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浅析

2021-08-09张伟疆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2期
关键词:海防

张伟疆

摘 要:靖远炮台是目前中国沿海保存相对较好的清代炮台群体,是19世纪中后期我国海防建设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晚清彩绘本《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比较真实地反映了炮台内部建设的状况,是有关晚清海防建设的珍贵史料。

关键词:靖远炮台图;海防;中法战争

海岛和海口防御是海防的重要战略措施。我国清朝在明代卫所堡垒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优化和扩大,并参照西洋的炮台建筑样式形成了自己的炮台。这类炮台数量众多,分布甚广,遍布在我国沿海地区的各个咽喉要道。

炮台一般设在江海口岸等战略要地,主要装备大口径、远射程的火炮。炮台为永备工事,比较坚固。清代的海防政策具有被动防守型特点。为了进一步防范和打击倭寇,清朝入关后便开始在明朝的基础上修筑炮台。鸦片战争之后,随着外部入侵形势的加剧及抵御外敌的需要,清朝政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强化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浙东地区重要海口、岛礁等海上战略目标的炮台改造和修建,构筑了炮台式要塞,如虎门要塞(又称虎门炮台)、吴淞要塞(又称吴淞炮台)。这些要塞均由若干个炮台组成,在我国近代反侵略战争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靖远炮台是扼守浙东沿海海道的重要的战略要冲,占地面积约447.8平方米,建在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戚家山街道蔚斗社区金鸡山东北麓沙湾头地区。《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为中法战争期间,宁波府镇海县官府绘制并呈送朝廷的炮台内部布局图。

1 《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简介

《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图1)为清设色绘本1张,绢本,长64厘米,宽46.5厘米,该图具有以下特点。

1.1 材质优良

其所用绢丝是以疵茧、废丝和双宫茧作为原料,经化学和机械加工所得短纤维纺制成的线,光泽润美,手感柔和,吸湿性好。多为双股线,用于织制轻薄的绢丝纺等高级丝织品,或加工成缝纫丝线、刺绣丝线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

1.2 构图合理

图识标明炮台台址范围、房屋用途及間数大小、正门和旌杆尺寸等情况。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方位,北面有仁义礼智信字号炮房、药房、兵厨房,东面有兵房、小炮洞和旌杆,南面有炮台正门、官房、官厨房、兵房。各类房间布局齐全,基本满足作战所需,全部围绕炮台呈圆形排开。图的右侧有文字对《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的建筑布局尺寸进行了详细说明:“台址周围计陆拾玖丈贰尺环以土城高壹丈伍尺内分仁义礼智信字号炮房伍间药房一间官房一所计六间内作官厨房一间兵房一所计六间又一所计三间兵厨房一所计贰间其各炮房大小同每间计高玖尺深贰丈宽一丈八尺三寸其上三合土厚七尺各炮房向海口门高三尺四寸阔三尺伍寸半以铁板为之每扇厚四寸壹内有旗杆一支高七丈八尺。”

1.3 颜色鲜艳

因年代久远,《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整体泛黄,图纸边缘处呈明显黄色,但黑色墨迹的方位标注、造图说明等依旧清晰。图纸围墙呈橘黄色,炮台城墙处呈青色。炮台旁边房间里,用黑色描绘出各式兵器。围墙处,用更鲜艳的橘黄色对特殊的建筑构造进行区分。内部房屋均是白墙灰瓦红窗,城墙上专门建有炮台、炮眼。炮台内部空地用大地色区分,内部连接房屋的墙壁颜色与城墙一致。

2 靖远海防炮台概况

镇海城位于浙江省的甬江(大浃江)入海口,唐宋以来就是我国著名对外通商口岸,宁波的外港。甬江口南有金鸡山,北有招宝山隔江对峙;口外又有虎蹲山、笠山遥遥相对。“百舸争流通异域,一山招宝耀中州”,便是对当时航运盛况的生动写照。而在甬江出海口,北有招宝山,南有金鸡山,山势险峻,犹如门户拱卫着海防,这就是著名的镇海口。

镇海城是重要的海上要塞,素有“海天雄镇”“两浙咽喉”之说,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南齐朝代就在此地设“戍”,派兵驻守;宋朝设“砦兵”;元朝也曾派兵驻守;明朝初年在此建定海城,配“卫军”防卫倭寇侵扰;明朝中期,倭患日增,倭寇常与中国沿海的奸商、海盗狼狈为奸,不断进犯东南沿海地区,火烧民房,杀害百姓,掳掠女人和物资,暴行激起浙江沿海军民的强烈反抗;明嘉靖年间在招宝山建威远城,与舟山群岛上的定海城呈掎角之势;雍正年间,在笠山上建成寨;道光时期为防御英国侵略,清政府在甬江口镇海的招宝山、金鸡山以及定海城外设炮台等海防设施。在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长期抵御外侮过程中,镇海人民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留下了镇海口海防遗址,镇海靖远炮台便是其中之一。

