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人的现代化

2021-07-30晴鹤

学与玩 2021年5期
关键词:计程车东东勺子

晴鹤

一天,小熙放学回家,远远地就看到家门口站着一个模样奇怪的小孩。他扎着两个总角,穿着一身青布衣衫,就像从电视剧里走出来的小书童,正满头大汗在寻找什么。 小熙跑过去,好奇地问他:“你是在拍电视剧吗?”谁知,那个孩子却抬起头,生气又委屈地说:“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在找时光机落下的碎片。”

“时光机?”小熙更加惊讶了,“你难道是从古代穿越来的吗?”那个孩子一脸迷茫:“穿越?我也说不好。我爸爸正在制作一个时光机。我很好奇,就偷偷按了时光机上的按钮。谁知道,一眨眼工夫,我就跑到这儿来了,而我的时光机也摔坏了。”

“哇,太酷了!我正打算穿越到古代呢,没想到居然碰到一个从古代来的朋友。你别急,我们把这些碎片收好,等我爸爸回来了,让他帮你修。现在先進屋里坐一会儿,休息休息吧!”

那个小朋友想了想,也只好无奈地点点头。他很懂礼貌,首先进行了自我介绍,说他叫东东,今年11岁。小熙也介绍了自己,他们很快就成了朋友。

冰箱

进了门,小熙看他热得满头大汗,就打开冰箱,拿出饮料给他喝,还一连声地问:“好喝吧?这是冰箱冰出来的东西。你们古代没有冰箱吧?”

谁知东东却说:“有啊,只不过那时候不叫冰箱,叫冰鉴。周朝的时候,人们就知道用冰来制冷的原理了,发明了最早的冰鉴。”

“有趣!那冰鉴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估计和现在的不一样。”小熙说道。

“其实就是一个大箱子啦。我听爸爸说,就是把冰块放在一个木头或青铜制作的箱子里。这箱子两边各有一个提手,顶上有一个盖板,上面开着两个孔,既是抠手,又是冷气的散发口。这样就能保存食品,散发冷气,使屋内很凉爽。”东东说着,走到冰箱面前,好奇地打量着,想看清楚这个现代冰鉴的模样。

“用天然冰制冷,还挺环保。不过,夏天用的冰是从哪儿来的呢?”小熙想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就先储藏冰呗。冬天天冷结冰后,人们把冰块放在地窖里,夏天的时候再用。储存冰不容易,所以我听说汉代官员有一项福利,每年盛夏,朝廷都会举行隆重的赐冰仪式,把地窖中的藏冰赐给文武大臣消暑,然后就能使用冰鉴啦。”东东说着,小心地打开冰箱,想看看冰块在哪里。可是他看了半天,别说冰了,连一滴水都没看到,忍不住好奇地问:“你说这是冰箱,可是没有冰啊?”

小熙笑了:“其实刚才我说的名称并不完整,它叫电冰箱,顾名思义,就是用电的了。”说着,小熙指给他看,“在电冰箱的喉管内装着一种制冷剂叫氟利昂,利用它蒸发制冷,加上气体吸热的作用,就能达到制冷的目的,用不着冰块儿。”

“真是高科技!这种冰箱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东东问道。“1910年,美国生产了世界上第一台压缩式制冷的家用冰箱,开始将电力用作冰箱制冷的能源。1931年,制冷剂氟利昂被研制出来后,被用于冰箱制冷。今天要不是听你说,我还以为古代一直都没有冰箱呢。”

外卖

两个人喝着聊着,渐渐不那么热了,可是肚子却开始“咕咕”地叫了起来。已经是晚饭时间了,爸爸妈妈还没有回来,作为一家的小主人,小熙想要好好招待客人,又不会做饭,只好点外卖。

东东好奇地看着他操作。小熙边点边自豪地说:“怎么样?我现在用手机点个外卖,很快我们就能吃到东西了。你们古代吃不到外卖吧?”

