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河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模式优化研究——基于河北省11个县(市/区)318份问卷的调查

2021-07-24卢德娴吕雅辉张润清

关键词:批发市场生鲜农户

卢德娴,吕雅辉,张润清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农产品批发市场仍是我国生鲜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截至2019年底,全国农批市场有4 100多家,年交易额约5.7万亿元,年交易量达9.7亿吨,作为连接前端生产和终端消费的桥梁,在促进农业生产、搞活流通、保障农产品供给、有效解决农产品“卖难”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肺炎疫情突然在全国蔓延开来。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疫情期间保障城乡居民的日常生活供应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农产品批发市场始终战斗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在保障供应、稳定价格、组织各经营主体复产复工等方面发挥了非常突出的应急保障能力,充分体现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公益性,但也暴露出河北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的质量与水平,甚至有些批发市场陷入了发展的瓶颈期,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已势不可挡。

关于农产品批发市场在突发事件中的作用研究,梁鹏等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对当前农产品流通的各个环节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低效的农产品流通会直接损害农户的利益[1]。批发环节是决定农产品流通效率的关键环节,在我国生产分散、市场范围大的环境下,批发市场环节不可或缺,减少批发环节反而会导致效率低下[2]。曹斌和苑鹏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发挥重要的农产品保障作用,但在疫情期间暴露了其在防控中的问题,提出了批发市场提高抗疫能力的短期和长期措施[3]。李国祥认为农产品批发市场在众多流通渠道中有很强的竞争力,疫情给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战略性的思考,其升级的着眼点应放在社会保障功能上[4]。闰浩楠等认为解决鲜活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致力于推进冷链物流发展、改造提升农贸市场和推进规模化生产[5]。

目前,对批发市场在突发事件中的研究主要是从供给角度对批发市场的重要性研究、批发市场在突发事件中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上,且多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较少。本研究基于河北省11个县(市/区)的问卷调查数据,从消费者需求角度,定量分析消费者需求新变化,对疫情给农产品流通带来的危机与机遇进行深入思考,并研判未来走势,为转变传统供应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提供建议。

一、问卷设计

为了解城乡居民农产品消费习惯、购买渠道发生的变化,以及疫情对农产品市场的影响,问卷设计主要面向消费者,调查样本取自河北省11个县市区,主要通过互联网发放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调查受访者个人基本信息了解被调查者基本情况;第二部分调查疫情对城乡居民生鲜农产品消费的影响,问卷中涉及的生鲜农产品主要指蔬菜、水果、肉、蛋和米面油[6];第三部分对城乡居民消费习惯进行调查,判断河北省城乡居民的新消费趋势。共发放问卷360份,回收有效问卷318份,有效回收率为88.33%。

二、疫情防控期间农产品消费市场情况

(一)防疫期间农产品购买渠道

1.防疫期间城乡居民购买渠道的变化。在调查样本中,98%的调查者所在社区或村庄采取了封闭措施。消费者在防疫封闭期内购买途径与以往相比有所变化(图1)。传统的亲自去超市、便利店、农贸市场等地购买仍然是主要途径(55.66%),同时也出现了线上买菜对线下购买途径的补充(17.07%),部分社区设置了便民购物点(11.32%),还有一部分消费者吃春节存货(9.43%)。

图1 防疫(封闭)期间家庭食物购买渠道

与往常相比,疫情防控期间亲自购买食物的比例下降了27.74%,从调查结果中得知,主要减少的部分是去农贸市场和街边摊位购买,多数消费者选择去超市、便利店、蔬果店购买。此次疫情爆发源于华南海鲜市场,传统农贸市场可能存在较大的卫生安全隐患,受此影响,传统农贸市场需要优化提升,并且未来很可能会被大型超市或线上渠道抢占消费群体,加速替代。相对于去农贸市场,消费者对在超市、蔬果店等地购买也有顾虑,担心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程度不如农贸市场,这也正是部分超市存在的问题。

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比例变化幅度较小(防疫期17.07%,平时14.15%),其中在电商平台购买的比例下降很多,这与河北生鲜电商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但通过微信订购(包括超市线上定购)的比例增长了10.37%,增长幅度相对较大。据受访消费者反映,在电商平台的购买次数减少了,主要是因为供给不稳定,疫情突发,电商平台反应不及时,生鲜农产品的储备量也不足。此外,消费者还担忧电商平台购买生鲜农产品价格会高、品类不齐全、不新鲜。由此来看,若要生鲜电商稳步发展,就必须稳定供应。

