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基于“互联网+”思维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2021-07-07马腾刘浪

经济师 2021年5期
关键词:预警机制心理危机高校大学生

马腾 刘浪

摘 要: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备受社会关注。他们涉世经验不深,身处学校的“象牙塔”之中,对于心理问题的疏解和消除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受互联网经济业态的影响,大学生的思想状态面临着剧烈的冲击,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建立科学的心理危机预警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立足“互联网+”的教育思维,围绕大学生心理问题及其危机预警机制展开探究。

关键词:“互联网+” 高校大学生 心理危机 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F062.5;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5-141-02

一、相关释义

1.“互联网+”。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互联网+”指的是借助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形成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是将互联网创新成果融合社会经济,全面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继而打造一种更加广泛的互联网经济发展业态。

从整体上说,“互联网+”实现了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相互融合,为我国教育、经济、社科提供了智能化支持,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速。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互联网+”的融入开辟了新的教育途径,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和新型媒介信息的渗透传播,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影响,是现代心理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辅助。

2.心理危机。顾名思义,心理危机指的是一个人在心理状态上的严重失调和所产生的激烈心理矛盾与冲突。心理危机的发生打破了人们生活的平衡,它经历着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成长期四个阶段。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心理危机是一种正常的生活经历,它并非疾病或病理过程,是每个人在不同阶段可能接触到的一种心理危机。由于心理危机的发展原因不同、处理方法不同,因而所产生的后果也并不相同。根据心理危机解决结果的不同,主要分为顺利过渡、遗留心理创伤、自伤自毁和严重心理障碍四种心理危机处理结果。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发展现状

1.心理危机的情绪复杂。高校大学生身处网络信息爆炸的时代,受到多种价值观念的冲击,容易出现焦虑、抑郁、虚荣、自备、恐惧等众多不良的情绪,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对不良思想的抵御,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因素的干扰,导致自己常常陷入在不良情绪之中,难以达到良好的自我调适,无法及时探寻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

2.心理危机的隐蔽性强。心理作为人体在符号活动梳理中呈现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从根本上说,大学生生处于青春敏感时期,他们的头脑活动丰富,心理历程较为活跃,在喜、怒、哀、惧的情感体验上,折射出来复杂的心理过程。同时,大学生受原生家庭环境、生理遗传、外在因素的制约,心理危机的发生程度会随着实物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心理危机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化,而一些心理危机则会随着时间的变化日益加剧,甚至诱发各类心理疾病。除此之外,在性格、心态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存在隐蔽性,不少患者甚至没有意识到自身所出现的心理危机和潜在的隐患,在日常交际和学习生活中以乐观、开朗的方式去遮掩,导致心理危机发现的难度较大、隐蔽性较强。

3.心理危机的判断存在误区。受心理危机隐蔽性的影响,当一个人处在心理危机的时候,他的言语、情绪、行为都会存在一些失衡。但是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这种心理状态的失衡可能体现在一些细节,并不会被同学、教师等他人所察觉。在判断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危机或者心理危机程度的同时,教师需要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稳定性、心理状态,这就需要专业的心理人员在言语、情绪、行为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细致观察。但是在当前的高校教育中,辅导员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辅导员教师承担的工作琐碎、形式复杂,所以对心理危机的判断往往存在误区,在心理危机教学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

4.对心理危机的解决存在抵触。在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对于患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大学生,一般高等院校都缺乏相应的诊断资质。依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需要进入专业的治疗机构进程诊断。但受外在认知的影响,大学生对于心理危机出现的问题,往往存在“讳疾忌医”的状态,既不愿意进入专业的机构进行测评和治疗,也不愿意被让人获悉自己的身体状况,导致学生及家属对心理危机引导“避之不及”,所采取的管理和引导措施也不够科学,高校大学生面临着一系列的情绪困扰。

三、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

1.网络思想严重冲击。在互联网的舆论引导下,“西方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十分突出,大学生由于心智不够成熟,容易被网络中的负面思想所影响。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一些大学生能够寻找到生活中缺乏的满足感和自信心,导致一些学生沉溺虚拟世界不能自拔。无暇顾及自己的学业和未来,时间长了,会对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产生忽视,自己的价值观念也在随之发生变化。

