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候变化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的影响及其适应技术需求

2021-07-22陈敏鹏李玉婷代晶晶

关键词:优先气候变化水资源

陈敏鹏,李玉婷,代晶晶

(1.中国人民大学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2;2.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北京 海淀 100871)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它是一个跨大洲的、长期的、全维度和多层次的计划,旨在促进世界共同繁荣与发展。截至2020年4月底,已有138个国家和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多数为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约2/3国家的人均GDP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2]。“一带一路”地区气候类型多样,各国普遍面临着干旱和极端高温的影响,海岸带国家受到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飓风等威胁,南亚、北亚、拉丁美洲国家则面临着日益频发的暴雨、热浪等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2-3]。据统计,“一带一路”地区的气候灾害损失是全球平均值的2倍以上,1995—2005年全球气候灾害受灾排名前10位的国家有7个在“一带一路”地区[4]。因此,适应气候变化是“一带一路”地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巴黎协定》气候适应型发展目标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最迫切的需求之一,而技术创新和应用则是支撑气候变化适应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需求评估是促进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合作、研发和转移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基于“一带一路”地区68个国家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后简称《公约》)秘书处的国家信息通报(NC)、技术需求评估报告(TNA)等公开报告,并通过公开数据库(http:∥www.webofscience.com/)获取发表的期刊文献,系统梳理了“一带一路”8个区域,即东南亚、东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东非和西非的气候变化特征、受到的主要影响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以期为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地区发展中国家开展气候技术合作提供信息支持(见表1)。

表1 研究的“一带一路”主要区域及其国家清单Tab.1 List of studied regions and countries i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1 “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一带一路”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空间差异明显,但是普遍面临着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的风险[4]。除北亚及其他零星地区,1988—2017年“一带一路”地区温度显著升高,其中升温最显著的地区是中亚、西亚和非洲东北部;从季节上看,春夏秋冬四季的平均气温都呈上升趋势,但春季增温对全年增温贡献率最高,夏秋次之,冬季最低[6]。预计到21世纪中叶,“一带一路”大部分区域的年平均温度将继续升高,降水则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性,高纬度地区和亚洲东部、南部地区的降水很可能增加[5]。

1.1 东亚地区

自1970年以来,东亚地区的年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或每年的潮湿天数没有明显变化,但东亚季风区降水自1950年以来呈干天增加、小雨减少、强降水增加的趋势[6]。与1961—1990年相比,东亚地区到2050年的平均气温将增加1.9~2.6℃,2090年升温3.8~5.2℃;且将变得更加湿润,2050年和2100年几乎整个地区的年均降水量都将增加,其中蒙古的年均降水量将分别增加20mm和44mm[7]。东亚地区的极端事件主要包括热浪和强降水,未来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仍是干旱和洪涝,在代表性浓度路径(RCP)4.5和8.5情景下,该区域2050年和2100年温度超过30℃的热浪天数将比目前增加111%和131%,强降水将增加24%和31.5%[8]。

1.2 东南亚地区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的平均气温以每10年0.14~0.20℃的速度增加,年降水量每10年增加22 mm,极端降水量每10年增加10 mm[6]。未来东南亚地区将变得“更湿更热”,温度和降水都呈现增加趋势。与20世纪末期相比,2100年东南亚在RCP2.6和RCP8.5情景下平均温度增幅的中值分别为1.0℃和3.7℃,一些区域甚至可达5.8℃,日最高气温平均升高2℃,造成高温热浪增多增强;降水量虽然增幅仅为8%,但降水强度和旱季持续时间将增加,导致更高的干旱风险[9-10]。

1.3 南亚地区

南亚地区气候变化速率为每个世纪升温0.75℃,冷日和冷夜减少、暖日和暖夜增加;20世纪50年代之前降水量呈增长趋势,20世纪下半叶呈减少趋势[11]。预计到21世纪末,A1B和A2情景下南亚地区平均气温将分别增加3~5℃,B1情景下增加2.0~3.5℃[10]。在RCP8.5情景下,南亚地区多数地区21世纪中期和末期的平均温度将比20世纪的平均气温增加至少2℃和3℃,一些高纬度地区甚至可达到6℃;降水和极端降水天数将增加,高纬度地区的降水更多,尤其是在南亚登陆的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降水会变得更加极端,但是降水的预估结果不确定性很大,气候变化对热带气旋的影响区域异质性很强[12]。RCP8.5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末期南亚海平面将分别升高45~82cm和98cm,RCP2.6情景下也将分别上升26~55cm,从而让沿海地区暴露在更大的风险之中[12]。

