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顶部有利储层分布预测

2021-08-23张尚明程中疆彭立才曾庆梓

特种油气藏 2021年3期
关键词:沉积相井区砂体

张尚明, 程中疆, 金 萍 , 彭立才,曾庆梓

(1.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新疆 克拉玛依 834000; 2.清华大学,北京 100084;3.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0 引 言

目前沉积相的研究主要有实验测试技术、测井技术、地震处理解释技术、精细沉积相研究、建筑结构要素分析、随机建模技术等方法。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侏罗系勘探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发育有冲积扇沉积体系[1-3],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八道湾组沉积研究范围相对较大[4-9],但针对某井区的精细沉积和储层预测研究相对较少[10]。车排7井区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车排子油田北部[11-12],近年来在该区侏罗系八道湾组顶部试油,多井获得油气,部分井产水,油水关系复杂,主要原因是沉积相及有利储层分布认识不清。该文依据现有资料,综合运用沉积相、测井相、地震相及叠后地震储层预测等技术手段对车排7井区的有利储层分布进行研究,为后期开发部署提供依据。

1 区域地质概况

车排子凸起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其西北部为扎伊尔山,东部以红车断裂带为界与昌吉坳陷相邻,南部以艾卡断裂带为界与四棵树凹陷相临,为准噶尔盆地的一个次一级构造[13-14]。车排子地区侏罗系发育有齐古组(J3q)、西山窑组(J2x)、三工河组(J1s)、八道湾组(J1b)。其中,八道湾组主要为含砾粗砂岩、中砂岩、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呈不等厚互层,含煤层。车排子地区沉积相以扇三角洲为主[4]。车排7井区位于车排子凸起东部,其八道湾组自上而下进一步划分为J1b4+5、J1b3、J1b2、J1b14个砂层组,其西部发育车62井东断裂,南部发育车82井北东断裂。

2 沉积相特征

2.1 单井沉积旋回及沉积相特征

根据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结合沉积学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等相关理论[15],对车排7井区的5口重点井(车排7、车排701、车5027、车502和车369井)的八道湾组单井沉积相、沉积旋回进行研究和划分。以车排7井为例,图1为八道湾组沉积相及微相特征。

图1 车排7井沉积相及沉积旋回划分Fig.1 The sedimentary facies and sedimentary cycle division of Well Chepai 7

八道湾组J1b1段(2 427.0~2 385.0 m):该段为1个完整的沉积旋回。下段沉积旋回岩性由下至上为灰色粉-细砂岩、灰色泥质细砂岩和灰色泥岩,反映了水体上升的过程。自然伽马曲线(GR)值自下而上呈锯齿状增大。沉积环境由河口坝向远砂坝和水下分流河道间演变。上段沉积旋回岩性由下至上为灰色泥岩至灰色粉砂岩,反映了水体逐渐下降的过程。GR值自下而上呈锯齿状减小。沉积环境由水下分流河道间向远砂坝的席状砂沉积演变。

八道湾组J1b2段(2 385.0~2 361.0 m):该段为1个沉积半旋回。岩性由下至上为灰色粉砂岩和浅灰色粉—细砂岩,反映了水体下降过程,GR值自下而上呈锯齿状减小,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远砂坝的席状砂至河口坝沉积。

八道湾组J1b3段(2 361.0~2 329.0 m):该段由2个完整沉积旋回构成。下部沉积旋回的岩性由下至上为浅灰色粉-细砂岩、灰色砂质泥岩、黑色煤层、灰色砂质泥岩、灰色泥岩、黑色煤层、灰色粉砂质泥岩和灰色含砾细砂岩。GR值自下而上呈锯齿状增大又减小。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水下分流河道—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间—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上部沉积旋回岩性由下至上为灰色含砾细砂岩、灰色砂质泥岩和灰色含砾粉砂岩。GR值自下而上呈锯齿状增大又减小的特征。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

八道湾组J1b4+5段(2 342.5~2 307.5 m):该段由1个完整沉积旋回和半个水体上升半旋回构成。下部沉积旋回岩性由下至上为灰色含砾粉砂岩、灰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灰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灰色泥岩、灰色粉砂质泥岩、浅灰色含砾粉砂岩。GR值自下而上呈锯齿状先增大后减小。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水下分流河道。上部半沉积旋回岩性为浅灰色含砾粉砂岩、黑色煤层至深灰色泥岩。GR值自下而上呈锯齿状增大。沉积环境演化过程为水下分流河道—漫滩沼泽—水下分流河道间。

结合沉积背景和其他单井相的分析可知,车排7井八道湾组主要是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该沉积可进一步识别出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漫滩沼泽5个沉积微相。

2.2 连井沉积相剖面

在重点单井沉积旋回及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对贯穿车排7井区的近南—北向的连井剖面(车5027—车502—车369—车排701—车排7井)进行了八道湾沉积微相划分与对比(图2)。八道湾组沉积时期,自下而上水体呈上升趋势。J1b1段和J1b2段中下部砂体较为发育。J1b2段顶部和J1b3段中下部主要为泥岩、粉砂质泥岩及煤层,反映水体的加深且水体比较稳定。J1b3段中上部砂体比较发育,但厚度小于J1b1段和J1b2段中下部砂体。J1b4+5段主体为泥岩、粉砂质泥岩,顶部发育薄煤层和薄砂层。沉积相类型为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沉积微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砂坝、席状砂和漫滩沼泽。剖面上八道湾组沉积时期,横向上由西向东,沉积粒度逐渐变细,水体逐渐加深,岩石颜色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从灰色逐渐过渡到还原性更强的灰绿色;纵向上由于水体的周期性变化造成砂岩和泥岩交互沉积,且八道湾组由下至上单砂体厚度明显减薄,泥质所占比例逐渐增加,表明水体逐渐加深。

