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江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2021-07-08本刊报道组

杭州 2021年9期
关键词:杭州高质量制造业

本刊报道组

时隔一年半,杭州再度就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门召开大会,锚定目标齐发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2019年9月,杭州曾召开高规格的会议,传递出一个强烈的信号:全面实施“新制造业计划”。2021年4月28日召开的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暨“未来工厂”建设推进大会,为杭州市部分优秀企业进行授牌,发布“未来工厂”政策,并对构建“2+4+3”工作体系进行了部署。

正如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会议开场所言,这次大会就是要表明杭州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大抓制造业的坚定决心,凝聚全市上下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加快推进杭州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努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

杭州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增长,杭州制造业基础雄厚,门类众多,体系健全,形成了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产业集群。特别是自2019年部署实施“新制造业计划”以来,工业经济扭转颓势,数字经济与制造业实现有效协同,创新驱动效应加速显现,市场主体迸发强劲活力,营商环境持续转优。

有这么一组数据: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两年平均增长4.6%,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34%,今年一季度实现两年平均增长6.5%。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超90%,培育省级“未来工厂”6家,占全省的50%。国家级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重大战略平台先后获批,之江实验室等四大省级实验室齐聚杭州,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4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576家。近两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超500家,实现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197.1万元/亩,位列全省第一。创新设立“亲清在线”平台,上线政策330条,兑付资金76亿元。推进惠企政策落地,累计完成减负降本736.5亿元。

会上,周江勇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直言,制造业仍是杭州发展中的一块突出短板,发展水平与城市地位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总量规模与先进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他强调,全市上下必须坚定清醒、横下一条心,坚决破除制约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体制和要素障碍,切实加大改革创新、数字赋能、工作推进力度,推动杭州制造业来一个新飞跃。

周江勇强调,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现代化新征程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杭州要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杭州制造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变化,把握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对“杭州未来需要什么样的制造业”给出比较清晰的基本逻辑——

准确把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着力发展都市型制造业。“经历了4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的开发建設后,杭州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已进入成熟期,劳动密集型、作坊式的传统低端制造业会逐步被淘汰,吃得多、产出少、大量占用土地的粗放生产方式会逐步被淘汰,白天机器轰鸣、晚上冷冷清清的空间集聚形态会逐步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将是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与城市功能高度契合的都市制造业。”周江勇指出,杭州必须切实转变“什么来钱就发展什么”的理念,根据城市功能确定产业导向,特别是主动适应城市空间更加稀缺和市民需求不断提升的特点,重点发展集约用地、高效产出、满足功能需要、能够职住平衡的制造业。

准确把握制造业与数字经济的关系,着力发展智能型制造业。数字经济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支撑杭州发展的“双引擎”。“进入新发展阶段,制造业与数字经济是相互交融、密不可分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离开了制造业的数字经济是没有前途的,离开了数字经济的制造业也必将走入历史的博物馆。”周江勇指出,杭州必须坚定不移推进产业数字化与数字产业化,以区块链技术促进垂直和水平的产业整合,加快重点制造领域数字化、智能化演进,实现数字经济对制造业的螺旋式提升乃至颠覆性重塑,持续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

准确把握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着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业。“过去,制造业发展相对单一,金融、研发、物流、信息等生产性服务业逐渐从制造业中剥离出来,成为促进技术进步、支撑产业转型的外部环节。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利润竞争,而是行业之间的价值链竞争,协同的方式也由企业内部转变成行业之间的协同发展。”周江勇指出,杭州必须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在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互动发展,加速服务业的科技智力要素向制造业领域拓展,促进制造业中的生产要素向服务业延伸,实现服务型制造业整体跃升。

准确把握制造业与生态保护的关系,着力发展低碳型制造业。“绿色是杭州发展的底色,生态是制造业发展的底线。”周江勇指出,杭州作为生态文明之都和美丽中国样本,必须扛起使命责任,坚持在加强保护中实现发展、在促进发展中更好保护,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加快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实现先进制造业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以数字化改革撬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化改革是新发展阶段浙江省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也是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

