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为航天强国征程漫漫

2021-07-21杜玮

中国新闻周刊 2021年25期
关键词:升空新闻周刊空间站

杜玮

7月4日,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完成了中国建造空间站以来首次出舱任务,验证了机械臂技术及新一代舱外航天服。长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远遠超出了2008年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20分钟左右的出舱时长。

从核心舱的发射到七自由度机械臂炫舞,再到此次长时间出舱,中国航天技术的突破让人惊喜和振奋。但放眼全球,我们并不是最先突破的。60年前加加林就被送上太空,世界第一座空间站升空已有50年,国际空间站的开工建设也已20多年。太空行走、安装调试机械设备是维持空间站正常运营的“标配”。

空间站的使命是什么?航天专家、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反复强调,空间站的建成、空间站建设本身技术的突破都是为利用太空中特有的条件,开展大规模科学实验而服务。明年两个实验舱问天号和梦天号将发射升空。据现有安排,中国空间站共规划了航天医学、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学等11个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方向。未来具体开展哪些实验,会取得哪些前沿的科研成果,我们拭目以待。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地轨道建设空间站,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今后漫步月球、探索火星等深空探测积累经验。比如,到更远的火星,意味着对此次宇航员在空间站期间使用的再生生保技术会有更高的要求,现在研制的机械臂以后可用于月球探测和火星采样。作为载人深空任务中转站,是空间站的重要使命之一。按此思路,美国打造了“门户”月球空间站,把航天重点转向登陆月球和火星探测。中国也在积极作为:6月1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移动被视频记录;去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回到地球。

要看到,中国空间站建设的起点高但起步晚。在探求空间站用途以及技术进步方面,中国不能有丝毫懈怠,要时刻对标世界先进行列。到2045年中国要成为航天强国,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封面反馈

24/2021 总第1002期

@花落微凉梦清幽:从现在开始存旅游经费。

中国新闻周刊编辑部微博

http://weibo.com/inewsweek

《中国新闻周刊》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chinanewsweek

读者来信

《白鹤滩水电站如何冲上“百万级”》

作为一个已退休的高压输变电职业的从业者,真为聪明、勤劳和善于学习的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秦岭一粟)

猜你喜欢

升空新闻周刊空间站
自制空间站模型
火箭升空啦
旅行的没落
今天的会就开到这吧
你为什么要学会拒绝
2024年将出现首家商业空间站
火箭升空
美《新闻周刊》回归纸媒
载入空间站之太空迷宫
在国际空间站上吃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