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圈双头垄断,不平衡格局何时改变?

2021-07-07李垚

电脑报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双头规模化巨头

李垚

垄断的基因

我们在科技圈常看到双头垄断(duopoly)的现象。双头垄断是一种寡头垄断形式,只有两个竞争者存在于市场当中,实际上,一般来说是两个主要竞争对手统治了市场。这是指市场格局为两大巨头,加上一干小众在“生死边缘”的创业者。

其中,通常“两大”又有明显的差距:第一名市占率至少超过第二名一倍以上,而前两名又远远超过其他竞争者。例如手机操作系统:Google(Android)与苹果(iOS);云服务:亚马逊(AWS)与微软(Azure);数字广告:Google 与脸书等等。不过进一步看,会发现这些巨头更重要的特征是在某些市场具有独占地位。

独占这个词比较容易理解,獨占的企业拥有宽大的护城河,可以甩开竞争对手。但为什么会出现双头垄断呢?来看看科技圈其他不少双头垄断的例子: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与MacOS;叫车平台:Uber与滴滴,餐点外送:美团与饿了么;旅游订房:Booking.com与 Expedia;中国的移动支付:支付宝与微信支付;晶圆代工:台积电与三星;CPU:英特尔与 AMD ;GPU:NVIDIA与AMD;游戏主机:Play Station与 Xbox。

既然是常见的现象,就值得归纳其中的原因,将来可以用来推测其他市场的发展方向,形成双头垄断的原因在于科技业本身具有垄断基因。

首先,科技业不是有规模经济,就是有网络效应。规模经济是指生产的量越大,生产的单位成本越低,因此产品定价越有竞争力。晶圆代工与手机制造都具有规模经济,而网络效应则是需求端的规模经济:服务的顾客越多,其价值越高,使得服务更有竞争力。

例如抖音的用户越多,内容越丰富,就会吸引更多人使用短视频。例如 iOS 的用户越多,就会有越多开发者支持开发iOS的APP,进而吸引越多用户使用 iOS。叫车、订房平台都有双边网络效应(特征是这里面存在两类不同的用户:供应侧和需求侧用户。他们出于不同的原因加入网络,并且为对方提供了互补性的价值)。规模经济会使得生产集中,而网络效应会使得顾客集中。两者都会让大者恒大,形成巨头。

其次,科技业能规模化。这指的是服务更多顾客时,其服务成本不会以同样的速度增加。举例来说,百度每多服务一位搜索用户,其额外的成本就会变得更低,因此百度可以轻松规模化在产品上转型做AI内容。相反的,一位理发师一天只能服务有限的顾客,因为服务成本最终会超过人体负荷,因此就不太能规模化。规模化不是有跟无的差别,而是程度的差别。

环境限制中的寡头独占

能规模化的服务,如果任其生长,最后生态中只会留下这家公司。然而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至少有两大环境因素会左右独占形态:

第一,用户或供应商的反制。每一个企业都处于价值链之中,有上游的供应商与下游的用户。若价值链上的某一环节出现了独占,对于其用户跟供应商都是灾难。因为垄断者可以抬高定价或售价,吸走整条价值链中的利润。因此用户或供应商一旦眼看独占即将出现,也会发出反对的呼声,用户会要求供应商保障服务能够有更多法律依据,以免自己被供应商绑架。

IBM在与英特尔签约开发 CPU 时,就要求英特尔授权第二供应商 AMD。

例如三大唱片业者不希望Spotify 坐大,就会以同样的条件授权歌曲给APPle Music与KKBox等公司。

第二, 双头垄断给彼此的压力。竞争有不同的阶段。在一个领域新生,新创蜂拥而入时,每一家企业会努力地募资、行销、开发产品,试图一举扫平所有对手,囊括整个市场。然而等到产品慢慢成熟,市场逐渐尘埃落定时,剩下的胜利者都会更清楚彼此的底细。有些企业上市了,必须揭露成本结构;竞争者之间的人才流动,也会使信息更透明。

