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归何处

2021-08-09祝贵耀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情怀

祝贵耀

文本解读

一说起“春”的诗句,那就像是拧开了关不住的水龙头。当然,这样比方本身少了许多“春”的诗意。那就换种诗意的表达:若问春在何处?春在王安石笔下的“江南又绿”里,春在叶绍翁游园不值的“一枝红杏”里,春在辛弃疾陌上所见“溪头荠菜花”里,春在杜牧的“千里莺啼”和“楼台烟雨”里……春,在诗人——小朋友的眼睛里。

那么,请问:春归何处?

有多少人曾经这样问过自己,问过他人,问过春啊?秦观问“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辛弃疾感叹“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祝英台近·晚春》)。北宋文学家黄庭坚作词《清平乐》(收录在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也是这般自问: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词人因春天的逝去而感到寂寞,脚步无处可觅,内心无处安放。他在苦苦寻找春天归去的踪迹,希望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去处,唤她回来,他要和春天在一起。词人的奇想,让我们读见一个不一样的春天。春天,她是词人走散的亲人,她是词人远行的好友。试问,谁能把归去的春天唤回来呢?词的下阕以“春无踪迹”开篇,表明了没有人知道春的离去,春去得无影无踪;真的没有人知道吗?紧接着“谁知”二字说得委婉、含蓄——有谁知道呢?此刻,词人内心是多么纠结啊,还在苦苦追寻春的踪迹。就在这觅而不得的时候,事情似乎有了转机——除非问取黄鹂。为何词人不问子规,不问白鹭,而是要问黄鹂呢?黄鹂是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诗经》有云:“仓庚于飞,熠耀其羽”,“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这仓庚就是黄鹂,也叫黄莺。它不光外形俊美,还有婉转动听的叫声和温和柔婉的性情。诗人曾几说“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那是三衢道中善解人意的黄鹂;黄庭坚说“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那是武陵溪上象征美好的黄鹂。看來,黄鹂的歌声既没有子规那么忧郁悲伤,也没有白鹭那么高冷孤洁。所以,当不知春归何处的时候,词人说除非问取黄鹂。那么,黄鹂说了吗?说了。可惜“百啭无人能解”啊!谁又能听懂黄鹂婉转的鸣叫声呢?刚刚燃起的希望再被扑灭,只好任凭黄鹂飞过蔷薇去,蔷薇花开,夏天已至,春天就真的回不来了。

这一首词,没有描写暮春景物,而是以新奇的想象,创造出跌宕起伏,饶有变化的意境,层层叠加词人喜春、爱春、惜春之心理。结语一句,细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让人不禁遐想:若是词人找到了春天,他们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呢?是再品一杯春茶,再喝一杯春酒,还是再聊一会儿春天……

如此爱春,盼望着和春同住的,又何止黄庭坚一人呢?王观在《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收录在统编本教材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单元)中就把这祝愿送给了好友鲍浩然。词曰: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作为一首送别词,词人除了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留恋,还有一份美好的祝福——千万和春住!这与黄庭坚心中渴望“唤取归来同住”是何等的相似啊!两者不同的是:黄庭坚以“唤取”为“同住”之法,王观以“追赶”为“同住”之法,表现得更为积极,更为迫切,也似乎更有实现愿望的可能。词人祈愿通过物理空间的转换之法可以追赶春天,这样的想象既有几分合理,又带着诗性的光芒,不可谓不妙。“若到江南赶上春”,词人要追赶的会是一个怎样的春天呢?词的上阕,用了妙喻——以眼喻水、以眉喻山,把山水比作一位佳人。友人所去之处,正是这如同佳人般美丽的山水浙东。词中“眉眼盈盈”,一语双关,既是指浙东山水美如女子“眉眼盈盈”,也是暗指浙东有“眉眼盈盈”的美丽女子在盼着友人归去。另外,从词的结构来看,“眉眼盈盈处”,一则呼应上文的“山水”,把山水合二为一;二则移情下文的“春”,使春天拟人化,添加一份特别的情意。贴切、自然的妙喻,生动、新雅的赠言,让这一首送别词妙趣横生、独树一帜。

用诗性的思维读诗,读春天,见到了诗词“春天文化”的另一种美——惜春。王安石有诗曰:“满城风雨满城尘,盖紫藏红漫惜春。春去自应无觅处,可怜多少惜花人。”(《惜春》)惜春,其实是诗人内心对时光易逝的自然流露。春光虽然美好,但总是在时间的流里慢慢消逝。面对这一份消逝,清代诗人翁格用一首《暮春》抒发胸臆:“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这小诗中似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意,这样的“待春归”也算是伤而不悲、哀而不怨了。你在等待春归吗?看着时光流逝,宋代大文豪苏轼发出振聋发聩之声:“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才是“惜春”最为贴切的打开方式:惜而不惋、惜而不叹,紧紧抓住每一个“滴答”的印迹,不教一日闲过,不教一春逃过。否则,就只得在诗人朱自清先生的“匆匆”里找寻答案了。而且,当你在“匆匆”里找寻答案的时候,“春”,又匆匆地去了……

“春归何处”,是词人的心灵拷问:一个真正爱春的人,春又怎可能归去呢?春归?曰:春未归!吾心与春同在!

