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纪录片的融合式格局建构:产业、内容与前景

2021-07-21石莉

传媒 2021年13期

石莉

摘要:近年来,微纪录片发展愈发成熟,诞生了不少高知名度佳作,并逐步建构出一套融合式格局。从宏观的产业格局来看,表现在制作主体多元、先进技术赋能、平台合作增多、向分众化过渡;从微观的内容形态来看,表现在与受众的互动融合、与形式的语境融合以及与渠道的形塑融合。未来,微纪录片需要从提升价值导向、拓展商业模式、讲好中国故事三个维度发力,促进纪录片行业健康长久发展。

关键词:微纪录片 互动融合 语境融合 形塑融合 交互维度

微纪录片是移动媒体技术、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交融引导下的变革性文化产物,能够为融媒体时代的受众提供更好的产品体验。这一概念由凤凰视频于2011年首先提出,是指篇幅通常在5~25分钟的微短纪录片,体量小,信息密,创意强,从形态和内容上满足了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传播需求。近年来,微纪录片行业发展愈发成熟,催生出不少受到大众喜爱的高知名度佳作,如《如果国宝会说话》《早餐中国》《故宫100》等,并逐步从小众走入大众视野,建构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纪录片融合式发展格局。

一、微纪录片的融合式产业格局

微纪录片的融合式产业格局突破了传统纪录片的“孤岛”状态,借助新媒体持续发力,深度契合受众需求,在制作主体、技术、平台和发行等方面体现出多元性、联动性和包容性的特征。

1.制作主体多元,生产形态丰富。融媒体背景下,传播技术不断下沉整合,视频制作门槛不断降低,纪录片不再是专业团队的专属产物。如今人人化身记录者,为微纪录片开拓出大众化、多元性、更真实的叙事视角。与此同时,官方媒体和商业团队的“介入”,又进一步提高了微纪录片行业的水准和质量,共同推动微纪录片迎来活跃、良性的创作生态。

首先是品牌自媒体。“二更”“一条”等自媒体平台推出的《天梯上的孩子》等爆款微纪录片,体现出较强的互联网运营思维;其次是原创个人用户。在哔哩哔哩、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中,大量的用户生产内容(UGC)为微纪录片领域注入草根力量。其中部分用户发展成为网络红人,如拍摄乡村田园生活的李子柒、华农兄弟等;最后是官方和专业媒体。央视、人民日报等官方媒體和专业纪录片团队,不断推出微纪录片形态的精品佳作,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等。可见,微纪录片的制作主体不断“泛化”,形成了灵活性和适应性较强的生产模式,也向大众提供了不同层面的“微”视角。

2.先进技术赋能,制作水准提高。微纪录片的发展与媒介技术的创新紧密相关,当下,微纪录片积极引入先进影像技术,加强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5G、动画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提高内容本身的互动性和感染力,拔高行业制作水准,推动微纪录片向精品化转型。《如果国宝会说话》作为一部以文物为对象的微纪录片,借助多元的技术打破文物的静态感和古板感,为文物注入生命力。在第二季中,主创团队积极引入多光影采录技术、数字线图、三维扫描等手段,用富有创造力的技术形式还原了国宝背后的故事和文化。此外,这部微纪录片还应用了先进的融媒体声音技术,赋予移动端的碎片化微产品以影院大片的听觉表现力,充分体现了这一季的宣传语“超级连接,超越想象”。技术赋能有助于拓宽微纪录片的话语场域,通过视听感官的交融和增强,使微纪录片呈现出“来自现实高于现实”的空间呈现感,增强微纪录片的社会价值与艺术意蕴,发挥微纪录片“见微知著”的能量。