2.防疫期间城乡居民购买渠道差异。疫情防控期间,受访家庭生鲜农产品购买渠道城乡差异明显(图2)。城市居民在亲自去超市便利店、线上购买的比例远高于农村;农村家庭主要依靠春节存货、临时便民购物点、农贸市场街边摊位、自家或亲友田地获取食物。

图2 防疫期城乡家庭食物采购渠道对比

值的注意的是,通过电商渠道购买食物的基本全部是城市家庭,其他线上渠道购买比例也大幅度高于农村,基本达到7∶3。据调查数据显示,疫情发生后城乡居民线上购买次数的变化也存在较大差异(图3)。疫情发生后在网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次数大幅增加的城市居民占70%,有所增加的城市居民占68.18%,相比之下,不在网上购买农产品的农村居民(59.52%)略高于城市居民(40.48%)。另外,当问及以前未曾在线上购买农产品的消费者是否愿意尝试线上购买时,54.24%表示愿意,45.76%表示不愿意,并且在“不愿意”的选项中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要多11.12%。可见,线上购买渠道在农村地区发展的十分有限,部分农村居民还没有接受线上购买渠道。

图3 防疫期城乡居民线上购买农产品次数变化对比

3.防疫期线上购买体验评价。疫情防控期间,为减少外出感染的风险,以及对价格上涨和供给不足的担心,多数家庭囤积了大量生鲜农产品。在购买生鲜农产品的过程中,新鲜程度、卫生安全、价格是受访消费者优先考虑的因素,其所占比重分别为88.68%、86.76%、76.42%,另外,还有42.45%的消费者会考虑食物的口感。据调查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消费者对生鲜果蔬配送到家持支持的态度,当问及有过网购经历的受访者对网购农产品的体验时,53.19%的消费者感觉网购农产品体验一般,34.04%的消费者感觉比较好,感觉很好的消费者仅占12.77%;对于网购农产品的品质认为一般的消费者有62.67%,认为品质较高的有28%,认为品质很高仅5%,认为质量很差的占4%。可见,农产品质量仍是消费者线上购买农产品首要考虑的因素。

(二)防疫期间生鲜农产品价格影响

1.防疫期间生鲜农产品价格变动情况。受疫情影响,农产品出现供应断裂的问题,产地菜农菜滞销,销地消费者却买不到菜。疫情出现后,人口不便流动,劳动力匮乏导致农事操作不及时,又缺少储藏设施,故产生了大量损耗。全国各地都实行不同程度的交通管制,运输队伍严重缩水,收购商也无法收购,蔬果、畜禽、蛋类等都只得滞销。春节本是生鲜农产品的消费旺季,但受疫情影响,各地区对农产品交易场所严格管制,一方面造成销地农产品供应不足、价格走高,另一方面造成产区农产品供过于求、价格走低,给农户和生产基地带来了巨大损失。

根据省农业农村厅主要蔬菜品种批发与市场价格的监测数据可以看出,2020年第一季度和2019年第一季度农产品价格走势有明显不同(图4)。2020年农历春节是1月25日,正处于第五周,春节前后蔬菜价格较平常会高一些,按照往年规律,春节过后蔬菜价格应有所回落。正如2019年的农历春节(2月5日),正处第6周,春节过后两周蔬菜价格呈现回落趋势,而后三月中旬蔬菜价格上涨是由产地气候因素蔬菜大量减产导致的,在此不过多赘述。2020年春节过后第6周与第5周价格持平,商家还有过年存货,可以保证日常供应,因此价格基本没有上涨。第7周受疫情影响,运输不便,蔬菜价格大幅度上涨并持续高位运行,第7周和第8周蔬菜价格达到了历史新高。随着时间推移,全省疫情有所好转,为保持全社会经济运转,各地商业行为将陆续放开,各地复工现象陆续增多,蔬菜滞销得到缓解,第9周、第10周蔬菜价格随疫情好转有所回落,但仍处于较高价位,高于2019年同期。

