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塘农业系统 传承千年文明

2021-08-20

农村百事通 2021年8期
关键词:农耕鱼塘珠三角

基塘农业系统是我国太湖流域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劳动人民在历史条件下创造出来的一种复合农业系统。先民将低洼易有洪患之处挖成池塘饲养鱼类,挖出的塘泥堆于周围形成塘基,塘基上可种植果树、甘蔗、桑树和花卉等,而基面生产的副产物可投入塘中作为饲料,塘底泥又可成为基面有机肥,形成土地利用精细、水陆互养、能量循环且地力历久不竭的农耕系统,并衍生出独特的农耕、生态和人文文化,传承至今。

一、珠三角基塘系统的历史演变

岭南先民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和生存发展需要,早在汉唐时代,就开始从事作物种植和鱼类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宋朝以后,中原百姓为躲避战乱,南迁至珠三角地区,带来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针对地势低洼的地理特点,与珠三角劳动人民一起防治水患,修建堤围,疏浚河涌,挖塘筑基。至明朝初期,创造并大规模推行“池塘养鱼、塘基种植作物”的基塘农业生产模式。最初,塘基种植的是以龙眼为代表的果树,人们改造原来不适于果木生长的低洼地区,利用堆土筑墩或挖土筑基,以填高地势,降低地下水位,种植果树,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凹陷的积水池养鱼。明末清初,蚕桑业开始发展,珠三角范围内掀起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尤其在清乾隆中期至民国中期,蚕丝业有较大发展,桑基鱼塘成为发展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种基塘农业生产布局。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生丝市场萧条,珠三角桑基鱼塘迅速衰落,塘基开始改种甘蔗,随着机榨糖厂的兴建,蔗基鱼塘又开始兴起和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发展,又涌现出菜基鱼塘、花基鱼塘、草基鱼塘和杂基鱼塘等多种形式。

二、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

历史上太湖流域地势低洼、沼泽遍布,发展农业生产首先要解决洪涝问题,入湖溇港和塘浦圩田水利系统的修建为桑基圩田和桑基鱼塘的形成打下了基础。湖州先民顺应自然,通过修筑“五里七里一纵浦(溇港),七里十里为一横塘”的溇港水利工程,排涝防洪、引水灌溉,将地势低下、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用于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逐步演变成为“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典型农耕生态循环系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主要位于湖州市南浔区西部的菱湖镇、和孚镇行政区域。目前,南浔区以和孚镇为中心,区域内有近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桑基鱼塘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 “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于2014年6月入选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17年11月又通过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评审,被正式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三、基塘农业的现状

基塘农业是农耕技术的传承,绵延文化脉络。珠三角区域目前仍有基塘面积20万公顷,是当地最有代表性的农业生产模式,参与基塘农業生产的劳动人口有数百万之多,塘基种植种类丰富多彩,有桑树、蔬菜、水果、鱼草和花卉等多种作物。养殖的鱼类既有传统的四大家鱼,也有引进的鱼类新品种,基塘农业特别是养鱼业成为珠三角农业的主要产业。基塘农业互换性衍生的农耕文化仍在活态传承,影响巨大,如勤劳务实的农耕文化、物尽其用的美食文化、敢为人先的龙舟文化、南北交流融合的崇拜文化和海内外文化并蓄的外贸文化等。基塘系统功能不断拓展,以生态休闲旅游等形式延续着新的生命。目前珠三角地区以基塘农业为主题的农业旅游开发近200公顷,分布在南海、顺德、中山和广州等地,每年吸引了上千万人次的旅游者,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

随着基塘农业的发展,相继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及宗教信仰文化。“鱼塘佳肴”“香云纱绸” “祠堂宗庙” “龙醒狮”和 “数鱼花”等典型习俗和农耕文化,代表了先民智慧的结晶,至今仍在珠三角地区延续和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大潮的袭来,基塘系统也与其他农业文化遗产一样,受到了非常大的冲击。昔日曾经优越的生产模式和经济模式在大工业时代失去了很多自己的优势,许多桑基鱼塘区域“填塘造地”用于城镇、工厂和道路建设,钢筋水泥丛林拔地而起,传统桑基鱼塘数量逐年减少。但是我们相信,基塘农业文化遗产的魅力在经受洗礼之后,将以更加光彩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它的农业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

(本刊编辑部整理)

猜你喜欢

农耕鱼塘珠三角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食蟹狐想要包鱼塘
植树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
好多鱼
珠三角,2012
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