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睡眠背后是教育系统工程

2021-08-11刘熙

云南教育·视界(综合) 2021年5期
关键词:监测育人科学

刘熙

面对升学考试的硬压力,部分学校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校外培训成风,中小学生睡眠成为可以牺牲的软问题,多年难以有效解决,以至于受到中央重视,国家出台文件进行专项治理。教育部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从“强重视、保时间、防干扰、提质量、重监测督导”等方面提出七项措施,体现了综合施策的精神。中小学生睡眠看似是一个简单问题,其实是一个教育系统工程,只有政府、学校、家庭、学生及社会多方主体达成科学发展的共识,才能自觉、有效落实《通知》的各项措施。

要有科学的睡眠观。睡眠是人的一种基本需求,它可以让我们休息,让身体茁壮成长,可增强人的免疫功能,是恢复记忆力的黄金时段。上海交大医学院江帆团队研究显示,对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青少年来说,睡眠剥夺、生物节律紊乱不仅会引起短期注意力不集中、学业成绩下降等后果,长期来看更可能损害儿童脑功能,导致青少年抑郁、焦虑、注意力缺陷、行为冲动等情绪行为问题,显著增加肥胖等代谢性疾病风险,损害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要有科学的教育评价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評价改革总体方案》《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改革学生评价,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保障学生充足睡眠时间”。《中国教育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2020年版)》已经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率”“学生肥胖率”“学生视力不良率”纳入指标体系,睡眠质量与这几项指标息息相关,有必要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体质健康监测和教育质量评价监测体系。

要有科学的育人观。学业过重挤压睡眠时间,这与部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育人观有关系。应试教育观念盛行,通过“刷题”反复演练,以期在考场中获取高分。即使学校教师主动减负,家长也会报各种校外培训班,主动增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21世纪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创新性人才,国家和公民个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学校和家庭的育人观也应该改变,不应当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来赢取考场上的分数,而应当提高课堂效率,家校协同,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以必要和有针对性为原则布置作业数量和内容,让每个学生能健康成长。

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主业是学习,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高效地完成学业。会学习的学生,往往能够自主管理、规律作息、按时就寝。然而在实践中,老师忙于教授知识,家长不知道如何指导孩子学习,相当一部分学生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面对各门功课疲于应付,不能统筹安排时间和劳逸结合,自然而然就陷入恶性循环。有效学习是一门学问,需要深刻理解脑科学和心理学。我们要向教师、家长和学生传授学习的科学,掌握正确的方法,变被动为主动,减少学习焦虑,自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睡眠质量。

当然,除了提高认识外,有效解决中小学生睡眠问题,还需要动用技术手段和建立问责机制。首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确保线上直播类培训活动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1点,每日22点到次日8点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其次,要建立健全问责机制,对于违反规定的学校、校外培训机构和网络平台要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行政处罚。

(来源:《北京日报》)

猜你喜欢

监测育人科学
气囊测压表在腹内压监测中的应用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基于 WSN 的隧道健康监测研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高层建筑沉降监测数据处理中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的应用研究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