图4 主要蔬菜品种批发市场价格周变化情况

2.防疫期间生鲜农产品价格影响评估。具调查显示,77.36%的受访消费者反映疫情导致的农产品价格变动对自己和家庭产生了影响。疫情后大部分生鲜农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导致家庭每周食物购买支出增加。疫情防控期间,蔬菜、水果和肉类价格上涨幅度最大,其中猪肉类价格上涨受非洲猪瘟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双重影响,供给不足导致价格上涨;鸡蛋价格上涨幅度较小,部分地区有下降趋势,由于米、面、油等相比生鲜农产品更易保存,因此价格相对稳定;蔬菜和水果受自身不易储存的特点和供应的限制,价格明显不稳定。在疫情发生之前,家庭食物周消费10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最大为54.72%;疫情发生后,周食物消费100元以下的家庭下降到28.3%,周消费100~200元上升为比重最高的消费段,比例为43.4%,增长幅度为15.1%;所占比重第二高的消费段是100~200元,所占比重为21.7%,增长幅度为13.21%;除100元以下消费段外,其余消费段在疫情后基本比例都得到不同程度的上涨,且都高于疫情前各消费段的比例(图5)。

图5 疫情前后家庭周食物消费对比

三、农产品供应新趋势

(一)消费者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求提升

调查数据显示,36.79%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非常关注,40.57%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比较关注,16.98%的受访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持一般的态度,不太关注的受访者有4.72%,不关注食品安全的受访者不到1%,从数据可以看出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较高。对于品质方面的要求,希望吃到绿色食品的被调查者有83.96%,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48.11%)希望吃到原生态食品,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希望吃到有机食品,对于吃到什么品质的农产品无所谓的仅占11.32%。

消费者越来越关注食物的品质和健康,一方面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因为食品安全问题、食源性疾病、食物中毒经常发生在家庭中,消费者都希望购买到优质安全的食物。此次疫情的突发,更是为人们敲响了食品安全的警钟。

(二)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便捷消费

据调查数据,60.38%的消费者希望买到净菜。这可能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便捷的消费。随着城乡居民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辛苦工作一天后不愿花过多时间在做饭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更倾向点外卖。不过随着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家做饭,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食材更能契合消费者的需求。

(三)数字化消费大幅兴起

在疫情防控期间,消费方式较平常更加多元化,衍生出新的消费渠道,微信、社群“云买菜”,生鲜果蔬配送到家等让消费者感受到新的消费方式的便捷。调查数据显示,八成以上的消费者对生鲜果蔬配送到家持支持的态度,方便的食材加上方便的购买方式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

(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大势所趋

疫情期间,农产品大量滞销,为保障供应很多地区开展了线上产销渠道对接、社群交易等一系列措施,开辟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降低了疫情对农产品产销衔接的影响,农产品价格也逐渐趋于稳定。通过疫情期间的运作可以看出,线上平台对于打通流通信息渠道有很大作用,但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传统的线下渠道在产品收购、品质筛选方面更具有优势。融合二者优势,线上线下协同发展,才是农产品流通的未来方向。

(五)各流通主体更希望缔结稳定的供应关系

疫情期间农产品滞销除了交通、人流、物流中断的因素,与农产品没有特定销路有很大关系。往常农户都是在家坐等收购商,依据不同收购商给出的价格进行交易决策,使农产品不能及时流通,造成损耗。疫情期间,产地农户因没有供销双方密切联系的优势,造成大量滞销。部分地区借助供销社供销双方联系密切的优势,在疫情期间成功对接了产销信息,让农民感受到紧密关系的重要性。密切产销之间的衔接,可以节约交易成本,既能减少信息的不确定性,方便农户快速将农产品出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监督农户生产行为,保障农产品的质量[8]。

四、河北省农产品供应模式优化

(一)强化批发市场为核心的供应链整合能力

1.加强批发市场与农户的纵向协作关系。加强供应链的整合,完善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模式[9]。鼓励批发商户与农户和生产基地进行纵向合作,密切产销衔接,培养大型的规范化商户,稳定农产品供给和价格。商户和农户之间通过签订生产或销售合同建立纵向协作关系,将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增强买卖双方的紧密关系。批发商在交易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比农户更了解市场价格行情和市场需求,批发商将信息反馈给农户,农户根据合同所规定的品种、数量、价格和质量生产农产品。农户生产面向市场,一方面顺应市场变化,可保证农产品稳定供给、稳定供应链的农产品价格,增加农业生产收入;另一方面,农户与批发市场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批发市场通过发挥其公益作用,为农户无偿提供种植技术、安全生产标准等,可提高农户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技术效率。

