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革命报刊

2021-07-20刘维荣

唯实 2021年5期
关键词:苏北陈毅党报

刘维荣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成立已逾80年。追忆80年前革命先辈们在峥嵘岁月之中的光辉业绩,自然不可忽略当时当地出版发行的大量革命报刊的卓著贡献。

一、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革命报刊的出版发行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创建后,根据地内的地方和军队的各级党组织,把建立、发展革命报刊作为根据地和部队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

1.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机关及新四军报刊

1940年12月2日,中共中央中原局(1941年5月与中共中央东南局合并,成立了中共中央华中局)在盐城创办了华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份党报——《江淮日报》。

刘少奇指导并参与了《江淮日报》的创办。《江淮日报》由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兼任社长并题写报名刊头(当时署名“胡服”),副社长兼总编辑是由原在皖东主办《抗敌报》(江北版)的王阑西担任。

《江淮日报》创刊时的“发刊词”,是由陈毅草拟后讨论定稿的。“发刊词”说明《江淮日报》既是党报,又是华中人民的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的纽带,是建设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有力的宣传工具。“发刊词”指明《江淮日报》的任务是,发动与支持人民群众抗日运动,团结各抗日阶层,共同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为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同时它又是作为新四军华中总指挥部指导江淮河汊之间各个抗日根据地军事斗争的公开报纸。

《江淮日报》创办以后,江淮通讯社也宣告成立。随之,还开启了整个苏北地区新文化活动,相继成立了江淮出版社、苏北文化协会、青年记协华中分会等,陆续出版了《江淮杂志》《江淮文化》《江淮艺术》《江淮画刊》等刊物。

由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主办的机关报三日刊《新华报》正式创刊于1942年7月1日,发行于新四军活动的区域。创刊号上发表了陈毅写的《伟大的21年——建党感言》一文。另有陈修良执笔撰写的关于开展整风运动的社论。

当时《新华报》的社长由陈毅兼任,总编辑是陈修良。为了使大家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势,军部政治部在1941年8月开始,出版了四开两版油印的《无线电讯》报,只刊登延安新华社电讯稿。

《新华报》得到了陈毅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支持。报纸初创时,陈毅对筹备人员说:“创办《新华报》有重大意义……我们情愿减少一个旅的经费,也要办这张报纸。”

《新华报》的内容与《无线电讯》很不同,不但要刊发新华社的电讯稿,还要登载有关指导华中地区工作的论文、指示,报道华中各地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消息。《新华报》上凡事关华中地区全局性的文稿,主要执笔者大都是陈毅。

《新华报》的发行对象主要是华中地区的党政军干部,新四军部队每个班发一份,地方党政机关和群众团体、乡一级机关各发二份,区一级机关发四份,县一级机关各发四份,县以上机关各发十份。

1942年底,日军向华中发动第二次大“扫荡”,目标对准军部所在地盐阜区。为了适应形势变化,军部转移到盱眙县黄花塘,《新华报》随之停刊,仍恢复《无线电讯》报。

1942年9月,新四军司令部创办了铅印内刊《军事建设》。陈毅亲自为其书写了报头。该刊主要刊载关于军事建设情况以及各种作战情况的经验教训等。同年,新四军敌工部创办了油印《敌工通讯》。新四军政治部创办了党内刊物《共产党人》,1942年1月还创办了《时论丛刊》和《建军》季刊。此外,新四军司令部还主办了通俗读物《战士报》,军部直属队创办了《工作与学习》等杂志。

1941年3月,新四军三师政治部编辑出版了《先锋报》,主编李求恩,陈毅为该刊题写了刊头。1942年该刊复刊后,改名为《先锋》杂志,陆续出版了20多期。

2.地方党委报刊

中共盐阜区党委于1942年1月1日创办了鹽阜地区党的机关报《盐阜报》,该报由时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的王阑西兼任社长,总编辑为上海著名报人艾寒松。报纸内容以地方新闻和政府文告为主,读者对象多为区以上干部和知识界人士。

盐阜区党委于1943年4月25日创办了《盐阜大众》。首任社长王阑西,主编赵平生。

1939年10月,王阑西开始和刘少奇一起工作,担任中共中央中原局机关报《抗敌报》(江北版)的总编辑。1940年11月随刘少奇来苏北创办《江淮日报》和《盐阜大众报》,两报均由他兼任社长。而《盐阜大众报》又是遵循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华中出现的第一张面向工农大众的报纸。王阑西不仅是华中解放区党报的最早创始人,盐城党报事业的基础也是由他亲手奠定的。

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开始后,王阑西提出要面向大众,办出适合工农群众阅读口味的大众化报纸。他要求用极浅显的文字和图画,登载国内外大事和地方消息、大众言论以及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娱材料,让初识字的人能看得懂、不识字的人能听得懂。盐阜区党委批准了王阑西的提议,请来曾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的赵平生任主编,于1943年4月25日创办了八开四版的《盐阜大众报》。从此时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为止,在盐阜地区便形成了《盐阜报》和《盐阜大众报》两报并存,有所分工,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局面。两报均由王阑西任社长。

