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北魏兴起的“鲜卑旧墟石室”

2021-08-09赵彦嵩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北魏鲜卑

赵彦嵩

摘 要:文章从鲜卑族的祖先谈起,从三个部分、六个方面对鲜卑旧墟石室进行论述。从《魏书》中寻找关于鲜卑祖先的踪迹,对石室的传说、方位、内部结构以及石室内祝文和其史学价值的细部情况进行具体阐述,针对石室的保护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证。对于石室的开发利用也稍加分析,使之发挥最大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关键词:鲜卑;石室;北魏;嘎仙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一支小小的民族在各路英豪群星璀璨交相辉映之际,从东北边陲挥师跨过长城,跃马挽弓,统一了北中国,建立了北魏王朝,前后共统治了148年,随后淡出了历史舞台。这个有着传奇色彩的王朝就像是眼前的一团迷雾,等待着人们将其拨开,还原历史给人们以启迪。

1 考证拓跋鲜卑族的祖先

北魏王朝的先人出自林海,辗转大草原,三易都城。要解读那段久远的历史,开启那段尘封的记忆,就需要探寻拓跋鲜卑人的发源地。关于拓跋鲜卑人的起源,《魏书》序记中记载:“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淳朴为俗,简易为化,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这史书记载了拓跋鲜卑人祖先栖息地和生活方式,但拓跋鲜卑人具体的生活地点还是无法确定的。大鲜卑山的具体方位无史料可查,成了史学界的千古之谜。

然而《魏书·礼志》中的一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大鲜卑山的一丝线索:“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侍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从文字中我们分析得出,当时皇室有派人到石室祭祀过,所以我们找到石室便可破解这个迷雾了。

2 嘎仙洞名字由来以及与石室关系的探索

要解开石室之谜就必须提到一个洞穴,那就是嘎仙洞。嘎仙洞本是天然的山洞,很早就存在,当地鄂伦春人都知道它,并且流传着许多有关嘎仙洞的传说。其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恶魔,名叫满盖(满盖是鄂伦春语,即魔怪),盘踞着这个山洞。它长了9个脑袋,吃人放火,无恶不作,闹得大兴安岭上的鄂伦春人不得安生。有一个聪明而又勇敢的英雄,名叫嘎仙。他拿了弓箭到山洞来找满盖,决心和它斗智。嘎仙问满盖:“你凭什么占据这里冒充大兴安岭的主人?我提一个问题,你答不上来就不能算大兴安岭的主人。”满盖说:“好,你提出来吧,我若答不上,山洞就归你。”嘎仙问:“你知道这大兴安岭有多少个山峰?多少条河流?”满盖算了一下说:“有900个山峰,450条河流。”嘎仙哈哈大笑:“答错了!鄂伦春人连5岁的小孩都知道大兴安岭有100个山峰,50条河流。两山夹一沟嘛!你有9个脑袋,把一个东西错成9个,所以不对。”满盖输了,但是它不甘心。嘎仙这时候决定再和它比武。他提出站在洞口前面,以西南方山顶上的石子为目标,连射3箭,谁射中谁就是大兴安岭的主人。满盖以为这回一定有把握,抢先射了3箭,不料都落空了,人们嘲笑满盖,脑袋多的都不集中,眼睛多也没用,所以射不中。嘎仙拿起弓箭连射3箭,箭箭穿透。满盖垂头丧气,只好认输,乖乖地把山洞让给了嘎仙。从此,人们就把这个山洞改叫作“嘎仙洞”。虽然这是一个神話,但从这里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山洞很早就被当地的鄂伦春人所熟知,所以山洞的存在及其时代久远也就毋庸置疑了,那么嘎仙洞与我们要找的石室有什么关系呢?

