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案工作介入失独老人的社会交往问题

2021-08-11佟欣媛

就业与保障 2021年9期
关键词:案主社工奶奶

文/佟欣媛

中国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每个家庭生养子女的人数,进而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的家庭。随着生活危险因素的存在,大多独生子女家庭因为意外丧失子女生命转变为失独家庭。这些家庭除了承受着丧失爱子的孤苦,家庭功能也存在失衡,同时因缺乏人际交往互动,社交网络也存在问题。

老年女性在整体上处于社会弱势地位,大多数失独者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进行人际交往。下文笔者以调研对象W奶奶为例,利用个案工作的工作方法,帮助其增强人际互动,希望能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

一、研究背景

1980年,政府颁布的计划生育政策正式实施。在实施30年后,我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数量达到了顶峰[1]。根据专家估计,我国至少有100万个失独家庭,每年新增失独家庭约7.6万个[2]。由此可见,我国的人口结构与人口政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独生子女家庭数量不断增加。

许多失独家庭的老人缺失子女的经济支持,仅依靠退休后微薄的退休金,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出现了问题。根据笔者对养老机构的了解,成都市目前养老资源相比于其他地域还是比较丰富,有多数的养老院、敬老院等机构,但大多数都是私营的,价格非常昂贵。从笔者调研接触到的老年失独女性来看,许多失独家庭经济并不充裕,大多数人根本无力承担高昂的照顾费用,无法实现安度晚年的愿望。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身体机能不断退化,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根据调查,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普遍患有各类慢性病,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应该要受到大家的关注。当老年人身体患有疾病,他们十分需要子女的照顾,对于正常家庭而言,可以实现家庭式的照顾,但对于失独家庭的老人来讲,就是“可望不可及的事。”

二、文献综述

笔者在中国知网进行检索,通过“失独”“失独家庭”“失独老人”“社工工作”进行搜索,包括报纸在内共有70余篇关于失独家庭的文献研究。通过阅读文献,笔者了解到失独家庭老人目前存在的困境情况如下。

1.失独家庭老人存在收入困难的问题:由于孩子的失去,大多的父母难以走出丧子之痛,缺少生活动力无法正常工作,导致收入减少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无法得到保障。

2.失独家庭的老人缺少子女的依靠,家庭中子女的死亡让原本稳定幸福的家庭发生毁灭性的破坏,中国传统观念一直认为“养儿防老”,但是失去子女,老人变得缺少依靠。

3.失独父母的精神压力过大,缺少正确的发泄方式。失独父母在失去孩子之后,变得更加地痛苦和自卑,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将自己封闭起来,消极、低落的情绪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发泄,负面情绪的积累导致患上抑郁症[3]。

4.失独老人缺少社会支持网络,失独家庭的老人往往会呈现“鸵鸟”的状态,很少再进行社会交往,缺少有力的社会支持。失独老人因为内心封闭而脱离社区,导致其社会交往减少,交往的范围只有自己家庭的直系亲属和周围的邻居。总的来说,获得社会支持的资源少,缺少社会参与的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以及诸多关于失独家庭情况的研究成果,笔者认为失独家庭的数量不仅基数大,而且失独老人面临严重的社会交往问题,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更需要我们社会工作者的帮助。

三、研究意义

1.有利于帮助失独老人进一步克服心理困难,加强人际互动交往,提升晚年幸福指数。

2.有利于加强对失独家庭养老现状进行了解,针对需求提供帮助,更好地解决服务对象的困难。

3.有利于疏导失独老人的孤单焦虑情绪,降低失独老人的自杀率,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

四、理论基础

(一)优势视角理论

“优势视角”由美国赛勒伯提出,指的是我们要将重点放在案主个人的优势上,从利用案主的优势和潜能出发,帮助案主能够从困难的环境中脱离出来,最终实现助人自助。优势视角的基本信念包括赋权、成员资格、抗逆力、对话与合作和关怀、照顾与脉络等五个方面。在对失独老人进行帮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帮助失独老人发现自己的优势,寻找自身的潜能。

