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桑塔格的共情理论看《别让我走》中三位老师在教育方面的共情与同情

2021-07-11陈建霞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3期
关键词:同情共情

摘要:在《别让我走》中,作家石黑一雄介绍了一群克隆学生们的生活,他们的使命就是在长大成人之后为人类患者捐献器官。小说展示了孩子们的生存状况,也揭示了黑舍尔姆学校老师在教育方面体现的共情和同情。借助于蘇珊·桑塔格的相关共情理论,对学生们的生活场景以及监护老师在教育方面所持有的理念进行再现和剖析,对于研究此作品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别让我走》;石黑一雄;共情;同情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3-0025-02

1概述

石黑一雄作为1989年布克奖,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在英国文坛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比如,《长日留痕》中借助一个管家史蒂文斯的经历,他感慨世事变迁,指出了个人的使命感与责任感由于国际事务的风云变幻会全然湮灭;《上海孤儿》里面班克斯的一生经历同样说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息息相关,主人公在追寻自己父母消息和个人身份中逐渐感受到个人在国际关系中的渺小。这些都体现了石黑一雄对于身份问题,使命感与责任感问题的关注,同时,记忆主题也成为其完成文学作品的主要叙述方式。回顾石黑一雄的作品,无论是前期还是后期的,对于身份的探寻和自我意识的揭示都是其作品的主旋律。而对于本文,则主要使用苏珊·桑塔格的共情理论分析《别让我走》中的不同监护老师在教育方面的情感特征。

根据笔者看到的一个关于共情介绍方面的纪录片展示,“共情”就是我们对他人设身处地的理解与关心。特丽莎·怀斯曼是一个知名的护工,她在护理方面很有建树。并且在专业之余,她又提出和共情相关的理论帮助病人的身体更快地恢复。她提出的观点中和共情相关的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第一,尊重他人的观点;第二,考虑他人的情感;第三,有自己的判断力。第四,基于以上的条件体会他人的情感并及时交流。共情就是一种和他人共享情感的能力。当一个人陷入情感危机并发出呼喊:“暗无天日的日子里我该怎么办?”这时,我们要说的应该是:“嗨,你不是一个人,我在你身边。”所以综上,共情不是同情。共情是从他人的角度出发理解他人,同情虽然也在试着理解,但却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的。共情不随便下结论,不急着站边。共情以倾听为主,同情总喜欢给对方提出意见。

2桑塔格的相关理论

桑塔格出版了《关于别人的痛苦一书》,在书中她首先对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书进行了评论,之后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

1938年6月,弗吉尼亚·沃尔夫出版了《三个基尼金币》这本书。在书中,沃尔夫提到战争的影像,或者战争相关的照片对人们的影响。沃尔夫用一张展现战争残酷性的照片做例子,“想象从一封在上午送信时间抵达的信封里抽出一叠松散的照片。它们展示残缺不全的成人和儿童的尸体。它们展示战争如何造成疏散、毁坏、分离,如何夷平已建立的世界”(桑塔格:5)沃尔夫认为作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人们必然会对这类惨状产生巨大的同情,也会在内心深处逐渐形成一种喜爱和平、厌恶战争的强大力量。

然而,桑塔格指出,上述的想法太过天真和无知。人们看到这些呈现了悲惨景象的照片时,或许有些人会产生和平的要求,但并不是所有人。而最为可怕的是非但没有产生和平的想法,而是激起一种复仇的欲望。

桑塔格提出的第二个观点是人们都期待这摄影作品内容的真实性;然而实际情况就是很多著名的摄影作品,其背后的真实性是受到怀疑的。

第三点是关于人们特别关注他人痛苦的背后动机的一个质疑。令人背后发凉的调查结果是有些人会把在战区里看到的一切当做是一次战争旅游。

桑塔格指出的第四个观点是,人们一直以为对于他人痛苦的关注是出于同情心。人们是关怀人类,关心同胞;然而真相却根本不是这样。综合以上四点,人们本能地喜欢观看他人的痛苦,因而会有更多人去用不真实的,能够激发人们观看欲望的摄影作品,这样的一种心理实质上并不能够引发人们的共情,反而会让原有的矛盾加剧。因而,在桑塔格所著的《关于他人的痛苦》一书的末尾部分提到,能够让人们明白自己所处的世界并不像自己想象中的那么美好,这个世界也存在着无穷的苦难以及人性的堕落。这其实就是共情,也是一种人性中善良的体现。

3老师们的共情与同情

结合苏珊·桑塔格的观点,只要在世上留存一些对美好事情的向往,与他人尽可能做到共情,这便也是一种人性的善良。而在《别让我走》一书中,老师们的举动恰恰体现了这个特点。

