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创新研究
——基于教师、企业、学生的调查分析

2021-08-10王丽亚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会展校企专业

王丽亚

(济南大学 文化和旅游学院,山东 济南 250022)

近年来,随着会展产业的兴起和发展,高校会展专业教育体系逐渐完善。2003年,高校会展专业获教育部审批。此后,国内高校以“会展”命名的专业点或研究方向不断涌现。目前,会展专业已涵盖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办学层次,中山大学已设立会展方向的博士后流动站。会展专业应用性较强,高校在开设会展专业时,重视与业界合作。校企合作是促进会展专业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对高校会展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高校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学校、企业、学生的需求难以满足,因此,基于教师、企业、学生三方进行调查,对相关原因加以分析,对高校会展专业校企合作路径创新及机制完善等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目的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化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以“校企协同,合作育人”为原则,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确立深化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为,用10年左右时间,使得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总体形成,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完善,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重大结构性矛盾基本解决,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献显著增强。会展专业作为应用型专业,其教学在强调理论知识教授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对会展专业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出现了合作模式创新不足、深度不够,企业需求、学生需求皆不能很好满足等问题。究竟是哪些因素限制或阻碍了学校与会展企业的深度、长期、高质量合作,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为此,需设计问卷分别对会展专业教师、会展企业、会展专业学生等进行调查。期望通过调查,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企业人才需求、学生实践及就业需求等有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确立与完善,以及三方需求有效对接等产生积极影响。

(二)问卷设计

为了准确地掌握会展专业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难点和困局、会展企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切实需求、会展专业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知及进入企业实践的多重目标,笔者设计了“有关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及协同育人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分为3个方面:一是针对会展专业教师的调查。题型多为选择题,主要涉及学校开展与会展企业合作的现状、改进措施、激励政策、制约因素,此外,还设有两道主观题,主要调查教师对校企合作的态度及建议等。二是针对会展企业的调查。绝大多数题型为选择题,主要调查会展企业人力资源现状、对专业人才的诉求,以及与高校合作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等,另有两道主观题,主要征集企业对校企合作创新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三是针对会展专业学生的调查。绝大多数题型为选择题,主要涉及会展学生对校企合作的认知,进入企业实习的相关诉求及其胜任的工作、制约校企合作的因素等,另有一道主观题,主要问及学生对校企合作的看法等。

(三)调查对象及问卷回收

本次调研的内容涉及校企合作的合作形式、合作机制、校企协同育人现状、推进合作的激励措施、合作期望与效果等方面,分别针对会展教师、企业、学生设计了三份有关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及协同育人的调查问卷。调查问卷为电子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为177份。教师调查问卷由国内37名本科高校(包括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海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济南大学、山东交通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和6名高职院校的会展专业教师代表填写;企业调查问卷由济南市15家知名会展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或人力资源部经理填写(调查形式为笔者亲自走访企业);学生调查问卷由国内院校119名会展专业学生填写。通过调查问卷结果,我们对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包括企业、学校政策、学生实践就业需求的动态变化等。因此,为契合三方实际需求,亟需创新构建企业、教师、学生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以有效推进会展专业校企合作及协同育人。

二、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高校会展专业在教学、就业等方面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寻求优势互补。一方面,有益于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更好地对接就业;另一方面,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有助于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但在目前,高校会展专业的校企合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重数量、轻质量。当前高校会展专业开展校企合作,存在重视合作企业数量而不求深度合作的问题。一些高校的会展专业,为了扩大专业影响力,在招生、宣传时热衷于列举“实习基地”等企业名目。若长期盲目追求合作企业的数量,极易造成一种情况,即虽然合作企业数量可观,但真正能用于教学合作、学生实习的企业只占少数,实际效用不佳。此外,一些高校的会展专业在安排学生实习时还存在只重视实习生输送数量、不求实习质量的问题。高校在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时,更多地关注赴企业实习学生的数量,而究竟企业能否为学生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实习岗位,岗位培训是否能有效地满足学生能力成长的需要等,校方却并未进一步跟踪。因此,学生的实习质量往往难以保证。这些片面重视数量、轻视质量的做法,会使校企合作质量大打折扣。

