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团队理论视角下良性导学关系的构建研究

2021-07-12王佳寅

探索科学(学术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导学立德导师

王佳寅

上海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上海200444

一、新形势下导学关系异化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规模持续增长,然而承担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导师数量并没有以相同的增量和增速匹配上;相应的制度设计也较为滞后。故而导学关系产生了异化,引发了导学关系的矛盾。

(一)疏怠——导学关系中导师的立德树人作用发挥不够

1.重科研、轻育人。目前对导师的评价考核制度,更多的还是关注学术科研的成果。一方面,是由于育人效果很难量化考核;另一方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育人的成果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体现;再者,高校对导师的培训、指导的机制体制设计也存在缺失,无法满足当前研究生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需求。种种复杂的现实因素导致导师育人作用的弱化和育人职责的疏怠。

2.角色多、任务重。在日常工作中,研究生导师不仅需要完成繁重的科研,往往还要承担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的教学任务,还有一部分导师需要双肩挑起学校的行政、党建工作。很少能有时间系统地思考如何对所带研究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立德树人的工作,而不仅仅是应付性地完成学术科研任务和毕业论文。

(二)错位——导学关系异化为雇佣型。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学研合作的逐步建立,研究生数量的急剧增长,很多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关系演化成了“老板”与“雇员”的关系。在这样的导学关系中,育人职责被严重弱化,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师生情感交流与沟通鲜少,更有甚者,将研究生当作廉价劳动力和私人雇工,极易引发矛盾,也严重阻碍了研究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三)缺位——导学关系异化为放任型

1.导师主导的放任型导学关系。具体是指导师因缺乏科研能力或经费、责任心不足、或其他社会兼职过多等因素,基本放弃承担自己的导师职责,对所带研究生的学术科研、日常事务基本不过问,使其处于放任自流、自生自灭的状态。

2.研究生主导的放任型导学关系。具体是指研究生因学术科研能力差,无法胜任导师分配的科研任务,或者性格内向从不主动与导师沟通交流等个人原因,总是游离在外,导师便放任这样的情况持续,不再对其进行指导。

二、团队理论视角下良性导学关系构建的内在理论逻辑

(一)团队理论的内涵。所谓团队,是具有核心能力的单元,由数量合适的若干成员为实现特定目标而按一定规则组成的共同体,它通过成员的互相协作使团队获得的绩效水平高于个体成员获得的绩效总和。

根据团队理论分析得出,优秀的团队应具备的特征主要有:

1.团队必须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有较为一致的价值观和理念。

清晰的目标、彼此认可的价值观和理念,能有效地将团队的成员凝聚在一起,将个人目标生化到集体目标中。

2.团队必须有一些专业技能相关、承担不同管理角色的成员。

高效的团队需要成员间知识技能互相补充,根据自身优势承担不同的角色,协同工作。

3.团队成员有一致的承诺,经常进行有效的良好沟通。

高效的团队应对团队有一致的承诺和奉献的意愿,为了实现团队目标,主动和积极地去做事。团队成员通过合理、有效、畅通的渠道互相沟通和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做事的成效。

4.团队致力于软环境的建设,有良好的团队氛围。

高效的团队应有制度建设、文化建设等软环境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提升凝聚力和团队士气。

(二)团队理论适用于良性导学关系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推动立德树人目标落细、落小、落实。利用团队理论构建良性的导学关系,一般需要确立明确具体的团队目标。新形势下,这个目标必然是以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为导向的,结合学科特点以及该导学团队的特点和理念确立的。这一确定导学团队具体理念和目标的过程也是立德树人目标落细、落小、落实的过程,有效推动了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2.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研究生招生数量骤增、导师指导不足是现有导学关系产生问题的重要原因,导师的时间精力有限,很难具体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利用团队理论建构研究生导师团队,让原来“一对多”的导学关系转变为“多对多”的团队协作关系。通过建设导师梯队、研究生朋辈团队互助等方式,弥补传统导学关系中导师指导不足的问题,疏解导学关系的紧张和矛盾。并且,团队协作的方式能将团队成员的知识、经验、能力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调动团队成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团队成员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精神,从而提升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3.实现师生共赢。利用团队理论建构研究生师生团队,能够解决当前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利益冲突的问题,建立共同的科研和育人目标,在团队中通过平等沟通和相互协作,实现个人价值和团队目标,实现师生互利共赢。

三、团队理论视角下良性导学关系构建的实践路径探索——师生学术共同体团队管理模式

师生学术共同体团队,一般是由方向相近的若干导师和其所带的若干研究生组成,有紧密的协作关系,导师之间形成一定的学术梯队,分工协作,共同对其所带的所有研究生进行日常的教育和管理,形成了“多对多”的导学团队。导学团队拥有共同的育人和研究目标,营造良好的育人文化和氛围,形成和谐的导学关系,更有助于推动建设一流的研究生教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一)团队目标。结合学科特点和全面立德树人的要求,确立学术共同体团队的育人理念和目标。一方面,科学设定导学团队的目标,需要依据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总体要求,充分考虑团队成员特点,激发团队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既要设定团队目标,也要引导团队成员设定个人目标,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结合,最终为实现团队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团队角色。通过引入团队角色理论,让师生学术共同体团队中的导师和研究生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特点,明确自己在团队中能够充当的团队角色和职能角色,发挥自身的专业和能力优势,实现和提升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导学团队的学术和育人目标。

(三)团队沟通。导学团队中的师生需要建立多种渠道实现顺畅和有效的沟通,其中包括线上的新媒体沟通渠道、线下的研讨会或组会形式,都是通过实践验证的有效的沟通方式,有助于提升团队协作的效能。“多对多”师生学术共同体团队中师生及时和有效的沟通,对化解当前剑拔弩张的导学关系矛盾至关重要。

(四)团队建设。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的团体动力学理论指出,团队氛围通过团队凝聚力影响团队的存在、活动和效率,关系到成员对成员以及团队对成员之间的满意度和吸引力,是稳定团队、保持团队良好运转的重要因素。导学团队是一个有机整体,团队的文化建设、制度建设都至关重要,营造平等互助、公平公正、积极向上、沟通顺畅的团队氛围,增强团队师生的凝聚力,促进团队和成员共同发展。

猜你喜欢

导学立德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谈初中化学教育的立德树人
教育“内卷”如何破解?——教育工作者谈立德树人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V eraW an g
爱情导师
36位导师的创业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