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体验在城市公园中设计的体现

2021-08-19于冬波李婉瑜高家骥

设计 2021年15期
关键词: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景观

于冬波 李婉瑜 高家骥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8-0048-04

引言

城市公园可以说是城市中独具自然属性的部分,与城市中其他硬质景观不同的是,城市公园是一种绿色的软质景观。同时,作为城市景观重要的一环,城市公园对城市景观的美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视觉来引发人与自然的互动,其中关键,则是人的主观体验,因此要形成一个以体验为中心的景观空间环境。可感知的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不仅应注重社会效益的需求,其视觉性、体验性也应得到考虑。还要注重特定景观场所的设计,在创造生态价值的同时注重视觉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使公园景观真正成为一种城市结构元素介入城市系统。

一、视觉体验下的城市公园景观

(一)视觉体验

《辞海》对“知觉”有两种解释:一是“通过对物体的感知,从而获得的有意义的印象”;另一个是“感觉和知觉的统称,其中客观事物通过感知进入人脑”。

景观设计师约翰·西蒙兹曾经说过,“人们规划的永远是一种体验,而不是所谓的场所”。简而言之,知觉体验就是通过对外部环境的整体感知,进而参与其中的一种人与环境的互动。在景观环境中,植物和其他景观元素可以刺激人体的视觉和听觉,并对外部空间进行感知反馈。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作为主体对环境的感知尤为重要,其中体验性则是重中之重。在这里,知觉体验中的视觉则被定义为生理学词汇,可以理解为光与视觉器官相互作用的结果。人类通过视觉器官——眼睛,对外部世界进行感知,感受物体的色彩以及形态,从而搜集到对其本身具有生存意义的至关重要的信息。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大部分的外部信息是通过视觉获取的。人类在体验视觉现象的同时,有着不同的心理反应,这就构成了完整的视觉感受。

(二)城市公园景观

城市公园是一个城市的自然名片,也是城市的风景侧写。一个兼具功能性与特殊性的公园景观可以体现城市的包容性与文明程度。可以说,城市公园能够直接体现城市景观的风貌,其自然属性,可以满足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同时,城市公园景观的功能性不容小觑,其社会属性能满足城市环境的绿化,生态质量的提高和城市景观的构建这一系列的基本要求,城市公园就是“城市之肺”。城市公园通常分为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综合公园通常能满足人们对绿地的需求,设施齐全,并且独具景觀特征。专类公园是指有特定的内容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以独特的专项内容为主体,通过游乐形式赋予其相应的主题,使游乐的内容围绕儿童公园,动物园,植物园和纪念公园等现有主题进行设计。

城市公园的自然属性会对市民产生一定的吸引,也是因其自然属性,给城市以及市民留下了诸多回忆。它赋予人们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状态,缓解了身处于喧嚣城市过着快节奏生活人们的压力,它使人更贴近城市景观,作为纽带,让人们学会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在身心放松的同时,满足人对于自然的需求,同时保证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升。

(三)视觉体验与城市公园景观

1.固定视觉与移动视觉的变化分析

固定视觉其主要的作用是在研究时间变化的过程,我们将赋予整体环境功能,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都在进行变化,或新生,或消融。即使用视觉固定,我们也能看到不同时期的景观是如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改变,视觉所感知到的要素也在发生着变化,通过季节所改变的要素最为明显,大自然的变化令人最是印象深刻。如夏日的树荫下可以乘凉的阴影,冬日街道被风吹下的纷纷落叶。

视觉流是由连续不断变化的视景构成的,研究视景变化首先要确定在恒定的视景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视景的变化可分为单一空间视图的变化和连续空间视图的变化。如果从整体上看,那么近处的视景是对景物细节的反馈,而远处的视景主要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因此,在单一的空间视图中,场景本身并没有以任何方式发生变化,但视图的变化是由于光线、角度等因素的差异引起的变化。在空间的交接处,出现连续的空间视景,继而会产生视觉差异。所有的视觉差异都可以引起人们对其的关注,这种差异的形成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物”发生了变化,如从一个热闹的商业街变成一个安静的小巷;二是“物”的视觉属性变化。如从充满各色涂鸦围墙的小巷进入到了完全是白色的小巷。将两个空间的视景融合到一个空间中,并使其进行空间排序的转化,成为一个连续视景,这样,可以丰富视觉体验感。

2.景观可视性的选择

综上所述,艺术家的视觉感受和思想并不是对现实场景的机械复刻,更不是以某种形式将客观事物再现的记录。艺术形象的表现并不是一种“类似于现实的图像”,而是一种可以感知的现实体验。这是一个景观的功能性和艺术性的问题。

