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杯水”与“一湖水”

2021-07-08张善存王铄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心胸廉颇胸怀

张善存 王铄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上面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或联想?请就此写一篇发言稿,在学校举办的“青春感悟”座谈会上发言,不少于800字。

要求:必须符合文体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得抄袭,不要套作。

思路导航

这是一道哲理性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同时含有比喻的意味。材料由两段文字组成,第一段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与撒进一片湖里的咸淡程度作比,结果不言而喻。第二段以禅师的话点旨,一语点醒梦中人(弟子),从而引出生命的哲理。其中的“容器”是一个重要比喻,其实是指对待人生的一种态度,是心胸狭窄还是心胸开阔,完全取决于个人心态。

因此,审题立意时要抓住材料中“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这一评价性的句子来思考,把握住所供材料告诉人们的一个基本道理进行分析,即“人应该用宽大的胸怀去消解人生的苦痛”。同时要关注“‘青春感悟座谈会”这一写作情景。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立意行文:

1.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

杯与湖犹如人的不同肚量,有的人心比针眼还小,什么事都斤斤计较;有的人宰相肚里能撑船,大肚能容天下万事万物。同样为人,为何会有如此不同?这正是作文可以探讨的角度和空间。俗话说,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只要有足够宽广的胸怀、远大的理想,就能够战胜生命中的各种痛苦。相反,如果心胸狭窄,肚量如针眼,一点点的痛苦,甚至一点痛苦也承受不了,只会怨天怨地,整天抑郁难受,结果只会一事无成。人类历史上,凡是有所作为的人,无不是胸怀宽广的。人心可以比湖大,比天大,超越宇宙。从这个角度立意,可阐释一个人如何才能拥有宽广的心胸,分析胸怀与人生痛苦之间的关系。

2.化苦为乐,有容乃大

痛苦是客观存在的,但并非一成不变,苦和乐(甜)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明白这个道理,以苦为乐或化苦为乐便成为人生的常态。文章从这个角度立意,可阐述人生以苦为乐或化苦为乐的道理何在,和一个人的心胸有何关系。虽然产生痛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痛苦对人的影响却和人自身的态度密不可分。例如那些身残志坚的人,那些残奥会上的运动员,还有近年来被大家津津乐道的“屌丝逆袭”现象,起初虽然客观条件很艰苦,但是有理想有抱负,能胸怀天下,通过不懈努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升自我,使理想得以实现,最终品尝到了“苦尽甜来”的滋味……

3.直面人生,融化痛苦

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人生从来没有笔直平坦的大道,痛苦在所难免。对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来说,痛苦就成了其一生摆不脱的梦魇、逃不掉的厄运、越不过的大山,最终做事难成。这样的人,与其在痛苦中挣扎,不如直面痛苦,想办法克服,战胜苦难,拥抱人生。而心胸宽广的人,小痛苦如生活的调味剂,大痛苦像待跨越的障碍物,总有办法融化消解,总能战胜苦难笑对生活。写作时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从消极的方面入手,也可从积极的方面着眼,最好能够通过对比阐述直面人生的道理。就个人而言,直面人生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走出困境;就人类整体来说,直面人生,才能战胜灾难,才能不断发展。

佳作一

心宽一寸,痛退一尺

◎李泽涛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心宽一寸,痛退一尺”。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痛苦,不可能是完美的。面对痛苦就如对待弹簧一样,“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把心放宽,痛苦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你广阔胸怀里的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这是司马迁遭受牢狱之苦时写下的。身受腐刑的他,生遭尽世人的白眼,死无颜面对已逝的祖宗。他内心的痛苦足可使他郁郁而终,但宽阔的心胸与坚强的意志却使他握着那杆沉甸甸的史笔走来。他那坚毅的眼神似乎在说:你们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摧不毁我的抱负,打不垮我的精神。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正是这种大追求大视野大心胸大抱负,包容了可怕的灾难和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才使得《史记》得以流传,光耀千古。“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心宽一寸,痛退一尺,司马迁的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该如何面对生命中的苦难。

《我与地坛》使我第一次听说了史铁生这个名字,我渐渐走近他创造的精神殿堂。1972年,史铁生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不久之后又查出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三次的透析维持着生命。他经过痛苦的心灵挣扎后,痛定思痛,不但没颓废,反而放宽心怀,与疾病顽强抗争。他用残缺的身体、宽广与豁达的心胸,写出了最健全的思想。他体验的是生命的苦难,却用明朗的思想、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为行走在黑暗痛苦道路上的我们点亮一盏明灯。只因他穿越了苦难,用自己的生命融化了痛苦。