教学设计

眉眼盈盈和春住——六下“古诗词诵读”《清平乐》等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类比阅读《清平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等宋词,积累优美词句。

2.抓住诗中“春归何处”“千万和春住”“眉眼盈盈处”等关键词句,通过类比品读想象,感受词人笔下不一样的“惜春”情怀。

教学预设:

板块一    春的飞花令

1.游戏:“春城无处不飞花”,围绕一个关键字——春,一起来做一个诗词小游戏——班级飞花令!

预设: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宋]叶绍翁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唐]白居易

2.导入:春在江南岸,春在一枝红杏里,春在一树柳叶上,春在莺歌燕舞中……试问春归何处?(板书:春归何处)

(设计意图:儿童是游戏者。不管什么样的游戏,只要听到“游戏”二字,儿童就会被自然唤醒。飞花令,原本是古人行酒令时的一个文字游戏,《中国诗词大会》等诗词综艺栏目引进并改良了“飞花令”,让“飞花令”走进大众的视野,体验诗词学习的乐趣。

春归何处?有多少诗人、词人这样追问。从自然学的角度而言,春,当归于夏——春去夏来。当然,在诗词语境里,春归何处,这不是一个自然科学的命题,而是一个生命哲学的命题。这一问,将激发起儿童对诗词世界阅读与探索的需要。周作人在《周作人论儿童文学》中说:“小学校里的文学的教材与教授,第一须注意于‘儿童的这一点,其次才是效果,如读书的趣味,智情与想象的修养等。”鉴于此,古诗词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用“儿童的”来替换 “古诗词”的一个“古”字——儿童的诗词!)

板块二   春归何处

1.生读题《清平乐》,师范读全词。

2.生读词,正音,圈问句。说说词人在问什么。(板书:春归何处 春无踪迹谁知)

3.朗读想象,细品“春归”。讨论:春归何处,词人内心是怎样的感受?春归何处谁知?

预设1:聚焦“寂寞无行路”,展开想象:春的离开,让作者感到一种怎样的寂寞呢?想象一下,这位寂寞的词人,日出东方,他在做什么呢?日上三竿,他在做什么呢?日落西山,他又在做什么呢?

预设2:围绕“除非问取黄鹂”,展开想象:你仔细聆听黄鹂的啼叫,你能听出什么呢?

4.拓展:引读“春归何处”的词句。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秦观《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

——辛弃疾《祝英台近·晚春》

◎毕竟春归何处所,树头树底无寻处。

——段克己《渔家傲·诗句一春浑漫与》

(设计意图:朗读想象,是儿童阅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也比较符合诗歌阅读的学科逻辑和儿童学习的心理逻辑。“课标学段目标与内容”的要求中,小学三个学段里关于阅读古诗都提出“想象”这一要求。此环节,聚焦“寂寞无行路”展开想象:这位寂寞的词人他在做什么呢?聚焦“除非问取黄鹂”展开想象:你从黄鹂的鸣叫声里听出了什么呢?)

板块三   与春同住

1.朗读诗词:指名朗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正音,齐读。

2.对比阅读:感受“同住”之情的异同。

预设:相同之处,都强烈地表达了“与春同住”的愿望。不同之处,一是“若有人知”“唤取”同住,一是“若到江南赶上”“千万”同住。从“唤”和“赶”的比较中,能感受到后者表达的情感更为迫切。

3.同桌互学:你见过的江南的春是怎样的景象呢?词中怎样写江南呢?

预设: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联系自己所见,结合诗句想象江南春天“眉眼”之间的景象。

4.回环朗读:品味江南春景,感受与春同住。

(設计意图:如果从送别诗词的一般阅读经验出发,往往会进入“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窠臼。但当这首送别词与黄庭坚的《清平乐》对比着读,言和意的似曾相识成为阅读的第一体验,这是一种陌生化的阅读体验,也是群诗主题阅读特有的阅读体验。)

板块四   四时皆春

1.小组讨论:词人黄庭坚、王观,他们心中的“春天”是什么呢?

2.推荐阅读:出示朱自清《匆匆》选段“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师配乐朗诵,追问——你聪明的,告诉我,春归何处?

3.互动练笔:以“四时皆春”开头,写一段阅读感悟。

(设计意图:朱光潜先生说:“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人不但移情于物,还要吸收物的姿态于自我,还要不知不觉地模仿物的形象。”从这个美学意义而言,春的形象就是儿童的情趣的返照,继而看见儿童自我的姿态。每个儿童心中都有一个“春天”的存在,每一个“春天”都可以唤作美好!

在经历了诗词与诗词的比照参读,在经历了诗词与散文的比照参读,特别是在经历了诗词与自我的比照参读后,以“我笔写我心”的方式,把这个美好诉诸笔端,定格成一个一个方块的汉字,感受四时皆春之美好,是课堂审美的一种追求,也是课堂思维的一种绽放。

词浅而情深,言近而旨远。“慢慢走,欣赏啊!”看见属于自己的春天!)

(作者单位:浙江嘉善县吴镇教育集团泗洲小学)

责任编辑 杨 伟

猜你喜欢

情怀
故纸情怀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情怀
妈妈的世界很小
没有情怀的司机不是好交警
细节放大镜情怀尽收的少女“领”袖
少女情怀总是诗
失败的不是情怀 是不会恰当地卖情怀
失败的不是情怀 是不会恰当地卖情怀
失败的不是情怀 是不会恰当地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