自然世界中的图像与拍照原理不同,它被简单且直接地投影到机器上,人们将始终喜欢主动观察能够吸引他的东西,进而通过触觉来努力理解它们的外部结构。可以说,视觉是一种具有主观性和主动性的行为。且在功能和艺术之上,功能和艺术是密不可分的,实用价值和审美意义亦是无法清晰地分开的。

3.景观空间中的视觉性

对于大多数艺术设计学科而言,主体与客体之间视点的位置是固定的。然而,自然景观于这些既定的规律不同。它是少数以空间形式存在的视觉艺术之一,如建筑,在其中主体可以是动态的并且进行视点的移动。

4.视觉体验与城市公园景观的关系

在城市公园中,人们对其的感知及感知的过程不仅是景观空间所提供的经验总和,而且是人们在空间氛围中的体验以及他们与景观的交互行为。人们通过即时的风景图像感知到建筑形式、路面纹理、植物颜色以及公园空间尺度。可以说,在景观设计中,视觉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城市公园景观的视觉体验是通过视觉手段认知和体验景观环境,进而反馈到人类感知当中。“体验风景过程”的总体是关于引发人与景观的互动,形成一种人与景观的交互,从而激发人与景观的通感。

二、城市公园景观中视觉体验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问题

(一)城市公园景观中视觉体验的发展现状

我国对城市景观空间的视觉分析等研究相对较少,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关注主要在绿化及环保方面。景观及其视觉分析主要以景观生态学、景观美学等理论为基础,目前从事景观视觉分析与评价的群体中缺乏具有综合理论水平的专家和专业人员。相关理论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规范的分析评价,也就意味着无法借鉴前人的经验。

视觉体验设计可以使人们更注重体验感并塑造人与景观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与营造宜居城市环境的目标一致,符合绿色设计的发展观。

(二)城市公园景观中视觉体验面临的问题

研究表明,视觉是人们获得外部景观的有效渠道,而追求视觉体验是中国大多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设计手法,这种手法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予景观设计错误的定义,从而过分追求视觉体验,忽视了景观真正的功能性。如何能够体现景观特色,设计师利用设计手法,使得景观产生鲜明的对比,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但没有处理好形式与功能的关系,更不用说对于景观中体验性的深化。这种现象则凸显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表面化的趋势。

对视觉图像的过度努力营造将导致对景观感知的完整性的忽视。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主要关注的是形式的可视化以及是否便于识别,这种形式的构建,需要对空间构成形式进行固定且精确的排列,形成一种空间秩序,并且景观的每个元素都需要清晰地结合其自身的特征,具有完整性,进而成为一个独具视觉变化体验性的景观空间。

1.过分追求视觉体验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破坏了生态环境。结果,人们忽视了恶劣环境变化造成的影响,城市环境每况愈下。可以看出,人作为主体对景观环境的感受度以及体验性不断下降,随之而来的,则是公园景观的功能性与反馈性相对减弱。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但同时,我们要意识到,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对于景观空间,也应该具有享受的权利。由于这类人物理功能的特殊性,这就要求景观环境具有特殊的服务属性。面对这样的情况,则需要景观设计师接受挑战,为了满足这部分人群的需求以及帮助他们能够对景观空间有更好的体验和全面认知,设计师要规划出具有包容性的体验式城市公园景观。

2.城市化進程对景观内容的弱化

如今,人类对景观空间的综合需求是设计师亟需面对的问题,可持续发展本质要求,是在城市公园的美化中实现人与景观的互动,同时维护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而如今的生态关系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无法进行良性循环修复,这极大地影响了人对于公园景观空间的体验。

在规划我国城市公园景观时,人们忽略了景观的自然属性以及相应的自然元素,没有保护好生态环境。在公共绿地不断减少的同时,忽略景观设计,公园景观设计中区域特征的体现方式雷同,景观设计与当地环境无法相契合,使得人们对景观体验性的满意度不断下降。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认知。

所以,设计师在规划设计公园景观的同时,要秉承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加入视觉体验。只有这样,公园景观才能真正具有其应该有的功能,并且美化人们所能够感知和体验的休闲环境,真正发挥城市名牌的作用,给城市提供更好的生态环境。

3.缺乏生态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引导

二十世纪末,在视觉艺术的发展和理论研究中,景观几乎不作为研究的重点。作为复杂空间的研究对象,学者们都没有意识到其形式和感知的重要性。而其他学科领域例如平面、心理学等的视觉表达和形式是当时的研究热点。

但是,为了研究视觉艺术理论的历史,就要通过多维度进行思考:一种是从二维的平面空间作为研究角度出发,另一种是从立体空间的角度出发。在这里,创意和创意设计与自然形式是无法区分的。许多现代设计师对景观设计中的理论性知识不够重视。然而,理论指导实践,视觉艺术理论作为一种解析空间的方法,对景观概念的理解有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它控制的观察行为不仅在设计中起作用,而且还传达了景观设计中所需要的多元信息。

