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期间“增师案”与政党军部之间的博弈

2021-08-06姚昊辰

西部学刊 2021年9期
关键词:军部博弈论内阁

摘要: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与陆军在“增师案”问题上展开了激烈博弈,最终陆军强行倒阁,引发第一次大正护宪运动。基于博弈论的视角,为首相西园寺公望与山县有朋在幕后支持的陆军围绕该问题分别采取的决策提供解释,研究发现宪法赋予的“特权”会使陆军方面主观低估博弈的成本,民意支持则使西园寺在博弈时的决策更偏向于保持强硬。由此可知,综合实力是博弈中占据优势的基础,民意支持是政党政治发展的根本,近代日本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摆脱封建残余的影响,缺乏战略眼光。

关键词:西园寺公望;内阁;军部;增师案;博弈论

中图分类号:K31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1)09-0073-03

明治政府创立以来,受封建专制主义影响的藩阀集团①一直处于日本政权的核心地位。随着《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议会政治进入历史舞台,宪法赋予其权力“国家之岁入岁出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每年列入预算”②。让兴起的政党势力有能力同藩阀政府进行对抗。政党对政权的追求、藩阀坚持的“超然主义”③立场,无不体现出这两股政治势力之间的相互排斥。

政党势力的增强逐渐让藩阀意识到,政务的推行必须获取其支持。1900年,伊藤博文创建政友会并依托其组阁。1901年伊藤内阁辞职,藩阀派代表桂太郎上台,此后桂太郎与西园寺公望相互提携,交替组阁,开启了日本历史上的“桂园时代”[1]。在第二次西园寺公望内阁期间,西园寺首相与陆军双方围绕有关陆军增设两个师团的要求(即“增师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陆相上原勇作辞职,而后陆军元老山县有朋拒不提名新任陆相人选,利用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迫使西园寺内阁倒台。随后上台的桂内阁则将政党势力排除在外,引发了民众的强烈不满,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引发了第一次大正护宪运动。

由“增师案”而起的一系列事件在近代日本政党政治发展史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理解当时日本政坛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国内对大正民主运动的研究相对“冷门”,本文不过多叙述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而选择将重点放在研究西园寺公望和陆军藩阀山县有朋围绕“增师案”问题时两方所采取的决策上,在此基础上,以后人视角审视政党与军部间的关系,分析近代日本政党政治最终走向崩溃的原因。

一、拒绝妥协的首相与陆军

本文所讨论的“增师案”是指1912年时任陆相上原勇作提出的增设两个师团的提案。实际早在1907年,《帝国国防方针》就将俄、美、德、法等国列为假想敌并规定陆军体制为平时25个师团、战时50师团,海军则主张建立包括八艘战列舰和八艘巡洋舰在内的“八八舰队”。此时军部以统帅权独立为由阻止时任首相西园寺对用兵纲领进行干预,但是这种排除首相的决定反而意味着军部将无法从政府中得到强制执行该方针的保证,这也为之后内阁拒绝增师要求埋下伏笔。

《帝国国防方针》在第一次西园寺内阁时期开始实施,陆军方面提出增设五个师团而被拒绝,随后双方经过协商共同让步,增设了两个师团。1910年陆军方面再次提出增设两个师团,但被时任首相桂太郎以财政困难为由拒绝。1911年西园寺公望第二次组阁,陆相石本新六提出新一年的增师预算,与此同时海军方面也提出了数额庞大的预算案,对此,最终地妥协结果是海軍预算被西园寺大幅削减而满足了部分,但陆军方面的要求被搁置到下一年讨论,这让本就与海军存在矛盾的陆军对内阁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2]。

1912年石本新六因重病去世,上原勇作接任陆相,增师案再度被提出。为此西园寺与山县有朋进行了数次会面,随着西园寺坚持不改变立场,陆军的态度也愈发强硬,在双方矛盾的不断激化下,12月2日,上原勇作行使帷幄上奏权直接向天皇递交辞呈,同时陆军元老山县有朋拒绝推荐陆相人选,至此西园寺公望内阁被迫倒台,该事件被称作“军阀毒杀内阁”。

二、用博弈论分析“增师案”中的双方行为

(一)理论概述

博弈论是经济学的标准分析工具之一,其通过考虑决策主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来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我们已经了解,在增师案问题上西园寺首相与陆军均采取了对抗策略并拒绝作出妥协,从而引发了后续内阁倒台等一连串事件。本文将用博弈论来研究双方为何在妥协和保持强硬之间同时选择了后者。

