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琴的教学与发展
——以天琴郎艺术工作室为例

2021-08-23陆冬霞丁琪如

魅力中国 2021年24期
关键词:壮族艺术文化

陆冬霞 丁琪如

(广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 来宾 546199)

一、天琴的背景与文化

(一)天琴的发展背景

天琴,壮语称“鼎叮”,是壮族人使用的弹拨类弦鸣乐器,天琴流传于民间艺人,是骆越文化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天琴弹唱,称为“唱天”、“跳天”、“弹天”,这种唱跳形式原是为天婆为人祈福消灾治病时所用,后来这种巫术性质的歌舞形式逐渐演变成了群众娱乐性活动。天琴历史悠久,传说已有1000 多年历史,但真正有关天琴的记载才两百多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展的民间艺术普查中,天琴以壮族民间弹拨乐器的身份编入《中国少数民族艺术词典中》成为中国民族民间乐器。

(二)天琴的形状与用途

天琴的形制独特,它的琴杆由木制,琴筒用葫芦,琴弦多用尼龙线,琴头雕花或雕成龙凤的形状;天琴的外身轻巧,方便携带;天琴的音质犹如泉水落下的声音,委婉动听,节奏鲜明,改良后的天琴音域更加宽广。天琴演奏现多用于节日、丰收、婚嫁、台上演出、比赛等多种场合,可表现多种情感。

天琴弹唱的表演形式全世界独一无二,它的独特之处在于演奏者需手脚并用。演奏者需左手拿琴右手拨动琴弦,手肘顶住琴身,脚上挂着脚铃随着节奏打拍子,身体随着节拍晃动。它的演奏形式多样,可一个人单独演奏或多人演奏,在边弹边唱的过程中可加入舞蹈动作,中国民族乐器仅此一例,是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之一。

二、天琴文化的教学与发展

(一)天琴文化发展概况

天琴发源于广西崇左市龙州县金龙镇,它直观地反映了骆越文化一千多年发展的重要过程,是壮族文化的一种积淀,是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证。在上世纪80 年代时,在一个机缘巧合中被民族音乐学家范西姆遇见濒临失传的天琴,并能成立了女子天琴组合,其在范西姆、韩星等人的带领下逐渐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成为了壮族标志性文化和历史的象征,后来天琴文化被作为财富以传承的方式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发扬,所以天琴在金龙镇人民的心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近年来天琴在都市社会中传播得较为活跃,南宁、崇左地区的学校陆续将天琴文化带入课堂中。在天琴之乡“龙州”的民族中学中,专门创建了未成年非遗产传承示范基地,着力进行了天琴后背力量的培养,将天琴的传承和发展有了更加坚实的载体。崇左市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艺术学院共同举办2019 年壮族天琴艺术研修班,为壮族天琴艺术发展储备人才力量。自2003 年来,天琴团队分别在南宁歌节,央视春节晚会,中央电视台演出引起很大的轰动,将天琴文化推向了艺术大舞台上成为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天琴也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崇左文化艺术演出代表团曾多次出访越南、德国、泰国、奥地利等地开展文化交流和天琴演出活动,向各个地区人民展示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天琴的独特魅力,在活动中都能得到各界人士的赞赏,不仅坚固了我国与多国的友谊桥梁,还为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打造了品牌,对弘扬展示我国民族民间文化作了很大的贡献。

(二)天琴文化传承概况

天琴虽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但随着西方乐器的热潮,导致民族乐器逐渐被忽视,目前坚持推广天琴文化的地区多在崇左市龙州县、宁明县、大新县,以及广西南宁市和附近的乡县,传承方式为多民间艺人教授的形式和以培训班教学的形式,最常见的是由民间艺人组成的团队。

