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的诺亚方舟—罗城古镇

2021-08-16汪海重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7期
关键词:罗城四川人安逸

◆汪海(重庆)

有些地方去过一次,你会念念不忘。

离成都约200公里,川南犍为县有个古镇叫罗镇。一条长不过两百多米的“船形”凉厅街,形成古镇独特的建筑风格,被誉为四川古镇建筑扛鼎之作。虽然国内去过的人不多,但在国外却有一定名气。1982年,澳大利亚人依样在墨尔本建造了一座“中国城”,罗城古镇从此名扬海外。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考察后称其为“中国的诺亚方舟”。这送了罗城一句最好的广告语。

罗城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与四川常见古镇依水而建不同,它坐落在一个椭圆形的山丘顶上。主街为船形结构,东西长,南北短,从高处俯视,像是一只搁置在山顶上的大船。街面是船底,两边的房屋建筑是船舷。街道两侧木结构的长排小瓦屋,临街一面的屋檐异常宽大,形成了叫做“凉厅子”的罕见长廊,其支撑点是一百多根立在六边体长条石柱上的旧圆木,冬遮雨雪,夏挡烈日。中间的天井采光通气,风水上还有藏风聚财的讲究,被誉为“晴雨市场”。

长厅内街两面亦分上下两层,喝茶的人随桌椅板凳排成四条长蛇,千人千面,活色生香,蔚为大观。

几百年来,罗城及周边的乡下人不管刮风下雨,时世变迁,每天聚集在“凉厅”下打卡。喝茶聊天、打纸牌搓麻将,喝酒吃肉、掏耳朵抽叶子烟,悠闲自在,一派“时光未央,岁月静好”。平平淡淡就是真,最能打动人的是它浓浓的烟火气。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自东汉末年开始四川就被称为“天府之国”。成都平原及周边地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在农耕社会优越的自然条件下,蜀人自古养成了尚游乐、重饮食的传统。在《隋书·地理志》等古籍中记载,蜀地人“性嗜口腹”,蜀中城镇“士多自闲,聚会宴饮”“家多宴乐”,而乡村中也“合筵社会,昼夜相接”,不亚于现在晚上要赶几个场子。

蜀人这种安逸的生活态度,在钟爱泡茶馆这件事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有专家考证,历史上茶馆、茶铺最早就起源于四川。从现在掌握的材料看,晚清民国四川人泡茶馆之盛就名冠全国了。清末成都街巷516条,有茶馆456家。抗战前的1935年成都人口约60万,每天泡茶馆的有12万之众。民国时期黄炎培先生访问成都,曾写过一首打油诗编排成都人。其中有两句:“一个人无事大街数石板,两个人进茶铺从早坐到晚”。现代人生活节奏这么快,但四川城乡泡茶馆、打麻将悠然自得的安逸好像也没有多少改变。

我们很难给四川人的茶馆下个准确的定义。茶馆是消费场所、休闲娱乐场所,也是社交场所。四川人聊天冲壳子,要去茶馆;打牌打麻将,要去茶馆;谈生意做买卖要去茶馆;相亲耍朋友泡妹子要去茶馆;解决矛盾纠纷也要去茶馆,等等等等。过去巴蜀地盘江湖上和袍哥组织都有一个叫“讲茶”的规矩。两方之间产生矛盾,在不进衙门的情况下,多选择在茶馆,请有身份、有地位或德高望重者主持讲和,叫“讲茶”。民国初年,四川军阀混战,你死我活,打不下去,也找人“讲茶”。于是“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好像在茶馆没解决不了的事。

四川人泡茶馆也没那么多讲究。北方的茶馆,高方桌长条凳,提梁壶泡茶,正襟危坐,喝得累人寡味。江浙闽粤一带南方人喝茶更讲究腔调,重器具,讲流程,讲仪式,大体上属“雅士之饮”。而四川人喝茶则有些粗朴随意,一张桌子,几把竹椅,街头巷尾、长亭下、小溪边,茶客或坐或躺,或摆或听,怎么舒服就怎么来。长牌、麻将更是茶馆主打节目。耍点小钱,更是将平静的喝茶活动搞得一波三折、峰回路转、趣味无穷。再加上卖瓜子卖豆腐脑,按摩捏脚掏耳朵,三流九教穿梭其中,这里只有雅俗共赏之乐,无高低贵贱之分。一个“泡”道尽了四川人对茶馆的迷恋,安逸是四川人闲适生活的灵魂。

越扯越散了。白云苍狗、沧海桑田,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也很无奈。到罗城,你可以看到与世无争的满足,享受片刻的宁静,寻见四川人“安逸”的根。

“王婆婆,在卖茶,三个观音来吃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幺姑说嫌话!”四川人的安逸是骨子里的安逸。古镇是四川人的原乡。

走过巴蜀许多古镇,如果有人问我、还想再去的是哪个?我会不加思索地回答:罗城。

/ 摄影 汪海

摄影 汪海

摄影 汪海

猜你喜欢

罗城四川人安逸
三星堆古人的“安逸”生活
仫佬族刺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基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研究——以罗城大勒峒村为例
农村基层组织党风廉政建设罗城的实践与启示
民谣侠黑子沛创作最新音乐作品《四川人》
数说 四川人社改革开放四十年
四川人社砥砺奋进的5年(下篇)
罗城果林水肥一体化应用效果分析
董子健:别在吃苦的年纪选择了安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