三、城市公园景观中视觉体验的应用——以天津桥园为例

现代城市生态景观是人类居住所需土地、建筑物和辅助设施的纽带,同时也是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载体。现代城市生态美化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城市景观建设,而且可以创造优雅的生活环境,并带来视觉效果,这是一种可以逐步建立和发展的可持续景观形式。

桥园在天津是集自然与文化景观一体的城市休闲公园,它是由土人团队设计的,独具北方园林特色。设计师表示,桥园以混乱的形式、计划外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的“混乱”,来表现植物的生活,在视觉上展现植物生活中真正的美丽,揭示了植物的真实美感和植物品类的丰富度。这种生态适应性调色板已成为天津生态的“宝库”。所谓适应性调色板原则:在不同土壤和水环境中生长的不同植物共同创造一个生态系统。其主要设计理念就是让自然自主运转。

(一)地域元素的视觉转化

1.“桥”的视觉转化

该公园的生态设计融合了历史和文化等因素,在保留原始目标射击场文化的同时,还加入了天津当地的“桥梁”文化。天津是一个滨海城市,海河的干流横贯天津市区,因此,天津的桥梁发展可以说是见证了一个城市建设进程。该公园以“桥”命名,来展示桥梁在天津发展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公园里有一座桥博物馆,另一方面,公园东南两侧架有桥梁,被用作游览公园的工具,创造了独特的“桥”文化。在视觉体验上,大型的红色铁桥与周围植物区的绿色形成对比,而杂草的柔软也使廊桥的硬度变得柔和。

“桥”是公园的核心,在公园的各个分区都由“桥”所连接,从而相互回应,不与“桥”更深层次的意义相冲突,且形成了鲜明的主题。有桥和桥、桥和不同单元、桥和植物系统、水系统及其他的组合,“桥”的主题贯穿整个公园设计之中。

2.天津“水泡”地貌的视觉转化

地处于九河下游的天津,拥有湖泊和洼地等自然地貌,公园的设计基于使用高度和大小各异的“水泡”,将这种地貌融入公园景观中,成为景观视觉体验的一部分,使游客能通过视觉体验到天津本地的地貌特征,如图1。

3.工业元素的视觉转化

天津作为工业和港口城市,也是最早建设铁路的城市之一,在桥园的高台和下沉庭院设计中,加入石灰石、硅矿石和铁矿石等工业材料,从景观的视觉上凸显出天津这座城市的工业特性。

(二)色彩的视觉体验

视觉艺术重要表现手法之一就是色彩的应用,视觉的需求随着环境的发展而变化。在造景材料,植物选择以及其他方面,现代景观与古代园艺非常不同。为了营造诗情画意的情调,中国古典园林主要选择黑暗或中立的颜色,以营造出优雅而质朴的氛围。相反,现代造景材料之多样,给现代景观设计提供了设计的便利。体现在生活中,景观的色彩无处不在,并且给人们的视觉提供了更有趣的体验。

城市公园的色彩主要来自于软质与硬质景观。近年来,中国多以植物色彩为软质景代表观来探讨城市公园色彩。对于硬质景观色彩的讨论,将景观色彩与景观材料相结合,进行应用与研究。

1.硬质景观的色彩运

桥园巧妙地整合了天津本地工业的色彩元素,为今后在景观设计中融入区域文化元素提供了很好的参考资料。在硬质景观中,饱和度、明度高的色彩会使人感觉到舒适,这些相同的色相颜色在垂直空间上使用,可以避免颜色混乱,在视觉上形成一定的影响,并有助于突出公园主题。

其中“桥”本身以及公园中的一些金属结构都被染成鲜红色,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公园的景观设计中,通常不会批量使用大红色。实际上,在许多老工业园地中,花坛和墙壁等处会运用到钢板等材料,并且这些钢板以其原始颜色出现,即锈色。铁元素本身就是红色的代表,而这种复古,老式的锈红色与桥体的大红色形成鲜明的视觉对比,在设计中产生了对称性,这也为大红色在大型建筑中的使用提供了答案。

2.软质景观的色彩运用

桥园以深色枝叶植物为背景,以浅色枝叶植物为前景,从而提升了景观的层叠性,增强了视觉的层次感。在植物色彩丰富的夏季,采用互补的色彩、类似的色调和其他色彩匹配方法进行对比。除了乔木和灌木外,公园的特点还在于在软质景观中大量使用野生植物,例如狼尾草和芦苇。这将在秋天创造出独特的季节性景观,大面积的棕黄色给人以视觉冲击,如图2。为了满足其他季节的景观需求,桥园还种植了大量的宿根花卉,这些花卉在夏季开放,色彩丰富,以保证不同时间段都有不同的色彩,就如同调色板一般。

