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探秘——幼儿恋物行为的剖析及对策

2021-07-16陈娜

家教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条纹豆豆陪伴

◆陈娜

江苏省盐城市阜宁县幼儿园

恋物是指幼儿由于亲子依恋缺失而产生的对某种熟悉物品的特殊偏好现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恋物”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缓解焦虑情绪,但严重的“恋物”行为不仅影响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还容易形成“恋物癖”,对幼儿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会带来负面影响。所以,分析幼儿恋物的根本原因,提出具体有效的策略,帮助孩子尽快改掉恋物的习惯,能积极愉快地投入集体生活,养成开朗的性格,对孩子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恋物现象及原因分析

案例1:萌萌,是个非常懂事的小姑娘,从小就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一起生活,家里每个人都很宠爱她。她和妈妈也从来没有分开过,对妈妈很依赖,晚上睡觉都是妈妈陪着。在她三十一个月的时候,爸爸做了一个小手术,妈妈要陪同照顾爸爸,所以萌萌离开妈妈17天。妈妈不在身边的时候,萌萌就一直抱着妈妈在家里一直穿着的一件普通的“条纹衣”,走到哪里带到哪里,夜里睡觉时也要抱着,夜里醒来时立即就问:“妈妈衣服呢?”拿给她以后她就安心睡觉了。妈妈回来以后,本以为有了妈妈的陪伴她会淡忘“条纹衣”,没想到她还是离不开“条纹衣”。白天只要看到“条纹衣”,肯定第一时间跑过去,捏一捏、闻一闻。有时她会把“条纹衣”当作小宝宝,当成了自己的小伙伴,陪她一起玩游戏,照顾她,和“条纹衣”说话。转眼间萌萌上幼儿园了,每天上幼儿园时都要带着“条纹衣”,不带肯定不行,在幼儿园睡午觉时要抱着“条纹衣”闻一闻、捏一捏,不然就不肯睡。

原因分析:缺乏安全感——母爱的缺失

由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萌萌“恋物”现象的原因是安全感的缺失。她的“恋物”行为是因为没有了妈妈的陪伴,内心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缺乏安全感所导致的。萌萌一直是妈妈照顾她、陪伴她的,所以她对妈妈特别依恋,她们之间存在着非常亲密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会让萌萌产生安全感。“2-3岁是孩子依恋最强的时期,在此阶段,孩子对亲人与自己的玩具或物品的偏爱变得更强烈。”因此当萌萌在需要妈妈的陪伴而得不到满足时,会把妈妈的“条纹衣”作为妈妈的替代品,因为她觉得衣服上有妈妈的味道,所以从中获得安慰。

案例2:豆豆每天来幼儿园时肩上总是挎着一只小包,从不离身,每到午睡的时候她就把手帕含在嘴里,很快就能睡着了。如果小手帕不给她,她就会哭闹不止,迟迟无法入睡。老师了解到豆豆是家里的小公主,一家人对她呵护有加,什么事情都给她安排得好好的,所以她的胆子非常小,每天来幼儿园都哭哭啼啼,非常害怕。豆豆从小也是妈妈带得比较多,晚上都是妈妈哄她入睡,但是妈妈上班后,每天很晚才回家,所以没法哄她睡觉,一开始她一直等妈妈回来才睡,后来就慢慢地恋上了自己的小手帕,每天形影不离,走到哪里都带着。

原因分析:分离焦虑——环境的变化

幼儿的“恋物”行为和她的家庭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过分的溺爱都有可能造成孩子出现“恋物”行为。豆豆的行为明显的属于分离焦虑,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她从熟悉的家庭环境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陌生的老师、同伴,没有了家人的呵护和陪伴,豆豆在情感上缺乏安全感而产生焦虑情绪,所以把这种焦虑转移到自己心爱的手帕上才能得以抚慰。通过对小手帕的搂抱、含着、抚摸,不仅可以促进她感知觉的发展,还让她得到了一种心理上的放松。

