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麋鹿常见疾病及其防治

2021-08-03程志斌郭青云钟震宇单云芳孟玉萍张玉稳王丽斌白加德

野生动物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麋鹿线虫寄生虫

程志斌 郭青云 钟震宇 单云芳 孟玉萍 张玉稳 王丽斌 白加德*

(1.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北京,100076;2.威海刘公岛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处,威海,264200)

野生动物是许多病原体的天然存储库,近年来野生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呈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1]。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从2019年12月底开始暴发,其可能与野生动物的关联性更是引起社会公众对野生动物可能携带的病原体和疾病高度关注[2]。麋鹿(Elaphurusdavidianus),属哺乳纲(Mammalia),偶蹄目(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麋鹿属,为大型鹿类动物,是我国特有的湿地物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红色名录将其濒危等级定为野外灭绝(EW)。麋鹿在我国经历灭绝、重引入后其种群逐渐扩大。虽然目前种群数量已经达到8 000余只,但现存麋鹿种群仍存在较多问题,如遗传多样性较低[3-4],近亲繁殖较为严重;此外,疾病也严重影响了麋鹿种群健康和扩大,因疾病造成局部地区麋鹿种群数量急剧减小的事件偶有发生[5-6]。2013—2015年,程志斌等[7]调查研究表明,国内共有67个麋鹿种群分布点,其中除了湖北石首、湖南东洞庭湖、江苏盐城和江西鄱阳湖4个分布点以外,其余63处麋鹿分布点均为动物园、驯养繁殖中心、湿地公园等供游客参观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它们的麋鹿均与人们近距离接触,因此十分有必要开展麋鹿疾病的研究,掌握麋鹿这一珍稀物种的疾病类型,为做好麋鹿与人类共患病的防范提供理论支持。因此,本研究从细菌、病毒、寄生虫和普通疾病四大类型方面,论述了麋鹿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以期为麋鹿保护管理和疾病研究,以及为生物物种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科学理论基础依据。

1 麋鹿常见细菌性疾病与防治

目前已知能引起麋鹿发生疾病的细菌有产气荚膜杆菌(Clostridiumwelchii)(曾称魏氏梭菌)[5-6,8-10]、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ia)[6]、志贺杆菌(Shigabacillus)[9]、蜡样芽孢杆菌(Bacilluscereus)[9]、巴氏杆菌(Pasteurellaspp.)[10-12]、致病性大肠杆菌(Escherichiacoli)[13-16]、腐败梭菌(Clostridiumputrificum)[17]、炭疽杆菌(Bacillusanthraci)[18]、牛摩勒杆菌(Moraxellabovis)[19]、放线菌(Actinomycessp.)[20]、绿脓杆菌(Pseudomonasaeruginosa)[21]、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necrophorum)[21]、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22]和链球菌(Streptococcussp.)[9]14种,这些细菌性疾病易发时间均在冬季或春季(表1)。另外,北京麋鹿苑和北京鹿世界主题公园在病死麋鹿体内有检测出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sp.)和破伤风梭菌(Clostridiumtetani)。梅花鹿(Cervusnippon)、马鹿(Cervuselaphus)易感的细菌性疾病,如布氏杆菌(Brucellaspp.)病、结核病(由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tuberculosis引起)、副结核病(由副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paratuberculosis引起)等人畜共患传染性疾病,虽未见报道,但是麋鹿均易感染。

表1 麋鹿细菌性和病毒性疾病

出血性肠炎是目前对麋鹿种群影响最大的疾病,曾在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麋鹿苑、河北滦河上游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京动物园等多个保护区和迁地保护场所发生。该病病程短,死亡率为10%—75%,使麋鹿种群急剧减小[5-6]。便血是该病最主要的临床特征,病理解剖以肠道严重出血为主要特征,因肝脏、肺脏、心脏和肾脏等多个器官出血、变性坏死,治疗的效果不佳[23]。目前已知可引起麋鹿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主要是产气荚膜梭菌[5-6,8]、大肠杆菌[13-16]。此外,有报道2010年湖北石首自然保护区和三合垸野生麋鹿种群暴发的出血性肠炎由产气荚膜梭菌与气单胞菌感染[6],而2000年江苏大丰的34只麋鹿发生出血性肠炎则由腐败梭菌引起死亡[17]。可见,麋鹿的出血性肠炎可能由多种病原菌引起。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麋鹿等鹿科动物的流行病学研究,为鹿科动物的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麋鹿出血性肠炎一旦发生往往来不及治疗即死亡,因此,应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防治原则。加强日常监测,做好日常卫生消毒和环境改善等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尤其是冬季和春季;更换饲料种类时应采取逐步过渡的方法,使得麋鹿瘤胃和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与食物变化相适应,预防麋鹿出血性肠炎的发生。如果是半散放状态下的麋鹿,还可以定期更换饲喂地点,通过阳光中的紫外线和人工喷洒消毒液对环境进行消毒。

