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像与历史
——阴山岩画叙事性研究

2021-07-14苏丽古娜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中国民族美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阴山岩画研究

文/图:苏丽古娜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岩画被称为绘刻在石头上的史书,是文字发明以前,原始人类最初的“文献”。荷兰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约翰·赫伊津哈曾认为:艺术史是一种以“图像证史”的历史和观念研究途径,图像不再是历史阐述的插图,不再是补充材料,而是与文字一样重要的历史文献。

岩画作为人类历史上遗留至今数量极多、分布最广、延续时间最长的图像文化,几乎在世界各地都有发现。中国是世界岩画保存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阴山岩画进入公众视野。目前已知的阴山地区自然遗存岩画5万余幅,创作年代从近四万年前延续至今。是跨门类艺术史研究不可多得的典型案例。

历史中发生过无数次足以影响人类命运的变迁,包括地理、气候、生态、战乱、人种等原因,这些能够保留至今的岩画遗产对于研究原始社会经济形态、社会制度、艺术、宗教、家庭及人类自身的发展,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岩画已成为“永不复返的阶段”产物,但任何一件“过去”的物品,随着时间的流逝,物品之中总在不断沉淀着文化。通过岩画遗留下的图像文化,我们可以寻找、回顾、了解人类的过去。

目前,中国岩画点发现已近千处,画面近百万幅。绝大部分岩画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岩画所在地点,沿着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边缘地带,依山傍水,大体构成一个岩画环。[1]由于中国少数民族的文献资料相对匮乏,岩画就成为记载早期人类历史记忆,再现中古时代社会多元文化交流互通的重要依据。

阴山是我国胡汉文化碰撞与交融的边界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理和文化意义,是研究民族历史、民族迁徙、民族习俗的极端宝贵的资料。目前对阴山岩画研究主要借鉴考古学、人类学、美术学中的部分方法,以岩画的分布、断代、类型及所涉及的历史、宗教、文化、艺术特征为研究出发点。或以图册形式对岩画点进行考察、记录和描述等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

一、阴山与阴山岩画

阴山山脉东西绵延1200多公里,横亘于华夏大地的正北方。由互不相连的东部大青山、中段的乌拉山、西部的狼山组成,是河套平原的天然屏障。在其形成后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岩画作为贯穿始终的媒介,扮演了重要角色。以特殊的方式在时空中展开连贯的历史叙事。它既是黄河流域的北部界线,也是季风与非季风气候的分界线。地形、气候使然,阴山成为中国古代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政权争夺、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的交汇点。阴山岩画不仅是这一特殊地带各个历史时期文化、技术、思想发展进步的叠加,也是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存在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的存在形态。挖掘阴山岩画叙事性,可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提供依据。

阴山岩画并非一时一族之作。除了早期居住于此的狩猎部落外,也有后来形成的匈奴、突厥、高车、柔然、契丹、党项、蒙古等草原游牧民族以及后期定居下来的农业民族,是中国古代北方各游牧民族历史进程的缩影。“不同时期在此生活过的各民族,留下了他们各自的岩画,因而出现岩画重叠错落现象。民族的迁徙、融合、分裂是造成画面内容互相打破的主要原因。”[2]

脸谱或图

“根据岩画分布的地理位置以及岩画的技法、风格、内容题材,学界一般将中国岩画分为三大体系,即北方岩画、西南岩画和东南岩画。”[3]在中国岩画分布图上,内蒙古的阴山岩画属于北方系岩画密集地带。其创作年代上限距今约一万年,下限可至近代,主要体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宗教信仰。制作技法以磨刻和凿刻为主,部分为刻划,少量以涂料绘制。内容以动物为主,表现动物题材的画面占全部岩画的90%以上,因为对猎牧人来说了解动物的习性,掌握动物的活动规律是关乎性命及生存的大事。[4]

