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型碧道的人文特色景观规划
——以深圳新桥河碧道景观规划为例

2021-08-11关晓曦

现代园艺 2021年14期
关键词:人文景观新桥景观规划

关晓曦

(岭南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 518040)

广东省率先提出“万里碧道”,其概念是“以水为主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种生态要素,兼顾生态、安全、文化、景观、经济等功能”的生态廊道。根据不同类型滨水区所处区位和环境风貌特征,碧道分为自然生态型、乡村型、城镇型、都市型4 种类型。其中城镇型碧道定义是“依托流经大都市中心城区之外其他城区的河湖水系而建,在满足居民康体、休闲、文化等需求的同时,强调生态、经济功能,凸显地域特色。”于是,“打造城镇型碧道特色人文景观时会遇到什么现实问题”及“如何塑造有当地人文特色的景观”就成为了探索设计这类型碧道景观规划的关键问题。

深圳市率先响应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决策部署,规划构建宝安区茅洲河“一主九支两主题”的碧道结构。自东向西、总长度约11.6km 的新桥河碧道就是“九支”中的碧道支线。结合岭南设计集团中标的新桥河碧道景观规划设计项目实践经验,探索碧道这一崭新课题中特色人文景观规划的营造途径。

1 营造城镇型碧道人文景观遭遇的现实问题

城镇型碧道依托于流经中小城市城区及镇区的水系建设。其规划及建设过程不可避免地受到原有的、概念相对落后的城镇规划及复杂多样的建成现状的限制和影响。以深圳市宝安区的新桥河碧道项目为例,项目范围内的新桥村被双向八车道的沙井北环路强行一分为二,道路南北两侧只靠天桥和路面上的人行道联系,交往沟通十分不畅;道路南侧的新桥河既不能与新桥村形成有效的经济和文化互动,又因被道路切割出的城市空间七零八落而无法发挥应有的整体生态功能,更无法体现当地地域特色。

另外,现代的生产、居住及生活方式也对原本富有岭南水乡特色的传统公共空间造成极大冲击。偷排污水让原本可戏水的河涌变成黑臭水体、家家户户的机动车进村和随意停靠,让本来静谧安全的村内道路变得危机四伏,拔地而起的六七层(甚至是十多层)的农民房把低矮的历史文化建筑(如宗祠、特色客家碉楼等)淹没在其中。

2 探索城镇型碧道特色人文景观的规划新途径

2.1 建立特色人文景观规划的综合物理基础

在城镇化进程中,河流长久以来被当作城市“背面”对待:众多河流有的被弃作“后巷”肆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有的被修建为道路,水乡传统的以河为邻、洗衣戏水的特有人文景观不复存在。

城镇型碧道景观规划的思维应该变被动为主动,把原本视为“后巷”的河流变为社区的“门面”,并以此为蓝色纽带,重现城市空间与亲水岸线的紧密关系,同时以此为契机,倒逼碧道沿线区域原有的污染企业进行产业升级,通过截污治污解决黑臭水体,还河于民。在产业、水工、生态修复、城区功能转型等规划的共同作用基础上,再完成景观重塑,以营造维系当地文脉以及社会生态活力,实现水清岸美的水城融合的规划图景。

以新桥河碧道为例,针对现状河道空间局促和割裂的段落,结合堤防整改河岸线并且适当拓宽、拆除违章侵占河道的棚舍,还河于城。规划呈环状的慢行系统承接原有的天桥系统,进而跨越河岸进入社区,串联周边支离破碎的社区绿地和公共空间,并且在碧道周边选取合适位置,利用地形高差见缝插针地建设地下停车库,解决周边停车问题,与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形成一体化,为社区内部创造安全可达的交通环境。同时,在车库顶覆绿或建设社区文体设施(如篮球场等)。例如在新桥公园将原有足球场设置为地下2 层的停车库和地面篮球场、羽毛球场等运动设施,释放更多的公园空间,重新组织场地,通过微地形汇集净化地表径流,结合设置旱喷及互动水装置等设施,营造互动戏水空间,为社区居民带来全新的亲水体验。

由此,多专业的规划协同解决城镇型碧道的现状问题,共同支撑特色人文景观规划的物理空间基础,打造出10min 通水通城的格局,8min 融水产业骑行圈及5min 可达的亲水游廊。

2.2 策划先行,引导特色人文景观主题

有了物理空间基础,还需要仔细调研和梳理碧道沿线的人文资源,并以此进行人文活动策划,让原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文化资源以全新的展示方式重新被社区居民和外界了解并激发其探索兴趣,恢复传统活动及其承载空间。

具体到新桥碧道项目,岭南设计集团团队通过多次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到项目周边文化资源点众多:拥有“深圳四大名墟”之一的清平古墟,还有永兴桥、曾氏大宗祠等文物建筑50 余处。当地还是广府麒麟醒狮之乡、粤剧之乡。设计团队在掌握这些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策划了分布在一年365 天内及每天24 小时中不同主题的文化活动。根据场地条件的不同,策划契合不同时间段落的活动,把非遗集市、麒麟舞狮节、水岸灯光节、宗祠孝文化节等串联在一起,形成全年无休、月月精彩的文旅活动,丰富碧道全段的游览体验,凸显当地文化特色,营造独有的文化氛围。