2 麋鹿常见病毒性疾病与防治

麋鹿发生过的病毒性疾病相对较少,主要有恶性卡他热病毒(malignant catarrhal fever virus)[24]、疱疹病毒(herpes virus)[25]、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bovine viral diarrhoea-mucosal disease virus)[26-27]3种(表1)。其中,疱疹病毒病和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均在国内麋鹿有报道[25-26],恶性卡他热目前仅在国外麋鹿中有报道[24],严禁引入带病动物、严格检疫制度、禁止麋鹿与带病动物接触仍是预防麋鹿病毒性疾病发生最有效的措施。

3 麋鹿常见寄生虫性疾病与防治

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发现,麋鹿感染的寄生虫主要有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longicornis)[28-29]、血矛线虫(Haemonchuscontortus)[9,16,30]、类圆线虫(Strongyloidiasissp.)[16]、圆线虫(Strongylidasp.)[31]、毛首线虫(Trichurissp.)[31]、哥伦比亚食道口线虫(Oesophagostomumcolumbianum)[32]、钩虫(Ancylostomatidae)[16]、蛔虫(Ascaridae)[16,32]、前后盘吸虫(Paramphistomumspp.)[9,16]、双腔吸虫(Dicrocoeliumsp.)[16]、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33]、等孢球虫(Isosporasp.)[16]、艾美尔球虫(Eimeriasp.)[16]、带绦虫(Taenisp.)[16]、贝氏莫尼茨绦虫(Monieziabenedeni)[9]、附红细胞体(Eperythrozoonsissp.)[34]、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16]、新孢子虫(Neosporacaninum)[35]和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spp.)[36]19种。对北京麋鹿苑、天津七里海、江苏大丰、湖北石首和海南岛5 个地区的麋鹿肠道寄生虫的调查发现,不同地区的麋鹿感染寄生虫种类不同,北方栖息地麋鹿感染线虫较多,南方栖息地麋鹿感染吸虫较多[31],湖北石首和北京麋鹿苑麋鹿寄生虫调查结果[9,31,33]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此外,不同季节麋鹿寄生虫感染情况不同,如北京麋鹿苑春季麋鹿感染线虫、吸虫和绦虫,秋季则是线虫、吸虫、绦虫和原虫,且春季感染强度高于秋季[30]。这些结果多来源于流行病学检查结果,多以检查到虫卵为主,很少检测到虫体。除长角血蜱外[28-29],鲜见因寄生虫感染引起麋鹿死亡的报道。

长角血蜱寄生于动物的体表,易引起慢性失血性贫血病。江苏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常有因血蜱造成麋鹿死亡的病例,尤其是1996 年曾发生因长角血蜱大量寄生而导致29头麋鹿先后死亡的病例[28-29]。临床症状表现为尸体干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头、颈、胸、腹等被毛较少的部位均有大量的吸血程度不同的蜱寄生,体内各组织器官解剖症状均为色淡呈贫血状[28-29]。北京麋鹿苑虽未发生因血蜱致死的麋鹿病例,但是在麋鹿身上有发现血蜱寄生,且有梅花鹿、河麂(Hydropotesinermis)因血蜱寄生而失血过多死亡的情况。

在麋鹿饲养中应加强巡视,注意观察动物精神、食欲、体况、膘情等,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如发现感染寄生虫的个体可使用相对应的敏感驱虫药物如伊维菌素、阿维菌素或吡喹酮等进行治疗[31],对圈养和半散放种群在春季、秋季采取预防驱虫,可选择抗线虫类药物如左旋咪唑或伊维菌素粉剂拌食物口服,做好日常环境卫生,场地定期喷洒驱虫剂。对长角血蜱分布较多的麋鹿生活区,可采取隔离、分段喷药,用体积分数0.005%的敌杀死溶液喷洒;在蜱繁殖高峰期,可将青草割倒,待自然干燥后,选择适当时机进行焚烧灭蜱。敌杀死、快杀灵同属菊脂类农药,环境喷洒1周可使得鹿体蜱的寄生减少[29]。对于半散放种群而言,春季适时焚烧环境枯草、轮牧放养、对休牧区域有选择性地耕翻土壤,均可以减少长角血蜱对半散放麋鹿的危害。

