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修旧如旧”探源

2021-08-02林大彰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

摘 要:历史街区是我国最为常见的文化遗产之一,“修旧如旧”后的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获得国内外的认可的事实表明,对“修旧如旧”的深入研究有助于完善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章通过梳理中外“修旧如旧”的发展脉络、现状,以及分析国际上相关的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出我国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保护中普遍运用的“修旧如旧”方法,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的特点,又遵循了国际文化遗产的保护原则。

关键词:修旧如旧;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课题“江苏历史文化街区景观保护与再生设计研究”(17YSC002)研究成果。

在近几十年保护古城众多文化遗产的过程之中,保持完好的历史街区极其珍贵。历史街区包含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街区内的建筑、街道、饮食、贸易……全方位體现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地理环境、审美喜好等,是最为原真的城市名片。2005年,中国苏州平江历史街区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亚太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是当年唯一一个获奖的历史街区项目。作为一个受到中外认可的历史街区类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平江历史街区在保护和改造的过程中始终采用“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修旧如旧”是一个保护我国特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方法,本文对这个方法的缘起和发展历程进行探究,有助于历史地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西方视旧为美的理论的缘起及发展

“修旧如旧”是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一个技术性的要求,从字面理解“修旧如旧”,就是把已经损坏的旧东西经过修理之后,还要达到像旧东西的效果。但是,让人类明白旧的价值,旧的美,直至运用“修旧如旧”的方法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却经历了漫长的时间。

含有“修旧如旧”意念的雏形最早出现于英国18世纪中后期的“如画”概念:1792年,如画主义的创建人威廉·吉尔平提出“参差不齐是美丽和如画最本质的不同点”[1]。1795年尤维达尔·普莱斯谈到:“美丽基于光滑、渐变、年青和新鲜,如画则基于参差不齐、突变、老化甚至糟朽(decay)……砖石越破损,越被天气染得斑斑驳驳,越糟朽,在其灰缝里扎根固着的植物与匍匐植被越多,就越如画。”这里的“如画”是说破损、斑驳如画一样美丽,如画概念的出现说明了早期西方国家开始注意到了老旧、破损的潜在价值,并把其纳入审美层次进行研究,体现了对旧的欣赏和赞美,为“修旧如旧”奠定了理性和审美的基础。约翰·罗斯金不仅是英国作家、艺术家、艺术评论家,还是哲学家、教师和业余的地质学家,1849年他在其所著的《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提出:“建筑最可歌可颂,最灿烂辉煌之处,着实不在其珠宝美玉,不在其金阙银台,而是在其年岁。在于它渴望向我们诉说往事的唇齿,在于它年复一年、不舍昼夜地为我们守望的双眼;在于受尽多少世代、人来人往的浪潮拍打后,从它各面门墙上,为我们所感受到的、那不可思议而无以言喻的慈悲之心;是在于这些石头砖瓦为世人提供的恒久见证,在于它默默为一切事物之变幻无常,所提供的无声对比。”[2]在这里,约翰·罗斯金已经把建筑物上岁月留下的“恒久见证”视作“最可歌可颂,最灿烂辉煌之处”,即将“旧”的价值提到了一个备受赞赏的高度。从约翰·罗斯金开始,如画概念的“旧”向建筑、景观等各个领域渗透。1893年意大利著名的建筑保护领袖卡米洛·博伊托(Camillo Boito)在其著作《艺术实践问题:修复、竞赛、立法、职业和教育》一书的“论建筑修复,第一对话录”中,明确提出了“如画式修复”(restauro pittorico)的原则:“在保持外表由时光导致的如画特征的前提下,整修、加固内部结构,甚至先将建筑解体,在内部加固乃至结构替换之后,再将原有的沧桑表面拼装回去。对这种修复最好的恭维就是抱怨整修结束了却好像什么都没做。”[3]这可以看作是对“修旧如旧”方法最早也是最为明确的解释和要求。阿洛伊斯·李格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主要代表,现代西方艺术史的奠基人之一。1903年,他在《对文物的现代崇拜:其特点与起源》中对古迹提出了“老化价值”的概念,古物的单一历史价值开始“不可避免且持续不断地降低。系于单一事实的历史价值本身缓慢转变为发展的价值,单一事实最终变得不重要了。这种发展的价值,正是我们以前遇到的老化价值”[4]。这种回顾价值并不在于其原初状态,而是源于我们对它被制作出来之后的那段流逝时光,以及各种老化痕迹所言说的那段流逝时光的赞赏。这种结论突出了古迹后天在自然界中和人类生活的历史中产生的痕迹的价值,也就是旧的价值更为重要。1963年,文物修复理论的奠基人意大利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家切萨雷·布兰迪在其所著的《修复理论》中提出:“修复是着眼于将艺术作品传承下去,使它在物质依据上,在美学和史实双重本质上,能被认可为艺术作品的方法论环节。”[5]他强调“将艺术作品传承下去”,在修复过程中保护“美学和史实”。以上这些是西方潜在的“修旧如旧”重要理论源头的一部分。

二、“修旧如旧”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19世纪早期,文化遗产不断衰朽、破损的状况开始受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1840年,法国颁布第一部文化遗产保护法——梅里美《历史性建筑法案》。自法国第一个用立法保护文化遗产开始,各国陆续建立了文化遗产保护制度。随着文化遗产保护规则的不断完善,岁月在文化遗产上留下的“老化价值”也很快成为保护的重点之一。