我們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由此带来痛苦也在所难免。面对痛苦,用最宽广的心去对待,你会发现,眼前是鸥翔鱼游的天水一色;走出荆棘,前面就是铺满鲜花的康庄大道;登上山顶,脚下便是积翠如云的空蒙山色。放宽自己的心胸,让一切痛苦变成烟雾,随风散去。因此我们要时刻记得——心宽一寸,痛退一尺。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生,指导老师:张善存】

点评

文章标题“心宽一寸,痛退一尺”鲜明醒目,不仅切合材料主旨,显示出不一般的审题能力,而且形成鲜明对比,耐人寻味。作者开篇以比喻手法,以“把心放宽,痛苦自然而然就会成为你广阔胸怀里的一颗不起眼的小石子”来暗点观点。主体部分分别以司马迁和史铁生的故事分析论证,一古一今,虽然有别,但是他们化解痛苦、战胜苦难的方式有相通之处,举例典型恰当;引例有详有略,扣题分析得当,既有事例本身内在的说服力,同时还有作者的理解感悟,二者有机统一于自己的观点之下,结论严谨自然,有很强的说服力。这是一篇观点鲜明、内容充实的优秀议论文。

佳作二

心宽总有阳光照

◎张哲良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你们好!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心宽总有阳光照”。

雨果曾经感叹:“世界上最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而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古老的东方,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着一句浅白的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法国人的浪漫和中国人的实在碰撞在一起,于是人们发现,拥有宽广的胸怀不仅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智慧,它能使人迎难而上、逢凶化吉,始终阳光灿烂。

他,完璧归赵后,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很不爽,到处放话说有他没我。但是他顾全大局,每次都引车避匿于廉颇,一而再,再而三。他,常称病,故意不上朝,只为不与廉颇争列,为国家安危着想。最终,他的宽容退让感染了粗犷冲动的廉颇,留下了负荆请罪的千古佳话。他就是蔺相如,只因拥有了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本名不见经传的他青史留名。假使他小气吝啬,只有一杯水的含量,赵国的历史恐怕将要改写。

同学们,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可见,宽广的胸怀多么重要。宽广的胸怀不仅是国家发展和民族团结的黏合剂,还是一个人战胜苦难顺利成长的催化剂。

当史铁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的痛苦和绝望我们都不难想象。彼时的他,心胸就像一杯水,只感到痛苦万分,眼里只有自己的残废双腿,越打量越感到活的痛楚和生的无望。在《我与地坛》中,他写道:我那时脾气坏到极点,经常是发了疯一样地离开家,从那园子里回来又中了魔似的什么话都不说。可见那时他的心有多小。幸好,他在母亲爱的感召下走了出来,在母亲耐心的呵护和启迪呼唤下醒了过来,从此明白了生命的真谛。他的心胸开始放宽,精神振作起来,世界一下变得天大地大,终于闯出了一条属于他自己的阳关道。心广天地宽,痛苦自会小。

泰戈尔曾说:“只有经历过地狱的磨炼,才能弹出惊世的绝唱。” 每个人的人生总会遇上这样那样的挫折或苦痛,面对苦痛,我们不应一味地抱怨,而应该以宽容平和的心去看待。

我的发言结束!谢谢大家!

【作者系山东省滕州市第一中学学生,指导老师:王铄】

点评

本文引用名言俗语开篇,视野开阔,入题自然,很有吸引力。分析问题部分,先以“将相和”的历史故事说明蔺相如“因擁有了比天空更宽广的胸怀”而巧妙化解了一场内讧,从国家民族大义的角度分析,很有高度;再举史铁生战胜苦难的故事,不仅分析出了心胸由狭隘变得宽广这一过程中痛苦相应的变化,同时涉及母亲的影响及其作品对读者的影响,而这些丰富的内容都围绕着“心胸宽广”说事,主旨的集中和突出由此可见一斑。两个事例,一个侧重国家民族,一个强调个人生命,涵盖意义非同一般。最后引述名言作结,再从反面点出,既与论题照应,也能引人思考,增强议论文结构意义上的完整性。

猜你喜欢

心胸廉颇胸怀
2021年中国外交:秉持天下胸怀,践行为国为民
奇怪的爸爸
忠诚老将廉颇晚年“背叛”赵国
心胸
“曾左”与“左曾”
负荆请罪
别做奇怪的人
宽阔的胸襟
点点读《论语》
瞬息间是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