表2 麋鹿感染的主要寄生虫

4 麋鹿常见普通疾病与防治

除细菌、病毒、寄生虫感染外,麋鹿还有早产、难产、异物性肺炎、牙周炎、白内障、食毛症、瘤胃膨胀、营养性衰竭、子宫内膜炎、便秘、下痢、佝偻病、转移性乳腺癌、鳞状细胞癌、非典型肌肉病等疾病发生[37-42]。日常管理中,难产和打斗引起麋鹿的伤亡较为常见。

麋鹿是鹿科动物中难产率最高的物种,引起麋鹿难产的主要原因有初配年龄过早、死胎、胎位不正、母鹿宫缩乏力、胎儿过大、生殖道畸形性等。产检时应首先判断胎儿是否有生命体征,如有要以保全母子为原则;如胎儿无生命体征则要尽可能保护母鹿。助产方法有药物、徒手牵拉法、器械助产法、剖宫术等,应根据难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胎儿排出后,用质量分数0.1%的高锰酸钾水冲洗子宫和阴道,然后将320万单位的青霉素和2 g的硫酸链霉素加入1 000 mL的生理盐水中,混合再次冲洗子宫和阴道,冲洗完后注射1支宫得康。肌肉注射320万单位的青霉素和2 g的硫酸链霉素;肌肉注射4 mL催产素。助产时冲洗和灌注的液体均应与动物体温一致[43]。此外,合理的饲养管理,可有效降低难产率。怀孕母鹿营养过剩,通常会导致胎儿过大导致难产。因此,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在母鹿妊娠后期,应适当减少饲料投喂,增加运动,提升母鹿体质,可减少胎位不正性或胎儿过大性难产。

此外,在发情期,雄鹿打斗伤亡现象较为常见,可引起骨折、肺炎等症状,此期应以预防为主,圈养的雄鹿在茸皮完全脱落并变成骨质角时,需锯掉鹿角。面积较小的圈舍在发情前期应将雄鹿分开圈养。对于具有较大空间的半散放条件的雄鹿,在发情期间要加强巡视观察,除去环境中存在的铁丝、绳索和尖锐物,发现严重受伤鹿及时采取救助措施。此外,还要注意防止雄鹿在水塘中溺水。

5 麋鹿疾病预防措施

麋鹿疾病的发生,通常与营养、环境卫生、应激、病原菌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如食物的严重短缺,营养匮乏;生存环境卫生差,饮入含有高致病性细菌的水源;连续的阴雨天气、持续的干旱、气温剧变;人为持续严重干扰;与携带易感传染病的动物或者人接触等。麋鹿疾病的防治,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总原则[44]。第一,应建立健全有效的动物卫生防疫制度,做好公共环境卫生管理,严格执行动物卫生防疫制度,定期开展检疫和疫病监测,合理疫苗防控和驱虫。第二,每日勤观察麋鹿的精神状况,如食欲、运动、粪便、是否离群、外伤、膘情等情况。第三,减少传染源,应避免与其他鹿科动物或偶蹄动物混养,减少共患病传播;进出圈舍或饲养加工车间的车辆需要消毒,禁止外来偶蹄动物进入圈舍及周边区域防止交叉感染,饲料必须来源于非疫区,同时防止食物被疫病污染源污染。第四,若出现动物死亡情况,及时做好现场隔离消毒,病死尸体根据动物卫生防疫要求做无害化处理,做好人员防护。发生疫情时,应按照兽医有关法律法规隔离封锁,防止病原扩散,施行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疫情,并按程序及时做好疫情上报工作[44]。动物园、驯养繁殖中心、湿地公园等供游客参观和科普教育的场所,应当尽量避免游客直接接触麋鹿及其粪便或者分泌物等,降低病原体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麋鹿线虫寄生虫
夏季蔬菜换茬期线虫防治要注意
不同品系昆虫病原线虫抗逆性分析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化学合成杀线虫剂的分类概述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The Return Of Wolves Has Already Made A Big Difference
线虫液体培养和监测过程关键参数的实验研究
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