1.4 中亚地区

1960—2011年,中亚地区气温升高速率为0.30℃/10 a,快于全球平均水平(0.19℃/10 a)[13]。1901—2013年,中亚地区年降水量呈微弱线性增长,每10年增长0.6mm,其中东部地区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从温暖干燥向温暖湿润转变,极端气温和降水事件增加[13-14]。预计到2050年,中亚地区在全球升温1.5℃的情景下平均温度将上升约3℃、高温天数增加,在全球升温2℃的情景下,还将比1.5℃情景额外升温0.73℃、极端高温天数显著增加;年降水量变化相对较小[13]。如果全球升温2℃和4℃,2071—2099年该地区夏季平均温度将比1951—1980年高2.5℃和6.5℃[15]。

1.5 西亚地区

1961—1990年西亚地区平均升温速率为0.2℃/10年,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是增温趋势不断加快,到2050年该地区气温将继续增加2~3℃、2040—2069年和2070—2099年将分别升温3~5℃和3.5~7℃,一些地区在高排放情景下甚至可以升温7℃[6,16]。降水过去没有显著变化,但未来有增加趋势,RCP4.5情景下,未来西亚地区日降水量、五日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速率分别为1.22%/10年,1.16%/10年和0.87%/10年;RCP8.5情景下,日降水量、五日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变化速率分别为2.84%/10年,2.43%/10年和2.00%/10年,到2100年分别增加26.7%、22.8%和18.80%[14]。同时,该地区的极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程度将日益增加,RCP4.5和8.5情景下干旱天数将分别增加0.07%/10年和0.34%/10年,极端高温和热浪将大大加剧,极端高温将由目前的43℃上升到2050年的46℃和2100年的50℃[14,16-17]。

1.6 北非地区

北非地区是非洲增温最为显著的地区,其气候变化以气温升高和强降水增加为主要特征,湿润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转变,且该趋势未来将继续[6]。北非地区对全球变暖响应比较剧烈,是气候变化的热点地区。如果全球平均温升为2℃,该地区的平均温度将至少上升3℃;如果全球平均温升为4℃,该区域内很多地区的温升将达到8℃[14]。在RCP8.5情景下,21世纪末北非大部分地区将比近30年增加4.5~5.5℃,极端高温天数明显增多;大部分地区的平均降水将减少,极端降水增加,但是不确定性偏大[5,17-18]。

1.7 东非地区

从1973年到2013年,东非地区平均温度增加了0.7~1.0℃,其中1953年到2013年高温增加了1.2~1.28℃、低温增加了1.28~1.45℃[19]。东非地区降水量变化大,平均降水量800~1 200 mm,干旱和洪水等极端事件时有发生,过去20年中有5次干旱导致了饥荒[20]。B1情景下,东非地区的平均气温将增加2~3℃,A2情景下多数地区温度上升将超过4℃;到2060年降水量变化为-15%~27%,到2090年为-16%~49%,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1]。

1.8 西非地区

目前,西非地区经历着以温度升高、季风降水恢复和极端气候发生率增加为特征的剧烈气候变化。1983—2010年西非地区升温速率为0.2~0.5℃/10 a,降水天数减少,但是极端降水增加[22]。在RCP4.5和8.5情景下,2050年西非地区的平均温度将分别上升1.5~4.0℃和4.0~6.5℃,其中萨赫勒地区的升温将最为剧烈;降水变化将变化-30%~30%,其中西萨赫勒地区的降水将减少5%~23%;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尤其西萨赫勒地区的国家将面临旱期增加、旱情加剧以及极端暴雨增多增强的问题[22]。

2 “一带一路”主要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和脆弱性

气候变化已经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各部门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由于各个地区气候、自然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方面的差异,不同地区面临的气候变化影响和脆弱性也有显著差异性[23]。

