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邓亚萍的教子经:绵里藏针

2021-08-23方舟

恋爱婚姻家庭 2021年6期
关键词:邓亚萍电子游戏运动员

方舟

本文主人公

“要明确奋斗的目标,并为了目标制定严格、科学的计划。”

“要敢于面对自己,不打折扣执行计划,养成做到极致的习惯。”

“成功必须到达极限,可以不给自己设上限,但一定要不断超越自我。”

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邓亚萍,在河南的一所中学做励志讲座时,曾真诚地给予孩子们建议和寄语。这些寄语凝结了她几十年的奋斗经历和人生感悟。

“运动员”之外,邓亚萍还有另一个身份,那就是一位优秀的妈妈。在对儿子的教育上,邓亚萍用情,用心。2020年11月,儿子林瀚铭夺得北京市青少年乒乓球锦标赛男子单打冠军,邓亚萍欢喜地说:“比我自己13岁拿全国冠军、16岁拿世界冠军还要开心!

尊重孩子,你的选择我不干涉

在公众眼里,邓亚萍无疑是女强人,从乒乓球“世界冠军收割机”到“学历收割机”,在体育界、政界,她都游刃有余。谈到成功的秘诀,她说:“反正把我打垮不太容易。最终的胜者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一定是不会那么容易原谅自己的人,是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的人。”

2006年3月6日,在一家医院里,一个婴儿的一声清脆的啼哭,让素有“乒乓女皇”之称的邓亚萍成为母亲。

邓亚萍对儿子的成长倾注了很多爱,在儿子眼里,她是温柔随和的妈妈。所以,当林瀚铭渐渐长大后,看到网友盛赞邓亚萍是中国女乒头号王者,并亲热地称她为“大魔王”时,他觉得既惊讶又好笑。33岁当妈妈的邓亚萍,身上少了赛场上“死磕到底”的坚硬,多了“尊重孩子”的柔软。

邓亚萍的丈夫林志刚也是乒乓球国手,所以林瀚铭一出生就被外界寄予厚望。邓亚萍当然也希望儿子将来为国争光,她不止一次感慨:“当个人价值叠加在国家利益上,个人价值就会被无限放大。我想我就是这么一个幸运儿。”可是,让夫妻俩哭笑不得的是,儿子对乒乓球不感兴趣,而且叛逆地说:“坚决不打。”

“即使你将来不当运动员,那你也得选一样球类运动,总要锻炼身体。”

“如果非要选一样球,那我就打篮球。”

儿子这个在别人看来匪夷所思的选择,邓亚萍却坦然接受,还买来篮球陪儿子练,鼓励他:“如果你能坚持下去,可以到专业篮球队里训练。”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林瀚铭发现打篮球并不适合他,练篮球需要身高和弹跳力,要跟对手有身体冲撞,要抢球,而他更喜欢有自己的空间,打自己的球。

刚放下篮球,林瀚铭又打上了电子游戏。孩子打电子游戏,一般家长都会焦虑,邓亚萍却从容面对。她的淡定让家人着急:“你也知道一个人如果将来要当运动员,最好从四五岁就开始练,现在已经有些晚了,不能再让瀚铭把时间浪费在玩电子游戏中了。”

“孩子有自己的天性和独属于他们的交流语言,可能就跟电子游戏有关。如果强行断绝电子游戏,脱离有同伴的世界,我觉得更糟糕。”

别的小伙伴玩电子游戏会被家长批评,林瀚铭却没有这样的烦恼,妈妈的支持和把控让他学习和玩耍互不冲突。

小伙伴们喜欢到家里找林瀚铭玩电子游戏,邓亚萍好奇地问儿子:“他们为什么都来找你玩电子游戏?”

