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元市利州区“两区”成果应用建议与对策

2021-08-23

四川农业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两区龙头企业管护

王 玲

(四川省广元市利州区农技推广中心,四川 广元 628000)

1 基本情况

1.1 项目区地理概况

利州区是四川省广元市管辖的一个市辖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嘉陵江上游,位于川陕甘三省交汇处,广元市中部,东邻旺苍县,南连剑阁县、昭化区,西接青川县,北界朝天区,位于105°27′E~106°04′E,32°19′N~32°37′N。陆路有108国道、212国道、205省道、万广高速公路、京昆高速公路、兰海高速公路、广平高速公路。铁路:宝成铁路、广巴铁路、兰渝铁路、西成客运专线。

利州区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日照时间长。年均气温17℃,生长期平均310d,无霜期共263d,年日照时数1342h。光热资源丰富,热量集中在4~9月,能满足多种农作物生产。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980mm,年内降雨量集中在5~10月,占全年降雨量的85%以上,形成了冬干、春旱、夏洪、秋涝的一般现象。

1.2 任务目的

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持底线思维、统筹兼顾、科学划定。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为基础,以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产区为重点,选择优质地块划定“两区”,划足数量、划优质量、图数地一致,切实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落实到田间地块,做到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和精准化管理,初步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田空间管理信息系统。

1.3 划定指标

本次利州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以下简称“两区”),涉及广元市利州区共计15个乡镇,按照相关技术要求,结合广元市利州区实际情况,以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和土地利用现状成果为基础,将全区“两区”划定面积指标分解到乡镇一级,以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产区为重点,选择优质地块划定“两区”,划足数量、划优质量,确保全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用地面积不低于0.87万hm2,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0.4万hm2、小麦生产功能区0.47万hm2、玉米生产功能区0.47万hm2,其中水稻小麦复种区0.13万hm2、小麦玉米复种区0.33万hm2。切实将“两区”落实到田间地块,做到图属地一致、建档立卡、上图入库。在合同约定期限内完成广元市利州区“两区”划定项目工作任务并通过相关验收。

2 划定成果

2.1 划定面积

广元市利州区“两区”划定0.87万hm2指标面积,实际划定面积9084.61hm2,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4133hm2、小麦4857hm2,玉米4952hm2,其中水稻小麦复种区1335hm2、小麦玉米复种3521.81hm2(表1)。

表1 “两区”作物类型面积统计情况 单位:667m2

2.2 资料文件

项目管理文件:立项及批复文件、工作组织及有关决议类文件、机构设置方面的文件、招投标文件及签订合同书、宣传培训资料、保密责任书或协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土地利用现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等基础资料来源的合法性证明材料和数据移交清单、项目验收申请及批复。

2.2.1 文字成果 “两区”划定实施方案、工作总结、技术设计、技术总结、自查报告及相关检查记录、管护责任书。

2.2.2 图件成果 “两区”划定工作底图、“两区”划定公示图、乡级“两区”农田空间分布图、区级“两区”农田空间分布图。

2.2.3 簿册成果 “两区”划定汇总表、“两区”外业调查表、“两区”作物类型面积统计表、“两区”公示表、“两区”管护责任一览表。

2.2.4 数据库成果(电子成果) 矢量数据、删格数据、管护数据、“两区”划定相关图件、数据库软件自查记录及检验报告

3 “两区”划定的优点

3.1 有利于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以“两区”为平台,大力培育种粮(油)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加强对土地经营权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的管理服务,鼓励采用土地股份制合作、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多种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项目管理规定申报和实施财政支农项目,优化生产结构,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力争5年内,“两区”适度规模经营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成为粮油规模经营新机制、新模式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

3.2 有利于提升服务综合配套

以发展粮油适度规模经营为突破,着力深化“两区”范围内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大力发展农业经营性社会化服务主体,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推广和综合服务能力。重点加强育秧中心、粮食收储中心、加工中心和社会化服务主体建设,提高粮油产前、产中、产后综合社会化服务水平,推动粮油产业向前端延伸推进规模经营、结构调整,向后端延伸配套烘干、物流仓储等设施,走精品路线、高端路线、品牌路线,将“两区”建设成为引领全区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驱动引擎。