东东想了一会儿,说:“你别说,还真有。据考证,外卖行业在宋朝就已经出现了。你看过《清明上河图》吗?画里就有外卖员。那时候,餐馆里有很多食物可以选择, 一些人家不想做饭了,或者是来了,想要聚会了,就可以点一些定下时间,让饭馆的人给他们送过去。 听说南宋孝宗皇帝经常让人去外面给他买吃的,有时候高兴了,送的食物可口了,还会给一些小费呢。”

“哈哈,这么新潮的生活, 我还以为古代人的生活单调无味呢。”

“你要是这么想,那就是对我们古人的生活不了解了。你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吧?他不光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还是一个著名的大厨、美食家,东坡肉、东坡肘子就是他发明出来的。可是,他也有犯懒的时候,如果哪天不想做饭,又要请客,他就会叫外卖。那个时候的外卖叫‘外会。

“在高档的饭馆里,大都会有‘外会服务。这些‘外会不但菜品高档,用的餐具也很讲究,有的还是银质的餐具,比你们的一次性筷子美观多了。”

“不是吧?叫个外卖落得这么好的餐具,那商家不亏了?”小熙有点难以置信。

“餐具是要收回的。当饭馆给一家顾客送外卖的次数多了,熟悉之后就不会让他们将这些贵重的餐具马上腾出来,而是直接使用。到第二天的时候,再安排人把餐具取回来。”

“原来是这样。我就说嘛,商家怎么也不会做亏本生意。”

勺子和叉子

不一会儿,两人点的饭送来了。小熙打开包装袋,取出勺子递给东东,说:“给你一把勺子。”

东东惊讶地说:“这不是匙吗?你管它叫勺子?”

小熙先是一愣,接着忍不住大笑起来:“哈哈,这是吃饭用的勺子,不是钥匙。我想起来了,古代用筷子吃饭,你没见过勺子吧?”

东东却摇着头,说:“我们吃饭用过这个匙,还用过叉子呢。”

这下子轮到小熙惊讶了:“我还以为你们只使用筷子呢。快跟我说说古人用饭勺和餐叉的情况吧。”

“这也是根据需要产生的呗。你知道我们中国是农耕文明,长江和黄河流域种的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和小麦。小麦磨成面可以做成面条,用筷子吃很合适。可是,水稻打出来的大米煮成粥,或者蒸出大米饭,用筷子可不好夹,用手抓又很烫。自然而然地,就需要另外一种器具吃饭。于是,简单的勺子就被发明出来了。”东东解释说。

“原来是这样啊。当初的勺子也是用金属做的吗?”

“不是的。最早的勺子离你们现在有七千多年了,属于新石器时代,是人们用随手捡到的野兽骨片或者蚌壳做的,那可是纯手工工艺品。冶铜技术出现后,人们就开始用铜打造餐勺,到了战国出现了木勺。后来,还出现了白银打造的餐勺,当然越来越精美。”说了这么多,东东还是觉得有点别扭,“这个匙真的叫勺子吗?我还是觉得叫匙顺口。”

“你一说我想起来了,怪不得我们还管勺子叫汤匙、茶匙,原来是从古代传下来的。”小熙恍然大悟,“我估计,餐叉也是因为吃食物的需要发明的,而且早期也是用兽骨做的。我猜得对吗?”

“你太聪明了!餐叉也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和勺子一样,由兽骨做的,不过数量很少。因为叉子主要是吃肉用的,而那时候吃得起肉的人不多。《左传》名篇《曹刿论战》里有一句话‘肉食者鄙,其中的‘肉食者说的就是这些人。而一般人食物中没有肉,就用不着叉子了。”

烧烤

小熙点的是炒米饭,外加几串烤羊肉串、烤鸡翅中和烤土豆片。他一边从餐盒里拿食物,一边问东东:“听说古人吃的主要是蒸和煮的食物,你们吃过烧烤吗?”