(三)景观小品的视觉体验

对于总体设计规划,利用桥联结了多种设计元素。红色的钢结构采用极简的设计元素,公园中的景观小品大部分以中国传统园林的设计元素为模型,建筑设计以简单现代的玻璃幕墙装饰。其中,景观塔的设计别出心裁,由于高差,不同位置的景观塔可以看到不同的景色,如图3,达到了一塔一景的视觉体验。而连接景观塔的走廊将桥园串联为一个整体,增加了公园动线的流动性,而红色的景观塔本身具有观赏意义,侧面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生态美。

此外,在景观设计中渲染了旧军事工业区的气氛,使其具有一种古老的,仿旧的效果,与现代造园技术相得益彰。桥下的场地被设计成九个庭院,每个庭院都有不同的主题,但每个庭院都从植物的生长中汲取了灵感,并以不同的纹理表达以创造出多样的自然景观空间。此外,景观和设施的结合凸显了美学设计思维。红色的铁板将绿色的植物与木制的座椅分开,但实际上两者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色彩的对比与协调。木制铺路与木制座椅相呼应,软硬结合在一起,给空间带来更亲密的感觉。

四、基于视觉体验的城市公园景观空间营造

(一)基于视觉上的城市公园景观空间体验

从汉语的狭义上来说,“景观”通常被理解为“风景”。它包括客观对象和主观感知,而这种主观感知大部分来源于视觉感知。当用作“景”时,表示客观对象;当用作“观”时,表示主观情绪感知。具体来说,视觉中的公园景观色彩设计不建议使用大面积的高饱和度,高亮度的植物色,因其视觉冲击力太强,与整体环境不一致,并且影响景观氛围。景观的色彩元素可以点,线,面的构成进行分配,达到和谐统一的目的。

在感知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的这个过程里,人们会本能地去使用身体的各种感觉来响应景观。通过对城市公园景观的全面了解,他们将重新整合通过各种感官获取的单向景观信息,以窥视整个景观空间。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中,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人类感官的转换过程,并在其中认识与参与到景观空间的设计,使人们能够感知到公园景观对于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性。

(二)基于感官的公园景观实体

城市公园景观是一种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社会综合体,是城市生活的一种物质形态,与社会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通过感官刺激来感知外部环境,并形成大脑环境的主观形象。在没有外部环境的情况下,我们的感知将是虚无的。因此,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中,我们必须从城市公园的景观元素入手,通过景观的物质形式,把这些虚无的感觉转变为有形的景观设计对象,并且与生活相结合,对于感官而言,赋予其新的功能,从而改善人们对传统景观元素的理解。

(三)城市公园中的互动体验的设計

对于城市公园景观中的实体而言,视觉体验识别对象并获取该对象的大部分物理属性,如体积、表面颜色、图案、重量、纹理等。在城市公园的景观规划过程中,设计人员不仅应考虑主要“对象”的设计,例如景观结构,景观材料,景观对象和植物的种植,还应考虑到景观元素使用的有效性和景观设计的参与性。并且尊重其无形的价值,例如可持续发展理念。这更能充分反映参与者对景观价值的互动感知的唯一方法。基于“景观”对空间的美化功能,可以称其为完成时的完整静态物质空间,而基于“交互体验”的美化作品是动态的,可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身心发展甚至精神水平。景观应尽可能地为人们服务,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结论

城市公园的建设,是随着城市的建设而不断完善的。就像城市一样,它们正在不断发展,并且是永无止境的。当前,城市公园不仅为公民提供了欣赏美丽风景和相聚在一起的地方,而且还是了解城市和熟悉城市景观空间的重要平台。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景观仍然停留在人们的视觉审美体验上,还没有将“全方位感知”作为评估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好坏的重要标准。

科技的进步与信息传播的及时性不断地影响着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创造性思维,其中包括地域主义、人文主义、可持续性和生态学等跨界学科,这些都强调了景观设计元素来自于人们的需求与人类感知的器官。而公园景观关注人与景观空间视觉的互动与交流,同时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更加注重人对于自然景观空间的精神享受,创造一种可以使人们参与并且互动其中的实验性视觉景观设计,不断向综合性景观设计靠拢,将感知与体验作为城市公园景观设计的目标,这也是城市公园未来发展的趋势。

猜你喜欢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景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城市公园景观设计形式美的研究
从“城市公园”到“公园城市”
城市公园公共空间设计
《景观平面图》
创意涂鸦
上海城市公园夜间延长开放服务需求与管理对策
伍丹景观设计作品
张鑫、靳政景观设计作品
关于市政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