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终关怀的由来

2021-07-22青溪

世界博览 2021年14期
关键词:关怀病人生命

青溪

临终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服务。相较于让病人消极等死,它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帮助病人面对死亡。

一个新生命的降临会带來喜悦和希望,而当其离开时却带走痛苦和绝望。生命绽放时活力四射,凋零时衰残无助。这就是生命的自然规律。但是,有没有可能让生命的消逝也像其来临时一样美丽呢?对于那些在病痛中苦苦挣扎、行将就木的生命,如何让他们带着安慰和快乐从容而华丽地谢幕呢?临终关怀正是此类问题的答案。

临终关怀概念的诞生

临终关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1世纪,当时,没有治愈希望的人可以到指定的地方接受十字军的治疗。在14世纪早期,耶路撒冷圣若望骑士团在罗德设立了第一家庇护所,目的是为旅行者提供庇护,照顾生病和即将死亡的人。但这项运动没有得到发展,直到17世纪,法国牧师圣文森特德保罗建立的仁爱修女会开办了临终关怀医院,可视为临终关怀的雏形。尔后,爱尔兰的仁爱修女会在伦敦开办了圣约瑟夫安宁院,临终关怀重新焕发生机。19世纪末,英国一些虔诚的教徒跋山涉水去圣地朝拜,风雨兼程,连饿带病,很多人中途倒下。一些教会把他们抬到路边小房抢救并为他们“超度灵魂”, 为英国成为现代临终关怀领军人奠定了基础。

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发展成为世界临终关怀服务的典范,为所有临终关怀机构提供了参考。

西斯莉·桑德斯于1958年开始在圣约瑟夫临终关怀院从事临终关怀医学临床实践。

在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病人可以得到医学治疗,还可以参加园艺课、写作课、做发型和学艺术。

在这里,我要怀着感恩的心向大家介绍一位被学术界称为“点燃世界临终关怀运动灯塔的人”——英国的西斯莉·桑德斯博士。桑德斯博士最初的职业是护士,而后从事医学社会学工作,成为一位社会工作者。从1948年开始,她以志愿护士的身份在圣卢克济贫医院工作了7年。多年的临床护理和医学社会学工作实践,尤其是与晚期病人的密切接触和深入的交流,使她了解到晚期病人的许多特殊需求。她看到在当时的医疗机构中晚期病人或忍受疼痛的折磨,或者被麻醉得不省人事,因而对他们产生了同情。事实上,医院的各项制度迫使晚期病人与家属分离,他们很少得到医护人员的关心和照顾。难道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就这样冰冷地度过吗?

为了能掌握疼痛控制技术以更有效地帮助晚期病人,桑德斯在33岁那年开始学习医学。医学专业毕业后,她于1958年开始在圣约瑟夫临终关怀院从事临终关怀医学临床实践。在这期间,她总结了1100多名晚期病人疼痛控制的经验,发现了晚期病人“整体疼痛”的现象,并对整体疼痛的控制方法进行了深入有效的研究探索。为了给晚期病人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她积极争取社会各方面的资助,并且幸运地得到全国健康服务组织协会的赞助和支持,终于在1967年7月在伦敦郊区创建了世界第一家比较完善的现代临终关怀院——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机构。

这是一个慈善机构,完全靠各种捐赠开办起来,既收治病人、提供临床护理,也进行教育研究,从而使桑德斯博士在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方面能更加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她的领导下,圣克里斯多弗临终关怀院发展成为世界临终关怀服务的典范,为所有临终关怀机构提供了参考。1987年,英国正式将“临终关怀学”划为一个独立的医学专业。

欧洲临终关怀体系的发展

20世纪后,临终关怀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成立,英国有200多家,德国有180多家。以德国为例,20世纪70年代德国建立起临终关怀体系,然而,临终关怀在德国也曾是一个禁忌的主题。比如,一个家庭里的祖母去世时,孙辈是不能陪伴在身边的,因为他们担心孩子过于幼小不能理解死亡的现象,也不能承受亲人离去的痛苦。而现代的临终关怀中心不去渲染悲伤,孩子们可以在这里和老人们一起参与各种活动,陪伴老人走完最后一程。孩子们会向大人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的奶奶是这样的?为什么她不能呼吸了?”这样,医护人员便可以借机引导孩子和其父母正确地面对临终、死亡和悲伤的主题。

左:1979年津巴布韦成立的一所临终关怀医院,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在发展中国家成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右:临终关怀核心是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

英国康沃尔成人临终关怀机构40周年庆典。

英国圣迈克尔临终关怀院。20世纪后,临终关怀医院如雨后春笋般在欧洲成立。

随着德国家庭变化和人口老龄化,临终关怀医院正日益受到病人及其家属的欢迎。现在,临终关怀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专业性的公开主题。在德国,临终关怀中心有两种:一种是在医院,通过药物、机械护理的临终关怀,属于技术性关怀。另一种是通过人文关怀、护理、辅助治疗等,属于人性关怀。临终关怀中心不属于政府,而是慈善机构,有很多志愿者义务来这里工作。

北美临终关怀的进程

加拿大“以人为本”的精神充分体现在临终关怀事业中,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是比较值得借鉴的。加拿大临终关怀服务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圣博尼费斯医院是1974年11月在三大中部平原省份之一的曼尼托巴省的温尼伯市创建的,紧接着,1975年1月在魁北克省蒙特利尔市建立了第二家临终关怀医院——皇家维多利亚医院。之后,随着一些大的组织或机构的成立,临终关怀作为这些组织或机构的部门项目发展起来,目前已是世界上临终关怀发展比较成熟、受众较广泛的国家之一,有医院临终关怀病房、长期照护中心、安宁疗养院、社区、家庭护理等多种形式。护理的目的是使临终病人享有尽可能高的生命质量。

