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妇产后抑郁症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2021-07-23黄爱清张丽娟裴丽黎艳冰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92期
关键词:结果显示产后产妇

黄爱清,张丽娟,裴丽,黎艳冰

(东莞东华医院 预防保健科,广东 东莞 523110)

0 引言

产后抑郁症是临床多发、常见疾病类型,发病率在15%~30%,常见病因包括内分泌、遗传以及躯体疾病因素等,疾病发作后主要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易流泪、哭泣等。患者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需及时入院接受检查与治疗,防止病情恶化对生活质量以及机体健康产生威胁[1]。本文主要是对150例产后产妇进行分析,总结疾病发作的原因,方便对今后的疾病治疗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3月至2020年10月中在东莞东华医院产后(2~6周)随诊的150例产妇,排除既往有精神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精神异常者。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进行调查,其中筛查符合标准的为100例,排除50例。将50例阳性产后抑郁症患者进行心理指导和行为干预作为观察组,50例阳性产后抑郁症患者采用自然疗法为对照组。

1.2 产后抑郁的诊断标准。目前,临床关于产后抑郁症的诊断尚无明确标准,主要疾病诊断为以及疾病表现情况。本研究主要是通过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对产妇抑郁情况进行分析与评估。该评估措施在产后抑郁症筛查中具有显著效果,是西方国家广泛应用的一种心理测量量表[2-3]:10项(总分0~30分),分数与患者抑郁情况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若评分超过13分,则表示产后抑郁筛查为阳性,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况。

1.3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针对总分超过13分的产妇的影响因素进行跟踪随访,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见表1。

表1 两组随访前后抑郁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随访前后抑郁评分比较(±s)

注:随访3个月观察组、对照组的样本缺失3例。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3个月 t P观察组 47 14.23±4.67 7.56±1.12 6.73 <0.01对照组 47 13.94±5.67 9.78±3.29 4.79 <0.01 t - 1.631 3.142 - -P - >0.05 <0.01 - -

3 讨论

3.1 产后抑郁现状。这项研究的范围是我院分娩的产妇,排除了药物及疾病的影响因素。对产后6周的产妇进行EPDS调查,以13分为界限,筛查超过13分者为产后抑郁阳性,产后抑郁发生率为20%。产后抑郁症筛查阳性率为10%~40%,根据文献回顾,产后抑郁症可能发生在怀孕期间和产后;而产后发生率更高。来自世界各地的妇女可能因类似的原因而患上产后抑郁症。国内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与国外大不相同[4-6]。大多数亚洲、非洲国家产后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临床数据研究结果显示,西方国家产后抑郁症发病率较高,一般占比为10%~15%左右。由于文化背景、生活条件、健康状况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受研究设计、研究工具、标准和样本的差异性的影响,不同地区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之间不存在可比性。

3.2 产后抑郁的临床表现特征。根据EPDS评分结果,对产后抑郁症组与正常组得分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应对能力、失眠、恐惧、自我批评以及焦虑等。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自我批评、焦虑、应对能力、恐惧、失眠,由此可见,产后女性的恐惧、自责和焦虑与正常组相比表现的更加明显。

4 产后抑郁症相关危险因素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抑郁的相关危险因素较多,其中常见影响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社会支持因素、家庭经济收入因素,常见临床表现为恐惧、自责、焦虑。

4.1 人口学因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抑郁与产妇受教育程度之间具有直接相关关系。在本次调查中,产后抑郁诊断结果为阳性的产妇中,本科生及以上、大学生、高中以下学生占比分别为9.9%、36.0%、40.0%。此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受过教育的妇女,其出现产后抑郁的发病率较低,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相比,后者患病率为前者的两倍左右。受教育程度低、缺乏能力、缺乏有效的应对策略、受教育程度低的人缺乏有意识的态度和获得知识的能力,使他们无法对产后的许多事情形成正确的理解,容易出现抑郁。

4.2 社会支持因素。这主要是由于缺乏家庭和社会支持和援助,特别是对意外怀孕的孕妇,甚至缺乏社会支持。有些农村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加上经济拮据和物价上涨,导致紧张局势和婚姻关系恶化,导致更多的负面生活事件;有些丈夫个人沙文主义,缺乏精神慰藉和帮助他们的妻子的行为,往往因为哭泣的孩子而导致脾气暴躁,特别是对生女的妇女,照顾较少,可能造成身心伤害,孕妇社会支持体系不仅包括孕妇的社会环境,还包括丈夫、亲友的支持以及配偶的满意度等。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作为社会支持的重要来源,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的关心和支持可以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对孕妇的不良影响,进而有效抑制产后抑郁发生率。

4.3 家庭经济收入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收入直接影响到家庭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关系到产妇的身体恢复和新生儿的生存质量。随着新生儿的出生,家庭负担也在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正在努力创造更好的条件,帮助产妇在宝宝出生后恢复身心健康,照顾新生儿,并给家庭经济带来沉重负担。导致产妇对家庭经济状况产生担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产后抑郁发病率。低收入家庭本身经济状况较差,无法提供更好的条件,而产妇自身对家庭的经济期望值较低,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较低。

4.4 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相关因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抑郁与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等因素具有直接相关关系。与未实行早接触、早吸吮产妇相比,早接触、早吸吮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较低,由此可见二者存在正向相关系。通过母婴皮肤早接触和早吸吮,可以帮助产妇以及新生儿建立联系,增进母子感情,进而降低产后抑郁发病率。针对以上状况,临床需大力提倡母婴皮肤早接触、早吸吮,并及早进行宣传教育工作,重视母乳喂养姿势和技巧的宣教,进而帮助产妇加强进入母亲的角色,进而实现产妇以及新生儿心理健康,抑制产后抑郁。

