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材料作文“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写作指导

2021-07-30王广清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1年18期
关键词:七爷古琴故宫

王广清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具有滿满传统元素的美食让李子柒广受欢迎;配上现代曲调、改编成流行歌曲的古诗《琵琶行》在网上走红;3D打印技术在一些传统建筑的设计上大显身手……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

青少年作家协会举行以“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的作文竞赛,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列举了饮食、文学、建筑领域的创新者采用不同手段让传统事物在互联网时代大放异彩的事例。第二段陈述互联网时代传统的存在、传承方式。材料启发考生思考互联网时代我们应怎样对待传统,用什么样的创新方式继承、发扬传统,让传统事物、传统文化在互联网时代更新、更好地发挥其价值。

情境任务是参与青少年作家协会举行“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的主题作文竞赛。青少年作家协会组织的主题作文竞赛活动,意味着活动的主体为青少年学生,文稿应表达青少年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受与思考”。“你的感受与思考”,强调“我”的存在。考生应从自身出发认识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写出互联网时代中“我”对传统与创新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作文主题是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与创新。“互联网时代”,指由若干计算机网络、智能平台等相互连接而成的网络时代,也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有形世界与虚拟世界互联互通的零距离时代。“传统”,不仅包含材料中陈述的饮食、文学、建筑等领域传统的做法、写法或建构方法,还包含其他具有传统事物、现象的领域。“创新”,意为对“传统”的新的认识、新的改变或新的呈现方式等,“创新”须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互联网科技是传统与创新之间的桥梁。只有顺应时代,符合当代主流价值观的优质传统,才适合创新发展;同时也不是所有创新都要基于传统,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并非都能从传统中找到影子,这是时代多元发展的必然结果。

素材及化用

强力素材一:2021年央视春晚上,李宇春领衔演唱并联袂何穗、张梓琳、奚梦瑶以及43位年轻模特共同带来科技创新节目《山水霓裳》。

化用例段:在2021年春晚舞台上,时尚走秀节目《山水霓裳》华丽亮相,不同于传统模特走秀节目,舞台将冰屏与地屏机械舞台相配合,通过多媒体手段让观众的视觉从一号厅舞台延展向祖国的山水林田湖,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之美、大地之美和人文之美, 让观众感受到中国山水意境与服饰文化相结合的视觉魅力。期待走过39 年的春晚有更多文化类创新节目挺立潮头,乘风破浪!

强力素材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姜子牙》。

化用例段:创新给传统以精神,使传统真正走进人心。《西游记之大圣归来》,齐天大圣也有温情暖心的一面;《哪吒之魔童降世》,让我们看到家庭陪伴对哪吒的重要性及他“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屈;《姜子牙》“舍一人而救苍生”的博爱……在电影中,他们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有血有肉的人,正是创新给予他们人的精神与情感,使传统有了温度。

例文

继承传统,创新当举

□一考生

故宫又一次“火”了!这一次,不是因为“我在故宫开大奔”的丑闻,而是因为故宫的文创,又一次突破了销量记录。从《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新媒体平台火遍全网,到故宫淘宝店掀起“国潮”风潮,我们真真切切地看见,原先锁于高墙之内的故宫文物已然走了出来,以层出不穷的创新在新时代做得风生水起。

事实上,像故宫这般以新科技、新方法、新思路延续传统的例子不在少数:李子柒的走红、《琵琶行》的流行化改编、3D 打印在传统建筑设计中的应用……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如果还紧抱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那么传统只能成为古籍中的几行记载,化为老人们的一声叹息。由此可见,继承传统,创新当举!

创新于传统的意义,就如同为积重难行的航船装上了风帆,让其伴着新时代的大风,扬帆起航。正好像子夏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给儒学家说带来了跳跃式的发展,我们当下对于传统的传承,也同样需要这样的“创新性传承”,即在保留其文化内核的同时,以一种更符合时代的更能令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于当下重获新生。

同时,互联网时代的特殊性也为传统的创新增添了便利。网络中,人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与条件。乡土社会,“酒香也怕巷子深”,传统被陷于已有的圈子里,外人了解的机会几乎为零;而互联网时代,发布的信息能快速传遍全球。且如前文提到的故宫文创,倘若创新无人问津,文创作品又怎能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正是因为网络提供了“被看见”的机会,群众的关注与传统的努力创新,才能形成一个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让新的成果源源不断地产生,阻止传统逐渐淡出生活的命运。

