方式。同时历史记忆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成员形塑身份认同的重要历史资源,那么在新时代通过就要不断激活历史记忆,强化身份认同,增强意识形态认同,因为记忆叙事也成为意识形态话语呈现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三)加强基础保障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坚强后盾

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还需要有坚实的基础保障,包括物质、人才、技术、制度等方面的保障,在新时代要继续巩固和加强这些方面的保障。其一,继续加强制度供给,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制度保障。百年来党一直重视以制度方式规范意识形态建设的运行程序和具体工作,提升意识形态工作的效率,保障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明确和落实。在新时代,要继续通过制度制定、制度执行和制度认同的完整闭环系统来增强制度供给和发挥制度威力,以制度规范意识形态工作流程、以制度落实相关单位和人员的具体责任、目标和任务,以制度规定保障意识形态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其二,加大人才支持力度,为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需要专门的人才队伍进行,无论是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介宣传机构人员,还是基层意识形态工作者,还是高校的意识形态教育者,都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中坚力量。在新时代要继续加强人才培育力度,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打通大中小三层教育体系,同时要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一方面培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性人才,为社会各部门和机构培育政治性、学术性、理论性强的人才;另一方面为加强其他学科和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提供人才保障。为增强国际范围的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要培育专业的对外交流人才,如孔子学院的教师培育、对外宣传人员的培育、翻译人才的培育等等。

其三,不断增强技术保障,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提供技术支持。网络空间场域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如果先进的网络技术能够被合理运用和有效监管,那么便会成为助力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工具,如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收集各类信息并加以分析和分类,算法推荐技术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精准地推送信息,这些技术被有效地运用,便会增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精准性、有效性,为政府机构进行网络监管、正能量传播提供便利。

四、结语

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更加错综复杂的新局面,这就要求我们能够从历史发展中汲取成功经验,从历史实践中汲取智慧来迎接新挑战。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意识形态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总结和概括出诸多优秀的成功经验,这其中既包括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经验和创新做法,也包括从历史经验中总结出的规律性内容。具体而言,这些经验大致包括理论创新方面的基本遵循和原则要求、实践举措方面的时代更新和创新做法、基础保障层面的人才、制度和领导建设等。总之,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要继续沿着既有的意识形态工作体系,不断推动理论、实践和保障等方面的创新和发展,才能为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建党百年经验启示
从百年华诞走向现代化远景目标
中国共产党发展高等教育的百年历程、成就与展望
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化危为机的智慧
面临新时代跨越百年 新征程思考创新党建
中国共产党百年历程与社会价值观的历史演进
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与现实启示的研究
中国古代官德培育及其启示
税务代理制度的美日经验
兰州市成功治理大气污染经验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经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