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空辉映中国梦

2021-07-25李铮

电脑报 2021年22期
关键词:曙光神舟航天员

李铮

地平线上的曙光

历史的指针拨回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航天计划开始酝酿。根据党中央的要求,中国科学院成立了星际航行委员会,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人开始为载人航天研究实施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和课题的落实工作。

1968年,宇宙飞船计划的目标物被命名为曙光一号。在之后近两年的时间里,1918名飞行员历经层层甄选,被国防科委确定了最终19名航天员。几乎同一时间,由钱学森亲自挂帅的“714工程”也开始进行。

尽管曙光一号计划后来被取消,但它正如地平线上的第一缕曙光,照亮了中国人心中持续数千年的飞天梦。曙光号飞船的启动,体现了当时领导人与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在项目的牵引下,一大批与航天相关的基础设施开始投入建设,为未来航天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研制曙光一号的坎坷,并非由于技术上的根本问题,而是出在国家经济和科技水平上,当时的中国并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载人航天工程,与载人相比,对经济建设有直接作用的应用卫星需求更为迫切。

最终,经毛主席、周总理批示,“先解决地上的事,先发展应用卫星”,曙光号飞船的研制逐渐停了下来,用于载人飞船发射的西昌一号工位也暂停了建造。但西昌航天发射中心很快成为当年中国三大航天发射中心之一,并在通信卫星和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世纪80年代,随着863计划的实施,中国载人航天的发展再次被提上日程。1988年,来自全国各领域的专家,对中国未来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方案进行了详尽的评估。

在参评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方案中,“最老土”的方案莫过于五院508所提出的“方案一”,也就是宇宙飞船方案。这是一种与苏联“联盟号”飞船类似的三舱式载人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和轨道舱构成,与众多外形酷炫的“飞机”方案相比,显得格格不入。而在载人航天路线的大讨论中,宇宙飞船“一开始也排不上号”。

似乎,中国未来的载人航天之路,注定要从航天飞机起步了。航天飞机技术极为复杂,宇航员逃逸救生困难,一个看起来微不足道的故障就能导致任務失败、宇航员牺牲的结果。1986年的“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正是因为密封圈失效凌空爆炸,7名宇航员献出了宝贵生命。而由技术复杂带来的,还有漫长的研制周期与巨大的投入,想在21世纪初实现首次载人飞行,是根本不可能的。

而载人飞船的设计,经过苏美两国长期实践,已被证明是成熟可靠的天地往返系统,苏联的“联盟号”飞船更是有完善的发射救生模式,能够实现从发射台到入轨的逃逸救生全覆盖,到上世纪80年代末已两次成功挽救宇航员的生命,可以说是久经考验。

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载人航天不是一时兴起把人送入地球轨道就可以,而是循序渐进,最终要建成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空间站中的宇航员,同样要以高可靠的宇宙飞船作为“救生艇”,在出现重大危险时返回地球——就算发展航天飞机,也应当以宇宙飞船作为必要补充。最终,越来越多曾经主张发展航天飞机的同志看到了发展宇宙飞船的优越性和必然性,专家委员会在选用载人飞船方案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并上报中央。

飞天梦的战略规划

1992年1月,一个载人中国航天史册的日子,中国政府批准载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马。这是中国航天史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最高的工程。

1992年9月,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神一到神四,搭建了中国人的“登天阶梯”。神舟五号飞船,是我国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载人飞行。2003年的秋天,神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太空人杨利伟飞上太空。21个小时,不长,却让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中国再次成功发射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并首次进行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时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次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使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008~9月25日,神舟七号飞天。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翟志刚在太空成功实施出舱活动,顺利完成中国航天员第一次空间出舱。这标志着中国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的相关技术。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飞天,升空后2天,“神八”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在突破和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这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第一位乘坐载人火箭登上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

翟志刚在太空成功实施出舱活动,是中国航天员第一次太空出舱

“曙光一号”载人飞船的设计图纸

惊艳的“中国速度”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升空。并于2天后与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飞船从大漠深处起飞,升空后再和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至此,中国已基本掌握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并为后续空间实验室的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16年9月15日,中秋月圆之夜,中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飞向太空。神舟一号发射以来,中国航天人一步步向空间站时代迈进。2020年左右建成空间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时便定下的目标。“发射天宫二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中国空间站的建造进行关键技术验证。”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说,“空间实验室任务完成后,我国将开始建造中国空间站。”

仅仅一个月后,神舟十一号飞船载着两名航天员飞向太空,突破航天员中期驻留技术,开展一批体现国际科学前沿和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的空间科学与应用任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

面向中国载人航天向更遥远深空挺进的任务,从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短短3年间,我国航天人便完成了方案设计、产品研制、整船总装、综合测试和大型试验等,突破了大量关键技术,打造出了这艘承载新希望、开拓新“天路”的新一代载人飞船试验船。

2021年5月29日20时55分,搭载天舟二号货运飞船的长征七号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604秒后,飞船与火箭成功分离,精确进入预定轨道,21时17分,太阳能帆板两翼顺利展开工作,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本次进行的发射任务将是中国空间站组建的关键一环,神舟十二号发射升空之后,将会和天和号核心舱完成对接工作,有3名航天员将会执行中国空间站的初期搭建相关任务。

在建设航天强国的道路上,中国洋溢着自信与豪迈,又饱含着稳健与从容。中国人在既定的目标上稳步向前,希望加速迈向航天强国,2030年左右实现整体跃升,跻身航天强国之列;2050年之前实现超越引领,全面建成航天强国,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曙光神舟航天员
我是小小航天员
写给航天员叔叔的一封信
神舟十二号的五个“中国首次”
贺神舟十三号成功对接空间站
胜利曙光就在前方
杨曙光作品
王路平:以曙光之名
航天员失重是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