2.1 东亚地区

降水增加和季节变动加大和极端事件增多增强导致洪水发生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冰川融化深刻影响东亚地区的地表水资源。1982—2010年蒙古冰川消融的平均速率为3.11 m/a,2046—2065年和2080—2099年冰川消融速率预计将达到4.04 m/a和5.19 m/a[24]。对农林业的主要影响包括降低作物产量、影响粮食安全和增加牲畜损失。据估计,在RCP8.5情景下2050年和2080年蒙古小麦产量将减少18%和37%;2015年蒙古76.8%的国土面积受到了沙漠化和土地退化的影响,22.9%的国土被认为高度或极高度退化,1961年到1990年蒙古草场的植物生产力减少了5~13%,28.1%的土地覆盖的永久冻土正随着气候的变暖在逐渐解冻和消失,预计到2030年蒙古的永久冻土面积将减少到23%[24]。

2.2 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人口众多,多数国家的人民生计对气候敏感,还有缅甸、柬埔寨、老挝和东帝汶4个最不发达国家,基础设施落后、资源有限,对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非常脆弱。东南亚大部分地区受季风系统影响,热带气旋、干旱、洪水等极端天气频发,威胁数百万人的生产和生活;海岸线绵长且多半岛和岛屿,易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25]。东南亚地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部门是农业部门,除了没有农业部门的新加坡,其余10个国家农业部门均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不利影响。尤其是柬埔寨、泰国、缅甸和越南以雨养农业为主,气候变化会威胁它们的粮食(尤其是水稻)生产。气候变化还将导致东南亚地区广泛的物种灭绝,沿海生态系统受到的影响更为严重[26]。据统计,马来西亚85%的珊瑚礁因高温导致白化,菲律宾80%以上的原始热带森林和红树林已消失[27-28]。此外,气候变化导致登革热等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影响东南亚人民的健康[29]。

2.3 南亚地区

南亚地区目前有近18亿人口,也是近年来全球人口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因此确保不断增长人口的粮食安全将是南亚地区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南亚的农业部门对降水变化以及干旱、洪水、飓风和风暴潮等极端气象事件非常脆弱。例如,孟加拉国1949年到1991年发生了24次干旱,影响了全国47%的面积和53%的人口[11]。尼泊尔农业依赖冰川融水,虽然气温和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对尼泊尔寒冷丘陵和山区的水稻有一定增产左右,但是冰川退缩和夏季季风给该地区的粮食安全带来了非常大的不确定性[30]。温度升高将加快冰川融化,未来冰川萎缩将使许多国家面临着缺水风险,海平面导致的盐水入侵严重影响水质。据估计,喜马拉雅山积雪迅速消失和海平面上升威胁着尼泊尔、孟加拉国、不丹、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2亿多人的生计[30]。南亚的洪泛区是很多独特植物、鱼类、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但是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热带气旋给许多对气候敏感的物种造成了压力。研究表明,如果海平面上升25 cm,孟加拉国最大的红树林——巽他湾红树林将损失40%,如果海平面上升28cm,红树林将损失96%,马尔代夫沿海的珊瑚礁则面临着大面积白化问题[11]。自然灾害频发影响严重,1990年至2008年,南亚7.5亿至少受到一次自然灾害的影响,近23万人死亡[11]。气候变化带来的热浪、水媒虫媒疾病(疟疾、登革热、腹泻、痢疾等)风险升高,给南亚地区居民的健康带来了风险。

