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绘就美丽乡村幸福图景

2021-08-14陈忠平

群众 2021年4期
关键词:古街村民建设

陈忠平

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高度重视美丽乡村示范创建工作,专门成立创建工作小组,整合政策资源,高标准开展以“四美一特”为主要内涵的美丽乡村示范建设。近年来,前黄镇杨桥村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参与度不断提升,来杨桥体验古街情韵、感受农耕乡愁、观光休闲互动等乡村旅游活动持续升温,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中,古村杨桥先后获得江苏省生态村、江苏省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保护性开发,画好村庄布局“三个圈”。杨桥村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南侧,地处常州、无锡、宜兴三地交界处,常漕公路、新长铁路、锡宜高速交会于本村,镇、村大道村村相通。2013年杨桥村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们在充分尊重《前黃镇镇村规划》《杨桥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的基础上,以镇村建设总体规划为牵引,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前提,围绕杨桥古街的保护性开发,委托常州城建规划设计院编制设计了《杨桥村美丽乡村规划》,坚持核心街区重点保护,协调区域适度开发,基础设施同步完善,生产生活优先保障,村庄整体规划体现古街文化、水乡文化、田园文化和民俗文化,规划设计形成美丽乡村建设“三个圈”(宜居生活圈、产业发展圈、乡村旅游圈)发展格局。生活圈主要以杨桥古街为核心,辐射周边村落形成融传统建设风貌、河港商埠、江南水乡特色的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生态宜居、环境优美的生活圈;产业圈主要构建独特的水稻规模生产经营、水产养殖、果蔬产品经营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发展格局;旅游圈主要涵盖以传统村落为载体的乡村传统文化、民俗非遗、体验休闲乡村旅游。

功能化提升,统筹村庄发展“三片区”。如今的杨桥村由运南、谢桥、南阳以及原杨桥合并而成,我们整合利用村域自然资源禀赋、历史人文底蕴优势,按照发展功能主体定位,优化搭建三个功能发展片区,进一步增强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承载能力,拓展村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根据各个片区的地理位置和产业结构,初步规划了农业经济三个发展方向:一是稻米水产发展区,主要以种植优质稻米和特种养殖为主;二是林果经营采摘区,主要以种植林木果树为主;三是传统文化体验区,主要以杨桥古街旅游业为主。

项目化推进,坚持村庄建设“三同步”。结合杨桥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共投入700多万元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基础设施同步配套。通过“四有一责”示范村创建,杨桥村“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为村民提供便民服务,方便了村民,提高了办事效率。村综合活动中心配套了村民公园、健身广场、活动室、村民学校、农家书屋、电脑室等设施,是村民们锻炼身体、读书学习、娱乐活动的好地方。经过多年建设,杨桥村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到位,村域道路硬化率、自来水入户率、生态户厕比例、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通信与网络也已全面覆盖到各个自然村。镇村公交519路直达杨桥,村级主要路段都已经安装了路灯,方便了群众与游客的出行。二是生态环境同步提升。为整体提升村庄环境,投入130万元,新增管网3000余米,建造污水处理站3座,对全村的生活污水进行汇集,经过预沉、一体化高效过滤两个步骤,降低水中各种污染物,实现对全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全面落实环境长效管理机制,投入50万元,将村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市场化运作管理,由保洁公司整体承包,村委定期进行检查考核。杨桥的村庄环境已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提高。坚持因地制宜和凸显江南乡村风貌相结合的原则,在充分尊重杨桥老街历史文化传承和农村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典型的自然农村规划设计成了“康居乡村”。三是旅游项目同步拓展。设立了杨桥老街旅游接待中心,并安排专人接待讲解。另外,建立乐丰源蔬菜基地,占地100多亩,以绿色、无公害为特色,种植生态有机蔬菜。投入25万元,浇筑水泥道路600余米,方便蔬菜运输、游客参观。投入60万元建立一个6000平方米的食用菌生产基地。

特色化打造,打好发展“三张牌”。一是打响农业发展牌。作为农业大村,拥有耕地4750亩,2005年底已完成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近年来,杨桥村加大对农地规模化经营与专业合作社的鼓励和支持,已成立了多个桃树、葡萄种植合作社。有10个生产队近1000亩水稻田已完成流转,由常州耕耘农机服务合作社统一管理,并逐年增加流转面积,形成规模化种植。乐丰源菜蔬专业合作社200亩马兰大棚四季常绿,春天踏青、假日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碧绿清凉的马兰茶、优质大米成为杨桥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二是打响文化建设牌。杨桥村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流传下来丰富的民俗文化,其中杨桥庙会、调犟牛、捻纸,已被列入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村民健身广场7处,村民自发组建了戏迷乐园、秧歌队、龙灯队等文化活动团体,极大地丰富了村民的休闲娱乐生活。邀请文化学者研究策划杨桥乡村文化建设方案,聘请专业团队完成墙体文化彩绘1000多平方米,为弘扬向上向善的道德文化营造了浓厚氛围。积极传承杨桥抗日根据地红色基因,注入新时代党建新内涵,建设党建文化长廊。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村民素质,进行五好家庭、和谐家庭评比,发掘好人好事,在全村进行表扬与宣传。三是打响经济富民牌。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与农耕、旅游相关联的高效农业。作为全区水稻种植面积最多的行政村,通过高标准农田设施改造建设,杨桥连片规模种植的2800亩水稻生产区成为最自然的生态公园,生产的优质大米、大闸蟹等吸引八方游客旅游选购,全村渔区养殖基地有800亩,年产值达1000万元;共有林果(葡萄、桃树)1100亩,年产值达1500多万;种植大棚蔬菜300亩,年销售430万元;种植花木200亩,产值达100万元。收获的季节,金灿灿的稻浪随风荡漾,此起彼伏,置身满满乡愁的原野,漫步悠深静谧的古巷,人在画卷中,心在意境中,这里成为都市游客踏青赏花、采风写生的向往之地,尽显乡伴田园返璞归真、水墨文韵宁静致远的风采。

(作者系常州市武进区前黄镇副镇长)

责任编辑:冷超

猜你喜欢

古街村民建设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西津渡古街忆旧
古街新韵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蒋虚村村民为何没有获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