镇海靖远炮台坐南朝北,原设炮眼5孔,营房5间。三合土夯筑,平面呈凹字形,立面呈梯形。长45米,宽9米,高4.4米。墙体上厚1.06米,下厚1.75米。炮眼宽2.4米,高2米。营房和各炮室间隔墙已毁。1986年,曾出土1842年英国阿姆斯特朗80磅(约36.3千克)前膛炮1门(现存北仑博物馆),发现靖远炮台门楣石碑一通(现存开发区蛟山公园)。据历史文献记载,镇海靖远炮台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光绪十年(1884),清政府在炮台配置阿姆斯特朗80磅(约36.3千克)前膛炮4门,瓦瓦司后膛炮1门。这些火炮的设置使镇海口的海防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为后期的中法战争镇海战役立下大功。

3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镇海靖远炮台

1841年10月8日,英军舰移至镇海海面集结,分左、中、右三路纵队,右路攻占招宝山,中路夺占金鸡山。1841年10月10日英军左、中路登陆部队主攻金鸡山,中路在金鸡山东北登陆占领竹山,后向金鸡山进攻;左路向金鸡山侧后进攻,前后夹击清军。清军在英舰炮猛烈压制下英勇搏战,伤亡惨重,总兵谢朝恩阵亡,金鸡山失陷。同时英军以猛烈炮火攻击招宝山炮台,浙江提督余步云临阵脱逃至宁波,使英军轻易占领招宝山炮台,炮击镇海城。在裕谦指挥下,镇海城顽强抵抗,将士大部分牺牲。而裕谦战斗到最后投水自尽以躯报国,镇海城落入英军之手。1841年10月12日,英舰沿雨江溯流而上,进攻宁波。逃经宁波的提督余步云和知府邓廷彩望风披靡,宁波被英军占领,定海、镇海抗战以失败告终。

纵观历史,靖远炮台并未能阻挡住列强侵略的坚船利炮。总结镇海抗英作战失败的原因:首先清政府建靖远炮台之初虽为抵御外敌入侵,但其一部分主要职能却还是放在了保证海关缉私,使商船按规定进出海口,防御、打击的主要目标是走私集团、海盗、不法商船,而非抵御具有强大攻击力的外国军舰。同时炮台的构筑仍然沿用长墙高垒的建筑模式,无法抵住炮火的猛烈轰击。其次,战斗中没有利用定海三面环海的有利地形加强纵深防御,构筑防御阵地,未发扬清军熟悉地形优势,组织防守与英军节节对抗。最后,清政府的武器装备处于绝对的劣势,不论是火炮的数量、质量还是火炮射速都无法与当时的英军相抗,这应该是镇海靖远炮台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就被攻陷的深层原因之一。就中英火炮相关情况对比,双方差距就可见一斑:①铁质:经历工业革命的英国为铸造高质量的火炮提供了高纯度优质铁;中国冶铁技术落后,炉温低杂质多,造出的火炮粗糙,气孔多,放炮时易炸裂,为此不得不以牺牲威力为代价,少装药或加厚炮壁。清军2500千克的火炮仅配6.25千克重的炮弹,英舰上的850余千克的卡伦炮就发射14.5千克的炮弹,还有能发射30.85千克炮弹的火炮。②工艺:英国已大规模采用车床切削铸造法等工艺,火炮尺寸比例和火门的设计较合理,射程远;中国仍沿用泥模工艺,铸件毛糙,比例失当,绝大多数火门开得太前、太大,射程近。③炮弹:英军有实心弹、霰弹、爆破弹等性能不同的炮弹;清军只有实心弹,且弹体粗糙,弹径偏小。④火药:英军掌握了黑火药最佳配方,即炮用发射火药为硝78%、硫8%、炭14%;虎门清军的火药三者比例为80%、10%、10%,易发潮,难久贮,爆炸效力低。⑤射速:英军使用定装炮弹,炮座滑轮,燧发点火,训练充分,一门炮2分钟可发射3发;清军由于炮壁过厚、装填复杂、炮架粗劣、点火方式落后、训练不足等原因,最快一门炮约6分钟发射1发。且由于英军采取的战术是集中数舰火炮猛轰清军一处炮台,发射数量常是清军一处炮台发射数量的6倍以上,因而清军炮台守将兵丁伤亡惨重。⑥瞄准:英军采用矩度、铳规、铳尺、准星、照门等瞄准装置和技术;清军火炮缺少瞄准和测距工具。⑦数量:镇海之战中英军炮数236门,清军海岸炮只有86门,双方火炮比数2.7∶1。⑧保养:英军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舰船火炮、弹药定期保养清查、更换;清军虽也有建立定期造换制度,但纪律涣散,火炮、弹药常常保养不到位,时有兵丁偷工减料,相当一部分岸炮任凭风吹雨淋,炮身锈蚀,严重老化。弹药基数也时常由于朝廷军饷不足而无法配属齐全。

