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被忽视的隐私

2021-08-05叶秋赵梨君张金红

幼儿教育·父母孩子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隐私权儿童影响

叶秋 赵梨君 张金红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微信、微博、抖音等网络社交平台应运而生,大量关于儿童的图片或视频被成人(尤其是父母)发布到网络上供人们观看,网络晒娃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

尽管人们开始有意识地保护个人隐私,但孩子的隐私权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与重视。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晒娃背后折射出的儿童隐私泄露问题逐渐引发社会关注。

父母是孩子隐私权问题产生与保护的重要主体,应清楚地意识到网络晒娃行为与孩子隐私权间的相关性。能否晒娃,如何晒娃?这些问题已成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热点问题,研究分析父母晒娃的动机、认知、行为等,对保护儿童的隐私具有重要的意义。

晒娃行为的成因分析

深入剖析父母的晒娃行为,发现其形成因素存在共性。从微观的家庭背景层面到宏观的社会文化与法治体系,诸多因素影响晒娃行为的产生与发展。

传统的儿童观

“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的传统思想与观念在我国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然有很多父母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而非独立的个体。在此种观念的影响下,父母往往缺乏保护孩子隐私权的意识,甚至间接地成为侵犯孩子隐私的主体。

网络文化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成为传递信息、促进交流的便捷工具,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将自己的私人生活分享到网络上,私人信息因此变成公共资源,能够被他人重复浏览甚至迁移使用。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的互联网特质使晒娃变成一件极为简单便捷的事。

在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个人信息可以被收集,建成数据库,这种新趋势逐渐改变了儿童机构的运行模式。为促进联系,机构建立联络网、交流群、公众号,建立儿童发展电子档案等,这些媒介不可避免地让父母在无意识中发布了孩子的信息。

另外,网络时代也催生了流量变现的新产业,如美食博主、化妆品销售等获利者。部分父母发现了这个商机,大量出产与孩子相关的视频、表情、照片等,甚至把孩子包装成网络红人,获取收益。随着一些童星的走红,更多的父母期待孩子也能成为下一个童星,因此,不惜将孩子暴露在镜头之下。

从众与攀比心理

许多父母的晒娃行为受从众心理的影响,看到身边的亲戚、朋友、同事等晒娃举动,便也参与其中,以获得共同的话题,形成活动圈。但在此过程中,也容易形成攀比行为。例如,某些父母将孩子的才艺、技能等发到微信群,其他家长受其影响,认为自己的孩子不能输给别人,产生“我要比你还厉害”的思想,形成攀比之风。

父母自身因素

晒娃行为可能受父母的工作性质影响。全职工作的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较少,晒娃的频率较低;全职父母的生活围绕着孩子,更喜欢分享,以此获得陪伴和付出上的自我认同,当获得他人的点赞、评论、转发时,往往会产生满足感。

法制建设薄弱

尽管儿童隐私问题日益凸显,但我国关于儿童隐私权的法律目前尚不完善。在我国现行法律中,如《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虽然对未成年人的隐私权及其保护有所规定,但内容较为空泛,责任不够明确。相关法律法规虽然规定不准侵犯未成年人的隐私权,但对侵权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受到的处罚缺乏具体规定,致使许多侵害未成年人隐私权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处罚。

产生的影响

父母在網络平台晒娃,无论其意图是积极的还是功利的,都可能给孩子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侵犯隐私权

学龄前儿童开始具备自主意识。但父母在晒娃过程中,往往很少考虑到孩子的意愿。父母缺乏隐私权的观念及行为不利于孩子形成隐私意识。麦克罗宾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需要更多隐私,以便形成自己的观点,认清自己是谁。”但如果成人不尊重孩子,意识不到这种行为是对孩子权利的侵犯,那么孩子也很难设身处地理解他人。

影响身心发展

当父母忙于用镜头记录孩子生活的一切时,其实无法真正参与孩子的活动,这意味着陪伴质量的降低和儿童发展的支持力量减少。当孩子的隐私被成人借以逗弄、娱乐时,更容易变得自卑,心灵遭受伤害。当孩子表达出不愿意被拍摄、被分享的态度,但父母仍然执意那样做时,孩子会失去控制感和自主权。

存在安全隐患

不加修饰的、含有儿童隐私的图文信息具有不安全因素。调查发现,很多犯罪案件与父母晒娃有关系。不法分子可能会利用父母无意间晒到社交网站的信息进行违法活动。在网络世界,儿童隐私已经成为最有价值的商品之一。另外,一些犯罪分子还可能利用家长暴露的孩子的信息(年龄、住址、家庭状况、就读园所等)跟踪绑架孩子,勒索其父母,威胁孩子的成长安全。

潜在的长期风险

现在,个人信息和行为的数据化越来越普遍,越来越多的网络应用开始通过各种方式制造、收集、处理用户信息。人类学家在一项名为“儿童数据市民”的研究中指出,今天的儿童是第一代可能一生都要被数据化的公民,他们在出生之前就被记录了数据。从母亲怀孕的那一刻起,孩子的信息就会被医疗中介收集,也会被父母上传到应用程序上。孩子一出生,就被某些应用平台建立了个人信息档案。

由于网络平台的特殊性,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有可能在发布后很长时间内不受发送者控制。大量的儿童隐私数据被收集,我们不知道,在未来的某一天,这些隐私数据是否会成为影响儿童社会生活的因素之一。

猜你喜欢

隐私权儿童影响
这是一份不受影响的骨子里直白的表达书
留守儿童
国内外隐私权的发展与保护
六一儿童
如何搞好期末复习
“六·一”——我们过年啦!
隐私权若干法律问题初探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