2.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大学生作为一個独立个体,个体差异表现得极为鲜明。首先,一些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心理优越感,一旦受到挫折和压力,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心理承受能力和抗压能力普遍较低。其次,大学生在面对困难的同时,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在消极、倦怠、自私、虚荣等不良心态的积累下,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路径尽心倾述。导致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危机加重,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一些心理疾病,难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发展水平。

3.学校缺乏关注和认同。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确立作为教育工作中的一部分,需要学校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深度的关注。但是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中,对学生学习技能的关注远远大于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尽管在长期的教育和学习中,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专业知识,但是教师对部分学生的心理变化不够重视,导致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激化,有的学生甚至因为压力过大引发各类问题,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有序、团结和稳定。

4.健康管理基础薄弱。对于大学生而言,学校在大一新生时期就应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健康管理秩序,使高校人事管理更加健全,对于心理健康专业人员的调配更加合理。但是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营造上,无论是从社会教育、高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上,都普遍缺乏专业性的技术配备,导致大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治疗和纠正机构的认识程度不深,在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四、“互联网+”思维下如何建立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

1.打好基础,做好心理危机预防。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高校教师要为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工作奠定基础,开展良好的心危机预防。首先,要以班级为单位,在全校掀起重视心理教育的热潮,要通过开设心理教育系列课程,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树立自我心理危机防范意识,能够更好地辨别出危机出现的征兆,提取部署用来应对的危机干预技巧,进一步降低心理危机的发生率。其次,通过聘请校内外危机干预的资深教授、专家,为大学生开展心理危机讲座。再次,通过开展心理危机知识竞赛,将工作细节纳入到学生的业余生活之中。最后,通过发放、印制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预防手册,为全体高校大学生发放。而在具体的责任划分上,要通过明确的危机管理机制,在高校内建立责任机制,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设立责任人,并将重大危机的责任分区分片划分到学生之中,进一步提高教师对于学生重大心理危机隐患的关注度。

2.及时干预,完善心理危机预警流程。完善大学生心理预警流程,能够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首先,教师需要建立起以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为代表的现代化管理系统,引导学校管理者、院系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融入到重大心理危机预警的工作机制中来。尤其是借助于制定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制度,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的应对。加强对网络的健康和引导。而在具体的系统责任划分上,教师可以利用“云存储”“大数据”“云计算”等网络教育手段,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制定具体的应对举措,通过发放“网络调查问卷”,设立“校园网络信箱”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然后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再以此进行针对性的问题疏导。

3.循环推动,确保预警机制顺畅有效。学校应该通过多种形式,借助网络技术建立“宿舍、班级、院系、学校”为一体的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体系。在不同的体系之间,设立监督责任人,一旦发现有学生存在心理危机的情况,学生骨干以及班级辅导员要及时报告给学校心理危机预警机构。对于心理危机的预警处理,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危机发生的程度,建立应急处理机构,做好心理危机风险演练,确认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机构和上级领导的有效联系,使层层递进的心理预警机制更加合理。

4.创新举措,提高预警机制的实效性。对于教师来说,结合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警,教师需要在各班级设置“心灵驿站”,由心理委员任站长,学生干部和活跃的学生担当相关负责人。便于观察学生的日常动向,对于班级内出现心理危机的同学,做到早发现、早汇报。而在院系方面,通过设立“心理健康辅导站”,由主管学生担任工作负责人,使心理健康辅导站能够具备连接学生和学校的桥梁作用。通过下沉式的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了解学生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健康卡片等方式,为学生建立成长档案,确保各级网络体系形成联动机制,将心理危机教育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

五、总结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心理危机的产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但是如果对其处理不当,或是存在价值导向性的错误,那么会导致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平衡打破、在学习状态、生活情感和性格情绪上产生较大的影响。为此,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立足发展实际,探究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展现状,从心理预防、干预机制、循环推动和创新举措上入手,进一步提高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完善构建、科学发展和全面优化。

[基金项目:2020年陕西省高校防疫心理教育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高校常态化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研究——以榆林学院为例(2020SY018)。]

参考文献:

[1] 张松炎,牛书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的路径研究[J].决策探索(下),2019(03):89.

[2] 王晓英,冯桂梅.女大学生“冷暴力”的心理分析及干预对策[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9(02)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陕西榆林 719000)

[第一作者简介:马腾(1991—),男,汉族,陕西榆林人,硕士,榆林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预警机制心理危机高校大学生
高校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心理危机防范快速反应机制研究
基于社会稳定视角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构建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