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溪心法》治疗痰证的组方用药规律

2021-08-23于俏吴焕林孙海娇林基伟

世界中医药 2021年12期
关键词:方剂甘草中医药

于俏 吴焕林 孙海娇 林基伟

摘要 目的:剖析《丹溪心法》治疗痰证处方中各种药物的运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方法:筛选《丹溪心法》中治疗痰证的方剂,构建其治疗痰证的方剂数据库。选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作为分析软件,运用其关联规则算法及复杂系统熵聚法等方法进行数据挖掘研究,分析《丹溪心法》中治療痰证的方剂组方规律。结果:从《丹溪心法》中共筛选出161首治疗痰证方剂,对方剂组合进行分析,得出新处方7个,包括“青黛、海蛤、甘草、瓜蒌”“胆南星、半夏、桃仁、茯苓”等。结论:《丹溪心法》治疗痰证的药物中归于脾、胃经的占全部药物的76%,表明朱震亨治疗痰证重视脾胃,处方以益气化痰,兼以活血化瘀为主要原则。在此基础上形成治疗痰证的新处方,为痰证的新药研发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 痰证;《丹溪心法》;诊断标准;组方用药规律;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数据挖掘;配伍规律;中药有效成分

Analysis on the Prescribing Regularity for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Syndrome in Danxi′s Mastery of Medicine

YU Qiao1,WU Huanlin2,SUN Haijiao1,LIN Jiwei3

(1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ine,Guangzhou 510120,China; 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700,China; 3 Shenzhen Hospital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al, Shenzhen 518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regularity of compositions and medications for phlegm syndrome in Danxi′s Mastery of Medicine and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Methods:The prescriptions and formula treating phlegm syndrome in Danxi′s Mastery of Medicine were collected,from which a database of formulas and medicines were established.The methods of data association rule algorithm and complex system entropy cluster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rules of prescription composition in Danxi′s Mastery of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syndrome with the software of TCM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Version 2.5).Result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otally 161 cases of prescriptions,the frequency of each herb included in the database was computed.The resulting new prescriptions contained “Indigo Naturalis,sea clam,Radix Glycyrrhizae,Fructus Trichosanthis” and “Rhizoma Arisaematis Cum Bile,Rhizoma Pinelliae,Semen Persicae,Poria”,etc.Conclusion:76% of the drugs for phlegm syndrome in Danxi′s Mastery of Medicine belong to meridians of spleen and stomach.It prompts that in ZHU Danxi′s academic thoughts of phlegm syndrome,regulating spleen and stomach is emphasized.The prescription is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benefiting qi and reducing phlegm,and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On this basis,a new prescrip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phlegm syndrome is formed,which provides direction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new drugs for phlegm syndrome.

Keywords Phlegm syndrome; Danxi Xinfa; Diagnostic criteria;Laws of compositions and medications; TCM Inheritance Support System; Data mining; Formulating rules; Effective componen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图分类号:R256;R28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12.024

朱震亨是中国金元时期著名四大医家之一。其对杂病的治疗颇有心得,故后世亦有“杂病宗丹溪”之说。丹溪论治杂病,多将其病因归结于“痰”,提倡“百病兼痰”,其观点为后世痰证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临床上一些常见慢性病,如冠心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等常迁延难愈,而选择从“痰”论治作为治疗的突破点[1-7],却能收到满意疗效。2016年由广东省中医院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学术继承人吴焕林教授牵头制定的《中医痰证诊断标准》,丰富及明确了“痰”的内涵,并制定出痰证统一化诊断标准[8]。为了更进一步完善《中医痰证诊断标准》,使临床工作者及研究者在面对中医痰证这一多学科交叉、涉及疾病谱广泛的疑难杂症时有据可循。我们对《丹溪心法》中收载的治疗痰证相关方剂进行关联规律分析及合理建模,从中提取治疗痰证的新处方并分析其有效的中药成分,希望为临床治疗痰证相关疾病提供客观而有效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方剂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出版的《丹溪心法》中治疗痰证所载方剂。