因为嘎仙洞所在的兴安岭与《魏书》中所描述的“大鲜卑山”的位置比较吻合,所以石室在嘎仙洞内的可能就相当大了。1980年7月30日,考古学家米文平先生带领的考古队在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中发现了当年李敞在石壁上的刻文,千古之谜的“北魏石室”也就解开了,至此这个神秘的石室终于露出了它的庐山真面目。

3 “鲜卑旧墟石室”的具体方位及内部结构的探究

关于这个石室的最早记载,见《魏书·礼志》:“魏先之居幽都也,凿石为祖宗之庙于乌洛侯国西北。自后南迁,其地隔远。真君中,乌洛侯国遣使朝献,云石庙如故,民常祈请,有神验焉。其岁,遣中书郎李敞诣石室,告祭天地,以皇祖先妣配祝曰:‘天子焘谨遣敞等用骏足、一元武敢昭告于皇天之灵。自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惟祖惟父,光宅中原。克翦凶丑,拓定四边。冲人篡业,德声弗彰。岂谓幽遐稽,首来王。具知旧庙,弗毁弗亡。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岂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枯,敢以丕功,配飨于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敞等既祭,斩桦木立之,以置牲而还。后所立桦木生长成林,其民益神奉之。咸谓魏国感灵之应也。石室南距代京可4000余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拓跋鲜卑人的祖先在北方(幽都即北方)居住的时候,曾经“凿石为祖宗之庙”。真君,是北魏第三代世祖皇帝太武帝拓跋焘的年号“太平真君”的简称。这期间乌洛侯国来说“石庙如故”,于是派李敞去祭祖。代京,是指当时北魏的京城,在今山西大同附近,该祖庙石室在大同以北2000多千米。最终把石室定位在嘎仙洞。

嘎仙洞(图1)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山巅东侧、嫩江支流甘河上源一条山谷的嘎仙沟中,现属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在一道高达百余米的花岗岩峭壁上,离地面25米,地表海拔高度495米,所在山峰的相对高度是120米,洞口略呈三角形,底宽20米,高12米,方向朝南偏西。洞内宽阔宏大,幽暗深邃,南北长120米,东西宽27米,穹顶最高处20多米,依次可分为前厅、大厅、高厅、后厅四个部分。

前厅长约28米,宽约18米,地面平坦且稍低于洞口,距洞口15米处的西侧洞壁有一片稍经修凿的扇形平面,高2.3米,宽约4米。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石刻祝文即镌刻在这片洞壁的平面上,高与视平线相齐。另外,其东壁有一经修凿的平面,与西壁祝文平面相对,但无刻字。

大厅较前厅稍宽,宽约20米,长约38米,高10~12米。地面渐升,稍向上倾斜,坡度约10度。大厅中央有一块不规则的巨石,长3.5米,宽3米,厚1米,底下有3块石头承托,当地群众称为“石桌”。

高厅是由大厅稍转向北,这里的穹顶陡然升高,最高处可达20多米。顺20多度的斜坡,坡转向左前方,越往里越窄,最窄处仅9.5米,越往里面越陡,并有巨石横躺竖卧,当系洞顶崩落所致。在高厅的东壁上方距地面12米处有一小洞,洞口宽约6米,高约5米,洞内深广约10米,应为天然洞穴(图2)。

后厅从高厅转向左上方的斜洞,在洞尽头的最高处较为平整,犹如平台。这里空间最小,宽约9米,高6~7米后厅上部东、西各有一个耳室,距地面高约4米,当属人工开凿。西侧的耳室宽2.5米,高1.1米,深2.7米。东侧耳室宽约4米,高1.5米,深约3米。

4 旧墟石室中祝文的考证

1980年7月3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考古工作者在嘎仙洞找到了1500年前李敞等人凿刻在石壁上的祝文(图3),这篇祝文大部分已被苔垢覆盖,刻在距离洞口15米的西侧石壁上,高度与视平线相齐。祝文为汉字隶书,字形古朴苍劲,与《魏书·礼志》记载的相近,但多出了78字,祝文全文如下:

维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焘使谒者仆射库六官中书侍郎李敞、傅雀用骏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于皇天之神:

启辟之初,佑我皇祖,于彼土田,历载亿年。聿来南迁,应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边、庆流后胤。延及冲人,阐扬玄风。增构崇堂、克翦凶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来王,始闻旧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怀,希仰余光。王业之兴,起自皇祖。绵绵瓜瓞,时惟多。归以谢施,推以配天,子子孙孙,福禄永延。

荐于:皇之帝天、皇之后土。

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飨!