“吃过呀。”东东不假思索地说,“说起烧烤的历史,

那可是很久远了。传说,伏羲发明了烧烤。他教人们抓 、鱼、捕鸟,还取来‘天火,教人们把鱼、鸟等烤熟了吃。烤熟的肉口感香脆,人们吃了后,身体也更健壮了。从这个角度讲,烧烤可是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呢。”

“哈哈,还真是这样。不过那时候没有盐等调料,吃起来还不是很美味。”小熙说。

“别着急啊,事情总是慢慢发展的。到了商周时代,有了盐和糖做调料,烧烤已经很有滋味了。在汉朝时,烧烤开始流行起来。在《西京杂记》中,记载着汉高祖刘邦常常用烧烤的鹿肝下酒,西汉昭帝还举办过烧烤节。听说,你们在陕西还出土了一个上林方炉,那就是汉朝的烧烤专用炉子!”东东说得很是有趣,小熙也听得津津有味。

“宋朝是烧烤的鼎盛时期,《梦粱录》中记录的烧烤食品就有十多种。你知道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吗?他有阙词里说‘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里的八百里炙就是烤牛肉啊。”

听到这里,小熙佩服得五体投地:“你真是知识渊博呀!我还以为这是辛弃疾出的一道数学题,将八百里分给那么多人,要用除法呢!”

东东听了,笑弯了腰:“八百里是一种牛的品种。这来自《世说新语》,里面说晋朝王恺有一头好牛叫八百里驳,后代诗词多用八百里指牛。对了,在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里也写了烧烤呢。芦雪庵吃烤鹿肉,是《红楼梦》里的重头戏。宝玉、湘云和探春一边烧烤,一边开玩笑,一片欢声笑语。大家嘻嘻哈哈、无忧无虑,那时的他们多么幸福!”

听东东这么一说,小熙对眼前的几个烤串不禁发出了感叹:“这么说,我吃的烤串已经不只是烤串,是数千年的历史文化。

下水管道

正吃着饭,爸爸回来了。他看到东东,很是惊讶,听了他的经历也很好奇。正在聊着,手机响了,原来他的一个重要文件落在公司了,同事提醒他赶紧回去取。为了让东东更加了解现代生活,小熙和爸爸决定带他一起去。东东乐得第一个跑出了屋门。

来到大街上,东东左顾右盼,对什么都感到好奇。他低下头,指着脚下圆圆的井盖,问: “这是什么?”

小熙说:“这下面是下水道,是现代城市最基本的公共设施,它不仅能排除污水,还能缓解暴雨带来的淹水情况。”

“哦,原来是排水用的。”小熙看东东半眯着眼,似乎在脑中搜寻对应的信息。果不其然,过了一会儿,他说:“古代也有排水管道。最早的是距离你们现在4300多年河南淮阳平粮台龙山文化时期的排水管道。那些管道埋在地下,依靠榫口套接,还是陶制的,很是经久耐用。

“我估计城市下面都有排水系统,要不然,一下暴雨全城还不都淹了?”小熙推测说。

“是的,在古代的大城市,比如说长安,都有很完善的排水系统,而且到了宋朝,更加发达。你知道大诗人陆游吧?他出生在北宋末年,小时候在开封住过几个月,他曾经回忆说:京师沟渠极深广,亡命多匿其中,自名为‘无忧洞,又谓之‘鬼樊楼。陆游说的沟渠就是开封的下水道.非常复杂,又宽又深,里面藏了很多亡命徒,他们管这些下水道叫无忧洞,而樊楼就是当时开封城最大的酒楼。下水道能藏很多人,这规模,想想就不小。”东东说。

爸爸也补充道:“宋朝有一个很厉害的水利专家,他在江西赣州设计了一套非常先进的排水系统,由于管道设置的形状类似于篆书的‘福寿二字,所以当地就称它为福寺沟。这个下水道完美解决了雨水灾害和居民日常的排水、排污问题,到了现在还通畅下水呢。”

小熙听了神往起来:“有机会我一定要去看看这个福寿沟!”

计程车

他们看了下水道之后,就在路边停住了。小熙爸爸拿出手机,通过叫车软件打了一辆车。不一会儿,一辆计程车就开了过来。三个人上车就出发了。

在车上,小熙又问东东:“在古代,你们只能坐牛车、马车,没见过计程车吧?”