2.企业需求与学生需求难以兼顾。在校企合作中,要树立以企业和学生为主体、学校为媒介的“三位一体”理念[1]33。但就目前而言,校企合作中企业和学生对彼此的需求似乎难以兼顾。一是企业很难接收到满意的实习生。如上所述,由于受到高校教学计划限制,加上学生自身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积累相对有限等,企业很难招募到实习时间充裕、专业素质完备的实习生(见表1、表2)。二是合作企业提供的实习项目或岗位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一些会展企业并没有为实习学生提供提高专业素质所必须的锻炼机会,而是仅为学生提供了打杂之类的岗位,学生认为这样的实习不能接触会展项目的核心业务,不能提升其专业实践能力。如一些企业招募实习生从事电话邀约工作,平均每天要打数百个邀约电话,且至少要在此类岗位上实习三个月以上。面对频频被拒,大多数实习生难以坚持到三个月。另外,一些实习企业提供的实习工资较少,经济压力导致实习学生无法安心实习。学生在实习中如果不能得到较好的实践训练,则难以成长为能够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人才。在实习对接过程中,会展企业和实习学生双方都不能满足彼此需求,实习效果难以保证。

表1 在校学生进企业实习能胜任的工作内容(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表2 会展企业紧缺的会展人才(企业问卷调查结果)

(二)原因分析

1.合作机制不健全。国内高校会展专业设置时间不长,校企合作处于探索阶段,尚未形成特别完善、健全的合作机制,这使得校企双方开展长期合作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如一些高校的会展专业,片面重视书面材料建设和上报,或为迎接教育评估,或为专业建设考核,仓促与一些会展企业签订合作书面协议。由于合作机制不健全,许多书面协议难以付诸实践。再如,有时会因某些企业人才需求的变化,导致实习、就业接纳数量或政策的变化,甚至是校企合作机制被随意更改或中断。此外,一些通过“私人”关系建立起来的校企合作,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如因学校或企业人事调整等,导致合作戛然而止。(见表3)

表3 校企开展长期合作所受制约的因素(企业问卷调查结果)

2.教学计划欠灵活。教学计划灵活与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校企合作的效果。在对企业进行调查时,80%的企业认为学生实习时间与企业要求难以契合是阻碍校企合作的最大因素。在对教师的调查中,69.77%的教师认为教学与企业实习时间存在冲突,也是影响校企合作较为重要的因素。这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开设时间与实习需要吻合度不够。一些高校会展专业,大一、大二主要开设基础课程,大三时开设大量专业课。学生若在大一、大二实习,则专业知识准备不足,而到大三时,选择考研或跨专业就业的学生又会放弃对口实习机会,只有部分计划对口就业的学生参与实习。二是实习时限难以满足实习的实际需要。目前,国内本科院校会展专业主要有“学—工—学—工”模式、暑期实习模式、学期内穿插短期合作模式、暑期实习与临时合作相结合等四种实习模式[2]159。大部分高校实习期最长时段为两个月,即使连上暑假或寒假,也不足四个月,这与高职院校动辄一学期、甚至一学年的长时段实习形成鲜明对比。由于一般会展项目的周期至少在半年以上,实习期限让企业和实习生犯难。一方面,如果项目已开始,让实习生半路“接手”,会增加企业项目组带实习生的负担;另一方面,如果学生进组实习恰逢项目启动,极有可能没等项目结束就须返校,相当于“半途而废”。

