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斋名大王”朱亚夫

2021-07-15金洪远

新天地 2021年5期
关键词:文房书斋名家

金洪远

紫来斋是上海一名老报人朱亚夫的书房名字,他几十年如一日钟情书房文化,曾在许多报刊上辟有“名家书屋”“书斋匾品”等专栏。经过30多年的潜心收藏,集有数量可观的文房清玩,人称“斋名大王”。

遥不可及的书房梦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居民住房紧张,基本上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当时朱亚夫和父母蛰居在老式住宅的二楼,中间一层板壁,父母居住在朝南一间,他和妻儿四人挤住在十来平米朝北一间。困居半室,空间捉襟见肘。妻子是教师,他是报社记者,临窗的一张方台就是他们备课、写作的天地,也是两个儿子做作业的地方。这小小的方寸之地常常成为他们一家晚上的必争之地。

办法总比困难多,借地不成就借天。朱亚夫搭了一间小阁楼,虽然只有区区几平方,人在阁中,不能立直,却可坐正,就可在8瓦小灯的映射下,心无旁骛地编写稿件了。回想起当年的情景,他坦言,这“楼中阁”虽然简陋,但在他的感觉里,比金圣叹的“唱经堂”更明亮,比丰子恺的“缘缘堂”更幽净。

他和妻子旅行到杭州,登上玉皇山,走近紫来洞,觉清风拂面,不禁精神为之一振,于是在紫来洞前拍照留念。他萌生了题书斋名为“紫来斋”的构想,并先后请沪上书法名家杜宣、胡铁生手书了斋名。

逢上了好时代,紫气自然来。十几年前,两个儿子则先后购置商品房,乔迁新居。两间陋室就成了他们夫妻俩的老巢。2001年“紫气东来”,陋室得以大修,他便拆除楼中阁,设计小书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紫来斋。

因为有了紫来斋,朱亚夫文思泉涌,如鱼得水,为各报刊撰写书斋专栏,绘就了广受好评的书斋文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评论《该是重新评选“沪上八景”的时候了》,竟促成了上海市的一项迎世博活动,有百万多人次参与的新“沪上八景”终于在世博会开幕之前诞生,成为新时代大上海的象征。

夫人是他的知音

在妻子的提議下,朱亚夫深感小小书斋别有洞天,他决定把精力和目光聚焦在书斋文化的“文房清玩”上。在采访沪上作家、学者、书画家时候,他惊喜地发现尽管这些名流的居室或大或小,但大都辟有自己的书斋。这些书斋布置格式不一,文房清玩古色古香,斋名缘由饶有情趣,斋名匾额百花齐放。从富有情趣的书斋中,还可以从中窥视斋主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书斋文化确实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

有一次,朱亚夫在京采访非常顺利,还有几个小时的“空闲”可自由支配,便临时起意去老舍故居探访。因人生地疏绕了不少冤枉路,等他紧赶慢赶到了老舍故居,连续敲门不见人应答,差点要无功而返。在最后一次敲门时,一口京腔应答了。他掏出记者证说明了缘由,开门者听说是上海媒体又是老舍先生的崇拜者,便热情地和他叙谈交流起来,因为聊得投机,对方还将老舍“红柿小院”钤印相赠。他弄清斋名的来龙去脉,时间不知不觉过了一个多小时。等到他抬腕看表,不由出了一身冷汗,若不告辞必定误了航班。幸好,朱亚夫出门便见一辆出租车驶来,他赶到检票口只差5分钟。

书房是最有文化的地方

中国的书斋文化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朱亚夫数十年埋首古籍,或踏访名家,或荒原探故居,或高山觅遗迹,查名人印谱,考斋名缘由,拍书斋照片。按照他的体会,书斋贵在书香,文玩注重清供,因此收藏文房清玩,不必刻意追求金贵,藏品有书香为佳,这样才能见格调、有雅趣。正因为如此,几十年来,他先后编写出版了《名人书斋》《中华名人书斋大观》《名家斋号趣谈》《书斋文化》4本书,另有两本等正待付梓。

年届八旬的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开口中气十足,没有丝毫的老态。朱氏的养生心得是:对于喜欢写作的人来说,动手动脑,援笔为文,这是最好的生活方式,也是最开心的时刻。人有爱好,不会变老。生活寂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生活提不起兴趣。他有金句:“书房是世界上最有文化的地方”,可见人有爱好,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人就充满活力,“不知老之将至”。

猜你喜欢

文房书斋名家
我的书斋
文房四宝
《文房之物》
最雅『鼠标垫』,你了解多少?——『文房奢侈品』臂搁欣赏
名家之约
名家之约
文人学士的书斋名
三尺书斋容天下
大美于斯书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