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老味道:童谣与游艺

2021-08-03陈诗若

连环画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糖纸弄堂橄榄

陈诗若

童谣承载着岁月的记忆,那些清新质朴、亲切童真的游戏则充盈着童年的智慧和情趣。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打弹子、滚圈子、跳皮筋、踢毽子等一个个令人回味无穷、体现童年天真和小伙伴之间温馨情谊的游戏占据着很多人的童年记忆。在他们的眼中,那不只是游戏,还是童年的象征。

1 跳水

老早上海人常說:“黄浦江是呒()盖头额!”意思是你随时都可以跳进去。去浦江边戏水游泳是每个上海人小辰光(小时候)夏季最好的消暑活动。不会游水的孩子只能在江边的滩涂上白相(玩)沙子,水性好的就从高高的乍浦桥水泥扶手边一跃而下,在黄浦江的碧波里游弋自如。

2 顶核子

有一种游戏吃玩两不误,那就是“顶核子”。花上5分钱买上一包橄榄,吃完橄榄后,清洗干净的橄榄核就成了孩子们最简单的游戏道具。手捏橄榄核子瞄准目标,把地上的橄榄核顶出圈外,比一比,看谁的橄榄核最有准头。

3 掼结子(帖子)

几片废布,一把黄沙,在女孩子们的巧手下,就变成了玲珑巧致的沙包。上海人把沙包也叫作“帖子”(结子)。一手抛接结子,一手翻摆麻将牌,翻白翻黑,翻竖翻横,来来回回间翻出不同的花式。手眼合一,你也试试?

4 跳房子(造房子)

住在石库门“绞圈房子”里的孩子们都期待着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间。拾块红砖,在弄堂里找块空地,画上格子,一排是“筒子楼”,两排是“单元楼”。小伙伴排着队从“大门”跳到“阁楼”,再从“屋顶”跳到“门口”,在简单的跳房子游戏中也能享受到无尽的乐趣。

5 踢毽子

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杀鸡宰鸭,小朋友们就会挑几根最漂亮的鸡毛留下来做鸡毛毽子。“一手心,二手背;三酒盅,四牙筷;五顶拳,六佛手;七杠子,八大跳;九上面,十上背。”花毽飞舞,像一只只小燕子在脚尖上下自如。大家围在一起,你一脚,我一脚,有来有往,有说有笑。

6 挑梆梆

“一根绳子两双手,你来我往翻花秀,挑个方块,挑个大桥。”翻花绳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游戏,在世界各地都非常盛行。上海人把翻花绳叫作“挑梆梆”,传说是古代汉族的求雨活动,所以小时候大人们常说“挑梆梆要落雨呃”。当然孩子们是不管这些的,用一根毛线或者皮筋,就能在双手上不断变化出花样。

7 金锁银锁

“金锁银锁,咔拉嚓一锁。马兰走过,蚂蚁走过,捏着算数,捏着算数。”猜猜这回锁到了谁?上海话中“金锁银锁”是一种儿童游戏。几个孩子围在一起,其中一人张开一手,做伞状,其他几个孩子将食指抵在他的手心里,大家齐唱“金锁银锁,咔拉嚓一锁”。来不及抽走的食指就被“伞”抓住。

8 挑香棒

早年家家户户都会在地藏王菩萨诞辰的那一天在房屋周围点上棒香以祈求平安,而看燃尽仍剩的香棒就成了孩子们游戏的道具。将一把香棒掷撒于桌面,大家轮流挑取,比比最后谁拿得多。现如今点香祈福的人越来越少,“挑香棒”也变成了盒装的“七彩游戏棒”,依然流行于中小学生之间。

9 集糖纸

在物资贫乏的20世纪初,糖果可是孩子们难得一尝的奢侈品,连吃完剩下的糖纸(上海人叫作“糖纸头”)也舍不得扔掉,洗净后用熨斗或是搪瓷杯烫平,再夹进书里,成为伙伴间竞相“攀比”的收藏品。除了不同牌子的各式图案,还有玻璃纸、油光纸和蜡纸三种不同的材质。透明的玻璃纸最受女孩们的欢迎。一张张糖纸不仅包裹着孩子们对糖果的渴望,更承载了整个童年的甜蜜回忆。

10 摸夜猫猫

捉迷藏自唐代起就非常盛行,传说司马光砸缸故事中被救的孩子就是因为与伙伴们一起玩捉迷藏才不慎掉入水缸的。上海闲话中,“捉迷藏”也叫作“捉盲盲”,有两种不同的玩法:一种是蒙眼摸盲人;一种是一人找,其余人躲。这游戏后来又演变出“官兵捉强盗”“逃界山”等游戏。

11 骑竹马

李白在《长干行》中写道:“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骑竹马”是一种古老的儿童游戏。男孩子们拿一根细竹竿或是扫帚,有时还会在竹竿上缠上一块红布,置于胯下,一手持“竹马”,一手拿木枪,一人大呼“刘备大军前来报到”,另一人应道:“曹操大军前来报到”,人人都化身铁骑将军,好不威风!

12 史到步(斯道泊)

“史到步”是一句地道的洋泾浜,来自英语单词“stop”,意思是完成、結束,后来变成了一种儿童追捕游戏的名称。程乃珊在《双城之恋》中曾写道:“被追的一方一旦双手抱肩叫一声斯道泊,就得停止对他的追捕。”

13 蜜蜂叮瘌痢

“蜜蜂叮瘌痢”是一种简单的纸牌游戏。以前买香烟,烟盒里都会附带一张小画片,叫作“洋片”。一套洋片共六张,分别印有瘌痢、洋枪、老虎、小人、公鸡和蜜蜂的图案。按规则依次出牌,大牌吃小牌,类似于后来的“老虎棒子鸡”和扑克牌游戏。

14 斗火柴棒

早时家家户户生火还用的是火柴,上海人把这种外来品叫作“自来火”和“火柴棒”。孩子们就用火柴棒作为道具发明了一种简单的小游戏——“斗火柴棒”。两个人分别用拇指和食指捏住火柴棒的两端,相互碰撞,谁的火柴棒断掉谁就输了。

15 斗鸡

孩子们模仿着公鸡相斗的威风场面发明了一种相互对抗的儿童游戏——斗鸡。斗鸡一般是男孩子们玩的游戏,双手拎起一只脚踝,单脚跳跃相互冲撞,比比谁能“金鸡不倒”。

16 弄堂溜冰

小辰光(小时候),大孩子们常常穿着溜冰鞋在弄堂里溜来溜去。和现在流行的四轮直排溜冰鞋不同,那时候的溜冰鞋还是双排的,踏在弄堂的石砖路上,“嗒嗒”作响。孩子们有时还会跑到农村的湿泥田埂上一展身手,若是不小心摔了一跤,还会被乡下孩子嘲笑:“啪嗒一跤,烂泥吃饱 。”

17 抽陀子

上海人把“抽陀子”也叫作抽“贱骨头”,意思是陀螺就像不抽不转的懒人,抽得越狠,转得越快。抽陀子是男孩子们最爱的弄堂游戏之一,狠狠地抽打陀螺,使其旋转不停,口中喊道:“贱骨头!贱骨头!”好玩又解气。

猜你喜欢

糖纸弄堂橄榄
“弄堂”一词的由来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一张陪伴余生的糖纸
弄堂里
冬清肺火用橄榄
橄榄情
榨橄榄器
困难就是剥开一张糖纸
弄堂
糖纸换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