3.以网络为阵地,平台合作增多。当下,纪录片生产制作融入了互联网基因,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爱奇艺等视频网站启动纪录片项目,与专业团队合作推出不少“网生”或“半网生”纪录片。例如,腾讯视频与福建省海峡卫视合作打造纪录片《早餐中国》,每集约5分钟,带观众品味故乡记忆里的早餐味道;哔哩哔哩与旗帜传媒联合推出的《人生一串》,展现了中国各个地方与众不同的烧烤文化;同样,爱奇艺在纪录片分支下推出了“爱奇艺合伙人计划”(i-PARTNER),主张将纪录片与新媒体结合,以促进优质纪录片的生产和网络传播;腾讯视频提出了“泛纪录片战略”,打破了固有纪录片的框架套路,针对年轻受众开拓微纪录片等新兴品类。可见,微纪录片已经与网络平台搭建了“强关系”的深度合作模式,充分借用了头部平台的用户和商业资源,打造年轻态的内容,这有助于微纪录片更好地适应融合传播环境。

4.题材分支广阔,向分众化过渡。目前微纪录片在内容领域上的布局,表现出“热门题材引领,分支开辟广泛”的融合格局。一方面,微纪录片对文化、美食、生活等热门题材进行了深耕式开拓。例如,记录城市文化的“二更”,针对性地推出了“更城市”系列,开辟了“更苏州”“更北京”“更青岛”等10多个城市站,生产近千部微纪录短视频,呈现本土特色文化,打造地方名片;而另一方面,微纪录片的题材也并没有受限于爆款内容,涉猎题材和范围不断扩大,覆盖领域广泛。例如,回顾改革开放40年变迁的主旋律微纪录片《40年回眸,我们和北京一起绽放》,追寻长征之旅的“红色记忆”微纪录片《永远的初心》,聚焦当代企业家精神的微纪录片《活法》,以及关注家居美学和建筑文化的自媒体“一条”推出的短视频系列。概言之,微纪录片正在不断触达细分的受众群体,逐步走出微纪录片被美食和生活记录霸屏的同质化困境,探索出更加多样的类型空间。

二、微纪录片的融合式内容格局

微纪录片领域的融合式特征不仅表现在上述宏观的产业层面,也渗透在微观的内容层面,具体可从受众融合、形式融合和渠道融合三个角度对微纪录片的内容形态进行解读。

1.内容与受众的互动融合。一是情感氛围的大胆调度。媒体融合时代,受众的互动性和能动性提高。在有限短暂的时间内烘托情感焦点和氛围,调动受众,是微纪录片与传统纪录片不一样的内容特质。例如,《早餐中国》整部微纪录片,致力于在5分钟内将观众引入片中的情感世界里,通过早点摊铺主和食客们的忧虑、幸福与期待,叙事营造出浓郁的烟火气息,串联起观众与节目的情感,激发观众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愁思。在叙事表达中,增强情感代入式体验,有助于加深受众对节目的接受度和亲密感。

二是贴近人心的文案创作。当下的微纪录片,文案被充分融入网感,俏皮可爱,极大地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微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上线后,灵动、现代、隽美的文案受到了网友热议。比如,每一集开头“你有一条来自国宝的留言,请注意查收”的引言,打破了和历史的时空壁垒,出人意料,深入人心。再如,介绍鸮尊的第12集,文案中“从高贵到不详,再到呆萌,猫头鹰一直就是那个猫头鹰,但是人心变了好多回了”,不仅用了贴近受众的网络词语,而且体现出浓厚的哲学意蕴,可谓深入浅出。

2.内容与形式的语境融合。首先是丰富恰当的影像表达。微纪录片《了不起的村落》用影像记录了100多个中国村落,主题以自然和人文风光为主,因而采用了大量的远景镜头,展现自然的壮阔美好和村落的纯净安宁;而《了不起的匠人》则锁定了东方手艺人的生活,视听语言更有生活质感,采用了暖色调和大量近景特写,描绘出匠人精神与器物之美;“一条”推出的《她34岁辞职,靠捡垃圾造了个房》《90后美女入殓师》等微纪录片,将镜头对准了社会中的普通人,融入了长镜头、访谈等编排形式,增强现实代入感。

