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版教材中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分析

2021-07-13刘娜

家庭教育报·教师论坛 2021年20期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中小学语文革命文化

刘娜

【摘要】在统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革命文化作品,成为了革命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而文化传承与理解是小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涵之一,一篇篇承载着革命文化的课文蕴含着革命文化的精神与情操,对初中生起着很好的革命文化教育作用。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和路径,实现革命文化的有效传承,对学生起到更为积极的影响。文章集于此点,对统编版教材中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统编版教材;中小学语文;革命文化;传承路径

随着全面深化课改进程的加快,语文课程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使命,加强革命文化传承也成为了小学语文学科实现“立德树人”总目标的必然要求。在统编版的语文课本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革命文化篇章,它能够为革命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起到十分重要的价值与作用[1]。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教学路径,达成革命文化的传承,让学生领悟革命文化的时代性及生长性,实现对他们的有效教育。

一、革命题材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革命题材的文章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章来说国家育人价值取向更加明显。现在的小学生一直生活在和平年代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艰辛也难以体会到和平生活的不易,通过革命题材的课文教学可以让学生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牺牲以及在战争中我国烈士英雄的伟大革命精神[2]。这些革命精神可以内化为学生对国家的热爱之情,受到烈士英雄的影响学生会对和平生活以及国家荣誉有更加深刻的体悟。

(二)促进优秀革命文化的传承

语文学科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人文性,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十分丰富。教师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传承优秀革命文化,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革命精神进行体悟,并将这些革命文化渗透在小学生思想道德中[3]。把语文知识教学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可以让小学生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小学语文中革命文化的传承路径

(一)立足学生本位,拉近生本距离

现在小学生都生活在和平年代,不会为了温饱问题而产生困难,而革命文化是发生在战争年代的,从时代背景上来说小学生就与革命题材的课文产生了较大的隔阂,且战争年代距离现在已经过去了很长的时间,不管是从空间上来说还是时间上来说,学生都难以体悟到革命题材当中的情境,这对于学生体会革命精神把握语文知识有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转变教学形式来拉近革命题材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只有学生从心理上和革命题材的文章更加亲近,才能够更加深入的感受革命文化精神。为此教师可以通过影视剧和革命实践活动的形式来拉近学生的认知距离。

我国的影视工作者基于革命文化创作出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革命题材的影视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基于文章内容,选取相应的影视剧来给学生观看。影视剧是学生现代生活经常接触的娱乐活动,通过影视剧不仅可以让学生对课文当中的人物形象了解的更加全面,还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学习内容。教材当中都是文字性的描述,但是影视剧是把文字描述形象化生动的演绎在学生面前,通过背景音乐、台词以及演员的表演可以把革命事迹以及革命情感非常强烈的表现出来,这对于学生深入感受革命精神有重要作用。

以统编版二年级上册《朱德的扁担》这一课为例,这一课除了要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还要了解朱德同志作为革命领袖以身作则的榜样精神以及与群众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并通过课文培养学生尊敬、热爱革命领袖的思想。为此教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两部电视剧,一是“革命历史人物记,朱德元帅”,这一部剧讲述了朱德元帅的传奇人生、二是“开国元勋”这两部剧都形象地讲述了朱德在革命时所作出的贡献、所经历的苦难。通过电视剧让学生对朱德元帅的认识更加深入,从而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产生深深的敬爱之情。

除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革命题材的课文设计革命实践活动。在革命之后有很多的物品以及革命遗迹都留存了下来,教师可以先对本地的革命红色遗迹进行考察,还可以调查拜访,目前生活在本地的革命战士。随后组织学生到本地的红色遗迹进行参观。学生一边参观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这些建筑、革命物品背后的革命故事,通过具体的物品可以拉近学生与革命故事的距离,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随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采访生活在本地的革命将士,小学生可以聽这些革命将士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由当事者所讲出的经历比课文的描述会更加实际且更加细致。通过周边的红色资源来进行红色教育一边可以让学生加深对革命精神文化的理解,一边可以让学生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并树立起爱国情怀。

(二)展现学科特点,实现言意兼得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时让学生对课文当中的语言进行细致的品读,通过文章当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对人物的内心进行细致的分析。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词句理解与人物情感体悟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述来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并体悟革命精神。以统编版六年级下册《十六年前的回忆》这一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先让学生找出对李大钊人物形象的描写,有些学生找到了侧面描写如“父亲是很慈祥的,从来没有骂过我们”、还有学生找到了直接的语言描写“父亲坚决的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还有对李大钊的神态描写如“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态度”、“他的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教师让学生把这些描写李大钊的语句找出来之后,再让学生依据这些语句进行细致的分析。

如“父亲很慈祥”这一句的含义是什么?联系整篇文章来说慈祥是女儿对李大钊最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也与后文李大钊被抓了之后女儿看到李大钊后描述到“长头发下平静而慈祥的脸”所前后呼应,表明了李大钊对家人的慈爱。通过对李大钊对妻子说的话可以分析出“坚决”说明李大钊为了革命事业即使知道自己面临十分危险的境遇,但仍然为了革命而置生死于度外,同时李大钊对妻子所说的“不能轻易离开北京”也十分直接的阐述了李大钊对革命事业的决心。像这样把每一句与李大钊形象描写有关的词句进行细致的分析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体会到李大钊的革命精神,从而让学生深深的受到李大钊的感染并对这些革命先烈勇于牺牲的精神产生深深的敬意。

除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对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充分的想象,在想象当中让学生对课文有更加身临其境的感受。以四年级上册《延安,我把你追寻》这一课为例,在这一篇诗歌当中有非常多具体的形象,如茁壮成长的小树、太阳、流水、枣园梨花、杨家岭、雨后春笋、破旧的茅屋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一边阅读课文一边利用这些图片展开具体的想象。同时教师还可以放上一些背景音乐来渲染情感,让学生想象一下茁壮的小树是怎样追寻太阳的?又是怎样追寻流水的?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能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这一篇诗歌既讲到了延安以往的情境又讲到了延安发展后的景象,教师可以根据延安的革命历史让学生分析延安的变化,从而让学生通过对红色地址的想象来体会革命文化。

结语

革命题材的课文当中蕴含了非常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这些都是我国的优秀精神文明也是我国文化中的瑰宝,教师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小学生成为革命精神的传承人,让学生在革命文化的熏陶下成长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王芳.小学语文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定位和策略优化[J].语文教学通讯,2022(09):22-24.

[2]王倩.小学语文革命文化篇目的教学实践研究[J].科教文汇,2022(04):107-110.DOI:10.16871/j.cnki.kjwhb.2022.02.029.

[3]袁永征.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课文学习中引入两当红色文化教育之策略[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19(12):122.

猜你喜欢

统编版教材中小学语文革命文化
基于统编版教材的课堂提问技巧探索
统编版教材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的“四梁八柱”
聚焦教材“切入点”层层推进语用力
小学语文阅读策略单元编排特点及教学建议
文化自信的学理与增强路径
试论革命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
红色革命文化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推动策略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