最合理的策略是:不放弃回应对方的动作,但也不试图突破现状。例如叫车平台之争,从百花齐放到逐渐收敛。剩下的主要平台现在仍在台面下努力地开发差异化的功能,滴滴和T3都在研发自有的车型,但在明面上已经不会有大动作。

一方做什么新东西,另一方可以马上复制。产品看似不同,但本质上越来越像。从某方面来说,这对顾客也有利。顾客一边感觉到有选择;但实际上就算换了产品,也不用太担心用不习惯。例如iPhone 的支持者与 Android 的支持者常互相叫骂,实际上两者相似的地方远大于相异之处。

新的竞争契机

当生态限制了企业生长,他们就必须另寻出路。近年来科技巨头纷纷踏进其他巨头垄断的领域,也代表当下格局的变化。例如苹果卖iCloud存储,微软做云服务,Google提供办公软件,亚马逊销售声控装置,脸书推动电商等等。不过,切入新市场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推翻原本的独占者,而是要先成为第二名,并且护卫自己原本的业务。

例如Google做Android是为了巩固搜索的流量,苹果做订阅是为了销售手机等。真正苦的却是中小型的竞争者,他们没有巨头的品牌、资源与规模,却被踢出市场。当Google付给苹果120 亿美金以换取作为iPhone的内置搜索引擎时,牺牲的是Bing与DuckDuckGo。当 Google提供免费的 Gmail、G Suite 等软件与微软竞争时,其他做Email或办公软件的企业更难以维系。

当然,巨头们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在国内夹起尾巴做人,对海外市场则充当野蛮人。例如当脸书的LIBRA(后改名Diem,数字货币业务,细节尚未公开,此次试点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个人消费者之间的交易)打算挑战美元霸权,被国会削了一顿后,随即改口:“Diem将以主流货币为准备金,如美元、欧元,除非是在缺乏货币主权的地区。”言下之意就是遵循美元霸权,进攻第三世界。

社交巨头脸书Facebook提出并主导的数字货币Diem(原名LIBRA)预计将在今年晚些时候推出

同样的,美国科技巨头在开发新功能时,经常先在中东、东南亚或是欧洲等边缘地区测试。等到系统稳定安全了,才引入美国。由此我们可以描绘科技的标准发展历程:一开始新市场未成形,企业各展身手,无所不用其极地竞争。慢慢地领先者逐渐脱离竞争,开始利用规模经济或网络效应,甩开对手。接着市场进入整合期,顾客或供应商开始担心垄断,合力扶植对抗领先者的“第二名”。政府开始出手干涉,最后剩下的巨头形成默契,双头垄断格局成形。不过虽说垄断令人反感,但科技巨头的独占或寡占是否真的伤害了消费者利益,还很难下定论。

各国的科技产品不断地变便宜,手机功能持续提升,而电商由2天到家缩减到6小时到家,菜鸟驿站甚至提倡送货上门,服务都在不断提升。今天科技巨头最让我们惊讶的地方,就是虽然已经无比巨大,但仍然保持强劲的创新能力。相比之下,一些更传统的寡占领域,如金融、教育、医疗、房地产、电信等,创新缓慢却仍享有高额的利润,反而更需要注入竞争。

与此同时,过去一年巨头的稳定状态似乎也在崩解之中,各国政府的压力让巨头不敢轻举妄动,给了挑战者可乘之机。疫情吸引更多人使用网络工具,给新进者更广大的市场,宽松的资本也让挑战者有大胆冲撞传统格局的本钱,未来垄断与反垄断的戏码会持续上演,不平衡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

猜你喜欢

双头规模化巨头
药业巨头毁于谎言
你知道“双头鹰”的由来吗?
你知道"双头鹰"的由来吗?
规模化畜牧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机会绝不仅仅属于巨头
发展规模化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双头鸟
小黄人“三巨头”档案 Ade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