4.5 医务人员态度相关因素。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分娩对孕妇来说,是一个强烈的生理、心理应激过程,受多种因素(分娩压力、分娩痛苦和顺利进行等)的影响,会导致产妇的心理压力增加,对分娩结局产生一定消极影响。有学者表示[7],医护人员在分娩过程中态度不好,会导致产妇的应激反应增长,进而导致孕妇缺乏情感支持,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产妇分娩痛苦感,而且对分娩结局产生消极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医护人员的支持恢复产妇情绪产生直接影响,医护人员良好的态度有助于孕妇的心理健康。针对以上状况,在临床工作中,相关医护人员需要采取良好的服务态度,认知倾听,与产妇保持沟通,并适当给予心理支持,以减轻产妇的焦虑和紧张情绪,进而克服对分娩的恐惧,促进自然分娩[8]。

4.6 婴儿健康状况。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心理和社会因素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怀孕和分娩是母亲们主要的心理和生理挑战。在分娩过程中,任何身体问题都可能影响母婴的健康。随着新生儿的出生,母亲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家庭关注的焦点从母亲转向了婴儿。新生儿的健康状况是母亲及其家人关注的焦点。婴儿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产妇的产后心理[9]。健康的新生儿能使产妇感到放心、安心和自豪。不健康的婴儿不仅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还减少了家庭对产妇的关注,使产妇抑郁、焦虑、抑郁,从而加重了产妇的心理负担,导致产后抑郁症发病率增加[10-11]。

4.7 夫妻关系。产后抑郁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支持系统被认为是一个重要因素,包括产妇对婚姻的满意度、丈夫、家庭、亲人的支持。充足的社会支持可以帮助女性提高压力承受能力和自信心,减少情绪障碍的发生,尤其是丈夫对妻子的情绪支持,帮助照顾孩子等,可以有效缓解女性的紧张和压力。此外,作为婆媳关系的中间人,儿子或丈夫要利用好这种双重身份,协调好母亲与妻子的关系,这对缓和婆媳关系紧张有很大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良好的夫妻关系也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

4.8 婆媳关系。在中国传统习俗中,婆媳关系一直是一个难题,是中国社会一直以来最常见的家庭冲突。封建家庭制度和伦理关系是婆媳冲突的直接根源。许多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很难解释婆媳关系。在传统观念中,儒家思想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西方价值观的冲击影响了其世界观和人生观。女性要求独立,想要更多的自由,强调个人成就。在产褥期照顾产妇的大部分是婆婆。在这个时候,大多数人都处于更年期,由于内分泌系统的变化,更加敏感。通常会因为一些琐碎事情而产生剧烈的情绪波动。如果产褥期产妇不能真正得到有效的支持和良好的信息交流,缓解压力的能力就会下降。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及时解决产妇护理和帮助照顾婴儿的问题,能有效帮助缓解压力。调查发现,在产褥期婆婆和儿媳的关系更容易变得紧张,这种关系使产妇的精神和情绪更容易受到刺激,导致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增加。

中国传统习俗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重男轻女、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给产妇从出生到分娩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本次调查发现,产后抑郁的病因复杂、隐蔽,且容易被忽视,特别是受中国传统生育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婴儿性别、婴儿健康状况、家庭对婴儿的接纳态度、婆媳关系、夫妻关系等,使产后抑郁发生的概率更高。因此,应加强相关专项健康教育,加大计划生育政策宣传力度,构建和谐家庭关系,进一步完善孕产妇健康档案,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干预。应积极采取综合预防措施,向孕妇及其家人介绍妊娠、分娩和产褥期知识。为产妇提供温馨和谐的疗养环境,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促进身体恢复。家庭成员要帮助女性快速适应母亲的角色,并协助照顾宝宝,以减少产后抑郁对母婴的危害和对家庭的影响。

综上所述,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产妇分娩后6周内存在不同程度抑郁症的产妇占比在20%左右,对产妇生活质量以及机体健康等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威胁,为更好的保障产妇生存质量,临床需及时对以上状况引起重视。产后抑郁症常见病因为内分泌、遗传隐私、产科因素以及躯体疾病因素等,产妇发病多是由上述相关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疾病发病后产妇常表现为表情阴郁、无精打采、困倦、易流泪、哭泣等,产妇出现以上疾病表现后若得不到及时、有效治疗及护理会严重降低其生活质量,对家庭和谐以及产妇自身机体健康产生消极作用[8]。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产后抑郁贯穿整个妊娠期、围生期、产褥期。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初产妇及新生儿、家庭收入、教育程度、职业、意外妊娠以及妊娠相关疾病等因素。积极实施全面预防措施,向妇女及其家属通报怀孕、分娩和产褥期情况,加强心理咨询和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自我调节能力,帮助她们在在此阶段保持乐观的态度。同时要积极开展基层妇女保健工作,打破封闭保守的思想,切实落实产后访视制度,及早发现产后抑郁倾向,及早干预和治疗。

猜你喜欢

结果显示产后产妇
自然分娩产妇的产房心理护理及实施对产妇不良情绪的改善探讨
分娩活跃期产妇应用分娩球助产的效果及对产妇满意度的影响
女性产后便秘怎么办
孕期运动对产妇分娩有好处
探讨子宫压迫缝合术在产后出血治疗中的作用
产后出血并发症的输血治疗及预后
最严象牙禁售令
针对产妇体质特定食补
爱自己从产后护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