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设计研究

2021-07-23纪龙春

建筑与装饰 2021年19期
关键词:梁柱楼板钢结构

纪龙春

珑图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广东 佛山 528000

引言

当前城市化进程不断深入,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更具观赏性与功能性,为结构设计带来较大难题。长期以来,钢结构设计在建筑中居于主体地位,与传统混凝土结构相比,钢结构在稳定性、安全性方面占据较大优势。同时,模块建筑施工时长较短、质量优良、成本投入少且经济环保,有助于延长建筑使用寿命,推动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1 工程概况

以某办公大楼为例,该项目位于青岛西海岸经济开发区,总占地面积2536.1m2,主体为6层,局部7层,总高度26.5m,首层高度为6.5m,其余层高4.0m;地下1层为车库;该建筑为多层结构,内部以钢结构模块与框架复合结构为主,建筑效果如图1所示。该建筑与以往钢结构拆分成独立梁柱的形式不同,是由大量三维子空间构成,钢结构住宅设计应从方案设计阶段着手,立足整体进行科学有效的规划。从整体上看,多层钢结构适用于规则、重复单元的建筑,在方案设计上包含模数化选型与单元整合设计两项内容。该建筑选型思路为先要确定不同单元的基本模数,这也是模块预制规模化的基础所在,对不同住宅的总尺寸进行划分,坚持模数协调原则,使标准化模块单元得以确定。结合住宅空间分区关系,与机电装修要求相结合,将建筑平面分为多个标准单元,使主要、次要与交通部分有机联系起来。在立面设计上,不但要确保结构竖向传力连续,还要实现管道上下串通,为现场对接提供更多便利。

图1 建筑效果图

2 多层钢结构体系设计

2.1 模块尺寸

在钢结构模块设计中,应结合建筑整体结构明确模块尺寸,综合分析模块尺寸的影响因素,如模块承重力,当尺寸过大时承重力便会下降;当尺寸过小时会增加施工成本。此外,当前钢结构模块由预制场提前预制,再运送到施工所在地,根据相关规定,对运输尺寸也有相应的要求,同样需要模块设计者加以重视。在该建筑中,将钢结构模块参数确定为:长3.0m~3.5m之间、宽1.0m~2.5m之间、高2.5m~3.5m之间。在模块单元划分中,除西南角钢框架之外,整栋建筑共可分为50个模块单元,且模块长度在7.7~8.1m之间。在模块类型方面,以钢框架结构为主,可分为普通单元、中柱单元、支撑单元、角部加强单元,如图2所示。在普通单元中,由模块柱、次梁、天花板梁与地板梁组成,处于开放办公区域内;在中柱单元中,可以普通单元为基础设置中柱,将其放入横向模块中,中柱上下串通起来,使横纵模块多个节点相连,提高建筑整体稳定性;在支撑单元中,可将其设置在模块单元内部,促进建筑抗侧刚度提升,适用于建筑四周与楼梯灯处;角部强化单元适用于建筑角部,单元中的构件利用冷弯矩形钢管、方钢管等,在工厂内部完成焊接[1]。

图2 模块类型

2.2 钢框架构建

该建筑首层与标准层的高度不尽相同,钢框架也应单独设计,因首层承载力较大,可采用矩形钢管柱与H型钢梁结合法;常规层可利用矩形钢管柱连接;梁柱节点用隔板贯通,因节点所处位置有所区别,可利用不同方式固定,如焊接、插销连接等等,此举不但可使节点更加牢靠,还可为施工提供更多便利。在结构构件方面,该建筑利用Q345B钢材,模块单元中的梁柱为矩形钢管,天花板梁荷载较小,模块柱与天花板梁截面规格基本相同,与模块相连位置的梁截面宽度约为150mm,在模块柱与梁柱相连之处,应确保梁柱齐平,便于后续施工。在构件设计方面,根据本项目楼板搭放要求,模块次梁的间距应控制在2m以内。在模块单元内,柱的梁截面与柱截面相比较大,这属于强梁弱柱的代表。为满足抗震规定,在第二层模块柱中浇筑混凝土,使轴压比不超过0.4,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40。在首层框架柱截面内,包含三种类型。在满足设计荷载的情况下,对钢框架的刚度与强度提出严格要求,梁截面为100×50×5mm到300×150×10mm之间。

2.3 节点设计

该建筑节点设计中,应对地下车库与地上建筑间的节点设计综合考虑,以钢框架、钢框架与模块单元、模块单元之间的节点设计为重点,具体设计方法如下。

2.3.1 钢框架间的节点。重点对车库与地上建筑间的节点进行分析,可利用特制铆钉与螺栓拉杆相连的方式,确保地上与地下首层钢框架间节点性质,如刚度、强度等,由此增强抗震、抗灾的效能。此类构造形式科学可行,但施工难度较大,可采用组合连接节点的方式,使节点刚度、强度与设计要求充分符合。

2.3.2 钢框架与模块间的节点。该项目的地上建筑中,首层与地下车库之间的节点要求拥有较大的强度与刚度。在首层钢框架顶部,应搭放模块单元。在连接节点过程中,可通过插销方式完成,操作方法为:在顶部模块连接中,利用插销方式进行节点固定,利用十字肋板对梁截面、模板衔接之处进行焊接,可使节点性能得以强化、将钢框架与模板相连,这一节点可使建筑更加稳固牢靠,避免局部节点连接错误等问题产生[2]。