目前,天琴培训班的形式没有普及,市面上的天琴培训机构不常见,正式注册能查询可见的针对非遗天琴文化有关的营业企业在龙州有仅有3 家,南宁有1 家。天琴虽然有民间艺人教授传承的形式,但也一直受到传统传承观念的约束,许多传承人还保留着传女不传男、传里不传外的意识,还有传承人逐渐老龄化,而年轻人们又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总想在外漂泊打拼,所以没有年轻一辈愿意继承这传统文化,导致许多天琴的曲谱和文化流失,天琴文化无人传承。

(三)天琴文化的教学概况——以天琴郎工作室为例

以天琴郎工作艺术为例,是因为天琴郎艺术工作室在对传承发展天琴文化行动中有着很大的贡献。天琴郎工作室是一支拥有高水平的培训队伍,从2014 年至今受众学生人数已超300 人,天琴郎李恩平携天琴郎艺术工作室成员演出场次不计其数,参加比赛将近百场,均获得大大小小的荣誉与高度好评及肯定,不断扩大自身影响力,如今已在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了天琴文化传承路上的佼佼者。

天琴郎艺术工作室是以传承壮族天琴非遗文化,弘扬壮族非遗天琴艺术,展现壮族非遗天琴艺术魅力为主旨的一所培训教学点,占地面积50平方米,天琴郎工作室的前身为2014年成立的为2014年成立的“美女村天琴梦组合”,该组合以一曲由天琴郎李恩平原创编舞《花山情▪爱十八》于2014年参加“CCTV非常6+1”获得崇左市赛区第四名,后于2017 年元月1 日才正式成立并改名为“天琴郎艺术工作室”。

以下是天琴郎艺术工作室学员情况表(图1):

如上图所示,天琴郎艺术工作室现有培训人数56 人,青少年组的学员有18 人,成人组的学员有18 人,中年组的学员10 人,老年组有10 人。

天琴郎工作室从2017 年至今,随团参演人员共88 人,青少年组学员有18 人,成人组学员有22 人,中年组学员有20 人,老年组学员有20 人。

从以上数据得知,青少年组、成人组(6-35 岁)这一阶段培训学习天琴人数较多;中年组、老年组(36-55 岁)这一年龄阶段学习天琴人数较少。

其中男女人数比例如下(图2):

如上图所示,工作室现有人数56 人,其中男性人数10 人,女性46 人。2017 年至今随团参演人数88 人,88 人均为女性,没有男性人员。

从以上在男女比例数据中可以看出,女性是传承发展天琴文化的主要群体,所以在今后的天琴传承教学过程中多重视女性群体,以女性群体为主,了解她们的需求和学习目的,再根据了解情况作出吸引生源的策略方针。

(四)天琴文化的传播概况

我们在校园内针对天琴的认知度和喜爱程度的问题做了一个调查问卷,填写人数300 人。

以下是调查情况表(图3):

在300 人中,有20.66%的人来自广西省外,79.36%的人来自广西省内。有25.66%来自广西崇左市和南宁市的人表示有天琴培训,有16.66%的人回答不知道,剩余57.68%的人都回答没有,这些数据说明了除广西崇左市和南宁市之内,别的地方没有或者是少有天琴培训。

天琴郎李恩平在以工作室传播传承天琴的同时,还注重推动壮族非遗天琴进入校园,课程分布的范围基本都在广西省内。校本课程的授课学生为280 人,其中分布在广西崇左市龙州县第一中学,广西南宁市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市柳邕路第三小学。

从以上从天琴文化传播范围的调查中,再结合天琴郎艺术工作室的校本课程的分布范围看,可知道目前天琴推广宣传得范围与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局限,几乎推广学习人群多在广西省内,表明人们在天琴的传承和推广中还有着巨大的漏洞和不足,未能使天琴文化更好的普及至省外。

(五)为什么要学习天琴文化

根据调查校园内人们想学天琴的原因,和天琴郎艺术工作室学员学习天琴的原因,得出下图(图4):

校园内调查情况可知,300 人中有70%年龄阶段在18~25 岁,在校生想学习的目的34%是因为想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9%的学生是因为兴趣爱好而想学习,有19%的人是因为想上台演出,有15%的人是因为想利用天琴给歌曲伴奏。