周江勇强调,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充分发挥数字化改革的牵引作用,紧盯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杭州制造业迈出新步伐、见到新气象,努力探索特大城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实践中,重点要构建“2+4+3”工作体系:

“2”,即两个重大创新——探索打造“产业大脑”、探索建设“未来工厂”。

如何理解“产业大脑”?会议指出,“产业大脑”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政府侧数据与市场侧数据融通互补,促进市场侧内部数据有序交换,按照“大场景、小切口”的原则,加快核心业务梳理和应用场景谋划,全面优化经济服务和治理效能。

比如,杭州市已建设“一键入园”应用场景,着力解决企业实地走访选址耗时长、信息不全面、落地决策准确率低的痛点,实现全市各类园区平台在线可找、可比、可看、可落,为企业入园提供了一站式、集成化服务。

“要让人才、资源、资金、技术等各类要素在杭州充分涌流,真正做到凭亩均论英雄、为发展配要素。”周江勇指出,探索打造“产业大脑”,要强化资源要素精准配置,深化产业链发展精准赋能,提升政府精准服务能力。

其中,“一行业一大脑”就是产业链精准赋能的方向,智能安防、智能家居、生物医药、化纤服装、化工等已经在积极探索。比如,建德市组织区域内重点化工企业参与化工大脑建设,通过数据共享,实现了设备零部件的联储联备,已完成备件领用75件,占全省的94%,有效降低了采购资金和库存压力,节约了生产经营成本。

产业雷达、政策沙盘等场景建设,可以全方位提升政府服务企业、调节市场的能力。比如,“产业雷达”已上线生物医药、第三代半导体、新能源智能汽车、人工智能四条产业链,可看到上游原材料、产品研发生产、产品流通、终端市场四个环节的细分产业情况,并对其中的卡脖子环节和市场机会进行分析监测,并以此为基础发布技术攻关、招商引智清单。

如何建设“未来工厂”?会议指出,“未来工厂”是推进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变革的理想范式,是实现新一代数字技术赋能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蓝海。2021年2月,杭州市已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未来工厂”的若干意见》,对总体建设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行动进行了规划与布局,并明确提出了数字化设计、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共享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等六个场景。

“未来工厂”的一些基本形态:柔性工厂、平台工厂、孪生工厂、黑灯工厂。

柔性工厂,指企业借助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通过对海量数据开展分析,破解预售预测难、快速反应难、消化库存难等效能痛点,实现智能调度和小批量柔性生产。

平台工厂,指互联网平台企业凭借流量、营销优势,以“订单引流”为引擎,对接本地优质制造商,帮助制造商进行数字化改造、供应链梳理,打造统一品牌效应的平台工厂。

孪生工厂,指企业运用数字三维技术在虚拟空间构建现实对象的“克隆体”,进行产品、工艺设计与仿真,并通过虚拟样机、数字化虚拟工厂等方式进行验证与优化,使产品工艺研发周期大幅缩短、成本大幅降低。

黑灯工厂,指企业在机器换人的基础上,综合运用5G、AI、工业互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实现信息深度自感知、精准控制全流程、优化决策全要素,真正做到“生产无人化、管理智慧化”。

要有风起于青萍之末的敏锐性,善于发现、挖掘和提炼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生事物,按照多跨融合的思路推動集成创新,组织广大企业通过分行业、分层级、分区域的比学赶超活动,放大点上经验,促进整体迭代,努力使“未来工厂”成为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工作推手,成为推进数字化改革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4”,就是四项推进机制——重大产业平台、科技自立自强、绿色更新改造和营商环境优化推进机制。