4 中法战争中的靖远炮台

中法战争中的镇海抗战是在总结了前面抗战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做了充分准备痛歼法寇的。浙江文武官员消除隔阂,齐心协力,激励将士,安定民心,誓死保卫镇海。例如,南洋水师在总兵吴安康的率领下奉命援台的5艘舰在檀头海面与法国9艘舰相遇,败阵逃回镇海,士气极低。其中开济号、南琛号、南瑞号3舰官兵畏敌如虎,恋家心甚,恐影响前线战士们的士气,省府派员持令箭告三舰管驾。“无论何时,如有再移进白家浦一步者,应并前罪严参,先行就地正法;能坚守亦专疏保奖。该轮若以全力扼住口门,敌轮究难驶入。”薛福成将电文告知水师统领吴安康后,他羞愧难当,良久立誓说:“吾三轮与此口为存亡,决不内移一步,请电告中丞(刘秉璋)勿念。”战争中该“三轮扼守桩门,炮击法舰,连中要害,相持三月,迄未可退,厥功甚懋”。

清光绪十一年(1885)2月28日,法国德利用芳号、答纳克号、巴处夏尔号、纽回利号四艘敌舰侵入镇海口外七里屿洋面。浙江提督欧阳利见坐镇金鸡山,除电令北岸提督杨歧珍、水师统领吴安康、营务处杜冠英及各总兵钱玉兴加强警戒外,他将属下分成三路:一路潜伏山西南坑道内准备迁回包抄登陆法军;一路潜伏于金鸡山西北坑道内准备反击;一路伺伏沙湾海堤墙下,以策应反击部队。又令楚军、练军各营分三部分轮换分地段潜伏,令北岸杨歧珍率淮军前营携过山炮6尊,分置北拦江,另一部分带过山炮4尊,驻县西北隅,右营帮带蔡邦清带二哨分屯洋关;中营总兵黄瑾驻招宝山督战,杜冠英驻招宝山炮台,吴杰仍负责两岸炮台。清光绪十一年(1885)3月1日,法大铁甲舰纽回利号率三舰炮轰招宝山炮台,清炮台与舰船回炮还击,致纽回利号首尾中弹,法舰炮弹均陷入炮台四周之厚土内,未击伤炮台。3月3日,法舰又攻招宝山,吴杰开炮中敌舰烟筒、船桅。清船炮也命中敌舰两炮,法舰遭重创,收旗转轮,仅获出险遁去。欧阳利见从马江之战中得知,清舰停泊时受潮汐影响,炮口不能时时对准敌舰,故令吴安康速购3500磅(约1587.6千克)大锚3只,分系于三舰船首,“伸船首不改随潮内向,蹈马江覆辙”,确保了清军舰船的火炮始终瞄准敌舰进行射击。

清光绪十一年(1885)3月10日,法国增援的舰船抵达后連续在13日、14日两天炮击蚶子岭、小港炮台之精炮。由于事先欧阳利见已将精炮撤往乌龙岗暗炮台内,未受破坏。

法军虽有精良兵舰火炮,但没人引航,摸不清中国军队的情况,盲目进攻难以发挥其优良武器的作用。法军组织的两次强攻都被清军炮火击退,伤亡惨重,不得不狼狈撤退。由于法军陆上军事行动在广西谅山也遭到失败,无奈只得停战求和。镇海保卫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近海防御战中为数不多的一次重大的胜利,也是镇海退敌取得全面胜利的一次战役。此战的险胜对于饱受外敌入侵之苦的广大中国军民予以了极大的精神鼓舞,增强了广大抗敌军民抵御外敌侵略、保家卫国的决心和信心。在整个中国近代战争史上,尤其是近代海防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5 镇海靖远炮台的现状

镇海靖远炮台是镇海口海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照《镇海靖远海防炮台图》,不难发现现实中的镇海靖远炮台,经过多次战争洗礼在岁月的消逝下已与图中的描述相差甚多。图中原有的5间营房和各炮室间隔墙已成残垣断壁,损毁无几,炮台内部已无完整建筑毁坏严重,炮台外部整体情况较内部好很多保存相对完整。同全国其他地区类似海防遗迹相比较,镇海口海防遗址具有涉及范围广、遗迹景点多、保存类型广、保存相对完整等特点。同时,不少著名自然、人文景观与海防遗迹紧密相连。通过当地政府的不断建设和规划管理,如今的镇海口海防遗址业已成为见证我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历史的重要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一张小小的炮台图见证了曾经的硝烟历史。镇海靖远炮台虽然经历百年历史沧桑和变迁,但仍是19世纪中后期我国海防建设最高水平的典型代表。与我国同期沿海炮台遗址中保存相对较好的清代炮台群体比较,镇海靖远炮台类型丰富,形制完整,时间跨度长,对研究我国明清政治、经济、军事、对外政策等各方面历史的信息,尤其是明清海防要塞、炮台建筑演变历史有极高的史学价值、科学研究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需要社会各界高度重视并加强开发保护。

猜你喜欢

海防
走向深蓝
鸦片战争时期中国政府的海防政策的研究及思考
黄培芳科技意识考述
《申报》对清末“海防”和“塞防”议题的建构
彭玉麟江防、海防之事功及其方略述论
辽宁发现104处明清时期海防遗址点
试论中国国防领土观念的近代转型
姚莹保台思想与实践探微
中国海军走出“海防”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