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心用情促脱贫 真抓实干助振兴

2021-07-17谢小龙

老区建设 2021年9期
关键词:工作队驻村市委

果木村位于赣州市崇义县过埠镇中部,总面积约5平方公里,共8个村民小组402户1567人,其中移民1050人,是崇义县移民人口最多的库区村,也是“十三五”省级贫困村。由于村内大部分山林划归国有林场,加之大量土地为水浸田,导致生产资料严重匮乏,人均耕地不足四分。2016年,赣州市委政研室(改革办)挂点帮扶以来,坚持真扶贫、扶真贫,帮扶果木村于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截至2019年底,全村69户237名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也由过去的零收入增加到2020年的40余万元,彻底摘掉了过去“空壳村”的“穷帽子”。

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帮扶成效

赣州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责任,领导作表率、干部勇当先,凝聚上下合力,全面落实挂点帮扶责任。一是积极探索创新结对帮扶制度。帮扶伊始,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即充分发挥单位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精心制作了精准扶贫“作战图”,实现贫困村基本情况、扶贫对象、家庭人口、脱贫举措、预脱贫时间、产业发展等“一张图”管理,既为开展挂点帮扶描绘了工作施工图,也对决战脱贫攻坚倒排了作业时间表。此外,在重点开展春节、扶贫日、机关干部下基层连心连情促脱贫等走访帮扶活动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五必访”联系服务群众机制(即重大节日必访、重大事项必访、发展重大创业致富项目必访、特殊困难必访、发生重大情况必访),充分发挥帮扶单位和帮扶干部优势,加强思想引导、政策宣传和资金支持,积极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同时,严格要求驻村工作队确保每月全覆盖走访贫困群众1次以上,其他帮扶干部做到每2个月至少上户1次,平时加强与结对帮扶对象电话联系,及时掌握其家庭生产生活情况,进一步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二是因户施策制定帮扶措施。在深入走访摸排的基础上,根据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因素、家庭结构、发展意愿等情况对症下药,精准制定脱贫帮扶措施。针对有意愿发展产业但缺乏启动资金的贫困户,驻村工作队积极帮助申请产业扶贫信贷通。此外,市委政研室(改革办)探索试行产业扶贫周转金制度,专门为贫困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旅结合等产业提供启动、周转资金,有效缓解贫困户生产发展资金短缺。帮扶以来,先后鼓励60余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发展传统种养,全村贫困户基本实现户户有产业。针对有劳动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的贫困户,一方面,推动脐橙、白莲、大棚蔬菜等扶贫基地建设,通过产业基地、扶贫车间等帮扶38名贫困人口实现就近就业,月务工收入达1500元;另一方面,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先后开发保洁、农家书屋管理员、安全饮水管理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18个,切实帮助就业困难人员解决就业需求。此外,积极组织家政、烹饪、电商等技能培训,有效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三是认真细致开展为民服务。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牢记为民服务宗旨,实行重点事项代办制度,扎实做好日常服务,帮扶期间为贫困群众就医、办证、转学、就业等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例如,驻村第一书记得知刘承保孙女要办理残疾证之后,立即联系县残联部门,并先后两次开私车送其到市附属医院帮助办理,并主动协调休学、转学事宜。每次说起这件事,刘承保都对驻村工作队竖起大拇指。此外,驻村工作队坚持定期上户走访群众,详细记录他们的诉求和遇到的困难。当听到有群众反映果木村小教学质量差后,驻村工作队不等不靠,主动想办法解决,积极协调赣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在村小设立教育实践基地,每学期安排2名顶岗实习老师,不仅有效解决村小师资困难,显著提升教学质量,同时让实习老师得到有效锻炼,这一模式得到了市委领导高度肯定,在全市推广。