二、恋物行为的应对及其策略

在幼儿园里像萌萌、豆豆这类孩子有很多,有的孩子睡觉时喜欢含着奶瓶,有的喜欢带着小毯子,有的喜欢吮吸自己的手指等,这些都属于“恋物”行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们了解“恋物行为”的利和弊,明确“恋物行为”长期发展可能对幼儿产生的不良影响。所以我们必须家园携手,共同努力,一致达成矫正幼儿“恋物行为”的共识。通过对萌萌和豆豆两个幼儿的跟踪和干预,再加上家长的积极配合,一段时间以后,两个孩子的“恋物”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家园合作矫正孩子的“恋物行为”的有效对策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借助绘本,学会自我调节

绘本《阿文的小毯子》讲述的是一只叫阿文的小老鼠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带着他心爱的小毯子的故事。绘本中的画面和萌萌、豆豆都非常相似,于是我们采取了推荐《阿文的小毯子》这个绘本作为策略进行跟进调整和实施。我们将绘本推荐给家长,家长可以了解到对待孩子不能一味地溺爱,也不能一意孤行,而要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尊重他的想法,也看重他的心绪波折的道理。阿文是被尊重,而不是强逼的,结局很圆满。引导家长帮助幼儿改掉“恋物习惯”,也能更好地通过亲子阅读,引导孩子从绘本夸张的画面中,自主发现小毯子对集体生活带来的不方便,启发幼儿主动地学会自我调节。要让孩子明白: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玩具和物品,逐渐脱离依赖物,慢慢地融入新的集体生活。

(二)同伴效应,引导自我改善

小班幼儿具有“爱模仿”的特点,同伴的行为对幼儿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进入幼儿园后,教师和家长可以制造一些孩子与其他小朋友接触交流的机会,让他了解自己的好朋友,看他们是否和自己一样一定要抱着玩具才肯乖乖睡觉,当他发现别的小朋友都没有恋物情形时,孩子就会逐渐改正自己的行为了。通过自己观察同伴、自主发现问题的方式,找到自己的“恋物”行为给自己学习和生活中带来的不便,这远远比强制让幼儿摆脱安慰物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增进交流,减少物品依赖

作为家长一定要多花时间陪伴孩子,增进亲子间的沟通与交流,才能帮助孩子渐渐减少对所恋物品的依赖,慢慢地纠正恋物行为,切忌让孩子抱着“依恋物”独自睡觉。在下班之余,家长陪孩子一起走进大自然,一起散步、做游戏等等,在陪伴孩子入睡的过程中,可以拉着她的小手或抚摸她给她讲故事,以此分散他的注意力,用亲情代替恋物之情。教师也应该做到因材施教,多给这类孩子一些关爱和照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熟悉幼儿园的环境,感受在幼儿园里美好的事物,在班级活动中创造机会加强与他们的沟通交流与合作,让他们慢慢感受在集体中生活的乐趣,培养他们对环境的熟悉度和对周围人物的认同感,从而纠正他们的恋物行为。

在幼儿园午睡时,通过陪伴、安抚等动作帮助幼儿入睡,为孩子创造一个开放、温暖、互动的生活、学习环境。

(四)循序渐进,逐步消除依恋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恋物行为也是如此,想要彻底的矫治也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不能一蹴而就。要允许“恋物”行为的暂时或再度出现,但要密切关注,适时引导。案例中宝宝对依恋物都是唯一的,成人应想办法将孩子对依恋物的情感转移。可以让孩子尝试与依恋物分开一段时间,或引导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喜爱的玩具上,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无法对其中的某样东西“专情”。这样能有效改变宝宝的“恋物”行为。案例中的萌萌和豆豆,我们没有禁止他们带“恋物”来园,而是在陌生的环境中允许“恋物”的随时陪伴,再到阶段性的陪伴,直至对依恋物的淡化。

总之,当发现孩子有“恋物”行为时,作为家长一定不要慌张,也不要强行干涉,日常的关心照顾、心理疏导和温馨、和谐的亲子关系才是最重要的。幼儿期是人格健全的关键期,我们应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爱和照顾。我希望家园携手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孩子们创造丰富、和谐的教育环境,让他们健康、自由、快乐地展翅飞翔!

猜你喜欢

条纹豆豆陪伴
陪伴
“疫”路陪伴 架起“侨”梁,心“联”你我
陪伴
谁是穷横条纹衣服的人
条纹回归
唐豆豆的意外惊喜
春日条纹变奏曲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条纹,条纹,发现啦
我是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