2.丰富批发市场的经营主体。现阶段农业经营主体普遍规模小、实力弱,没有足够能力实现流通体系提档升级。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帮助农户进行产销对接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政府可以鼓励批发市场吸纳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交易主体的水平。合作社和农户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农户之间大多存在血缘和地缘关系,社员之间彼此熟知,相互之间形成监督关系,谁也不敢轻易损害其他社员的切身利益,有效保障农产品质量。而且,合作社为农户提供技术支持,并制定收购标准,一方面保障农户的收入,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优质安全农产品的需要。

(二)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经营模式

1.传统经营模式数字化转型。目前,农产品“互联网+”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把握新的数字化发展模式。线上线下结合的电子商务是现在批发市场发展所需,它与农产品特有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不易储存的特点息息相关。建立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网站和APP,商户将自己的产品信息发布到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使信息透明化,批发散户和零售商在线上下单,线下提货或配送,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有效缩短交易时间和交易步骤。此外,利用大数据平台分析每日订单数据,悉知客户各产品需求量,帮助商户精准配货。

2.中央厨房社区直送模式。采取直营、加盟的形式建立社区终端店,方便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购买,为社区消费者提供干净、舒适的购物场所,方便、快捷的购物方式。供给方面,在批发市场内建立“城市中央厨房”,将农产品加工环节放至物流园区内,减少流通环节,缩短供应链。引进分拣、包装设备,利用自动贴标系统和食品安全溯源系统提升市场自有品牌建设,净菜加工直供社区终端店。消费者可以线上获得信息、线下消费,可以线上下单、店内自取,也可以选择送配到家服务,解决“最后一公里”的仓储配送问题。

五、农产品批发市场供应模式创新发展建议

(一)打造数字化转型基础设施

疫情倒逼农产品流通加速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流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说传统的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了线下实体经济的发展,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需要新基建的支撑。一方面,政府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加强用地、资金等政策配套设施,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另一方面,政府基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模式,打造配套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加大冷藏冷冻储藏、加工、运输设备的投入,用冷链支撑新型供应模式的发展,向上建立产地预处理高效运输体系,向下在消费端市场形成仓储和生鲜精深加工模式,以此帮助市场与线上电商平台的对接。另外,完善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宏观上起引导作用。农村地区受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和电子商务覆盖的制约,难以打开线上市场,需政府扶持加快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双向流通。

(二)建设农产品溯源链

生鲜农产品流通过程中,消费者在购买时一般都有“挑挑拣拣”的习惯,不放心在线上购买生鲜农产品的消费者主要是因为不信任线上农产品的质量。政府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引导批发市场通过区块链技术打造从产地到消费者全渠道、各环节信息公开透明的追溯体系,确保供应链中各参与主体及时发现流通中的问题,避免信息被篡改,将供应链内产品流通时出现的假冒伪劣问题一次性解决。消费者可以通过溯源码查询产品种植、加工、检测等各项信息,保障农产品质量,真正做到让消费者“眼见为实”。

(三)建立农产品信用交易体系

传统流通模式中,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主体仅依靠道德制约其生产经营行为,经常发生机会主义行为,结果对其本身影响并不大,食品安全问题还是频频发生。批发市场作为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应该发挥自身的公益性,建设经营主体信用交易体系,让农户、生产基地、经销商加入到信用体系中,通过“黑名单”“红名单”的形式建立信用档案,通过设置保障金制度建立奖惩机制。依法征集市场主体开展交易的真实信息,通过商户信息网实现信息共享,政府相关部门做好监督工作,引导经销商诚信守法经营。

猜你喜欢

批发市场生鲜农户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新麦走出好行情 农户丰产又丰收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生鲜灯的奥秘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贫困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测量
中国生鲜消费趋势
超市集体推进生鲜合伙人制度
数据
全国主要批发市场水果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