东作帅使念凿。

这段祝文告诉我们祝文是刻于太平真君四年(443),天子拓跋焘派遣官吏前来祭天,告慰祖先的在天之灵,并追忆祖先先前的丰功伟绩,希望祖辈在天之灵能保江山万年,子子孙孙能福禄永延。

5 “鲜卑旧墟石室”发现的史学价值

①石刻祝文的发现,证实了嘎仙洞便是拓跋鲜卑人祖先曾经居住过的旧墟石室。那么史书上说的九十九个氏族的三十六个部落,自然也不会离这里太远。鲜卑族自古就在这深山老林里生息繁衍,从石室的丰富文化堆积层就可以看出来。

②在嘎仙洞这样的天然山洞中发现了特别厚的文化堆积,这对于研究鲜卑族的历史和文化将会提供重要的考古资料。

③鲜卑旧墟石室的发现,也就变相证明了位于其东南方向乌洛侯国的大致方位,这也为找到乌洛侯国提供了重要依据。

这一遗址的发现,不仅为世人解开了鲜卑民族历史上的千古之谜,而且为历史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6 石室的保护和其旅游资源的开发

对于这样一个具有很大价值的石室,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和开发呢?笔者认为保护石室应该有三方面任务:一是石刻祝文资料的抢救、整理、研究,包括建立档案、拍照、拓片及祝文模型复制,这就是永久的保护措施;二是长期性的保护任务,因为任何自然现象都处于相对运动和变化中,长期裸露的岩石最终要风化为沙土,长期性的保护措施就是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相对延缓石室和石刻的寿命;三是发挥社会效益的实时管理,防止人为破坏,充分利用其政治、历史、民族和自然价值,搞好旅游业。上述这三个方面的保护工作,可以从保护的深度、广度及分析方法来分类,可以分成两类,即微观保护和宏观保护。

这里笔者所谓的微观保护是指局部的、专业性的保护。比如在洞口设立栅栏、安装铁门,设专人看管,这样可以使其得到有效的管理、有效的保护。在石刻上罩防护罩或玻璃罩,这有利于石刻的保护,能减少石刻与外界空气的接触,减缓风化和腐蚀。在洞口挖排水沟,防止雨水倒灌减轻洞口潮湿状况。这些微观的保护虽然很简单,但需要极其小心、细心才能做好。

至于宏观保护则是指从整体上,从历史长河的纵向和地理环境的横向来考虑保护方案,这是全社会的问题。石刻为什么历过1500多年还保存得如此完好?这与其所在的地理位置有关。大兴安岭的绿色植被使这里的环境温和,温差相对减少,空气湿润使裸露岩石风化的速度放慢,洞内石壁长年湿润,阳光不能直射洞口,覆盖着石洞有七八十米厚的岩石,岩石上有一层厚厚的腐质土,长满了各种树木,使风化土层和岩石保持着稳定的水分和温度,也使这个山洞冬暖夏凉,这样一个温度相对稳定、湿度适宜、光线适度等有利条件的山洞,对石室和石刻的保护十分有利。

然而,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目前正在不断的遭到破坏,随着大兴安岭林区的大规模开发,树木的不断采伐,原始森林变为次生林。嘎仙洞周围正在逐渐失去其原来的自然風貌,这也将使嘎仙洞周边的气候发生变化,进而加快地表岩石的风化,也势必将影响石室及石刻的保护。从长远角度考虑,笔者认为应将嘎仙洞及其周边地区建成一个自然保护区,恢复其本来的历史面貌,努力创造益于文物保护的自然环境,使这一重要的历史遗址能够长期的保存下来。

总之,嘎仙洞鲜卑旧墟石室的保护,最重要和迫切问题是宏观上的保护,是生态环境的保护,除需要文物保护单位以外,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努力协作,这样才能完成这项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猜你喜欢

北魏鲜卑
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
东汉中期东汉与鲜卑之和战关系及其原因探析
鲜卑族的崇山与祭天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论北魏的婚姻法律制度
北魏通语的时间名词和方位名词探析
北魏乐籍制度考
浅谈北魏以来庄浪地区的石窟营建
孝文帝爵制改革后的北魏散爵封地
鲜卑民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