锤炼党员队伍,建强战斗堡垒

赣州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坚持“党建+扶贫”工作主线,把脱贫攻坚作为党员干部检验党性觉悟、提升能力素质的“赛马场”,不断强化党员队伍管理,果木村党支部也由数年前的软弱涣散党组织提升为崇义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一是大力推动组织阵地建设。针对果木村“两委”班子较弱、党支部凝聚力不強、脱贫攻坚引领作用发挥不够等问题,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着力在建强基层组织上下功夫。通过协助果木村高标准打造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村“两委”干部值班考勤、重点事项帮办代办等制度,不断提升党支部便民服务水平。同时,完善七一、春节困难党员、老党员走访慰问等关怀机制,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向心力。为解决农村党员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方式单一的问题,驻村工作队帮助村党支部建立完善支部学习教育制度,引进机关党支部学习模式,开展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党总支和果木村党支部联合主题党日活动,通过一起学习、一起议事、一起劳动,加强机关党员与农村党员交流联系,进一步明确党员权利与义务,推动广大党员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当尖兵、做表率。此外,通过赴外参观培训、远程教育培训、第一书记上党课、挂点领导授课指导等形式,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形式,党员干部素质有了显著提升。二是切实强化领导班子建设。积极探索优化基层干部梯队培养模式,时任驻村第一书记的刘永盛率先在全县探索开展轮值村书记工作,从后备干部和普通党员中挑选出年轻有活力、工作有激情、遇事敢担当的党员担任轮值村书记,协助村党支部书记履行部分书记职责,让其在参与支部和村级事务管理中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有效激发了党员干部积极性,提高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此外,注重加强党员队伍建设,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通过多方考察、严把入口,真正将政治素质高、群众口碑好、热心村级公益事业的优秀村民吸纳到党员队伍中。同时,注重将“双带”能力强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吸纳进来,目前全村致富带头人中,有3人为正式党员,1人为入党积极分子。三是充分发挥党员致富能人作用。推动党员致富带头人刘玉海牵头打造诚绿蔬菜合作社,驻村工作队帮助争取资金项目完善水渠、机耕道等设施,推动原来简陋散小的“菜园子”升级成全县较大的集中连片高标准大棚蔬菜基地,通过土地租金、务工收入、绩效提成等形式辐射带动贫困户41户,长期务工的有11人,月务工收入达2000元。推动入党积极分子孙光秀牵头打造108亩生态采摘园,发展草莓、葡萄、百香果、无花果等水果采摘,不仅为群众赚来了地租、务工等收入,还为果木乡村旅游大赚了一把人气。推动老党员刘福煌牵头打造花卉苗木农民合作社,并与上市企业——深圳铁汉生态公司合作,在村内建立花卉苗木扶贫基地,开创了“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发展的共赢模式。

大力发展产业,夯实脱贫基础

近年来,赣州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谋划、发展一批扶贫产业,闯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通过大力发展大棚蔬菜、花卉苗木、脐橙、生态采摘、光伏发电等产业项目,帮助挂点村彻底摘掉“空壳村”穷帽子,实现村集体经济与产业扶贫、乡村旅游三赢,2020年村集体收入超40万元。一是发展脐橙扶贫基地。针对村内耕地匮乏现状,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和驻村工作队开动脑筋,借鉴沿海“飞地经济”模式,在邻村借(租)地102亩,多方筹措资金建设脐橙扶贫基地,以“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模式种植脐橙,村集体占股收益全部用于扶持贫困户、赤贫人口和公益事业等,丰产期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万元。二是发展花卉苗木基地。挂点市领导高位推动引进上市企业——深圳铁汉生态公司入村打造花卉苗木基地。铁汉公司建设9亩高标准大棚,并赠送村集体用于二次出租,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7万元。2020年又争取175万元资金建设高标准大棚15亩,年租金11万元。三是发展白莲基地。驻村工作队转换思路、变废为宝,通过土地流转在原来一直撂荒的水浸田上种植100多亩白莲,既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又为当地群众增加土地租金收入3万元,并带动了季节性务工,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赢。四是发展生态旅游基地。巧借崇义“过君上”旅游公路穿境而过的契机,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多方筹集资金,并整合县扶持资金,建成一家以吃鱼、钓鱼等为特色的农家乐——龙湾渔村,作为果木村乡村旅游的重要支点和“过君上”线全域旅游的重要节点,每年为村集体带来3.6万元租金收入。五是发展光伏产业。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借力社会支持,争取知名画家吴东魁捐赠25万元,并整合相关配套资金,借用果木小学闲置楼顶,在全县率先建成55KW光伏发电项目,后又借用镇初中教学楼顶扩容到100KW,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万多元。

