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菲的世界》导读

2021-07-08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苏菲洛克柏拉图

作者介绍

乔斯坦·贾德,1952年出生于挪威,担任高中哲学教师十余年。1986年创作出版第一本书《贾德谈人生》。1991年后成为全职作家。他的作品致力于对人生意义与终极关怀的探索、思考。代表作《苏菲的世界》被誉为“二十世纪百部经典之一”,乔斯坦·贾德本人也因此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作品简介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一封神秘的来信,从这一天开始,她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学习的知识,试图解开这些谜团。接踵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但事实真相比她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诺克斯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從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的结局告终,艾伯特·诺克斯和苏菲莫名地逃出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礼赞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好奇。

精彩片段一

柏拉图(节选)

苏菲感觉自己仿佛也刚从地下洞穴出来一般。在读了柏拉图的学说后,她对大自然的看法已经完全改观。那种感觉就好像她从前一直是色盲,并且只看到些影子,从没见过清楚的概念。

她并不确定柏拉图所谓永恒范式的说法是否都对,但“每一种生物都是理想世界中永恒形体的不完美复制品”,这种想法多美妙啊!世上所有花、树、人与动物不都是“不够完美”的吗?

苏菲周遭所见的事物如此美丽,如此生气盎然,以至于她不得不揉揉眼睛才能相信这些都是真的。不过,她现在眼见的事物没有一样会永远存在。但话说回来,在一百年之后,同样的一些花朵和动物仍然会在这里。虽然每朵花、每只动物都会凋萎、死去,而且被世人遗忘,但却有某种东西会“记得”它们从前的模样。

苏菲向远处望去。突然间,一只松鼠爬上了一棵松树,它沿着树干绕了几圈,然后就消失在枝丫间。

苏菲心想:“我看过这只松鼠!”然后又悟到也许这只松鼠并非她从前看到的那只,但她看过同样的“形式”。在她看来,柏拉图可能说得没错。也许她过去真的见过永恒的“松鼠”——在理想世界中,在她的灵魂还没有栖息在她的身体里之前。

有没有可能苏菲从前曾经活过呢?她的灵魂在找到身体寄宿之前是否就已经存在?她的身体内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小小的金色物体,一个不受光阴侵蚀的宝物,一个在她的肉身衰朽之后仍然活着的灵魂?

读书笔记

苏菲在读完柏拉图的学说后,对大自然的看法有了完全的改观。通过学习不同的哲学理念,苏菲从一个“色盲”蜕变到对大自然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给人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苏菲还是一个不盲从、会独立思考的人,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这个世界,同时又把哲学这种虚无的概念,通过在现实世界里看到的实在事物来体现,虚实结合,让哲学也能通俗易懂,不空洞,从而加深读者的理解。

精彩片段二

洛 克(节选)

“洛克强调,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例如,当我吃一个苹果时,我并不能一次感知整个苹果的模样与滋味。事实上,我所接到的是一连串的单一感觉,诸如它是绿色的,闻起来很新鲜,尝起来脆又多汁等。一直要等到我吃了许多口之后,我才能说:我正在吃‘苹果。洛克的意思是,我们自己形成了一个有关‘苹果的‘复合概念。当我们还是婴儿,初次尝到苹果时,我们并没有这种复合概念。我们只是看到一个绿色的东西,尝起来新鲜多汁,好吃……还有点酸。我们就这样一点一滴地将许多类似的感觉放在一起,形成‘苹果‘梨子或‘橘子这些概念。但根本上,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有材料都来自感官。那些无法回溯到一种单一感觉的知识便是虚假的知识,我们不应该接受。”

“无论如何,我可以确定这些事物便是像我们所看到、听到、闻到和尝到的一般。”

“可以说是,也可以说不是。谈到这点,我们就要讨论洛克尝试解答的第二个问题。刚才他已经回答了‘我们的概念从哪里来这个问题。现在他的问题是:‘这世界是否真的就像我们所感知的那样?答案并不很明显。因此,苏菲,我们不能太早下定论。一个真正的哲学家绝不会遽下定论。”

“我一句话也没有说呀!”

“洛克将感官的性质分为‘主要与‘次要两种。在这方面他承认受到笛卡儿等大哲学家的影响。所谓的‘主要性质指的是扩延世界的特质,如重量、运动和数量等。我们在谈这类特质时,可以确定我们的感官已经将它们加以客观地再现。但事物还有其他特质,如酸或甜、绿或红、热或冷等。洛克称它们为‘次要性质。类似颜色、气息、味道、声音等感觉并不能真正反映事物本身的固有性质,而只是反映外在实体在我们的感官上所产生的作用。”

“换句话说,就是人各有所好。”

读书笔记

当分析洛克“我们唯一能感知的事物是那些‘单一感觉”这个概念的时候,作者举了“吃苹果”的例子来证明,将哲学的理念融入具体的生活中,让读者读来浅显易懂。对洛克理论的学习,是在苏菲与艾伯特的对话中展开的。艾伯特这位出色的老师,引导苏菲自己思考问题并得出结论,启发苏菲去思考这些概念,引领苏菲走进一个“心世界”。从对话中学习抽象的哲学概念,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相关链接

1.好的故事适合一切读者

最初写《苏菲的故事》目的其实是教授西方哲学。我先准备了一个手册,列举了人类常问的哲学的问题,但我不能以这种口气来写,我选择了叙述的结构,人的大脑喜欢享受故事而不喜欢类似于百科全书那样的信息。我写的一些比较重要的书,实际上并不要求非得是成人或者儿童阅读,有一些给大人看的书孩子是看不了的,孩子没有经过成人的阶段。但是给孩子看的书成人可以看,因为他经历过儿童的阶段,包括像圣经文学、安徒生童话中的一些故事,并没有固定的读者群体的区分。好的故事适合一切读者阅读。

2.鼓励好奇,就是培养哲学的头脑

哲学是非常重要的。在挪威有这样一个哲学传统,学生在学任何学科之前,不管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者人文科学,都要通过哲学史的考试,《苏菲的世界》由挪威人来写并不是巧合。我们天生就有旺盛的好奇心,孩子们会问很多关于哲学的问题,宇宙的问题,自然的问题。例如什么是爱,什么是正义,这些都是哲学性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鼓励这些年轻人、这些孩子们,永远不要停止发问;对他们的问题要欣赏,要满足,而不是大人问这些问题才有意义。在挪威具有这样的一个体系,是很好的,我也很提倡。

3.你是谁?我是谁?

书中有一个场景,苏菲站在镜子前面问你是谁,然后镜子里的人说你是我。她也对自己说我就是你,这就是一种纯净。我们把自己变成了两个部分,我们应该问我是谁?我们既是主体又是客体,这种发问能让我们时刻保持清醒,保持对周遭世界的审视与思考。

(以上内容出自乔斯坦·贾德在北京大学的演讲)

猜你喜欢

苏菲洛克柏拉图
破耳兔
开悟
开悟的障碍
破耳兔
破耳兔
破耳兔
苏菲的故事
苏菲寻龙记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