首先建立博弈模型,假设甲乙双方争取的利益为B(B>0),博弈中付出的成本为L(L>0),为分析方便,暂时设两方的实力相等。若双方同时作出妥协,双方都能在花费较低成本αL(0<α<1)的前提下获得利益的一半B/2;若双方都拒绝让步,则任何一方获胜(失败)的概率都是0.5,预期收益也都是(B-L)/2;若妥协和强硬各有一方选择,结果将是强硬的一方将获得全部收益,妥协的一方将得不到收益。相关收益矩阵如表1所示:

(二)确定博弈参数

既然最佳收益是双方均作出妥协,那么为什么增师案中的策略选择截然相反呢?我们将通过对模型中的若干参数变量进行取值,进一步利用该模型分析双方的策略选择。

1.双方争夺的利益

在“增师”相关问题上,西园寺首相与陆军的诉求是截然相反的。日俄战争的胜利让军方地位大为提高,陆海军都希望借此机会进一步扩大自身实力和影响力,进而提出巨额的军费预算。但由于战争耗资巨大,胜利后却并未给国家带来赔款,反而造成了持续多年的财政危机,为此,第二次西园寺内阁实行由藏相山本达雄提出的财政紧缩方针,这样一来,增加军费支出便会给政府带来较大的压力。除此之外,经费之争的背后有着更为复杂的政党与陆军之争。西园寺节俭经费的做法得到了众议院多数党的支持,在陆军方面看来,西园寺和原敬的背后是政友会,内阁对增师要求的拒绝便是联合海军抑制陆军、发展政党政治的体现。西园寺同样认为陆军对增师的要求意在借机倒阁。为了使分析简单,可将双方争夺的利益设定为B。

2.双方获胜的几率

争端的背后均以各方政治势力的综合实力作为衡量,对西园寺而言,国内资产阶级的兴起、政党政治的发展、国家对改善经济的需要以及民众对宪政的拥护都是其具备的优势;军部对内阁则存在天然压制,这得益于两项制度即统帅权独立制与陆海军大臣现役武官制,前者导致内阁不具备对军队的领导功能,后者则使军队可以直接干预内阁施政,并可以利用此制度推翻内阁[3]。在此可将矛盾爆发以后西园寺方面获胜的概率设定为P1,陆军方面获胜的概率设为P2,P1与P2的和为1。

3.双方付出的成本

如果西园寺首相同陆军互不相让,损失的成本除增师案带来的财政压力外,失败的一方将在政党与军部间长期的对立中处于劣势。在此我们将双方付出的成本设定为L(L

(三)博弈关系分析

根据设定的博弈参数,如果双方均选择作出妥协,在不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解决问题,付出的成本相对较小。西园寺首相与陆军方面在此种情况下的收益分别为P1B-αL1与P2B-αL2。

如果双方同时选择保持强硬,则获胜者的收益为B-L,失败者的收益为-L,根据预期收益公式:π=Pi*(B-L)+(1-Pi)*(-L)=PiB-L,西园寺与陆军双方的收益分别为P1B-L、P2B-L,相关收益矩阵如表2所示:

根据收益矩阵,实现纳什均衡的策略组合是双方都保持强硬,但同时选择妥协却可以实现收益最大化。西园寺与山县双方在多轮接触后依然选择不妥协,主要受以下若干因素的影響,笔者将其总结为对政党政治的态度、对民众运动发展的认知、对政权的追求。

(一)陆军方面的考量

陆军方面,有元老山县有朋在幕后支持。元老方面,伊藤博文遇刺后山县独大,而此时原敬领导的政友会在逐渐摆脱元老的影响,作为超然主义的坚定拥护者,山县对政友会主导的第二次西园寺内阁抱有天然敌意[4]。与此同时,陆军本身也在积极寻求政治化,加之军部大臣现役武官制让其手握内阁的“生杀大权”。此外,西园寺内阁倒阁后扶持亲陆军势力上台有助于遏制政党政治发展,但是其对国内民众运动的发展认知不足,未预料到追求宪政引领下的民众反应会如此剧烈,陆军方面在主观层面低估了采取强硬措施倒阁的成本。为了将以上这些因素考虑进模型之中,可设定一个折现系数β(0<β<1),相关收益矩阵如表3所示:

(二)西园寺方面的考量

在西园寺公望看来,陆军坚决要求增师的目的是倒阁,即便当时内阁作出妥协保全了自身,进一步加重的政府财政负担也会让未来的工作更加困难,更严重的是这会助长军部利用特权威胁内阁的气焰,对政党政治的发展构成巨大打击。在增师问题上,众议院和民众均选择支持西园寺,同时恰逢国内民众运动兴起,西园寺站在对舆论有力的一方。加之西园寺本身不是一个贪恋首相位置的人,陆军企图用倒阁来迫使西园寺就范的计策对他来说并不具备较大的威胁性,因此在他看来,自己博弈付出的成本会降低,这增加了其面对陆军保持强硬的决心。为了将以上这些因素考虑进模型之中,可设定一个折现系数γ(0<γ<1),相关收益矩阵如表4所示: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理解在增师案问题中西园寺与陆军采取的行动,当我们进一步对博弈模型进行理解,可以从中窥得近代日本政党政治走向崩溃的原因,综上所得结论如下:

(一)综合实力是博弈中占据优势的基础

在研究中发现,博弈主体中的一方获胜概率P越大,其对另一方形成的威慑就越强,双方也就更有可能走向谈判——妥协。近代日本的军部不受政党议会干预,同时军部可以利用特权倒阁,这种“天然压制”对政党内阁的生存构成极大威胁。当政党丧失了同军部抗争的勇气,一味向军部妥协,甚至为了能够顺利执政而“讨好”军部,推行对其有利的议案,也就助长了军部用暴力极端手段追求目标的野心,最终使政党政治走向灭亡。

(二)民意支持是政党政治发展的根本

民众对西园寺内阁的支持是其坚定同陆军抗争的重要因素,第一次大正护宪运动同样依靠舆论的力量迫使军部作出妥协,此时的政党能够被人民所认可。然而到了政党政治后期,政党内部贪污腐化,失去了民意支持,同时其解决危机能力的欠缺导致各种矛盾被引发,激起了人民的不满。一系列弱点最终被军部所利用,导致了政党政治的崩溃。可以说,一个不愿意克服自身弱点的、失去民心的、难以进行自我健全的政党,是无法经受大的挑战的;而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的政党,才能真正代表人民,被人民支持和拥护。

此外,综观近代日本历史,当资产阶级政党同藩阀势力间存在利益冲突时,会利用民众的力量来实现政治目的,对抗藩阀;而当政党与藩阀利益一致时,又会与藩阀站在同一战线上,甚至压迫人民。此种由阶级的局限性带来的行为上的两面性也是其注定无法成为成熟的现代政党的原因。

(三)近代日本资产阶级政党未能摆脱封建残余,缺乏战略眼光

明治维新为近代日本资产阶级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其对封建势力的清除本身并不彻底,天皇制下政党与军部间的关系错位只是其中的一个体现。这种条件下成长起来的政党必然难以摆脱封建糟粕,思想起点较低,具有“封建残余的包袱”[5]。此外,政党政治家们的团结是第一次大正护宪运动得以开展的基础之一,但是综观近代日本历史,党争一直存在于政党之中,更有甚者会通过与军部合作来对抗立场相左的政党。即使到政党政治的后期,军部的威胁已然十分严峻,资产阶级政党之间仍相互攻歼,给军国主义分子以可乘之机。这种同军部既勾结又对抗的行为给政党政治带来的后果是致命的。

(四)不接受政党领导的军队无法实现国家的长期繁荣稳定

天皇制下的日本军部独立于政治系统之外,不受执政党约束,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极端,为日本乃至世界民众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注释:

①藩阀,指由明治维新前的日本旧封建主组成的政阀,“明治九元老”除西园寺公望出身公家外,其余均出自萨摩藩或长州藩。

②出自《大日本帝国宪法》第六章第六十四条。

③超然主义,明治宪法颁布后内阁首相黑田清隆曾发表演说,表示“政府应超然独立于政党之外”,此举为藩阀政府压制政党的手段。

参考文献:

[1] 安平.论桂园体制的形成及其终结[J].日本研究,1997(2).

[2] 张艳茹.近代日本的元老、宫中势力与内阁[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08-121.

[3] 徐勇.近代日本的军政关系研究[J].国际政治研究,2015(1).

[4] 孙耀珠.山县有朋与日本政党政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 罗养毅.简论近代日本政党政治崩溃的原因[J].现代日本经济,1989(2).

作者简介:姚昊辰(2000—),男,汉族,天津人,单位为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为日本近代史。

(责任编辑:王宝林)

猜你喜欢

军部博弈论内阁
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美术作品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知识界对日本军部的认识与批判①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油画作品
岸田内阁与日本政治走向
博弈论视角下的自首行为分析
无知之幕与博弈:从“黄灯规则”看博弈论的一种实践方案
樊畿不等式及其在博弈论中的应用
军部
博弈论视角下医疗纠纷解决方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