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人防建设与景观维护间寻找最大公约数
——探访广富林湖底民防工程

2021-07-24

生命与灾害 2021年6期
关键词:湖底民防人防

陈 曦

随着广富林文化遗址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不断提升,来此参观的国内外游客日益增多,随之而来的“停车难”成为景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面对拥有4 000年历史的文化遗址,如何在满足景区大量停车需求的同时,不破坏周边古代文化遗址成为重要课题。为纾解难题,民防部门和专家组攻坚克难,建造了国内首个,也是最大的湖底民防工程,解决了“停车难”问题。在将利民惠民落到实处的同时,也找到了人防建设与景观维护的最佳平衡点、最大公约数,交上了一份令群众满意的答卷。

古语有云:“先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先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位于松江区龙源路1377号的广富林文化遗址,拥有4 000多年的历史。这里波光潋滟,檐影微落,一座座漂浮在水上的屋顶吸人眼球。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平静的湖面下,竟还隐藏着一个“现代奇迹”——国内首个,也是最大的湖底民防工程。

平时服务,战时迅速切换功能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民防工程都修建在地下,而广富林却不同,湖底车库主体结构和民防工程均设置在湖面以下,远远望去,它就像一座“水上古城”,湖面景观丝毫没有被破坏。

顺着地面上的人防标志引导牌走进湖底停车场,地下空旷干爽,让人感觉不到身在水下。车库里灯光明亮,车位充足,车辆进出方便有序。难怪络绎不绝的私家车行至广富林湖畔,都瞬间“消失”了。

“广富林湖底工程总建筑面积约为4.2万平方米,其中民防工程建筑面积28 656平方米,”广富林工程项目经理詹裕钧向我们介绍,“该工程在设计建造时充分融入了平战结合理念。平时作为停车场可容纳小型车800多辆,同时兼顾2吨小货车运输送货。战时或者突发自然灾害时可掩蔽4万人,还能快速转换为人防汽车库、物资库、人员掩蔽部等,内含3个移动柴油电站。”

这里除了地下兼容停车,地上还是复合应急避难场所,发生战争和灾害时,能够容纳更多的人,便于取水、发放物资和救援转移。

为了消除人车混行带来的安全隐患,工程还在人车流线交错的地方,采取了立体交通的方式,将车库内人行通道与车行通道完全分开,实现人车分流。车库内安装了无盲区的视频监控系统,可谓做到了“360度无死角”,为车库安全全方位保驾护航。

除此之外,湖底车库还安装了智能分区指示系统、停车引导系统和反向寻车引导系统,不仅方便车主快速出入和寻找车辆,而且战时还可及时发出引导群众隐蔽和疏散的指示信号。

湖底车库共设有15个出入口,从根本上解决了“停车难”问题。既巧妙隐藏地面车辆,又最大化利用湖面下的空间资源,呈现出“房屋漂浮水上,汽车潜行湖底”的美景。

反复论证,破解防水专项难题

广富林的一大特点就是工程整体都位于水下。主体建筑位于湖底面3米以下,水深约3.4米,车库内部净高3.3米,湖面到车库底距离为8.12米。整个车库常年浸泡在湖水中,防水设计自然成了工程的重中之重。

在水下挖掘规模如此之大的民防工程并不是一件易事。设计之时,类似工程从未有过先例,工程需要承受住巨大的湖水压力,稍有不慎,洞内就会成为一片汪洋。

由于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民防部门一边开展实地调研,一边邀请国内外专家集中研讨,为消除工程头顶上的“水隐患”出谋划策。专家组耗时一年精心设计,经过反复推敲和多轮评审论证,才最终敲定湖底人防工程建设的方案。整个工程的防水原则以结构自防水为主,工程的防水设计强调“防排结合,以防为主;刚柔结合,以柔适变;复合用材,多道设防;协调变形,共同工作”。由于水底车库整体维护工作量大,防水材料的设计周期为50年,避免频繁更换。

在施工阶段,更是严把质量关。工程采用了现代技术手段对水面、水下进行快速强力围拦和抽排,可有效防止导弹轰炸时湖水的涌入,即使倒灌也能快速排空。材料方面,采用有机、无机相结合的两种完全不同材质的附加防水材料相辅助,刚柔相济,优缺点互补,整体包裹,避免内部出现裂缝,确保工程满足一级防水标准。在防水材料外部还有300毫米厚的素混凝土分隔层,确保战时也不会产生内部裂缝,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经过10年的建设,工程于2014年10月竣工验收,广富林一期于2018年6月对外试运行。工程完全符合人防工程建设标准,被评为“上海市民防杯”工程。

绿色引领,寻求施工与遗址景观的最佳平衡

广富林的核心价值在于地下珍贵的史前遗存,以原生态的方式保护遗址,呈现核心区域。如何在保护历史遗存景观、消除火灾隐患、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满足周边停车需求、保证战时功能转化等问题之间求得公约数,得到最大值?面对这一系列难题,民防部门和专家组抽丝剥茧,层层研讨,巧妙化解。

为最大化保护广富林遗址的文物和景观,工程设计取消了车库内所有楼梯间。也就是说,工程不能有直接伸出湖面的楼梯。但这会造成工程内部环境相对封闭,存在火灾隐患的问题。

“不能通到湖面,那就直接通到岸边!”专家组经过论证,最终决定采用外围环车库的避难走道,直通到岸边的楼梯进行疏散的办法。遇到险情,人们可沿着避难通道进行疏散,避难通道面积达7 700余平方米。工程分为8个防火分区、15个防烟分区,区域之间的分隔墙体耐火极限大于3小时,每个防火分区段的避难走道均有2个以上直通地面的出入口,可通往地面的不同方向。虽然用作车库的人防工程面积将近3万平方米,但从车库的任何位置到达安全疏散门的距离均小于60米。避难通道总计设有10个消防疏散出口、16座消防疏散楼梯,外出疏散口多达16个,岸边的楼梯净宽超过2米,加之明显的指示标识,大大提高了人员疏散安全系数。

广富林湖底民防工程以绿色发展理念来引领规划,以“平战结合”来引领建设,坚持将人防建设与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应急管理紧密结合,统筹利用人防资源服务人民群众,用心维护好老百姓“脚底下的安全”。

这一工程在探索能够有效缓解城市交通、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等城市发展难题的新思路,寻找人防建设、文物保护、景观维护的最佳平衡点,实现“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坚持平战兼顾的融合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新的“上海样本”。

猜你喜欢

湖底民防人防
建筑设计中的人防工程设计
基于北斗三号的人防警报控制系统及应用
凭眺青海湖
人防结构设计疏漏的思考
你似一轮明月走过我心的湖底
暮年
民防在我身边(十)
民防在我身边(十二)
民防在我身边(三)
死亡谷走石之谜初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