3.3 有利于绿色高效发展

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大增产技术模式攻关集成力度,推广使用绿色发展机械化技术,提升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推动“一控两减”(控制农业用水的总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总量)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实现永续健康发展。

3.4 有利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着力深化“两区”范围内的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抓紧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升农技推广和服务能力。以“两区”为重点,深入开展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加快优良品种、高产栽培技术普及应用,提升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积极推广“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

3.5 有利于依法保护“两区”

根据农业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农田水利条例等法律法规要求,完善“两区”保护相关制度,将宝贵的水土资源保护起来。严格永久基本农田管理,确保“两区”范围内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两区”范围内的耕地原则上不得占用,因重大项目确需征占的耕地,必须按“占优补优、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要求执行。

3.6 有利于落实管护责任

严格落实“两区”农业基础设施保护,积极创新农田工程建管模式,鼓励农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按照“谁使用、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参与建设、管理和运营。加强资产管护制度建设,依法依规推进资产管护工作。管护经费原则上由管护主体负责筹集,政府按规定给予适当补助。

3.7 有利于加强动态监测和信息共享

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两区”监测监管体系,定期对“两区”范围内农作物品种和种植面积等进行动态监测,分析相关情况,实行精细化管理。及时更新“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建立健全数据安全保障机制,落实责任主体,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开放“两区”电子地图和数据库接口,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

4 “两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年“两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但同时存在如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初加工农产品多,精深加工农产品少,农产品附加值相对较低等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4.1.1 思想不够解放 在谋划发展上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种植业优良品种比较单一,特色畜牧业形不成规模,缺乏让农民稳定增收的设施农业、精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带动作用不明显。

4.1.2 项目资金缺乏 一些大的富民项目单靠一家一户的财力很难实施,必须依靠相关部门支持才能落实,中间环节多,程序复杂,往往使项目的具体落实与规划有差距,难成规模。

4.1.3 主导产业发展还应加快 总体上看,“两区”主导产业发展仍存在如优势农产品布局分散以及扶持力度还不够等问题,特色优势、区域优势文章做的还不够,特色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还较低,缺少核心竞争力,在推进主导产业发展上缺乏有效措施和手段。

4.1.4 农业龙头企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经过几年来的培育与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总体上规模不小,但其综合竞争能力还不够强。

4.1.5 农民组织化程度比较低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较快,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还处在初步发展阶段,与农民的期望与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

4.1.6 制约产业化经营因素仍较多 科技支撑不足,低产面积较大;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功能弱;品牌创建力度不够,品牌效应不显著;组织化程度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水浇地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4.2 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4.2.1 加快特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主导产业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条件。要围绕“两区”特色和主导产业,继续加快优势农产品和区域布局,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对特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的投资力度,引导农民继续发展特色农业,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主导产业。

4.2.2 培大育强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催生龙头企业。按照“放宽政策、放活经营、积极扶持,放手发展”的思路,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使更多企业参与龙头生产与加工,加速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水平。二要创新多元化投入机制。继续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效益农业,要立足现有基础,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业。要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外来资金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促使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和引导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建立产销合作关系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

4.2.3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要进一步优化合作社发展环境,争取在信贷、用电等方面创造条件,支持合作社项目建设。要积极引导合作社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鼓励和指导合作社创建和营销品牌,指导合作社建立“激励-制约”机制,加强对社员的培训,帮助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等多项举措,全面提升合作社的竞争力。

猜你喜欢

两区龙头企业管护
安徽省进一步加强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后期管护
2022年将农村公路管护领域就业岗位稳定在80万左右
吕梁两企业入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百强
山西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和扶贫农民专业合作社名单出炉
寒冷天气 咋管护羔羊
生态共治共享推动首都“两区”及河北北翼绿色发展
——2019 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综述
谈如何做好海伦市天然商品林管护工作
兴宁19家企业获评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
广东“5+1”全链条给农业龙头企业“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