(二)社会支持网络理论

社会支持网络的基本假设认为,人无法自决于社会而存在,而是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以及仰赖他人的协助。社会支持的增加会让失独老人的心理更加健康,通过身边人,如家庭、朋友、社区、政府为失独老人提供支持,解决心理困难,更好地融入到社区的生活中。

五、案例介绍

(一)案例情况介绍

W奶奶,女,64岁,退休之前为医生,家中的独女在2008年因为一场车祸意外去世,去世时年仅24岁。在女儿去世后,W奶奶夫妻二人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且年龄不适合再生育孩子,并未进行二次生育。从W奶奶所在社区的工作人员处了解到,以前W奶奶非常喜欢广场舞,但自从失去女儿之后,W奶奶的情况变得越来越不乐观,每天都要打扫自己女儿的房间,想孩子的时候就在女儿的房间哭。W奶奶在退休前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在手术台上站了40年。丈夫身体状况不好,患有高血压,于2016年去世,这让W奶奶的生活变得更加黑暗,长期活在孤独痛苦当中,让W奶奶更加不愿意与人接触聊天,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家中。

(二)设立介入目标

1.生理情况。帮助W奶奶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情况,陪同W奶奶定期去社区卫生室测量血压,引导W奶奶听从医生的建议。

2.心理情况。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帮助W奶奶认清女儿已经去世的事实,可以鼓励W奶奶回忆女儿与丈夫在去世前的快乐回忆,让其心态变得更加稳定,减少压抑消极情绪的出现。

3.社会情况。引导W奶奶走出外面,明白周围人的善意,增强与周围人的人际互动,重回广场舞的舞台。

表1 社工服务阶段规划表

(三)设计介入计划

利用优势视角,引导案主发现自己的优势,增强案主的自信心。一方面,可以陪同W奶奶去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让W奶奶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全面清楚的认识,与W奶奶建立关系。为W奶奶寻找情绪发泄的方式,引导W奶奶进行表达,我们可以认真倾听;利用同理的技巧,帮助W奶奶释放长期以来的抑郁消极情绪。另一方面,利用社会支持网络的技巧,联系W奶奶的广场舞舞伴,为W奶奶提供社会支持,协助W奶奶重回广场舞舞台。

(四)评估

通过查询资料,笔者认为针对W奶奶的情况,可以利用评估工具选择人际关系行为困扰的诊断量表,通过对W奶奶的多个人际社交指标的记录考察,来评估W奶奶社会交往能力的状况。

在开展个案的时候,可以定期对W奶奶进行访谈,询问W奶奶与周围人进行交往的感受,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五)结束服务

1.回顾个案工作过程。帮助W奶奶回顾我们进行的服务,在对案主W奶奶的帮扶中,可以运用访谈法,通过与W奶奶的交谈寻找困境,有针对性地提供帮助,利用广场舞为W奶奶提供社会支持,提升自信心。

2.强化案主已有的改变。强化W奶奶已经取得的成就来增强其自信心,让她看到自己的变化、生活的变化,尽管依然怀念去世的孩子,但不会再封闭自己。

3.表达积极支持的态度。在结束之后,鼓励W奶奶以后遇到困难时多想好的方面,鼓励W奶奶相信自己有应对困难的能力。

4.接触工作关系。在服务的最后,告诉W奶奶我们的服务即将结束,虽然以后不再提供服务,但是告诉W奶奶遇到其他问题可以来找我们,在所有情况交代完之后,完成结案工作。

5.做好结案记录。社工根据实际情况,详细记录案主的整个过程。

六、结语

笔者认为,失独家庭所经历的创伤不是一般人能感同身受的,创伤的修复不是一朝一夕的,失独老人的社会交往障碍是需要我们社工的帮助。对于失独老人的帮助,我们不能追求速度,应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失独老人克服心理障碍,通过个案的工作方法,基于理论的指导及社工的努力,让失独老人的情绪和生活状态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猜你喜欢

案主社工奶奶
青春社工
给奶奶按摩
奶奶喊你吃饭啦
个案:发挥“家一校一社”联动作用实现全方位的关注与支援
奶奶驾到
浅析实施案主自决的困境及其对策
重掌生活主导权
——认知行为治疗介入精神障碍康复案例
社工
医务社工的昨天和今天
处境尴尬的医务社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