2.3 特色人文景观的具体营造

有了先行的策划对活动的描述及对场所特质需求的指导,特色人文景观规划就变得有的放矢,有了明确的出发点和目标,便于景观规划集中力量打造个性鲜明、凝聚包容、丰富多元的新文化体验。将古村民俗打造成为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名片,恢复民俗活动的空间场所,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展开传统民俗与现代生活融合贯通的文化之旅。

以新桥河碧道中小微水系文化水街为例,设计恢复原有的新桥古码头景观,水上有小艇售卖鲜花和特色美食;小桥跨越小微水系连通两岸慢行系统;亲水平台让游客有机会亲近水面;平台上的大榕树为下象棋的老人和练麒麟舞的年轻人送去荫凉;滨水的村舍改造后朝向水边展开商业门面,充分利用景观打造休闲商业氛围。靠近宗祠林立高大的农民房采用与宗祠及客家建筑类似的色调和质感改造建筑立面,使两者相互协调融合。结合滨水景观打造开放的、下铺上居的传统文化滨水商街。铺地上印刻有新桥村古地图,部分坐具上雕刻客家谚语和客家山歌的句子,再次唤起村民和游客的场所记忆(如图1)。河岸两侧的栏杆摒弃使用石板栏杆,采用通透轻盈的透空栏杆,配以从当地宗祠建筑小木作的纹样予以装饰。

图1 小微水系码头景观节点

又比如碧道西侧与南北向的中心路交界处是清平古墟及新桥古村区域的入口位置,是重要的、理想的景观展示节点位置。但场地内既有污水管网和检修井等构筑物,又有成排的大乔木,不宜搬迁,所以规划见缝插针,利用场地空隙设计以麒麟舞为主题的广场。广场上阵列布置景观灯柱,柱子上端是镂空LED 灯管,夜间既可以作为宣传屏幕使用,又可结合不同时节的节庆内容开展灯光秀活动;下端有可旋转的麒麟舞文化展示互动装置,展现新桥麒麟舞的“喜怒醒醉乐猛惊”的不同表情及“疑寻盼探烦嬉戏”的不同动作。互动体验不仅让景观有了动态效果,还能增加趣味认知的功能,向不同的人群特别是青少年更好地宣传麒麟舞和梅花桩的地域文化(图2)。

图2 麒麟舞景观互动装置节点

针对新桥河碧道两侧农民房高低、方位、色彩不一、欠缺规划的问题,规划制定“碧道连接层”“文化融合层”和“核心文化圈”3 个圈层,实现从现代中式向传统岭南民居风格的过渡。碧道两侧属于连接层,高大的农民房建筑立面自上而下颜色逐渐由浅变深,底层结合滨水公共空间营造休闲商业的景观氛围。古村外围的建筑属于“文化融合层”,通过建筑立面改造沿街把商业向内部渗透,吸引游客继续深入探索古村;同时,结合民宿业态布置“小而美”的村落空间。“核心文化圈”的建筑以修缮为主,修旧如旧,力求保持历史建筑的“时光痕迹”。3 个圈层的建筑物通过风貌指引控制统一和谐整体效果,为进一步深化特色人文景观提供了协调一致的背景。

为照顾夜游经济的发展,碧道景观规划除了需要重视功能照明、观赏照明外,还可增加主题照明:通过夜景主题灯光亮化碧道两岸,把客家碉楼、宗祠等古老建筑塑造成为夜游经济的打卡点,与河岸一道通过投影灯光秀讲述客家人漫长艰辛的迁徙之路,增加沉浸文化展示空间,成为水岸灯光节的景观载体。

3 结语

碧道规划是一个全新的、多学科的综合性课题。城镇型碧道的景观设计尤其要留意其所处地域的历史人文特征,通过多专业的协同规划和策划指导,在景观设计中以创新的手法和技术手段保留历史印记和人文特色,成就与别处不同的,带有鲜明人文气息且能上下传承的碧道景观。新桥河碧道除了历史民俗遗存外,还有相当多20 世纪80-90 年代深圳特区加工业的遗存,同样值得进行价值再发掘和景观再利用,创造具有独特地域特征的景观系统。在新桥河碧道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中,景观规划是前端细致调研、综合协调、用心发掘地域历史和人文故事后,加以创新互动景观理念后水到渠成的结果。这将对未来更多的城镇型碧道景观设计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猜你喜欢

人文景观新桥景观规划
新桥国际机场昆虫群落与鸟类发生的相关性
汽车车身无损修复技术应用分析
园林设计在城市景观规划中的应用探析
春风里的新桥,正赶写细节生动的抒情诗(节选)
城市景观规划中地域性文化元素的设计与应用
浅谈小城镇建设中的景观规划设计
《水经注》都城人文景观研究——以洛阳为例
日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
中国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