3.其他影响因素。在对企业调查时,53.33%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会增加管理上的负担,40%的企业认为指导实习生会耗费在职员工的精力和时间,6.67%的企业认为实习工资支出会增加企业负担。在对教师调查时,79.07%的教师认为缺少相关鼓励政策是影响校企合作积极性的首要因素,74.42%的教师认为企业所给予的实习待遇和岗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69.77%的教师认为校企之间信息沟通不畅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此外,实习生的工资问题等也都会影响校企合作。

产教统筹融合、良性互动,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是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结构性矛盾的关键。切实并客观调查影响校企合作的相关因素,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创新。因此,只有建立起契合教师、企业、学生三方需求的校企合作,才能促成真正意义上的产教融合,从而有效地促进学校专业教育、企业行业发展、学生专业素养提升。

三、夯实校企合作基础

高校会展专业通过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强与行业组织合作、完善考核方式、创新激励机制、全方位宏观布局等,可以为校企合作的创新发展夯实基础。

(一)积极借鉴先进经验

国外发达国家会展产业起步较早、发展迅速,会展教育也领先于国内,尤其是在会展实践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如德国,其展览业非常发达,高校会展专业注重与会展企业合作,主要方式有:①与众多会展公司建立合作关系;②与会展公司联合培养学生;③学生将实践经验和案例反馈到课堂,教师从中了解业界新动态,形成教学相长、有机互动;④课程设置模块化,学生每完成一个课程模块再通过相应的实习,可基本具备对应的工作能力。再如美国,一些高校在商学院设置会展课程,旨在打通大商科内部的关系,实现相近学科之间的交流。同时,注重与会展行业专业组织进行合作,如国际会议协会(ICCA)、国际展览管理协会(IAEM)、目的地管理者协会(ADME)等。具体合作内容包括:①交流信息和统计数据;②就行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展开研究;③为有志于从事会展业的学生提供奖学金及实践机会;④组织召开有关行业发展的研讨会;⑤为会展企业与院校交流人才资源提供信息;⑥为会展企业提供咨询服务[3]42-43。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合作模式,为我国会展教育校企合作创新发展提供了借鉴。

(二)加强与行业组织合作

高校可通过加强与展览联盟、会展行业协会、学会的合作,建立多维度、多元化的校企合作平台。如上海师范大学会展专业与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建立校企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其主要合作方式有三种:一是确立国际展览产业联盟会员大会为上海师大会展专业学生定向实习会议项目;二是联合全国十五家会展院校成立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并成功当选学术委员会首任轮值主席单位;三是将国际展览产业联盟学术委员会秘书处常设在上海师大会展管理系[4]137。该合作模式有助于从制度上保证校企合作的长期性和深入化。此外,会展行业协会联合高校及其他企业会员单位在组织专业技能大赛时,校企互相配合,可以推动双方深入合作。如浙江省国际会议展览业协会承办的浙江省会展策划创意大赛,既积极发动高校学生、会展行业从业人员、企事业单位员工组队参赛,又力邀会展企业高管、学界专家等担任评委。通过此类赛事,学校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能得到较好地衔接。

(三)完善学生考核方式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投入会展实践,高校会展专业在设置课程、制定考试标准时,需做相应的对接。首先,设置一些符合企业需要的课程。校企合作中课程体系与岗位职业标准对接,是实现学生专业能力与企业岗位能力零距离对接的关键环节[5]66。因此,高校会展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可借鉴一些职业院校的经验,将企业岗位需要的专业标准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中,把学校实践教学内容纳入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推进专业课程教育与人才需求标准的对接。其次,对学生考试及考核也需做创新性改革。目前会展专业课程考试仍普遍采取传统的“百分制闭卷”模式,这容易导致学生落入“上课记笔记,下课看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窠臼,影响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以及学习效果。据调查统计,79%的教师认为灵活的课程设置等将有利于推进校企合作,72%的教师赞成实习和部分课程学分互换(见表4)。为此,在原有的理论考试基础上,加大对学生实践能力考查的比重,并创新奖励机制,将有利于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实习,从而提高其对专业的兴趣、提升其实践能力。