由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经济多方面的差异,各国关于文化遗产保护及理论亦不尽相同。西方国家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现代保护手段对文化遗产的影响,维持文化遗产的原貌,从最初的《雅典宪章》和《威尼斯宪章》开始,始终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和历史性。为了不破坏真实性,要求人们在保护过程中务必采用原遗产自身的相关部件,不使用现代化的建造手法和材料等元素,对于那些已经丧失功能且无法再次使用的原件,才允许以现代部件进行替换。因此,“修旧如旧”这种带有做旧、仿制性质的保护手法便很少出现在西方文化遗产保护中。纵观西方静态的遗址类的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之路,“修旧如旧”方法极少使用,对其的研究亦相对冷门。

然而,在1976年的《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中,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扩充了历史地区类的文化遗产作为保护对象,历史城镇、老城区、老村庄、老村落及其环境被视为不可替代的世界遗产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注意到,整个世界在扩展或现代化的借口之下,有许多拆毁和不合理、不适当的重建工程正在给历史遗产带来严重的损害,在许多情况下缺乏一套有关建筑遗产及其与城市规划、领土、地区或地方规划相互联系的、有效而灵活的立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第十九届会议,于1976年11月26日在内罗毕通过《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也被称为“内罗毕建议”。《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提出,“保护历史地区并使它们与现代社会生活相结合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开发的基本因素”,“保护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的总政策之适用应基于对各国整体有效的原则。各成员国应修改现有规定,或必要时,制定新的法律和规章以便参照本章及下列章节所述之规定,确保对历史地区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它们应鼓励修改或采取地区或地方措施以确保此种保护。有关城镇和地区规划以及住宅政策的法律应予以审议,以便使它们与有关保护建筑遗产的法律相协调、相结合”。此类文化遗产处于动态中,代表着、延续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活动等,更需要根据各国国情进行灵活的遗产保护工作,“修旧如旧”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也迎来转机。

三、中国“修旧如旧”的发展脉络

相比于西方国家,我国的历史街区、城镇等文化遗产为“修旧如旧”提供了先天的优势条件。木结构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方式之一,中国古人对于木结构建筑的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国木结构建筑文化遗产的主要对象是民居、皇宫、园林建筑等,木结构具有易损性、寿命短、老化快等特点,是以石质结构为主的西方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不常遇见的问题。因此,那些主要围绕西方文化遗产制定的保护法则和条例并不適用于我国国情。

在保护中国以木结构为基础的遗产类建筑时,我们常常面对的是这些木制遗产老化后形成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也就是阿洛伊斯·李格尔所说的“老化价值”,这种氛围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个必要成分。在保护过程中,“修旧如旧”是一个顺其自然而产生的方法,且木制材料的可塑性与便利性也为“修旧如旧”的保护方式提供了极大的操作空间。再加上中国是一个好古的国家,在各个领域都有摹仿前人的行为,总结前人的经验、参照前人的成果进行继承和创新是中国发展文明的重要逻辑之一。因此,用“修旧如旧”的方法保护建筑类遗产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

“修旧如旧”作为我国一个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路,与建筑学家梁思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梁思成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1963年,梁思成在考察了河北赵州桥的修缮成果后,在《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一文中,对重新修建后的赵州桥他是这样评价的:“今天我们所见的赵州桥,在形象上绝不给人以高龄1300岁的印象,而像是今天新造的桥——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他认为:“把一座古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他提出:“我认为在重修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中,一般应以‘整旧如旧为我们的原则。”[6]

梁思成针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状态所提出的“整旧如旧”观点,为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指导性的贡献,也是我国“修旧如旧”保护方法思路的滥觞。之后,随着近几十年经济的发展,相关人员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类、数量等不断地扩展,对许多重要的文物建筑尤其是砖石材料的,依然尽力坚持着“整旧如旧”的原则。但是随着大量的木结构传统建筑进入了文化遗产保护的范畴,大量几近腐朽的木结构建筑已经无法完全使用原构件“整旧如旧”,恢复原貌,需要用替代件进行维修。而且,在大片街区保护中,其中许多建筑还达不到“具有历史、艺术价值的文物建筑”的标准,但是,对于整体性保护又是不可缺少的内容,对这些建筑的保护离不开使用替换件,只能依靠“修旧如旧”的方法进行保护,必要时甚至是重修、重建,但要做到“新旧有别”。因此,我国在结合了国际上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法规条例之后,“修旧如旧”原则逐渐成为针对我国文化遗产特性的保护思路。

阮仪三教授主持编写的《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中要求:“对保护区内文物古迹本身及其环境均要按文物保护法和苏州关于古建筑保护修缮的有关规定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在专家的指导下按原样修复,‘修旧如旧‘新旧有别。”我国诸如平江历史街区、山西平遥古城等优秀的“修旧如旧”案例证明,“修旧如旧”的方法既符合我国文化遗产特点,又遵循了国际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它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修旧如旧”是我国保护文化遗产过程中产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修旧如旧”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ilpin W.Three Essays:on Picturesque Beauty;on Picturesque Travel;and on Sketching Landscape;To Which Is Added A Poem On Landscape Painting[M].Charleston:Nabu Press,2010.

[2]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301-302.

[3]Boito C. Question ipratiche di belle arti[M]. Milano:Hoepll,1893.

[4]Rigl A.Der Moderne Denkmalkultus:Sein Wesen und Seine Entstehung[M].Charleston:Nabu Press,2010.

[5]布兰迪.修复理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75.

[6]梁思成.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J].文物,1963(7):5-10.

作者简介:

林大彰,博士,南京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洱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之思考
Tough Nut to Crack
Significance of Belgian Legisla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Underwater Cultural Heritage as a Reference to the Amendment of China's Pertinent Regulations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文化遗产是“价值富矿”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