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临终关怀传入美国,1971年美国建立第一家临终关怀医院。1974年,美国制定了临终关怀的第一个方案,但临终关怀在美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其原因主要在于传统观念的束缚。恋生恶死是人性的本能,接受临终关怀,等于接受了对死亡结果的认可,这让人们难以接受。1983年,临终关怀的理论和实施获得了美国联邦政府和美国国会专门法案的通过,即将“临终关怀”列入医疗保险的项目以后,该事业发展出现大转机,临终关怀机构与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增长起来,美国目前为世界上临终关怀最发达的国家。由于这一服务的重要性,国外开始出现将“临终关怀学”改名为“生命管理学”的趋势。

在非洲,1979年津巴布韦成立的一所临终关怀医院,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所在发展中国家成立的临终关怀机构;在亚洲,日本于1981年成立第一家专业的临终关怀机构,1年内增加到11家;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姑息治疗委员会 (后称澳大利亚临终关怀和姑息治疗协会)于1994年制定了澳大利亚缓和治疗标准第一版,这套标准反映了时代的需求,促进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在拉丁美洲,有16个国家有国家癌症计划,其中13个包括姑息医疗。

西方国家对死亡和临终关怀的研究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20世纪70年代,该项研究变得具体化了;到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对死亡论述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的前10年,随着互联网和社媒平台兴起,人们对死亡、临终、临终规划、不幸和丧亲等进行了重新思考。

临终关怀的目标和意义

所谓“临终”,通常指病人只能存活1—6个月;而“关怀”,就是护士为疾病末期患者,从他们被医生宣布治疗无效时开始的各种护理。临终关怀并不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即将逝世前几周甚至几个月内,减轻其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核心是除宗教信仰之外,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进行灵性关怀,并辅以适当的医院或家庭的医疗及护理,以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临终关怀也称“安宁和缓医疗”“善终服务”“安宁疗护”“姑息疗法”,通常是针对癌症末期等病患使用的治疗方法。临终关怀的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等。

人生本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有些人却被病魔折磨得痛苦不堪,越来越焦虑,生活质量也日益下降。人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恋慕以及对亲人的挚爱,使我们在亲人生命垂危时要想尽一切办法来延长其在世的时间。可是,当医学治疗对末期患者逐渐失去效果时,延长生命留住的或许只是生命的表象,带给病人的可能是极大的痛苦。让油尽灯枯的人在死亡临近时,依旧能够平静地度过,让家人在他(她)死亡前后没有遗憾和心理阴影,是临终关怀者工作的目标。

临终关怀是一种人文关怀服务。相较于让病人消极等死,它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帮助病人面对死亡,以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学等一系列服务,借助于相关人员的专业知识来提供病人心理上需要的安慰,解决或减轻他们精神方面的困扰,帮助他们寻找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使不可避免的死亡变得轻松,让病人自然、坦荡而安适地走向死亡,同时也给家属以安慰和帮助。因而,它对提高生命质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真正理解了临终关怀的意义,才能接受临终关怀。

值得注意的是,临终关怀是一个团体合作项目,通常需要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营养学和心理学者、宗教师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医生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提供最必要的治疗方案;护士负责监督整个护理计划的执行, 比如病人的服药、氧疗和医疗设备(如注射器和其它特殊装备)等;社会工作者、牧师和志愿者主要负责病人心理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解决人际、精神和经济问题;治丧顾问在丧葬过程中提供支持和意见。

我身边有不少人——或者是我的朋友,或者是另一些朋友的家属,就是在临终关怀服务中带着人间的温暖安详地走向那个未知的世界。马大卫对我们社区医院的临终关怀服务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妈妈肺癌晚期已是88岁的年纪,通常临终看护的床位要排队等候,但服务中心为了方便我们照顾妈妈,把我们安排在离家只有5分钟的和平门医院。妈妈在那里一点没有感到不自由,反而可以像在家里是一样,而且得到了更专业的护理。癌症晚期病人是相当疼痛的,妈妈最后难以忍耐的时候护士给她注射了吗啡。妈妈没有痛苦,是笑着走的。”我也去看望过马妈妈一次。病房光线暗淡,开着他们从自己家带来的台灯,我看到她第一眼时感觉她脸上好像发出光辉,她依旧慈祥地招呼我坐下,告诉我她的感受,我完全不相信这是一个垂死的生命,反而,我看到的是一个成熟生命的安宁和平静,那生命里透着光彩。然而,几天后她的确离开了我们。这是我第一次去安临病房探望,也是我被生命极大地震撼的一次。原来,与病魔作斗争不一定是你死我活的残酷画面,也可以是一次对生命很从容高贵的致敬。

悠久的文化传统,不僅让我们重视生命的出生,也让我们重视生命的离别。生命垂危的患者极易产生恐惧心理,他们更需要关怀和温暖。我觉得,在逝者身后举办一场轰轰烈烈的安息仪式表达了生者对逝者的尊重和缅怀,更多的是带给生者慰藉,而逝者此时已无法感知了。临终关怀在现实意义上给予了切实的帮助,对生命的存在具有深远影响:让一个生命在谢幕时得到更好的照顾,带着对生命的感恩、对他人的热爱而离开,不是对这个生命真诚地爱护和尊重吗?优秀的临终关怀服务减少了死亡对人们的威胁,减轻了病痛对患者的折磨,关怀中的温情和爱让生命的消逝像它来时一样美丽。

(责编:马南迪)

猜你喜欢

关怀病人生命
谁是病人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