表4 推进校企合作的有利措施(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四)创新激励机制

创新校企合作中的激励机制,主要是对校方和企业双方采取积极的激励政策。首先,需要鼓励高校相关教师积极投入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主要依靠校方主动推进,专业教师发挥着重要的联系作用。目前,高校教师职称晋升及评聘主要依据科研论文和项目数量、级别来衡量,而安排学生实习等工作只计入平时工作量,对教师评职称等并无实质性作用。因此,高校教师更倾向于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而不愿在校企合作上耗费太多精力。如要提高教师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必须建立配套激励机制。如对在校企合作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教师,在职称评定时有相应的考量,或者年终考核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其次,要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是学生进企业实习,而会展企业高管较少进校为学生讲课、传授实践经验。为此,政府相关部门或会展行业协会等应鼓励会展企业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及个人予以奖励,以提高其参与积极性。

(五)全方位宏观布局

2003年以来,国内会展教育培养体系得到了快速发展,然而,当下会展业却面临企业难觅所需人才和会展专业毕业生难就业的尴尬困局。高端人才匮乏、普通人才过剩的结构性问题,非常不利于会展产业的发展。目前,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亟需精通外语的会展项目策划管理高端人才。为培养高层次会展业人才,必须在宏观上进行高层次协调、布局,积极调动多方积极性,共同推进高水平校企合作。如北辰集团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沙万泉曾为保障北京会展业人才需求,提出开展校企合作的三大建议:一是以北京会展专业的重点院校为龙头,以北京市会展企业群为依托,全面构建实训基地,推动校企联合教学;二是将校企合作运行的必需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增加投入,以保证校企合作的运行,并建立激励机制,对大力支持校企合作、表现突出的企业予以奖励;三是深入研究校企合作方式,以推进校企合作纵深发展、规范运行[6]41。从宏观布局,从大处着眼,深入推动校企合作,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大有裨益。

四、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当前,我国高校会展专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一是学校向企业输送实习生,这是最普遍的形式;二是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招聘会;三是企业工作人员在学校兼课;四是学校为企业培训职工;五是学校与企业联合举办比赛,为企业进行展示宣传,并提供创新灵感等;六是企业提供技术改革、产品更新、用人需求等信息;七是企业联合学校开设实训基地培训社会人员;八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培训教材(见表5)。这些传统模式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会展专业实践教育的需求,因此,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是迫切而必要的。

表5 常见的校企合作形式(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一)联合创建实训室

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帮助学生寻求更多实习机会,高校需积极主动与国内外会展企业,尤其是与所在城市的会展公司及行业组织等进行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一些高校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会展专业实训室,可承接会展企业的外包服务。如校企联合建立电话邀约实训室,由学校提供场地,在企业的指导下建立。企业派工作人员到该实训室对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合格后,学生通过电话邀约,完成企业电话邀约的外包工作。这一举措较好地实现了产学结合。

(二)加强赛事合作

高校与会展企业合作举办专业技术比赛,为学生提供历练和展示的机会。“以赛代练”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通过比赛,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山东省会展行业创意设计竞赛就很好地促进了二者融合,该赛事由山东省商务厅、教育厅等主办,山东省会展业协会承办,参赛选手主要来自高校,评委来自会展企业。专业比赛的举办,契合了会展人才培养和会展行业发展的需求,也推进了政府、学校、业界协同育人机制发展[7]。企业高管担任评委,对项目的创新性及可行性进行评审和指导,能让学生从中学到策划要领。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参赛方案,汲取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