1.2 检索策略 根据《中医痰证诊断标准》中对痰证的定义,筛选出《丹溪心法》中有明确药物组成的方剂。

1.3 纳入标准 1)所选条文中描述符合痰证诊断和(或)中医证候;2)主要用法为内服,并有完整的方剂记载。

1.4 排除标准 1)治疗其他病症为主并夹杂“痰证”的方药;2)药物组成重复的方剂;3)仅有方名无明确具体药物记载的方剂;4)药物组成缺失或不明确的方剂。

1.5 数据库的规范与建立

1.5.1 数据库的建立 开启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选择页面中的“方剂管理项目”。將符合本次相关检索标准的161首方剂录入系统中。为保证本检索所用数据的准确性,避免人为因素导致数据错误,采用双人双录入符合本次检索标准方剂的方法,并对录入完整的数据进行交叉审核。

1.5.2 数据库的标准化 数据录入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对原文中与痰证相关方剂的中药标准化加以处理,如生苄标准化为生地黄等。

1.6 数据分析 首先对纳入数据库的方剂进行药物频数分析,将治疗痰证方剂中每味中药在数据库中出现的频次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后导出结果;其次进行组方规律分析,经过预实验后设定本次分析的支持度为14、置信度为0.65进行规则分析运算,将得出的结果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在相关系数为8、惩罚系数为6的条件下进行聚类分析,提取组合后行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演化出核心组合,得出7个新的处方。

2 结果

2.1 《丹溪心法》治疗痰证的药物使用频次 本研究共纳入方剂161首,使用中药173味,药物总频次达1 173次。按照频次从大到小顺序排列,得出使用>9频次的药物,共29味。见表1。

2.2 《丹溪心法》治疗痰证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2.2.1 依据关联规则的组合分析 按照本研究数据分析设定的支持度及置信度进行分析,得出161首方剂中同时出现14次及以上的药物组合共41组,包含15味中药,其中常见组合频次按由大到小排列居前3位的分别是“甘草-半夏”“半夏-陈皮”和“茯苓-半夏”。见表2。分析上述得出的药对,根据设置的关联规则置信度得出29组相关联的药物,其中最高置信度规则的是“茯苓,生姜→半夏”。见表3。

2.2.2 依据熵聚类法的药物组合规律分析

2.2.2.1 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本次关联度分析采用相关系数8,惩罚系数6(结合本次纳入的方剂总数、既往文献研究所得出的经验判断及不同参数提取数据的预读后选定)。经分析后得到关联系数>0.015的药对26个,其中关联系数最高的药对是“青皮、丁香”与“青皮、大腹皮”。见表4。

2.2.2.2 药物核心组合分析 运用复杂系统熵层次聚类分析表4中的药物间关联度,同时按照本研究数据分析选择的相关度与惩罚度进行约束。由此演变出以3~4味药物为一组的核心组合0及核心组合1,共14组。见表5。

2.2.2.3 新方药物组合分析 在表5核心组合0与核心组合1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用无监督熵层次聚类算法,最终得出7个新处方及新方药物网络图。见表6、图1。

3 讨论

有关痰证的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其中记载“尺肤不温,而脉兼滑数,是内有风痰,如中风之类也”。探究其形成原因为饮食水谷所化,过食肥甘厚味,嗜食烟酒,损伤脾胃,导致脾失健运,水湿停滞体内难以排出,聚而成痰。其后,痰聚气阻成瘀,形成痰瘀互结,共同致病,顽固难疗。现代研究亦表明,痰浊、瘀血与血脂密切相关[9-16],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因此,在痰证的治疗中,健脾化痰兼以活血化瘀既是其中医治疗中的重点,亦是治疗的突破点。

本研究通过应用中医辅助系统软件对朱震亨治疗痰证的用药思路及药物运用机制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显示,《丹溪心法》治疗痰证相关方剂中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中药为:半夏、甘草、生姜、茯苓、陈皮、胆南星、黄芩、苍术、白术、香附,其中高频药物半夏、甘草、陈皮、茯苓为二陈汤组成,印证朱震亨“二陈汤一身之痰都治管,如要下行,加引下药,在上,加引上药”的用药观点。同时,陈皮、苍术、白术、茯苓皆入脾经,亦为益气健脾药物,体现了朱震亨“见痰休治痰,而治其本”的学术观点[17-18]。本研究数据挖掘得到的药物组合及新方中归脾、胃经药物有19味,占组合药物数量的76%;归脾、胃经的相关组合有14个,占核心组合总数量的100%。印证了朱震亨临证遣方用药重点在于治疗中焦脾胃[19],以实脾土、燥脾湿,脾不健运则生痰湿为其主要治痰思路[20],故在临床面对中医痰证的治疗过程中,治痰不应忘记固护脾胃,化痰药与健脾药当同用。