天琴郎艺术工作室学员学习天琴的动机46.53%是因为可以上台演出,有30.56%的人学员学习天琴是因为想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有21.53%的学员的学习动机大多是因为单纯喜欢,想学习。

通过了解可知,她们之所以选择天琴,是因为天琴的入门非常简单,而且容易上手,适合任何群体,并且学习天琴后还能通过演出的方式来传承发扬天琴文化。学习天琴并不像学习钢琴、二胡、古筝等乐器一样,需要一定的学习功底,并且需要磨练上几年甚至十几年,学习天琴只要四肢协调好,手、口、脚并用,就能学会天琴。

天琴的制作材料比较常见,琴身为葫芦,琴弦多用尼龙线,每次更换或维修的成本都不高,价格也相对其他乐器来说比较便宜,这对于想学习一门乐器,但资金有限,或精力有限的群体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天琴的表演形式多样,可分为单人、多人及群舞,可独奏、弹唱、分组对唱、合唱、配上舞蹈等表演形式;由于天琴弹唱的独特表演形式,学习者在学习天琴既能受到民族特色乐器的熏陶,又能在学习一门乐器的过程中同时学会唱歌与舞蹈,这更广泛的培养了学习者的兴趣爱好,与此同时也促进培养了天琴新一代接班人,使天琴文化得以继承推广。

(六)如何推动天琴文化的发展与推广

从天琴文化传播现状和传播范围分析,并结合天琴郎艺术工作室的校本课程的分布范围看,可知目前市面上大多天琴文化传播传承上都有一个共同的不足之处,那就是仅通过天琴线下的途径,天琴推广宣传的范围与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局限。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若在原有的线下教学基础上开展天琴线上教学途径,利用相关教学软件,比如开设教学网站,上传教学视频,或通过钉钉、中国大学Mooc(慕课)、翻转课堂等授课软件,由教师通过录制视频进行进行在线教学,就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且更广泛的打响了工作室的知名度,使受众面更为广泛。

天琴线上教学途径的优势在于只要有学习设备,学生可以在任何地点利用零碎的时间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这样能更便利的获取知识,还可以反复回播视频,符合学习者要求,并且网上学习的方式更具有灵活性,在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能够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给广大喜爱民族特色的学习者提供学习渠道,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在抖音、快手、微信等平台,将培训时的授课内容、课堂情况,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公布出来,并利用后台收集大众对培训开展期间的相关意见和建议,这样不仅能加大天琴宣传力度,而且在宣传得同时能收集人们对天琴教学的反响,从而使往后的培训工作更加完善。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中,网络教学给大众带来的便利之处可想而知,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网络,越来越多的人因时间是否便利的问题选择网络教学,互联网教学的方式将会慢慢受到众人的追捧,所以将天琴融入互联网,利用线上教学的途径是传承发展天琴的一个很好的选择,只要将天琴文化更好地结合网络来进行推广教学,使线下培训不再是弘扬传播天琴文化的唯一途径,那天琴逐渐普及到大众生活将指日可待。

三、总结

天琴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希望未来能将天琴文化结合网络线上教学途径中,这不仅使更多人了解到少数民族文化,引起更多人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遵从民族文化传统精神,弘扬民族音乐的理念。天琴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一定蕴含着许多文化,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挖掘。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方式,将天琴这如此优秀的少数民族乐器带入大众的眼中,和大家一起分享这独一无二的瑰宝,绽放出只属于天琴本身独特的魅力,并能将这智慧结晶源远流长的传承下去。

本文首先要感谢导师丁琪如一直以来耐心的支持,有她专业的技术指导和宝贵建议,才能使我顺利完成论文,再感谢天琴郎工作室负责人李恩平,为我们提供参考资源,希望天琴郎艺术工作室蓬勃发展,日盛一日。

猜你喜欢

壮族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Cat’s book》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壮族山歌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