(三)提升师资培训水平

校企合作可为高校会展专业培训所需师资。首先,会展企业可为专业教师开展实践活动提供平台。专业教师通过参与大型会展项目,观摩、参观品牌会展活动等,开阔学术视野、丰富教学内容。其次,学校还可以邀请或聘请会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如上海师范大学与阿里巴巴公司建立合作:第一,阿里巴巴公司员工到该校授课,并形成制度;第二,确定阿里巴巴为该校会展专业长期实习考察基地;第三,确立阿里巴巴为该校会展专业教师挂职锻炼单位,促进“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4]137。高校会展专业师资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四)多“导师”指导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更容易参与到会展企业的实践项目。参与项目期间,可为学生设立双导师制,让企业项目方和学校专业教师同时担任学生的导师。企业方导师负责实践指导,学校方导师进行理论指导[8]34。例如,济南大学会展专业学生在山东新丞华展览有限公司实习期间,参与了2016年第四届中国(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项目的策划与实施。又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中德)专业教师丁烨博士连续两年带领学生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服务工作,在首届、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该专业师生团队分别为法国科西嘉商会、食品与农产品展区的“南非中国梦”展台提供运营服务[9]。实践过程中,学生受到校方专业教师、参展方、展会工作人员等指导,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进一步结合,尤其是展会管理运营及操作能力得到快速提升。

(五)创新管培生模式

管培生模式是指企业自主培养中高层管理人员的人才储备计划。目前,许多会展企业采用这一模式培养企业储备人才。据统计,约85%的会展企业对管培生的招聘对象要求为应届毕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10]288-290。学校作为企业管培人才的提供方,通过与会展企业合作不断创新管培生培养模式,让专业教育与岗位培养更好地接轨。比如,在会展企业招聘之前,将会展企业的一些管培课程引入到学校,一方面有利于企业宣传,另一方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会展行业的认知,提高学生毕业时成为会展企业“正式”管培生的机率。

(六)多方联合办会

校企合作办会,有利于产、学、研进一步融合。如2014年7月12日至13日举行的“第一届国际会展与节事学术沙龙会议”,即由中山大学旅游学院和《会展与节事旅游杂志(Journal of Convention Event Tourism)》期刊社联合主办,中山大学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系、广州经贸会展服务中心承办,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贸与会展管理学院、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广州琶洲会展经济促进会协办[11]89-90。又如2018年12月7日由济南大学会展经济管理系、济南市会展行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校企合作发展论坛,共有10余所院校的会展教师代表和20余家知名会展企业的代表参加,会上成立了济南市会展教育专业委员会[12]。再如2017年4月21至23日召开的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第十二届年会暨中国城市发展论坛以及第三届中国会展教育论坛,即由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海口市会展局和海南大学主办,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秘书处、中国会展教育论坛组委会、海南大学旅游学院、讯狐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和中展励德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承办。出席该论坛的人员包括113所会展专业院校教师代表和全国各地博览局、会展协会和企业代表人员等[13]90。通过校、政、企等联合办会,有利于集结多方力量,推进合作模式的创新发展,加强会展教育和产业的统筹融合,以形成政、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

在校企合作中,需要有效地整合校企双方资源,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如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与重庆国际博览中心有限公司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携手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双方于2016年12月6日共同组建成立重庆长江会展研究院。该研究院成立后,在产业方面,将促进会展业对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在教育方面,将促进长江地区会展人才教育培训和交流,提升会展专业教育水平;在研究方面,将为区域内的组织机构提供专项课题研究、项目评估和国际合作交流等服务[14]。高校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企业拥有较好的实践平台,双方优势结合的新型合作方式值得推广。

高校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为会展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是我国会展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不断加深,中国会展产业将进一步向纵深发展。会展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为此,高校的会展教育应是多层次、全方位的,因而深入开展会展教育校企合作刻不容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针对高校教育提出,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会展专业校企合作,一方面有利于提升会展专业教育水平,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深入调查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客观分析相关原因,对进一步夯实校企合作基础,全方位推进校企合作创新发展大有裨益。相关举措必将会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更好地满足会展企业的用人需求,从而推动会展产业的快速高效发展。

猜你喜欢

会展校企专业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
校企合作五反思
会展列名
会展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