儿子骄傲地回答:“因为我玩得好,能带他们上分。”

“那是有多好?”邓亚萍刨根问底。

当得知儿子玩电子游戏最好的成绩能拿到北京市第8名时,邓亚萍又惊又喜。听儿子说他将来想打电竞,邓亚萍于是忙里偷闲去参观电竞俱乐部,详细了解到中国电竞人口数量庞大,电竞运动员每天训练10到12个小时,孩子们想把电子游戏玩好也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

家庭合力,冠军妈妈绵里藏针

在邓亚萍眼里,玩就是玩,职业是没有退路的。就像当职业运动员,生涯非常短暂。所以,有行动都应该有目标,有目标都应该努力,努力了都会有结果。只要你花时间,全力以赴。

于是,邓亚萍和儿子谈心:“凡是竞技比赛都是有共同性的。专业打电竞会很辛苦,比练乒乓球辛苦多了。但如果你想去,我可以把你送到专业电竞俱乐部里尝试。”

听说要专业玩电子游戏,林瀚铭反而犹豫了。邓亚萍鼓励他:“没关系,试一试,人家也很欢迎你。凡事多尝试,但如果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到底。”

妈妈的话,林瀚铭从来都是认真听,他知道妈妈真心为他着想,值得他无条件地信任。如果用游戏世界比喻现实,那么妈妈无疑是真正的“王者荣耀”。

林瀚铭认真考虑后,没有选择专业玩电竞,9岁的他开始尝试跆拳道、羽毛球等运动项目。看到林瀚铭终于开始练乒乓球,大家暗自松了口气,邓亚萍却并不轻松,她对儿子说:“既然你做出了选择,就要为你的选择负责。”

为了锻炼儿子,邓亚萍趁暑假把林瀚铭送到河南省队,跟专业队员一起训练。不久,教练在电话里忧心忡忡地对邓亚萍说:“瀚铭快打崩了。”

原来,在队内循环赛中,林瀚铭先后跟20名队友对打,可是只赢了3场。这样的结果,教练担心邓亚萍难以接受。邓亚萍再次坦然面对,并笑着鼓励儿子:“输了也很正常啊,人家是专业队,你能赢3场,那是赚了。”

林瀚铭是个“佛系少年”,并不看重输赢,他的口头禅是“都可以”。可是这一次,妈妈的态度让他着实吃惊:“妈,这不像您的性格。”

林瀚铭的判断不错,如果对输球一笑而过,那就不是邓亚萍。她这么超然,是有她的良苦用心。她是想培养儿子的抗压能力,淡定接受失败带来的打击,学会从挫败感中解脱出来,冷静寻找失败原因,想出改进办法,为以后赢球做準备。

对儿子的教育,邓亚萍还善于把家人带动起来。她和林志刚紧密联手,拉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甚至把保姆也拉进来。林瀚铭很小的时候,邓亚萍就发起“家庭教育会议”,建议全家人在教育观念上统一,因为大人严格自律,才能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在“家庭教育会议”上,邓亚萍说:“我们不能站在高处对孩子管教,凡事要和孩子商量,征求意见,而一旦做出决定,孩子就要认真对待。”

邓亚萍的婆婆退休前是教师。邓亚萍经常赞叹:“在辅导瀚铭写作业上,奶奶很给力。我家有这样的奶奶,我们真是太幸运了!”

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林瀚铭从小就意识到,家人很爱他,但有些事情必须由他自己来承担。他向妈妈取经怎样才能多赢球,邓亚萍果断地说:“只有一个字——练!熟能生巧,就是这个道理。”

邓亚萍发现儿子发球容易出现失误。发球讲究心静,9岁的林瀚铭对心静的感悟不够深刻。邓亚萍建议儿子侧身位,发长球,不停地发。林瀚铭累到发脾气,邓亚萍严厉地按照规定进行。

通过艰苦训练,林瀚铭再也没有发过“自杀球”。邓亚萍和儿子谈心:“输赢结果不是最重要的,我更希望你在训练的过程中认识到努力的重要性。因为努力的人是不会被辜负的!”