埃米丽小姐作为黑舍尔姆的校长,她给孩子留下的一贯印象就是严肃刻板,不近人情。上课时教学很古板,教授的内容也是教条式的;为人处事都是耷拉着脸,对学生们更是严厉管教,不允许他们在说话做事方面有任何出格的地方。但是就是这样一位老师,她默默地为孩子们做了许多。

为了这群孩子可以被正常对待,她和一群老师,包括文中提到的玛丽·克劳德夫人一起,向捐献计划运作的全部方式发起了挑战。埃米丽本人的陈述证实了这一点:“……我们向世界表明了,如果学生在人道和有教养的环境下,那么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和任何正常的人类一样敏感和聪明的人。在那之前,所有的克隆人——或者学生们,我们更愿意这样称呼你们学生们——仅仅是为了满足医疗科学的需要而存在。”(桑塔格:240)

玛丽·克劳德夫人,是文章中的神秘人物。最开始她只是定期出现在黑舍尔姆学校,每次来都有专车接送,前往学校的目的也只是收集孩子们的作品。一旦被夫人选中,这些作品将会存入画廊,之后会为对应的孩子赢得延后捐献的时间。而在后来,凯西偶然发现玛丽·克劳德夫人听到《Never Let Me Go》这首歌曲时,神秘的夫人竟然独自在房间里黯然落泪了。

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玛丽·克劳德夫人给出了自己当年落泪的解释:“我看到了一个小女孩,她紧闭双眼,胸前怀抱着那个仁慈的旧世界,一个她内心直到无法挽留的世界,而她正抱着这个世界恳求着:别让我走。(桑塔格:250)玛丽·克劳德夫人期待着社会可以以人性来对待这群克隆的孩子,以一种同情心挽救他们,而不单单是把他们视为医疗救治的工具。这样看来,玛丽·克劳德夫人也是关心他们的。

以上两位老师都是出于同情心,希望给这群克隆出来的孩子们以温暖、关爱。他们认为一方面为孩子們提供接近人类世界的有人道,有教养的成长环境,另一方面又出于对他们心理的保护而拒绝让他们得知真相。这就是一种同情的体现,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甚至是假想别人缺乏什么。

而露西小姐一直持有的观点是孩子们应该知道真相。她认为这群克隆的孩子应该被尽可能完整地告知一切,遗漏任何事情都是对他们的欺骗。当露西小姐还是黑舍尔姆的老师时,她就曾多次想要告知孩子们他们的真实身份,告知他们未来的境遇。之后由于发生在汤姆身上的一系列事情,特别是关于孩子们的艺术作品成为了他们是否具备灵魂的讨论的问题,露西小姐终于道出了真相:“你们没有人可以去美国,没有人会成为电影明星。你们也没有人会在超级市场工作,像我前几天听到有人说的。你们一生已经被规划好了。你们会长大成人,然后在你们衰老之前,在你们甚至到中年之前,你们就要开始捐献自己的主要器官” (桑塔格:73) 在道出真相后的不久,露西小姐神秘地离开了黑舍尔姆学校,但是却给孩子们说明了他们日后的命运。

这种想法和桑塔格的观点不谋而合,就像是桑塔格在书中指出的那样,“指出有一个地狱,当然不只是告诉人们怎样将人救出地狱,如何减弱地狱的火焰;而是让人们扩大意识,让人们直到人们所共存的世界里存在着因人性邪恶造成的无穷灾难,这似乎本身就是一种善。”这就是露西小姐作为一名监护老师所拥有的一种善,这是一种共情。她是从这群克隆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使得他们拥有得知真相的权利,这体现了一种共情性的善良。

4结论

石黑一雄的这部作品讲述的是关于一群克隆人的生活,学生们在黑舍尔姆这样一所特殊的学校里被抚养长大只是为了医疗捐献,但是老师们为了孩子们能够尽可能地被公平对待,分别作出了不同的努力去让孩子们在捐献开始之前过得更好。埃米丽老师和玛丽·克劳德夫人做到了同情,露西小姐做到了共情。

小说中孩子们的整个成长过程以及整个故事似乎远离人们的现实生活,但是在如今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书中指出的医疗、伦理、法律、道德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问题确实存在。《别让我走》中主要呈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人与人之间能否达到共情,哪怕是克隆的人与真实的人之间。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如何活得更有人性,更有人情味,这值得人们继续深思。

参考文献

[1]Kazuo Ishiguro.Never Let Me Go.London:Quality Paperbacks Direct,2005.

[2]Sontag S.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J].Diogène,2003 (1):122-123.

[3][英]石黑一雄.别让我走[M].朱去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责编:王锦)

作者简介:陈建霞(1996—),女,内蒙古呼和浩特人,硕士,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同情共情
共情疲劳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你为何总被“共情”搞得心累
共情,没那么简单
人们为什么不想感同身受
不该有的同情
不科学的安慰会伤人
Apologizing
同情
中国人同情苦难加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