二、阴山岩画的空间性与时间性

空间和时间是艺术研究的重要维度。将阴山岩画研究放置在横向的空间维度和纵向的时间轴内,可形成一种新的观看和研究模式,有助于丰富阴山岩画的阐释角度和图像意义。

综观世界岩画,时常散布于适宜人类生存的山川秀美之处。在同大自然的持久对弈中,人类开始关注自身与环境的关系。在岩画刻绘的空间选择中,已融入人类早期审美。[5]根据岩画创作对空间做出的选择,体现出岩画内容与环境达成相互交融的空间体验,使空间产生了情绪。阴山岩画的存在也有其特定的空间性。首先,岩画创作需具备坚硬的石质和平滑的石面;其次,岩画通常分布在避风向阳的地方,画面向北的岩画极少。宏观之下,体现出阴山地区自然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的叙事性。

动物图腾

人形、图符与动物

以时间带来的“改变”为出发点,在对阴山岩画的分析比对中可寻得大量历史叙事痕迹的图像依据。如阴山地区气候与物种的改变;从狩猎过渡到畜牧再到游牧的生活方式之变;通过图像风格与分布推测民族变迁;也可透过岩画内容寻得人类从早期原始思维到后期思想发展与认知提升的变化过程……

首先阴山岩画的制作工具的选择、制造和使用,经历了与生产生活工具同步更迭的漫长进化过程。从石器时代重型石块打制图案的粗拙尝试,到细石器出现岩画磨制、敲凿体现出高于以往的准确性,再到青铜时代刻绘的画面细腻感进一步提升、构图逐渐复杂、情节感增强。直至近代笔的出现,配合染料的使用,使图案勾勒更为简便。随着传播交流工具、方式的改变,岩画开始退出主流视野。这些改变,直指科技进步与阴山岩画创作工具之变的时间性因素。

距今约一万年至四千年,阴山地区处于漫长的狩猎时代。大窑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了阴山地带有远古人类活动,曾属湿润气候。岩画内容中出现了喜温润的鸵鸟和大角鹿形象,成为阴山地区气候和物种证明的活化石。同时,将阴山岩画的创作上限提前至新石器时代初期或旧石器时代末期。大约六千至四千年前是我国北方草原地区狩猎业的全盛时代。在阴山岩画中可辨别的动物种类有岩羊、北山羊、驯鹿、马鹿、瘤牛等。大约四千年至三千年前属牧业萌芽阶段。此时动物逐渐被豢养驯化且狩猎业更加发达。在阴山岩画中,绘有多幅人与动物接近、互动、抚摸、嬉戏的场面。与此同时,马、牛、羊、驴、驼先后被驯化为家畜,猎犬成为猎人的伙伴,弓箭的使用普遍化。

北山羊

阴山岩画发展中期距今约四千年至一千五百年。人类发明并开始使用第一种金属——青铜器,它的出现促进了草原原始部落的经济发展。各地的原始部落,根据自然条件的差异,分别向适宜发展的经济轨道演化。在甘肃、青海等高原地区,由锄耕农业发展为大规模的畜牧业;在北方沙漠边缘等草原地区,产生了游牧经济。牧民为了掌握牧草的荣枯规律、牧畜的繁衍,随之出现了的日月星云等天体岩画和与原始崇拜有关的手印、足迹、蹄印岩画。这一时期,动物形象的造型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具象、写实走向程式化。在阴山岩画中,经常有放牧马、牛、羊、驼和倒场的场面,有方形或圆形的畜圈以及零散的马、牛、羊、驼、鹿等家畜,猎犬和家犬在帐篷外或畜群中也随处可见。此外,驯骑的场面、牵马者、双马单辕车、在畜圈外或畜群旁的舞者和面对牲畜作法的巫师,都可以在这一时期的岩画中见到。

阴山岩画发展晚期距今约一千五百年至四百年,我国北方岩画分布区继续保持着游牧经济。这一时期,画面上出现了民族文字。由于这时已进入有文字的文明社会,作为曾经起到过文字作用的岩画,趋于衰落,加之其他形式的美术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的发展,岩画艺术已成尾声。[6]

虽然世界各地岩画产生的时期、民族、文化、环境的背景有差异,但在岩画所表现的内容和形式上,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诸如动物母题、狩猎母题、牧畜母题、神灵母题、符号母题,是各地岩画大体都有的内容;在表现方法上也是磨刻与涂绘两种基本方法。岩画是人类文化发生同一性的有力证据,同时也是人类可以跨文化相沟通的世界性语言。