当然,创新不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般的决绝,有的传统天生不适合创新,有的传统则应选择性地创新……怎样恰到好处地让传统融入生活,又不损失它的精神内核,便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了。

记得冯骥才在《四堡雕版》一文中,痛心于传统雕版传承的断裂,说了一句“那么,谁来救四堡呢?”对于这个问题,我相信你已经有了答案:

或许唯有借助互联网技术进行创新,才能拯救传统文化中千千万万个正在消失的“四堡”。

评点:文章以“《我在故宫修文物》借助新媒体平台火遍全网”这一文化现象导入,顺其自然地引入材料,提出自己的观点,这就避免了开头直接援引材料的呆板和尴尬。对创新之于传统意义的解读极其生动,“如同为积重难行的航船装上了风帆,让其伴着新时代的大风,扬帆起航”,比喻的使用使得文章说理形象生动,同时说理论证时能体现自己独到的个性化的解读。“有的传统天生不适合创新,有的传统则应选择性地创新”,具有思辨色彩。而冯骥才《四堡雕版》的引用,以此作结,既展示自己丰厚的阅读积淀,又使得结尾富有意蕴,有一石二鸟之效。

网线上的古琴

□一考生

“一敲一斫一古琴,一吟一唱一痴人!今天给大家讲讲这古琴的构造……”

隔壁院子里又传来了授课声,这是七爷在网上授课呢。自我暑期归家,给七爷介绍了李子柒,七爷的直播之路,算是“一发不可收拾”。

七爷是位琴师,年届古稀,青衫布履,抚琴聆琴,识琴制琴,颇有文人风骨。

“嗜之越笃,技巧越工。这合底板环节,最是要耐心,空腔槽腹定琴音准,这底板,便决定了一张琴的音律,大家且看——”漆以牛角入料,辅桐木浆汁,清香曼妙,髹漆,却溢出。又髹,又溢,如此往复。这一过程已播了五日,一看直播间,人数不见丝毫减少,甚至较前几日还有增长,七爷这双虬木般的双手竟有如此魅力!或是说,斫琴这老传统,在这互联网时代,仍有极大的吸引力!

的确,自伏羲斫桐木为琴,古琴便已诞生,流光一瞬,华表十年,历史无法掩其光辉。在这个匆匆的时代,人们更需灵魂食粮与精神慰藉。

前几日,一首古筝曲《不染》以古法弹今调,在网上大受欢迎。七爷一生抚琴,便紧跟潮流,每晚开始直播抚琴,却不接受任何打赏。尽管幼时常听无名曲,在网上听又是一番体验。

听七爷抚琴,便犹往荒莽古林,叶若碧云。紫英仿若开天,蓝桦好似漫野。山间有花的轻吟、风的低语,潺潺流水跨过座座大川,婉转悠扬,忽又有如有凤来仪,百鸟齐鸣,轻歌曼语,随后越发激昂,大有“乘风好去,直下看山河”之意境,似“鹏北海,凤朝阳”的远阔,再转又回溪岸小村,小桥流水,倚一间南窗,看壶间日月的平和与安详。

七爷只弹此一曲,几夜便成为了“网红”,这把琴亦随他红遍大江南北,一根根网线四通八达,将琴音送入耳中,让古琴映入眼簾。

不只如此,七爷前日兴冲冲地对我说,他在网上收了个弟子,小伙子工作都辞了,不日将来这儿学习。寻找制琴的木材也方便多了,哪像以前,几个月找不到一根陈木,如今网上一挂,实地考察,一下就找到了。

网上的古琴、《红楼梦》戏剧,听书软件中的评弹……互联网时代,传统拒绝老旧,正以新方式创造着新的活力。

夜深人静,坐于书桌前,我静听网上传来的琴音,不知七爷琴前那盏灯火,照亮了多少人的月明?

评点:面对当下新型的作文命题,考生敢于选择记叙文体进行写作,是需要勇气和魄力的,而勇气和魄力的力量源泉来自考生的写作才情。作者以自己熟悉的“古琴”为载体,新编了一则“互联网时代,传统并没有退出我们的视野,而是被新方法创新传承着”的动人故事,文章具有鲜明的小小说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书卷气息、生活气息、文化气息,令人赞叹。

猜你喜欢

七爷古琴故宫
七爷碾场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雪中故宫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寻访千年古琴
古琴的收藏价值在何处
逆爱
犟爷
故宫大探索
宝岛上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