运用平台中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分析《丹溪心法》治疗痰证相关方剂,发掘其中的隐性相关信息,并经过与已有的方剂组合筛选后得到7个新处方。如本研究分析结果中提取的新处方6,其药物组成为胆南星、半夏、桃仁、茯苓,其中胆南星归脾经,清热燥湿化痰;半夏归脾胃经,燥湿化痰;茯苓归脾经,利水渗湿;桃仁归肺、大肠经,活血祛瘀。方中用药主要为化痰祛湿药物,兼以活血化瘀,充分体现了朱震亨治疗痰证的另一基本治法:痰瘀同治——痰和瘀名不同而质相同。究其本源,痰源于津液运化失常,瘀则由离经之血形成。津液和血都是源于饮食的精气,二者能够相互作用并相互转化,被称为“津血同源”,由二者各自形成的病理产物也能够相互影响,即“痰瘀同病”。由于二者从产生到致病的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联系,整体上呈现互相交结的状态[20-24]。在治法上当治痰亦治瘀,相辅相成,治痰不忘化瘀,活血不忘化痰。又如新处方2,其药物组成为青黛、海蛤、甘草、瓜蒌,方中四味中药均有清热解毒兼化痰的功效。据目前国内外药理学及动物实验表明,瓜蒌水煎剂有较显著的祛痰作用,可有效抑制氨水引起的咳嗽[25-26]。从瓜蒌中分离得到的氨基酸也具有较好的祛痰作用[27],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裂解痰液中所含的主要黏液成分黏蛋白,达到降低痰液黏稠度而利于其排出体外的目的,以及通过促进机体T淋巴细胞加速成熟达到调控免疫反应以减少炎性分泌物2个方面[28]。而瓜蒌皮提取物则可有效降低大鼠血清总胆固醇[29-32]。分析甘草中分离出的各种有效成分,得出具有明显祛痰作用的有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其作用强度为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甘草浸膏[33-34];而甘草苷、光甘草定还可通过介导p38/MAPK通路,调控细胞黏附分子-1(ICAM-1)、血清TNF-α、IL-1、丙二醛(MDA)表达及核因子κB活性,达到显著降低动脉中胆固醇水平和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35-37]。青黛中的有效化学成分色胺酮、靛玉红、靛蓝具有抗炎及抗病原微生物作用[38-41]。海蛤作为《本草纲目》及《唐本草》提及的清热化痰药,其有效的化痰成分及作用机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有待进一步的药理学研究,以便为治疗痰证的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刘小斌,黄子天.邓氏温胆汤治疗气虚痰浊证的学术传承及临床应用[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2(4):755-758.

[2]金晓,徐丹苹,吴焕林.从“百病皆痰”探讨痰浊与冠心病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3):525-528.

[3]陈小光,陈美春,万晓华,等.冠心病中医痰证与血脂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14(1):13-17.

[4]陈玄晶,徐丹苹,陈小光,等.冠心病中医痰证与客观化指标关系研究概述[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7):3089-3092.

[5]万晓华,陈小光,徐丹苹,等.冠心病高血压病中医痰证与客观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概述[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6(14):1590-1593.

[6]关之凡,梁晖,肖明耿.《丹溪心法》“痰证”理论及其在中风病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2019,39(4):424-427.

[7]王传池,许伟明,江丽杰,等.11 383例健康人群及冠心病不同阶段患者痰瘀互结证分布规律的多中心横断面研究[J].中医杂志,2021,62(6):494-504.

[8]吴焕林.中医痰证诊断标准[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36(7):1449-1451.

[9]郭双庚,李娜,张林.痰瘀热毒与动脉粥样硬化炎性机制的关系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6):485-487.

[10]宋红莉.胸痹从“痰”论治探讨[J].中医杂志,2010,51(增刊2):43-44.

[11]吴焕林,林晓忠,邹旭.邓铁涛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探析[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4):312-313.

[12]杨光,何浩强,董艳,等.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组学研究进展与思考[J].中医杂志,2021,62(3):189-194.

[13]杨平,宋囡,贾连群,等.从“汁沫与血相抟”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1,39(2):95-98.