狩猎

三、阴山岩画的艺术性和现实性

牧者

图符与动物

记事传知是岩画的主要制作目的和功能之一,在文字出现之前岩画起到记录生活、传播知识的作用。在岩石上制作规模庞大的画幅,绝非一日之功,说明当时已有了相对明确的分工。阴山岩画作为档案文献存在,具有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相对应的叙事性价值,是重要的历史图像文化遗产。阴山岩画内容丰富,所涉及的母题几乎涵盖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艺术性和现实性双重属性。岩画中的形象大都写实具体、容易识辨,但因时代的久远及表现方式的特殊,一部分岩画的制作目的与社会功能,在今天看来并不是十分清楚。对其图像的深层次解读,是恢复其历史叙事的重要途径。

阴山岩画中有反映猎牧人社会生活的狩猎岩画、畜牧岩画、弓箭岩画、格斗岩画、骑士岩画、骆驼岩画、骏马岩画、猎狗岩画;有反映猎牧人科学与文化的车辆岩画、穹庐岩画、天体岩画、数量符号岩画、图画记事岩画、民族文字、鹿棋岩画、著尾人形岩画、舞蹈岩画;也有反映猎牧人意识形态的蛇形岩画、生殖岩画、幻想动物岩画、自然景物岩画、手印蹄踪岩画、人牲岩画、人(兽)面形岩画、太阳神岩画等。[7]

“古代先民们用图画和符号记录当时的重大事件和有关活动,他们高度发展了原始草原文化。天体岩画,显示他们非常重视天文学,用竖划组成的原始数码,和中国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数码很相似,说明当时已产生数学萌芽。岩画中的原始文字符号,以及西夏文、回鹘文、藏文、蒙文等铭记,也提供了有关文化生活的重要信息。”[8]

四、阴山岩画研究的可能性

阴山岩画是我国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生活,以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化的历史发展进程。深入挖掘阴山岩画中蕴含的文化交流和历史内涵,对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弘扬和丰富中国岩画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阴山岩画的研究图片资料多,文字详述少;粗放介绍多,细腻阐释少;感性罗列多,理性研究少。伴随人文科学研究整体化,学科间的互相渗透、交叉研究越来越频繁。美术界对岩画的研究,主要依据考古初始资料的汇编记录,停滞于内容描述、大致风格的解读。单一的研究模式,限制了阴山岩画研究的范围。阴山岩画作为重要的美术文化遗产,对其研究缺少与美术史的关联性。如阴山岩画与北方少数民族造型艺术之间的图案纹饰的历史关联性研究,阴山岩画“图像证史”中存在的文化交流与互动、民族变迁与融合等问题,诸多论文均有所提及,但没有做具体论述。

作为一种视觉文化,对阴山岩画的研究可尝试跨文化美术史研究方法,将其与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文献学、符号学、传播学等研究方法相结合,多角度对阴山岩画做出立体解读,为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拓展阴山岩画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对阴山岩画的研究,是挖掘、整理艺术文化遗产资源的有效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实现阴山岩画的社会价值。

对阴山岩画进行立体解读,需要将其放置于物质性、空间性和学术史三种情景概念中。在变化的时间和空间中,寻找艺术之变与历史之变的互动与关联。将图像放入所在历史的准确背景中,才能使研究对象具体化、形象化、内容化。增强艺术史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的关联性,拓展已有研究方式的边界,重建阴山岩画因时代变迁而逐渐被人们所遗忘的图像意义。

野牛、山羊与人

人面像

注释

[1]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57.

[2]乌力吉.阴山岩画:草原文明的神奇画卷[J].实践,2016(5):56.

[3]张文静.中国岩画的区域分布及特点比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13(3):59-62.

[4]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257.

[5]王朝闻.中国美术史(原始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445.

[6]盖山林.阴山岩画[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343-348.

[7]王晓琨,张文静.阴山岩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21:12-14.

[8]陈兆复.中国少数民族美术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45.

猜你喜欢

阴山岩画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观岩画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滇中记(组诗)
对于一座山的个人注解
阴山岩画
岩画系列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