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思想的发展及其原始意蕴

2021-07-28李雅婷

速读·上旬 2021年5期
关键词:字源儒学发展

◆摘  要:“诚”作为道德概念和儒学重要的思想概念之一,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单纯的“敬神”到具有道德与哲学涵义的儒家思想概念的历史变迁。直至朱熹将“诚”解释为“真实无妄”,“诚”思想趋于成熟,不仅是朱熹理学的最高境界,也成为了儒家“诚”思想的主流解读。

◆关键词:“诚”;发展;儒学;字源

儒家思想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思想生活,“诚”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也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支撑着正常的社会秩序。对于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和道德中的“诚”,我们理应了解其变化发展的过程。

一、“诚”字的原始意蕴

文字是思想观念的体现,因此在探究“诚”思想发展之前,我们首先要通过分析“诚”的字源,了解其原始意蕴。

“诚”字据说最早出现于商朝,“真德秀曰:唐虞时未有诚字,《舜典》允塞即诚之义。至伊尹告太甲始见诚字。”,但此字没有已知的甲骨文和金文,始见于战国文字。《说文解字》将其解释为“诚,信也。”

从推测的甲骨文“诚”之义,我们可以看出“诚”的原始意蕴中包含的古人诚心实意的态度以及对神灵的崇拜。

二、“诚”思想的发展

任何一个观念的形成都有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刘乾阳(2016)指出一般认为“诚”观念诞生于原始祭祀之中,体现了对神灵和祖先的虔诚崇拜和信服。早在《周易·蒙卦》中即有“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的记载,意味着向神灵请教时,要诚心诚意;《礼记·祭统》中也有“身致其诚信,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此祭之道也”,即祭祀时需要表达自己的诚信,有了诚信才算尽心,才算是虔敬,才能够侍奉神明。从《周易》和《礼记》中我们能看出“诚”与祭祀时和神灵沟通的思想态度是分不开的,而且从《礼记》中的记载我们也能感受到,“诚”不再仅仅是面对神灵的恭敬之心,已经具有了一定的道德内涵。之后“诚”在一代代学者的研究中逐渐丰满,不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而是借助儒家思想之手一步步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影响了中国人几千年的生活,深深扎根于中华文明并辐射至整个东亚文明。

随着人类思想和文明的发展,人们不再把神视为唯一的决定性力量,道德变得越来越重要,“诚”也从单纯的“敬神”发展为具有道德、哲学意义的儒家思想概念。从“诚,信也”(《说文》)到“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意诚而后心正。”(《大学》)再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中庸》)可以说经历了从文字到道德再到哲学的蜕变,而其中的两次推进更是浸润了儒家思想的杰出智慧。因为在成为重要的道德和儒家思想概念前,“诚”并没有被特意强调使用,出现频率还比不上“信”。陈福滨(2019)指出春秋时期的儒家典籍中,“诚”虽有出现但次数不多,且多作助词使用,如《论语》中便仅在“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论语·颜渊》)和“诚哉是言也”(《论语·子路》) 中提到了两次“诚”,且为强调“确实”之意,并无道德意义。何益鑫(2020)指出《大学》的“诚”是以诚实其好善恶恶之意,作为笃实志向的基本工夫;而到了《中庸》,“诚”共出现了26次,成为了成德之学的核心概念,统摄天人之道、工夫与境界。“诚”思想在一代又一代学者的研究中逐渐丰满,直至朱熹集百家之长,在《中庸章句》中将“诚”解释为“真实无妄”,而此意也被后世沿用并成为儒家“诚”思想的主流解读。陈淳在《北溪字义》就提到“诚字,后世多说差了。到伊川方云无妄之谓诚,字以始明。至晦翁又增两字曰:诚者,真实无妄之谓。道理尤见分晓。后世把至诚二字,动不动加诸恒人,只成箇谦恭谨愿底意思,不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朱熹以“诚”为“理”之本性,赋予了“诚”天人合一的意义,而乐爱国(2013)指出,这种天人合一的“誠”的境界,即是朱熹理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刘乾阳.先秦、两汉儒家“诚”观念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6.

[2]陈福滨.先秦儒家“诚”思想之探究[J].孔子研究,2019(06).

[3]何益鑫.从“万物皆备于我”到“反身而诚”——以孟子“诚”的思想为线索[J].哲学研究,2020(02).

[4]陈淳.北溪字义[M].上海:中华书局,2009.

[3]乐爱国.朱熹论《中庸》之“诚”[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

李雅婷(1996—),女,河南洛阳人,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化

猜你喜欢

字源儒学发展
李学勤《字源》形体说解辨证举例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儒学视阈下刍议箪食瓢饮的颜回之乐与现实意义
区域发展篇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2015 年新儒学“一体两翼”发展格局
教师发展
学前儿童汉字识读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