2.4 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属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水资源有限,1971—2000年平均水资源量仅为63mm,因此较依赖冰川融雪。但是,过去几十年中亚地区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冰川显著萎缩,给当地的水资源带来了一定压力。如果全球升温超过2℃、3℃和4℃,中亚地区的冰川将分别减少50%、57%和67%,到2100年中亚地区的径流产生量将大幅下降[31]。中亚地区气候干燥、水资源量低,农业以灌溉农业为主[32]。由于冬春季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中亚地区不同情景下小麦产量将上升4~27%,同时到2050年该地区的灌溉水需求将增加25%,如果灌溉水需求不能充分满足,中亚地区作物产量可下降10%~25%[33]。如果全球升温2℃,2050年乌兹别克斯坦所有作物产量将比2000—2009年减少20%~50%,如果全球升温3℃,2100年塔吉克斯坦的作物产量将下降30%[33]。中亚地区目前有500万人口没有可靠的粮食来源,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居民每年的食品支出占收入的80%,气候变化将加剧中亚地区的粮食安全风险以及高风险地区居民的移民倾向和概率[32,34]。中亚地区也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一些独特物种(例如雪豹和棕熊)的重要地区,气候变化导致野火频发威胁了该地区的森林资源和珍稀物种。哈萨克斯坦1985—1990年和1996—2000年年均烧毁森林面积分别为4 000 hm2和20 000 hm2,2030年和2080年中亚地区的火灾风险指数将分别增加33%~68%和63%~146%,2080年火灾影响面积将增加3%~13%[35]。中亚地区的极端炎热直接造成人体不适,影响水媒和虫媒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中暑、热衰竭和其他病症爆发的风险,特别影响儿童、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和其他弱势群体。

2.5 西亚地区

西亚地区是全球最缺水的地区之一,水资源供应压力非常大,多数阿拉伯国家可更新水资源量都低于水贫困线(1 000 m3/人·年),巴林、科威特、卡塔尔、阿联酋和沙特阿拉伯可更新水资源量甚至低于100 m3/人·年,温度上升将导致该地区水供应量减少,加剧水资源安全和跨境河流治理问题[36-37]。气候变化促使西亚地区的农业向北移动,小麦生长期缩短,预计该地区年平均气温上升1.5~2℃时,作物产量下降30%。干旱和缺水将给西亚地区的农业和粮食安全带来非常大的威胁,伊拉克1999/2000年和2000/2001年的两次干旱让雨养小麦的产量减少了90%,粮食和水的匮乏加上贫困和工作机会缺乏,会将西亚地区居民推向极端政治团体,威胁当地、区域甚至全球安全[36]。气候变化将使西亚地区的热带与亚热带植被分布地区向北移动,海平面上升将使中东地区96%的沿海湿地(包括红树林)消失,且中东地区的急剧升温将超过红树林的最高容忍温度(平均空气和土壤温度分别为35℃和30℃),从而限制红树林的生长[16]。

2.6 北非地区

除了最南端地区,气候变化将减少北非地区的水供应量,加剧该地区的水资源短缺状况。气候变化已导致地中海沿岸含水层的可开采水量减少了30~70%,2050年气候变化对该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贡献为22%[15,19]。温度升高、干旱和极热事件将抑制该地区的种植业和养殖业,气候变化将使北非地区的作物产量减少7%左右,增加对粮食进口的依赖,粮食安全受到国际粮价波动的剧烈影响[38]。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撒哈拉地区25~40%的动物物种将变得濒危[23]。

2.7 东非地区

一些研究认为,气候变化对东非地区作物产量影响有限,仅使作物平均产量减少2%左右[38]。然而,虽然气候变化可能提高东非部分地区(例如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的作物产量潜力,但是全区域水资源减少、洪涝和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总体会减少农业生产力。到本世纪末东非地区的小麦产量将比目前减少72%,其他粮食作物(例如玉米、水稻和大豆)将减产45%,小米和高粱等适应能力较强的作物也将减产20%,茶叶和咖啡这两种主要出口作物的产量损失将高达40%[30]。东非地区的落叶和半落叶林对降水变化非常敏感,入侵物种和高繁殖能力的物种大量繁殖,季节性湿地和植被变化改变物种迁徙路线,影响生物多样性;海平面上升及风暴潮频率和强度的变化对东非沿海地区的红树林产生了不利影响[30]。人体健康方面,温度升高影响东非地区蚊子的种群分布,增加恶性疟原虫疟疾的发病率[39]。