儿子夺冠,精神传承是最好的礼物

林瀚铭进入北京二队后,身体也进入快速发育期,邓亚萍深知这是运动员成长的关键阶段。喜欢园艺的邓亚萍自己种植蔬菜瓜果,让儿子吃上无污染的新鲜果蔬。邓亚萍最拿手的菜是江浙风味的糖醋小排,她做的美食,林瀚铭很爱吃。

当然,技术上的“喂养”更要紧紧跟上。林瀚铭回家时间很有限,邓亚萍有时就到儿子的训练室去指点。

每次邓亚萍到来,林瀚铭的队友们都很兴奋。这位乒坛“大魔王”不仅向儿子传授细节技巧,还精心指点在场的其他小队员,手把手教他们,甚至陪他们练球。林瀚铭的队友感叹:“听‘大魔王传授技巧,总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邓亚萍并不打算让儿子复制她的打法,而是鼓励儿子和她对练。林瀚铭从最初的胆怯不自信到慢慢放开手脚,发挥越来越出色。

有一次,林瀚铭输了比赛,邓亚萍问他:“你难过吗?”儿子说:“只难过了一会儿就好了。”邓亚萍说:“我们那个时候输了比赛,那是要难过几天呢。”

邓亚萍把体育精神延续到了教育孩子中,她要让孩子明白,做任何事情都要尽力。

而当大家理所当然地认为,邓亚萍对于儿子的希望应该也是世界冠军的时候,她说并不是这样的。邓亚萍心里特别明白死磕职业毫无退路的滋味,儿子的性格比较佛系,不太适合做职业运动员。“尊重孩子,不是完全放任孩子随波逐流,而是站在幕后做孩子的推手,引导孩子往适合的路上走。”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邓亚萍在家里支起乒乓球桌,和林志刚一起轮番上阵陪儿子练球。为了更好地锻炼儿子接球,邓亚萍用木勺为儿子喂球。

在陪儿子严格训练之余,邓亚萍营造舒适温馨的家庭氛围,全家一起包馄饨,品茶,吃点心……妈妈的良苦用心,林瀚铭了然于胸,他用自己挣的钱,为妈妈买了一把精致的园艺剪。

邓亚萍被儿子送的礼物感动了,这把园艺剪既有实用价值,也有寓意。如果把她比喻成园丁,儿子就是茁壮成长的小苗。邓亚萍把自己的成功秘诀都传授给儿子,她告诉儿子:“技术是可以琢磨的,所以要不断刷新技术,提升自己。每一次大赛,我都要求自己有创新,有新招才不怕被对手琢磨透。但这对自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要先战胜过去的自己。”

队友们十分羡慕林瀚铭:“两位世界冠军陪你练球!”林瀚铭笑着回应:“打球是我家的生活方式,像喝茶聊天一样自然。”

2020年11月29日,林瀚铭荣获北京市青少年锦标赛男单冠军,还获得团体第二名、男双和混双第三名。邓亚萍热泪盈眶地感慨:“儿子第一次拿到单打冠军,我比自己拿冠军还高兴呢!”

当年年底,2020年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在海南博鳌举行,邓亚萍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认为体育是青少年最好的挫折教育。想到这些年来,对儿子在体育发展上的挫折培养以及儿子的努力,邓亚萍无比欣慰。

2021年4月,面对采访,邓亚萍坦陈:“我当运动员时,日常训练要绑上30斤的沙袋。即使别的队友休息,我也全年无休,风雨无阻。但对儿子,我只是结合他的个人条件,给出合适的建议和策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他支持。”

在爱孩子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孩子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教练。严格和慈爱在邓亚萍身上都能體现出来。邓亚萍从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到一个优秀的妈妈,最核心的方法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去教育孩子,真正地体会孩子的内心。因为,她相信,精神的传承永远是父母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

猜你喜欢

邓亚萍电子游戏运动员
沉迷电子游戏的小熊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打电子游戏是浪费时间?对那些获得电竞奖学金的人来说并不是
邓亚萍与姚明合影到肩膀自我调侃“又长个儿了?”
从玩具到电子游戏“乐高”为何能如此“笼络人心” ?
一言不合就“乒乓”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
运动员
邓亚萍的“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