当时盐阜区开展了群众性的通讯运动,在各个县、区、支部建立了三级通讯网,培养了一大批工农通讯员。一手拿枪,一手拿笔,一边打仗,一边写稿,及时地为党报提供了大量鲜活真实的稿件,依靠群众办报的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检验。

《盐阜大众报》“依靠群众办报”,其发刊词强调:“我们出这个大众报,用极其浅的文章和图画,登载盐阜区以及国内外的新闻消息。”主编赵平生在报纸上开设了“怎样学写话”专栏,帮助工农兵从写话入手学写新闻稿,提倡“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怎么说就怎么写,事情是怎样的就用自己的话说清楚;说话就是未写成的文章,文章就是写成文字的说话”。

由于《盐阜大众报》的读者是基层群众,内容也采取了群众喜闻乐见的报道方式,民谣、快板、打油诗成了主角。如创刊号上即是以《英勇的八滩大战打死敌人一百五十多》为一版头条,还在副刊上配以民谣小调,如“清明时节三月三,大战鬼子在八滩,军队民兵一同杀,杀死鬼子百五十……多打几个八滩仗,不怕鬼子杀不光”。

《盐阜大众报》的编辑出版,适逢特殊的革命斗争时期,因而涌现出了一大批“一手拿笔、一手拿枪”能文能武的编辑、记者,其中有英勇牺牲在战斗第一线的钱毅、胡捷,还有因积劳成疾而殉职的路汀。

从1943年到1945年,在《盐阜报》和《盐阜大众报》两报并存时期,两报在读者对象上各有侧重:前者以一线领导干部和文化界、工商界、民主人士、知识青年为主,后者以乡村基层干部和工农兵大众为主;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各具特色:前者除发布民主政权的命令、法规外,多以传统文化样式赋予新的思想内涵,后者则强调大众化、通俗化、口语化,多有基层劳模、民兵英雄的典型报道,大量运用群众喜闻乐见而又便于传唱的墙头诗、快板、小调等文娱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主张。两者互为补充,在照顾不同层次的读者上相得益彰。

1945年7月9日,盐阜、淮海两行政区合并成立苏北行政区,中共苏北区党委决定创办《苏北报》。于是,《盐阜报》于8月24日改名为《苏北报》。不久,华中分局成立,各区党委撤销,《苏北报》又并入华中《新华日报》。至此,历时3年8个月的《盐阜报》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但在其抚育下成长的《盐阜大众报》还作为华中五地委机关报继续存在,并承担了《盐阜报》的宣传任务。

二、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

革命报刊的办刊特色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报刊的主要特色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领导高度重视

刘少奇非常重视报刊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教育群众、批判敌人方面的作用。1939年到1942年在华中工作的三年间,尽管由于日伪军实行全方位封锁,抗日根据地物资极度匮乏,但他仍高度重视根据地的报刊工作,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关心并扶植,亲自为这些报刊题词、撰稿。他认为,报纸要宣传党的方针,使党的任务、方针、政策与广大群众见面,并完成群众自觉自愿的行动。

《江淮日报》创刊以后,一直在刘少奇的直接领导下工作。他要求报社抓住重点,除每天刊登延安电讯外,要多登群众爱看的新闻报道,注意解决党内的思想问题。刘少奇对报纸的出版工作也给予了积极的指导。皖南事变后,该报总编辑王阑西接连写了10篇社论,揭露国民党顽固派的罪行。这10篇社论,都经过刘少奇的审阅修改,常常是夜里十一二点把社论草稿给他送去,次日凌晨两三点,刘少奇改毕退回。

刘少奇对党报、党刊的发展也十分关心,多次为报纸题词,还具体解决新闻出版事业的经费、人员、购置设备、改善工作人员生活等方面的问题,为文化出版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2.注重建设出版人才队伍

苏北盐城是华中抗日根据地领导机关所在地,一度聚集了从重庆、上海、桂林等大中城市来的许多知名的党内外文化界人士。在刘少奇、陈毅同志的直接领导和影响下,结成了强大的抗战文艺阵营。当时的《江淮日报》《实践》等报刊上,几乎每期都能见到这些积极撰稿人的作品。

陈毅以他的真诚相待、渊博知识团结了一大批开明地主绅士、知名人士,使他们能理解、同情和支持新四军的抗战。为充分发挥文化抗战的作用,他倡导成立湖海艺文社。

1942年7月14日,经过半年跋涉的著名作家阿英(钱杏邨)一家终于抵达新四军军部所在地停翅港,受到陈毅的热情接待。其后,在陈毅的亲切关怀和具体安排下,“七君子”之一的邹韬奋、经济学家薛暮桥、孙冶方,国际问题专家钱俊瑞,历史学家吕振羽,木刻家赖少其,作家夏征农,作曲家贺绿汀,音乐家何士德,著名记者范长江等也陆续来到阜宁。