加大资金投入,实施乡村振兴

基础设施落后曾一度是制约果木村发展的最大短板之一。2016年帮扶以来,赣州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强化统筹,多渠道筹措工作经费,共向帮扶村投入扶贫资金200余万元,并以此撬动社会资金、上级扶贫资金共同发力,全面推动村组道路桥梁、安全饮水、村庄整治、公共服務等设施建设。一是不断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和驻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积极争取各项扶贫资金超1000万元,全面推动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以及电力、广电、通信网络建设的“七改三网”工作,截至2019年底,全村所有旧桥危桥全部完成改造,群众出行更加便捷,住房条件极大改善,饮水更加安全方便。为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市委政研室(改革办)筹集20万元帮扶资金,为果木村购置40盏太阳能路灯,安装于村组主干道沿线、重要出入口、群众聚集区,极大方便了当地群众出行。由于历史沿革,果木、长湾2个村生产资料互相交织,果木有近2300亩山林在长湾境内,涉及5个村民小组120户490人,而长湾也有160多亩农田在果木。两个村隔江相望,直线距离不到100米,但长期以来只有一座铁索桥,两地人员来往十分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驻村工作队积极争取多方支持,在挂点市领导关心下,筹集300万元资金建成了果木长湾中桥,实现了几代人的期盼,得到了两地群众的高度赞扬。二是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幸福感。每年定期组织单位干部到挂点村开展环境卫生大整治志愿服务,此外,结合扶贫日、机关干部下基层 连心连情促脱贫、联合主题党日等活动,组织帮扶干部与当地党员干部一起,开展水沟清淤、街道清扫、庭院整治、垃圾清理等环境整治。针对当地鸡鸭等禽类散养现象普遍的问题,驻村工作队会同村“两委”干部上户宣传鸡鸭圈养好处,市委政研室(改革办)为全村每户养殖户奖补铁丝网罩20米,鼓励引导农户在自家菜园、绿地等圈养禽类,即防臭防病,又合理利用禽类粪便,鸡鸭散养、人禽混居状况大大改善。经过几年努力,全村面貌焕然一新,之前“满地鸡屎猪粪、没处下脚”的脏乱村,一跃成为全县最美清洁家园示范点。三是注重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市委政研室(改革办)和驻村工作队不仅重视村庄面貌的改善,更重视贫困群众精神面貌的提升,始终把精神扶贫摆在重中之重来抓。深入开展“扶德扶志、感恩奋进”主题教育实践、“三讲一评”等活动,通过上户走访、户主会、民主评议会、乡村夜话、村民代表大会等各类方式,常态化宣传人人当自强的奋斗精神。精心制作慰问信、脱贫攻坚挂历、帮扶工作概述等,广泛讲解脱贫攻坚以来村里户上的变化和帮扶干部的辛苦付出,大力宣传村内外依靠自身勤劳脱贫致富的正面典型,切实消除贫困群众的“等靠要”思想,在村内营造扶勤奖勤扬勤、自强自立自信的浓厚氛围。

作者简介:谢小龙,赣州市委政研室(改革办)驻崇义县果木村第一书记。

责任编辑:邵猷芬

猜你喜欢

工作队驻村市委
濮阳市委审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扶贫工作队
驻村第一书记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中办国办: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贵阳市委离退局走访慰问困难群众
毕节市委离退局学习贯彻市委一届九次全会精神
都匀市举办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