其次是系列一体的结构搭建。微纪录片因叙述空间有限,其形式设计更为巧妙紧凑,需要在保持相对独立的同时,搭建出系列化的结构逻辑。例如,《故宫100》总共推出了100集,每集6分钟,展现一个个故宫里的空間故事。这些故事看似关联不大,但其实将之串联在一起就是紫禁城的建筑全貌。而且在形式上也分出不同专辑,分别侧重器物、建筑、格局、历史故事等主题,体现出高度紧密的结构感。可见,微纪录片的结构需要同时具备独立成章和浑然一体的特性,呈现出更加多元、动态的纪录主体。

3.内容与渠道的形塑融合。首先是适应竖屏的独特构图。移动化媒体工具日益普及,改变了用户的观影习惯。微纪录片的传播渠道从传统的电视、电脑终端,转移到智能手机,并且细化到抖音、西瓜、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这对微纪录片的形态发生了“重塑”作用。9∶16的竖屏在微纪录片领域得到了认可和应用。《京晚8点》第二季“人间有味”,用镜头带领观众到乡间体验风土人情。这部微纪录片由京东推出,旨在结合京东资源和精准扶贫项目改善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这档节目采用了全竖屏的方式,让受众的目光从背景聚焦于主人公,画面纵深感增强,提高了移动端用户的观看体验。

其次是交互维度的整合包装。在融媒体时代,新媒体渠道将微纪录片形塑为“产品”,不仅推出海报、预热视频、官方微博,并且在内容中融入交互设计。例如,带微博话题发表感想的字幕提示。此外,微纪录片在不同的渠道都开设了单独专区,开放弹幕、评论和点赞等,鼓励用户分享和转发。《如果国宝会说话》两季度在哔哩哔哩的弹幕总数超10万,超千人评论,打造出了以内容为中心的交流社群。可见,微纪录片与新兴渠道并非是简单的“投放—播放”的关系,而是相互影响与适应,最终将微纪录片打造成具有交互特征的互联网产品。

三、微纪录片的融合式前景展望

笔者以为,对微纪录片的融合式前景展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提升价值导向,践行文化使命。第一,面对流量逐利的市场环境,要强化微纪录片的精神内核,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微纪录片人文关怀,发挥微纪录片的社会功能,传递正能量;第二,提升微纪录片的文化品质,为微纪录片注入艺术文化内涵,避免流于肤浅的展览式记录或者猎奇的故事式记录,发挥微纪录片审美教化的作用;第三,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传播空间融合,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文化自信。

2.拓展商业模式,增强变现能力。未来,微纪录片需要提高品牌意识和变现能力。一方面,可以借助大数据等技术,精准地把握当下受众的需求和偏好,勾勒出微纪录片的观众画像,更好地把握市场动态和方向,进行分众化内容生产;另一方面,可参考《舌尖上的中国》《风味人间》等进行IP打造与推广,积极展开跨界联动合作,打通线上和线下的资源壁垒,激活商业与内容碰撞的想象空间,推动视听内容革新,在充分发挥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双赢式”经济效益最大化。

3.讲好中国故事,走向国际舞台。微纪录片要发挥“以微知著”的现实力量,紧紧把握时代脉动,展现时代活力,讲述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故事,唤起年轻观众的共鸣。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社交媒体海外版在国外广泛流行,开辟了渠道优势;李子柒等一批中国Vloger受到外国网友的喜爱,开辟了内容优势。此背景下,微纪录片要趁势“走出去”,积极开辟国际市场,实现文化输出,塑造国家形象,打造国家魅力。

四、结语

媒体融合背景下,微纪录片这一独特产品赋予了纪录片更强的媒介适应性和传播力,其形态虽“微”,但产业潜力和内容创新力不可小觑。新时代的微纪录片要勇于观照当下,用技术雕琢艺术,用艺术传递价值,以此推动纪录片行业长效发展。

作者系山西传媒学院副教授

参考文献

[1]司若,赵静超.融媒时代纪实性视听作品创新模式研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9(03).

[2]徐和建.讲好中国故事:主流媒体微纪录片的场域、视角与叙事[J].新闻与写作,2019(12).

【编辑:沈金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