陈毅通过诗文交往,可以交心寄情,更好地结成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盐阜报》特辟“弦歌脞录”专栏,发表陈毅和士绅们的诗作唱和。

1942年11月1日,陈毅与阿英、庞友兰、杨芷江等人商定诗文社组织章程等具体事宜,为扩大范围将名称确定为“湖海艺文社”,并于11月2日宣布成立。湖海艺文社的宗旨,根据陈毅的阐述归纳为:“海内爱国人士,具有抗敌观念,愿缔翰墨缘者,莫不竭诚欢迎,以求精神之集合,以求学术之发扬。藉可歌可泣之诗文,鼓如虎如罴之勇气,裨益抗敌,裨益建国,良非浅鲜。”它在联络团结各界知识分子、鼓舞根据地军民发扬民族正气和爱国主义精神、推动抗日战争这一伟大事业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为表示对湖海艺文社的支持,陈毅于11月20日,特意写了一首长诗《湖海诗社开征引》,作为对艺文社成立的祝贺。1942年11月,阿英与钱俊瑞、杨帆、贺绿汀、范长江等文化人一起,决定将原盐阜区办的《大众知识》改名为《新知识》。1943年6月,阿英与王阑西等商定《新知识》由阿英担任主编,阿英长子钱毅为助理编辑。此外,阿英还主编过《盐阜报》副刊(《新地》)。

在陈毅的倡导下,1943年6月23日《新知识》创刊,《新知识》杂志专门开辟了“湖海诗文选”栏目。陈毅对《新知识》杂志非常关心,7月5日特地发来电文致书阿英说:“我建议,《新知识》应以顾及中上层社会为度,且应成为活泼生动的综合杂志。”电文为《新知识》明确了指导思想。

1943年7月14日,陈毅向著名文化人阿英表示:“吾军在文艺及戏剧上反映甚弱,人才如得开展,颇想致力于此”,希望阿英“留此最好能专事写作……集中文化人,重振军区文化”。

阿英到苏北盐阜区,即按陈毅的意见,着手搜集“宋公堤”的创作材料。阿英曾亲访宋乃德,又奔赴阜东海堤采访,后撰写成两万多字的《苏北伟大的水利工程——宋公堤》一文,发表于《新知识》杂志。

3.坚定地成为人民的喉舌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发行的革命历史报刊坚定地成为人民的喉舌,在思想战线、文化战线和工作指导上完成了党的战斗任务,传播了党的政策和主张,反映了群众的斗争生活,正确地报道了国内外重大时事,在根据地的建设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时期各项紧迫的政治及军事工作。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报刊出版发行的革命历史报纸一般都开辟有副刊,这些副刊刊载的作品多半是具有一定的历史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特写等文艺作品,副刊扩大了中共和新四军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无数抗战时期可歌可泣的光辉战绩,壮烈的战斗,群众斗争的事实与要求,工作的经验与教训都得到了充分又形象具体的多方位展现。根据地的各级党报、党刊真正成为推动工作,鼓励士气的强有力武器,更好地为工农兵服务。在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党报、党刊表扬根据地战斗、学习和生产中的英雄和模范;通过开展工农兵的通讯运动深入群众、联系群众,认真领会广大群众的感情和语言,充分地发挥党报所应有的教育作用和组织作用,充分地利用党报、党刊这个发行广泛、传播迅速、影响巨大的宣传武器,达到了坚持正确的思想和作风,及时批评工作中的错误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的目的。

4.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发行的革命报刊坚持时刻加强并关注自身的党性及政治性、群众性、组织性、战斗性、指导性的五性原则,并始终坚持“动员全党办报”的思路。各党政军民机关团体的领导都把“爱护党报、帮助党报、运用党报”作为经常性的任务,把党报和根据地党的建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密切结合起来。

无论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华中局,及各区党委、中心县委、县委创办的党报党刊,均不同程度地报道和宣传了各根据地党政军民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争事迹,认真及时地总结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敌斗争的经验教训,以最便捷且通俗易懂的方式将各级党组织的指示、部署传达到群众之中,极大地激励并鞭策了根据地军民为抗战、为保卫和建设根据地而斗争。

对党政建设、党风整顿、群众工作、生产建设这些涉及红色政权基础施政之宣传报道,是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报刊自始至终关注的中心工作,诸如《淮海区专员公署为开展冬学运动告民众书》(《淮海报》1941年12月19日)、《广泛开展盐阜区的青年工作》(《盐阜报》1942年5月1日)、《淮北行政公署关于开展生产建设的决定》(《拂晓报》1943年11月30日)。

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發行的革命报刊关注民主政府的政策,及时报道根据地人民的生活,深入群众进行时事教育、民主教育和文化教育,真正成了群众性的读物。

(作者系江苏省档案馆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彭安玉

猜你喜欢

苏北陈毅党报
陈毅颂
陈毅的讲话稿没有字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Promoting Chinese Young Learners’ Early Literacy Development in English Language Learning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西芹”老太
秦吉鸟,只为懂爱的人传情
爱你有罪
永远不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