由图2可知:车502井J1b4+5段顶部(2 496.0~2 500.0 m)和车5027井顶部为油层,而车369井J1b4+5段顶部(2 486.0~2 485.0 m)和车701井顶部为水层,因此,车502井和车369井之间可能存在砂体尖灭或断层。波阻抗反演证实为砂体尖灭。

图2 连井沉积相剖面

3 地震沉积学特征及波阻抗反演

3.1 地震沉积学特征

地震相是地下沉积地质体在地震剖面上响应特征的综合反映,不同的地质体在地震剖面上往往具有不同的地震相响应特征,主要体现在地震频率和振幅变化等多个方面。依据不同的响应特征,可进一步落实物源方向,划分沉积微相,预测有利沉积相带等[16-18]。基于该认识,在无岩心研究区开展地震相和地震属性分析,可辅助识别沉积相类型,确定其平面展布。运用三维地震资料,在对八道湾组的地震地质层位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运用地震沉积学相关技术和方法,获得了八道湾组地震相(图3)及相关地震属性的地层切片(图4)。

由图3可知:虚线范围基本反映了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顶部15 ms时窗内砂体的分布范围及其来自西部的物源方向。图4分别从地震振幅和频率属性的角度反映了J1b4+5段顶部砂体展布特征。由地震振幅地层切片可知,砂体表现为较强振幅且连续分布的特点,砂体边界清晰,主要呈朵状(车排7—拐9井附近)及条带状(车5027—车502井附近及车排701—车369井附近)展布,物源来自西部。由地震频率地层切片可知,砂体表现为中等频率且连续分布的特点(红色为低频、绿色为中频、蓝色为高频),砂体边界清晰,呈朵状及条带状展布。

图3 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顶部地震相

3.2 波阻抗反演

为更准确地预测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顶部砂体分布范围,对重点井的八道湾砂泥岩波阻抗特征进行了研究。得出研究区目的层泥岩波阻抗小于9 kg·m-2·s-1,砂岩波阻抗大于9 kg·m-2·s-1,通过波阻抗可区分砂泥岩。

根据波阻抗反演结果可知:八道湾组顶部车排7井产油段附近发育3套砂体,分别为位于工区北部的车排7—拐9井砂体、中部的车排701—车369井砂体和南部的车502—车5027井砂体。砂体由西向东(或东南)方向展布特征较为清晰,物源来自区域西部。波阻抗反演地层切片与地震相、地震振幅和频率地层切片反映的砂体分布特征基本吻合(图4、5)。结合连井剖面中八道湾组顶部油气产层分布状况可知,车排7—拐9井所在砂体和车502—车5027井所在砂体是最有利储层。

图4 J1b4+5段顶部产油水段地层切片

依据地震相、地震振幅和频率地层切片特征,结合单井相、连井相剖面及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构造特征,绘制出了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段顶部沉积相平面展布图(图6)。如图6所示,由西向东方向,八道湾组顶部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和滨浅湖沉积。由西向东方向随着水体深度的增加,砂体分布逐渐减少。

4 砂体分布新认识及其应用建议

通过对比前期该区储层砂体分布预测可知,砂体展布范围和分布形态上均有较大的差距。同时,中部的车排701—车369井所在的砂体前期并没有被预测出来,而连井剖面上可以看出,该砂体是存在的(图2)。综合连井剖面、地震相、地震振幅和频率地层切片、波阻抗反演地层切片所反映的砂体分布特征,该文预测的八道湾组顶部砂体分布规律更加合理,符合实际地质规律。

图5 车排7井八道湾组顶部产油段波阻抗反演地层切片

图6 八道湾组顶部沉积相平面图

依据八道湾组顶部有利储层分布预测结果,结合研究区重点井的油气产层分布特点,建议拐9井八道湾组顶部试油,同时,车排7—拐9井砂体和南部的车502—车5027井砂体2个有利储集砂体扩边。车排7井区八道湾组含油面积为20.47 km2,石油地质储量为820×104t。

5 结 论

(1) 八道湾组沉积相研究表明,八道湾组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包括水下分流河道、水下分流河道间、河口坝、远沙坝、席状砂和漫滩沼泽5个微相。

(2) 八道湾组的J1b1、J1b2、J1b3和J1b4+5的4个砂层组,由下至上单砂体厚度明显减薄,横向上由西向东,沉积粒度逐渐变细,水体逐渐加深。

(3) 地震相、地震振幅和频率地层切片、波阻抗反演地层切片相结合,能较好地预测八道湾组顶部砂体平面展布规律。

(4) 八道湾组顶部主要发育由西向东展布的3个相对独立的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北部的车排7—拐9井砂体和南部的车502—车5027井砂体含油,是最有利储层分布区,可以进一步扩边评价;中部的车排701—车369井砂体含水。

猜你喜欢

沉积相井区砂体
井区水窜水淹综合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
砂体识别组合方法在侧缘尖灭油藏的应用
曲流河复合点坝砂体构型表征及流体运移机理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9储层敏感性评价
CSAMT法在柴北缘砂岩型铀矿勘查砂体探测中的应用
鄂尔多斯盆地靖安油田杨66井区延10储层宏观非均质性研究
重庆市城口高燕矿区锰矿沉积相特征及成矿条件
柴北缘鱼卡地区中侏罗统石门沟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浅谈基层井区的团队建设
渤海某油田水平井随钻砂体构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