2.8 西非地区

西非地区高度依赖雨养农业,土地退化严重,并面临着严峻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气候暖干化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22]。25年的持续干旱已经导致马里北部的农业消失,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多哥可可产量损失了25~30%,1974年、1984/1985年、1992年和2002年西非地区都因气候变化导致粮食危机,不得不寻求大规模的外部援助[40]。未来西非作物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从-84%到90%不等,如果升温超过2℃产量损失变得非常显著[41]。1.5℃情景下,西非一些国家的可获得水量将减少10~15%,2℃情景下最多可减少30%[22,42]。降水量变化严重影响了许多树种、植物和野生动物,例如几内亚比绍的气温升高导致浮游植物数量减少和渔业产量下降[41]。粮食危机加剧了西非地区的营养不良,温度、降水变化显著影响了蚊虫分布,增加霍乱的发生率,全面影响人类健康[43]。

3 “一带一路”主要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需求分析

截至2020年8月20日,“一带一路”地区已经有36个国家提交了适应的技术需求评估报告(TNA),共提交了359项技术。“一带一路”地区的优先技术有很强的区域差异性,受到不同地区的气候风险特征、发展阶段、产业特点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共性技术需求集中于农业和水资源管理两个领域,分别有近90%的国家提交了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需求,其中农业和水资源领域的优先技术为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灌溉(喷灌和滴灌)和雨水收集。

3.1 东亚地区

东亚地区的“一带一路”国家只有蒙古提交了16项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14项,水资源和监测预警部门各1项。农业部门的技术需求包括马铃薯种子气培生产系统、保护性耕作、蔬菜节水生产系统等;水资源部门的技术需求为集水技术,监测预警部门的技术需求为季节性和年度预测以及牲畜预警系统(见表2)。

表2 东亚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2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East Asia

3.2 东南亚地区

东南亚共有6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交了73项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29项,水资源部门31项,海岸带部门11项,监测预警部门2项(见表3)。其中农业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尤其是耐气候胁迫的水稻品种的开发,灌溉和农业秸秆及有机废物还田,其他技术需求还包括保护性农业、病虫害控制、精准农业、农林复合系统、生物炭、作物多样化等。水资源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水资源基础设施(包括水库、水坝、家用水井、供水系统等),水资源管理及计划(包括安全供水计划、城市水资源综合管理、流域综合管理、社区水资源管理、水务管理等),雨水收集,水资源模拟、监测和预警(包括地下水模型、水环境监测、水文模型、水资源预警等)、洪水风险管理、水处理和回用技术,此外的技术需求还包括海水淡化、漏水控制等。海岸带部门的优先技术则是海堤和护岸技术及沿海湿地恢复技术。虽然东南亚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问题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但是只有缅甸和东帝汶在其国家信息通报中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列为优先领域,且没有提出具体的技术需求。

表3 东南亚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3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Southeast Asia

3.3 南亚地区

南亚共有4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交了70项技术,其中农业部门24项、水资源部门15项、海岸带部门10项、监测预警部门6项、人体健康部门7项、生态系统部门8项(见表4)。与东南亚相比,南亚不同国家之间提出的优先技术差异性较大,其中农业部门的优先技术是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可持续农业管理、农林业能力建设和灌溉。水资源部门的优先技术为水资源基础设施和雨水收集。海岸带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海堤和护岸以及沿海生态系统修复。南亚提出了多种监测预警系统的需求,包括极端气候事件、水质、风暴潮、热带气旋和入侵物种等。此外,由于人类健康系统对气候变化特别脆弱,南亚地区也提出了早期预警、医疗废物管理、避难所和疾病检测预防等技术的需求。

表4 南亚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4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South Asia

3.4 中亚地区

中亚地区只有哈萨克斯坦提交了7项技术,其中农业部门5项和水资源部门2项。农业的优先需求包括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灌溉、免耕和作物多样化,水资源的技术需求包括极端事件预防、灌溉水计量技术和滴灌。此外,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在其国家信息通报中将节水技术和灌溉系统的改进作为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技术。

表5 中亚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5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Central Asia

3.5 西亚地区

西亚地区4个“一带一路”国家共提交了46项技术,其中农业部门25项、水资源部门10项、监测预警部门6项,海岸带部门5项。水资源领域的优先技术包括灌溉、防风林和水土保持、保护性农业、以及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水资源部门的优先技术是雨水收集、水处理和回用。海岸带的优先技术是海堤和护岸。监测预警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地下水模拟软件和预警系统。黎巴嫩还提出了作物保险的技术需求。

表6 西亚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6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West Asia