[14]裴宇鹏,杨关林,陈智慧,等.构建动脉粥样硬化“痰瘀论治、健脾为要”治则治法新理论体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20,38(8):32-34.

[15]袁华静,薛一涛.从痰瘀互结论治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1,40(1):31-35.

[16]徐佳萌,郑刚,任耀龙,等.小陷胸汤合丹参饮加味联合西药治疗痰瘀互结型稳定型心绞痛合并H型高血压4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20,61(17):1541-1545.

[17]宋亚南,邓艳芳,屈乐,等.《丹溪心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9):796-800.

[18]季筱雨,陶颖莉,叶平.朱丹溪学术思想及用药与地域特点关系探讨[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1):83-84.

[19]朱星.试论朱丹溪固护脾胃的思想[J].中医杂志,2003,44(4):245-246.

[20]张琴,佟旭,孟庆刚.从《丹溪心法》的配伍和炮制特点谈黄连的用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7):1791-1794.

[21]孟庆刚.试论痰瘀同源[J].山东中医杂志,2006,25(7):443-445.

[22]徐达,吴颢昕.从痰瘀互结论治冠心病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8,33(6):2503-2506.

[23]邓晨阳,毛竹青,王雪臣,等.李庆海从“气、痰、瘀”论治冠状动脉斑块临证经验[J].中医杂志,2021,62(3):213-216.

[24]唐婉琦,王东海,董波,等.中药治疗痰瘀互结型冠心病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6):2561-2565.

[25]阮耀,岳兴如.瓜蒌水煎剂的镇咳祛痰作用研究[J].国医论坛,2004,19(5):48.

[26]鄢海燕,邹纯才.含瓜蒌方剂的组方规律及核心药对“瓜蒌-甘草”的作用机制: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J].J South Med Univ,2021,41(2):173-183.

[27]刘金娜,温春秀,刘铭,等.瓜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J].中药材,2013,36(5):843-848.

[28]阴健,郭力弓.中国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M].第1册.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260.

[29]王冬梅,代世元,芦丽莉,等.栝楼皮提取物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9(2):128131.

[30]王楚盈,张超,张琦,等.制川乌与瓜蒌相反配伍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其机制研究[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13,24(1):59-62.

[31]左翠霞,柏自松,李楠,等.瓜蒌皮中脂肪酸类成分的鉴定及其抗炎活性研究[J].中药材,2019,42(9):2070-2073.

[32]乔微,楚冬海,孙洋洋,等.瓜蒌皮药材中五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J].辽宁中医杂志,2019,46(3):591-594.

[33]余腾飞,田向东,李仁,等.甘草黄酮、甘草浸膏及甘草次酸的镇咳祛痰作用[J].中成药,1993,15(3):32-33.

[34]董庄庄,朱泽华,黄辉球,等.甘草总黄酮研究进展[J].池州学院学报,2020,34(6):58-63.

[35]朱有胜,褚俊.甘草苷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J].广东医学,2015,36(3):365.

[36]王淦娴,王怡,丁俊丽,等.光甘草定通过p38/MAPK通路调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动脉MLCK表达[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7,52(3):309.

[37]许谙,章荣华,徐彩菊.光甘草定对HUVEC细胞粘附分子ICAM-1表达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08,20(9):672.

[38]陈琛.青黛化痰作用验案[J].现代中医药,2017,37(2):12-16.

[39]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國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201.

[40]高凤洋,张大方,李超英.中药青黛炮制及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6(1):181-188.

[41]刘娟汝,刘晓梅,刘雨诗,等.基于色度分析原理的青黛有效成分含量与其色度值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23):165-170.

(2020-03-04收稿 责任编辑:芮莉莉)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科技发[2012]27号);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20191165)

作者简介:于俏(1987.06—),女,硕士研究生,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E-mail:644248609@qq.com

通信作者:吴焕林(1964.02—),男,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E-mail:2625900306@qq.com

猜你喜欢

方剂甘草中医药
A Skopos Theory-based Study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ecoctions
甘草,多种药物的“调味品”
何谓中医“七方”
中医有“七方”
中医药走遍全球再迎变革
探讨疣体注射法联合中药马齿苋方剂治疗跖疣
首部中医药综合性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诞生
中医治疗Meige综合征的临床研究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屠呦呦获奖向世界证明中医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