2.3.3 模块间的节点。在模块间连接时,与上两种节点相比,模块连接较为简单,且不同模块的连接方式有所区别,多为模块建筑企业提供的专用节点形式。通常情况下,专用节点利用插销连接、螺栓拉杆连接法,可使模块间角位置的节点性能增强。连接结构更加稳定、形式科学简易、施工较为简便,在模块间连接中广泛应用。

在节点设计完毕后,还应结合项目情况与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简化。利用ANSYS软件创建十字形模型,采用Beam189单元对梁、柱与短柱进行模拟,拉杆采用Link8单元模拟。将数据输入软件中生成荷载与位移骨架曲线,将其与约束条件、加载形式相同的模型对比,得出模型极限荷载为86kN,与之相对的极限位移为134.2mm,简化后模型极限荷载在77kN左右,位移最大值为114.6mm,二者相差较小,且弹性位移均为50mm,在弹性区间的刚度差异不显著,简化后的弹性刚度与实体模型刚度相比较小,为81.6%左右。主要因模型简化期间没有将实体模型中的构造综合分析,且简化后忽视板件屈曲强度所致。

2.4 整体结构设计

该项目利用MIDAS/Gen软件进行结构设计,其中角部与大开间仍沿用传统钢框架,底部要考虑到刚接,剩余采用模块单元,底部采用铰接方式,单元顶部与钢框架均利用短梁模拟水平相连。以Q345型钢为主材,模块单元、框架柱等均要利用矩形方钢管,框架梁利用焊接H型钢。模块单元中柱为φ200×8,根据荷载不同,在主梁位置划分成4个截面,次梁位置划分为φ100×6两种截面。根据实际荷载条件不同进行分析验算,其中不同构件最大应力比值为0.882,且许多低于0.85,基本与构件承载力要求相符。在风荷载影响下,结构层间位移角为1/401,x轴位置受地震影响时,应与抗震规定的低于1/250数值要求相符合。在弹塑性时程分析中,X轴方向层间位移角的最大值为1/53,Y轴最大值为1/107,能够与地震影响下低于1/50的要求相符合。可见,该建筑采用的新型节点连接与结构设计模式更加安全、合理,可有效提取短柱的内力,适用于连接件抗拉与抗剪承载力的校验。

3 多层钢结构建筑与传统钢框架结构对比

3.1 相同之处

以往钢框架为简易的梁柱体系,但钢结构模块却是由多个框架构成的整体,通过搭积木的方式拼成的牢固体系。虽然两种体系看似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定的内在关联。将二层模块等效为模块间有1根刚性杆的方式,刚性杆弯矩用M表示,拉杆轴力分别为F1与F2,二者间的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为:

式中,d代表的是F1与F2间的距离;M代表的是刚性杆弯矩;F1与F2均为拉杆轴力。将等效模型看成是三层框架结构,利用ANSYS软件创建T形节点,将其与模型T形节点骨架曲线对比,发现二者基本重合。由此可见,模块结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将其应用到模块建筑中可使结构设计更加规范科学[3]。

3.2 异同之处

与传统钢框架相比,钢结构模块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此类建筑中的梁柱数量较多,在本文研究的建筑中,梁柱汇合位置最多有8根柱、16根梁。与以往钢框架节点相比,在建筑内部梁柱相交位置采用插销、螺栓拉杆进行连接。此外,以往建筑结构中的楼板具有连续性,平面内为刚性,在结构计算中可进行刚性楼板假定,但是建筑楼板要事先在厂内安装,在建造结束后,楼板变得更为零散。但是,在模块单元相连时,模块梁间会采用螺栓盖板连接的方式,楼板接缝位置也会得到有效处理,使楼板不会出现互相搓动、挤压、分离等情况,楼板更加连续可靠,在平面内部还可看成是刚性的,在结构设计中也可对其进行假定。对于相同的模块来说,可在天花板梁、地板梁间形成一个夹层,在结构设计期间将夹层单独分为一层,可为板层间的刚性楼板假定提供便利。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建筑中,多层钢结构模块得到广泛应用,此类建筑结构不但可提高整体质量、缩短建造时长,还与绿色建筑要求充分符合。根据本文研究可知,结合建筑项目实际情况,采用有限元分析方式,对钢结构模块与传统钢框架结构相比,将节点合理简化后更易提高稳定性,使优化方式更加科学,层间位移角与顶点位移均可得到充分满足,极大地提高了建筑实用性与安全性,推动建筑行业稳健长久发展。

猜你喜欢

梁柱楼板钢结构
顶推滑移法在钢结构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预制叠合楼板的裂缝成因与防治措施应用研究
钢结构防火设计规范及要点探讨
首件钢结构构件确认机制在钢结构施工中的应用
装配式叠合楼板施工质量控制
厨房、卫生间楼板渗漏的主要原因及防治
大截面钢管劲性柱梁柱节点施工技术的要点分析
斜腿刚构拱桥贝雷梁柱式支架的安全性验算
四边简支PK 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受力性能分析及应用
钢框架腹板双角钢连接梁柱子结构抗倒塌性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