3.6 北非地区

北非地区的3个“一带一路”国家提交了26项技术,其中农业部门11项,水资源部门的技术需求9项,海岸带和监测预警部门各3项。其中农业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灌溉和保护性农业;水资源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雨水收集和海水淡化;监测预警部门的优先技术是季节性预报预警系统。

表7 北非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7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North Africa

3.7 东非地区

东非地区的7个“一带一路”国家共提出了45项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20项,水资源部门16项,海岸带部门7项,监测预警部门2项。农业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灌溉、保护性耕作、高效生产系统;水资源部门的优先技术包括水资源基础设施、雨水收集;海岸带部门优先技术是海岸生态系统修复。

表8 东非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8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East Africa

3.8 西非地区

西非地区10个“一带一路”国家共提出了76项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40项、水资源部门27项,海岸带部门6项,监测预警部门3项。西非地区农业部门的需求特别分散,覆盖农业产业链及相关生态保护的各个环节,优先技术包括农林业生态管理、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饲料生产和种植、高效生产系统和灌溉;水资源部门的优先技术主要包括水资源基础设施和雨水收集;海岸带的优先技术包括海岸带管理;监测预警部门主要的需求是气象、气候监测和预警系统。

表9 西非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重点领域及优先技术Tab.9 Priority domain and technologie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in West Africa

4 “一带一路”面临的技术转移障碍

发展中国家在开展适应技术开发和转移过程中普遍面临基础设施落后、科研能力不足、金融信贷缺乏等障碍,“一带一路”主要地区接受适应技术转移面临最普遍的障碍包括资金与市场、管理与制度、能力建设和知识产权与技术4个方面(见表10)[44]。首先,由于气候变化适应技术有很强“公共物品”特征,吸引私营部门的投资非常困难,公共部门投资又难以满足巨大的适应需求,从而造成了巨大的资金缺口。例如,越南的国家资源只能满足适应需求的30%[29]。其次,在管理和制度方面,很多发展中国家并未将适应气候变化主流化,即进入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战略中,缺少气候适应战略,也没有完善的技术转移支持和监管制度,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适应气候变化的技术转移。第三,发展中国家在接受适应技术转移时面临人力、机构、工具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制约。最后,知识产权问题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和开发。

表10 “一带一路”主要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障碍Tab.10 Barriers for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 for countries in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5 结语

“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以平均气温升高、降水变化以及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增加为特征的气候变化,其中中亚、西亚、北非、西非等地区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更加剧烈,是全球气候变化的热点地区。气候变化已经对“一带一路”主要地区的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等各部门产生了深刻影响。虽然因为温度升高和二氧化碳的肥效作用,气候变化对一些地区(例如中亚)的农业生产有一定积极影响,但是由于温度升高增加了灌溉压力,“一带一路”地区普遍面临着因气候变化导致的粮食安全风险。降水时空变异增加将加大各地区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风险,东亚、南亚、中亚等依赖冰川融雪的地区,会因冰川萎缩面临较大的水资源压力。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也威胁着“一带一路”地区的生态系统,尤其是东南亚、南亚和东非等地区的沿海生态系统(包括红树林和珊瑚礁)。气候变化带来的热浪、水媒虫媒疾病风险升高,给多个地区居民的健康带来了风险。

农业和水资源是“一带一路”所有主要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优先领域,提交技术需求评估报告(TNA)国家中90%都提交了这两个领域的技术需求。其中农业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育种和作物品种改善和灌溉(包括喷灌和滴灌),水资源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雨水收集,海岸带部门的共性优先技术为海堤和护岸以及沿海湿地恢复,监测预警部门的共性技术是预测和预警系统,但是不同地区偏好不同的预测预警系统。发展中国家在开展适应技术开发和转移过程中普遍面临资金与市场、管理与制度、能力建设以及知识产权与技术4个方面的障碍。

猜你喜欢

优先气候变化水资源
生态水利工程在水资源保护中的运用
水资源(部级优课)
探索气候变化起源真相的艺术作品
浅析如何做好水资源保护与管理
浅谈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蝗灾降临东非,气候变化可能是罪魁祸首
八月备忘录
八月备忘录
美中摩擦可能会破坏与气候变化做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