“哈哈,牛车、马车也能变身计程车啊。不过我们不叫计程车,叫‘记里鼓车。”

“为什么叫这么奇怪的名字呢?”小熙问。

“这名字可是名副其实。这车上的‘记里鼓,可谓是最早的计程车计价设备。因为打鼓计费,所以叫记里鼓车。这种车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发明出来了,发明它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发明家张衡。后来,唐玄宗、宋徽宗都非常推崇记里鼓车,这车还成为皇家的礼仪车了呢。”

“那你快说说:这车长什么样子?怎么计算路程?”听他这么说,小熙来了兴趣。

“记里鼓车的外形是一辆非常普通的木头车,原理构造并不复杂:车子上的木头人手持木槌。车子每走一里地,木头人就会敲鼓。”

“这么说,我估计记里鼓车刚发明出来是为了计算距离的。”小熙推测说。

“有可能。记里鼓车从被发明那天起,多数情况下出现在皇帝出行的仪仗中,显示皇家的富贵和威严。有钱人家也乘坐记里鼓车来显示自己身份的特殊。至于有没有用这种车子拉活的,我还真不知道。”爸爸说。

“当然有啦。不过古代的计程车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记里鼓,可以精确记下每次车程,既方便司机计价,也能让乘客心里有数,公正透明,童叟无欺。到了唐代,道路发展迅速,百姓‘打的出行变得更加普遍,还出现了最早的‘公交车呢。那时它被称为‘油壁车,一般由6至8匹马拉着,小的能坐6名乘客,大的则可容纳几十人,既方便出行,又能观光游览,很是气派、讲究。”东东一口气把知道的全说了。

高速公路

计程车在高速公路上行驶,既畅快又平稳。小熙又想到一个问题:“古代也有高速公路嗎?”

“有啊。最早是从秦朝开始修建的,叫‘秦直道。这是古代等级最高的道路——官道。秦直道的起点是陕西咸阳,终点在内蒙古九原,一共穿越14个县,全长800多公里,最宽的地方甚至达到了50米。”

“规模这么大!”小熙差点惊掉了下巴。

“它不但规模大,还很耐用,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听说,为了让秦直道上面不长草,道上的土都用大火炒过。经过大火炒制的土有了碱性,不但植物的种子难以在土中存活,就连一些蚂蚁昆虫也都对它敬而远之,不会进行破坏。”

“古代物质不发达,修筑这样的路肯定费了不少——一人力和物力。小熙说。

“是啊。”爸爸说“资料记载,秦直道是由秦朝大将蒙恬和公子扶苏负责修筑的。当时,秦始皇陵和长城也正在修筑。就算是全民参与,也无法想象在两年半的时间内完成这项工程。它的工程质量和工程速度简直令人惊叹!”

“因为秦的灭亡,秦直道完成之后,在秦朝没能发挥大的作用,但这条秦直道在汉朝可是大放异彩。据说,后来的昭君出塞就是走的这条路。卫青、霍去病带兵出征,也可能是从这里出发的。不仅是汉朝,后面的朝代也非常重视这条古代难得的高速公路.让它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而且,据后来考证,秦直道是兼具军事、贸易、文化等功能的交通大道,真正用于作战的时间很短。”爸爸补充说。

“爸爸,我总算知道您为什么让我学习传统文化了。原来,很多东西在古代就有了。了解了这些,更有助于我们发扬传统、推陈出新啊。”小熙恍然大悟。

“不错,你总算知道我的良苦用心了。”爸爸拍拍他的肩膀,“加油!”

“以后我再给你介绍些其他的,怎么样?”东东也说。

“那太好了!我带你学习现代的知识,你给我介绍古代的文化,我们互通有无。”听了小熙的话,大家都笑了。

猜你喜欢

计程车东东勺子
做一个有智慧的人
张东东作品
读《比尾巴》,学仿写
吃面
我多想……
夹在杯子上的勺子等
小勺子的故事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