重大产业平台,是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周江勇指出,要抓住部分行政区划优化调整的契机,根据“一核九星、双网融合、三江绿楔”城市新型空间格局,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平台新体系,增强平台承载力、带动力和竞争力。战略性平台要突破攻坚、超常发展,积极探索有别于传统功能区、开发区的发展模式,加快形成集聚效应,打造极具辨识度、竞争力的战略平台。涉改区要乘势而上、提级增效,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高标准,加快谋划一批能够支撑长远发展的重大产业平台,培育形成若干个支柱性产业集群。园区型平台要做精做专、提升档次,注重多元主体协同、完善产业配套,从“开发土地”转向“经营空间”,从“单打独斗”转向“集群发展”,打造一批转型升级示范园、小微企业园等特色化专业化园区,今后五年要新增制造业小微园100个以上。

科技自立自强,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周江勇指出,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基础研究要更有为、技术攻关要更有力、成果转化要更有效,推动杭州制造向杭州智造迭代升级,今年确保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00项以上,揭榜重大科技技术需求和项目100个,三年推广应用首台(套)产品100项以上。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周江勇指出,要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构建低碳示范点体系,鼓励重点行业、园区、企业率先提出碳达峰计划,加快推进一批率先碳达峰示范试点项目。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大力推动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有序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推动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构建低碳发展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建设“能源碳效码”,运用市场机制促进重点企业节能减排降碳。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周江勇指出,要对照国际一流标准,对应制造业发展所需,全力推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建设,不断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水平,充分激发制造业发展活力。其中包括,加快建设在线行政服务中心,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服务体系,深化开办企业“分钟制”、项目审批“小时制”、用水用气报装实现“零材料”等改革。利用“亲清在线”数字平台,推进惠企资金秒达市场主体,实现全市企业百元产值经营成本继续保持全省最低、全国领先。建立企业帮扶解困闭环机制,当好“24小时不打烊”、有呼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

“3”,就是强化三大要素保障——土地、资金和人才。

在要素保障方面,这次会议也明确提出,要持续推进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深化工业用地“云上供地”、100%“标准地”供地。确保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不低于300平方公里、每年工业用地出让不少于10000亩、每年工业用地出让占比不低于30%,做到让土地等企业。要设立市级产业投资公司和千亿规模的创新引领母基金,全面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力争全年撮合企业融资金额1000亿元以上。要全面实施全球英才杭聚工程,力争今年新认定制造业高层次人才500名以上、市级及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25个、杭州工匠30名。聚焦制造业企业招工难、留人难等问题,着力降低产业工人生活成本,加快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确保“十四五”期间新增筹集公租房不少于5万套、交付使用蓝领公寓不少于4万套。

让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体力量更强劲

企业家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主体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杭州广大企业家发扬自力更生、不甘落后、敢為人先的精神,创办了一大批“常青树”企业,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改革开放40年百名杰出民营企业家”中,杭州有8位企业家上榜,其中7位是制造业企业家。

会上,周江勇寄语广大企业家特别是制造业企业家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中再创辉煌、再立新功。

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坚守主业。切实增强对制造业的信心和恒心,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挡得住诱惑,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在产品研发、制造、服务、市场拓展等方面苦练内功,把基业做实做强,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不断书写实体经济腾飞的新篇章。

要在国际科技竞争中敢于突围。拓展国际视野,瞄准产业科技前沿,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下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先手棋”,聚焦“卡脖子”问题,下决心攻坚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更多原创性成果,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作出贡献。

要在数字化改革中率先探索。实施企业数字化改革“一把手”工程,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提升,推动企业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勇当驾驭数字化浪潮的弄潮儿,加速释放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巨大红利。

要在推进共同富裕中扛起担当。坚持“义利兼顾、以义为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推进诚信合法经营,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争当先富带后富的典范。

“抓制造,就是抓发展、抓民生、抓稳定。”周江勇说,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推动杭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强市,为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高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杭州高质量制造业
对“高质量发展”的四个追问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杭州复工复产进行时
杭州龙井茶园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杭州旧影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