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凤英:从幼儿园萌芽的绿色希望

2021-08-23

北京纪事 2021年8期
关键词:小蝌蚪垃圾植物

“爱惜生灵,珍惜环境,懂得敬畏……”王凤英,1971年出生,作为一名幼教老师,当她回忆起曾经在山区学校交流以及如今在教育中所渗透的绿色公益环保知识时,不禁感慨:这样的一个教育过程,是孩子和老师共同成长与受益的。

那是王凤英走入山村学校交流的经历,3年时间,不但让她感受到教育平等的重要性,同时也真切地意识到,环保与绿色生活这一课,是乡村与城市中的孩子们共同需要的,而且这更应该作为人生的课程,从学校走入家庭,从家庭走入社会……

“农村孩子们因为身边自然资源丰富,有的时候不知道要珍惜资源,环保意识会稍差一些。比如:他们不知道保护环境,有时随手乱扔垃圾;春天他们会去河里捞许多小蝌蚪带到幼儿园里来,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很多小蝌蚪会死掉,只有个别小蝌蚪会变成小青蛙。”细心的王凤英在发现了这一问题后,基于孩子们喜欢走进乡间田野去观察、探索和发现的兴趣特点,利用农村资源开展主题活动。她首先与孩子们分享《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教孩子们表演唱《小蝌蚪找妈妈》的歌曲,一起了解小青蛙捉害虫的故事。孩子们知道了青蛙对我们人类所作出的贡献,因此课程延续生成了放生小蝌蚪的活动。正是这一点触动了王凤英,她下定决心在交流这三年的时间里,要将环保课程、绿色教育在山区的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带着思考与实践得来的经验,王凤英不断在课程中尝试融入绿色环保教育,而且通过不断打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培育植物,分析植物,呵护植物……这样一个颇具渐进式的有关植物的教育课程,便收获到了孩子们的成长。

孩子们环保意识较差,教室里沒有盆栽的花朵和绿植,于是她发动孩子们,每个人从家里带来一些。孩子们看着自己带来的绿植总是干巴巴的,心里很是疑惑。她便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得出结果是:植物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肥料。孩子们把自己的绿植都搬到了窗台上,便于阳光照射。没有肥料,她们通过看动画片《小猪佩奇》深受启发,每天吃完午饭后把孩子们吃剩下的果皮、果核埋藏在泥土中,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来进行换土倒盆;定期将鱼缸里换下来的水、食堂里的淘米水以及经过浸泡的牛粪和羊粪放到花盆中用作肥料……

经过和孩子们的不懈努力,走进班级后,碧绿的吊兰、文竹,鲜艳的菊花、兰花最是引人注目,厚厚的仙人掌、绿萝、玉树散发着植物特有的清香,使人感到回归自然的舒畅,为教室增添了生机。对于这些植物,充分调动孩子们的进取性,采取个人分养的方式,不仅仅让他们学会养花养草,增长知识,还增强了孩子们的爱心、责任心。

“与孩子们开展的活动就是要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果只是在幼儿园这个封闭的集体中,孩子们不能将活动与实践很好地结合。”正是这个理论与实践的缺口,让王凤英萌发出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幼儿园的想法。幼儿园外面有一个小公园,过往的行人有时把垃圾随手扔进去。孩子们走进小公园里捡拾垃圾并制作禁止扔垃圾的提示牌,这个活动得到了邻里乡亲的一致认可,孩子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快乐成长。

孩子们的成长被家长们看在眼里,这份环保教育也传递到了各个家庭。“我爸爸说了以后再也不到清水河里面去用渔网抓鱼了,要一起保护清水河;妈妈说以后再也不去河边洗衣服和涮墩布了;奶奶说,只要看见塑料袋就会打个结扔到垃圾桶,防止白色垃圾飘到清水河里;爷爷说,以后不上山去随便砍树烧柴了……”王凤英开展的《我们是绿色环保小花匠》主题活动,在北京市中小学节能减排与生态校园建设优秀文集中获得了一等奖;实践活动《保护环境,从我做起》获得市级科研课题研究课评比二等奖。

王凤英坦言:“生态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引导幼儿从小树立节约意识,热爱自然,利用自然,我希望为幼儿终身发展作出不懈努力。”

大手拉小手

(密云区文明办)

猜你喜欢

小蝌蚪垃圾植物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小蝌蚪
倒垃圾
小蝌蚪
哦,不怕,不怕
倒垃圾
将植物穿身上
小蝌蚪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