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野下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从江县小黄村为例

2021-07-04李双邑马容娇

乡村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从江县侗族村落

林 涛 李双邑 马容娇

(六盘水师范学院建筑艺术学院,贵州 六盘水 553000)

传统村落,是指拥有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文化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和经济价值的村落,被誉为中华民族的DNA。然而,在急剧的社会变迁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传统村落与现代人居需求发生冲突,村落的原始性、文化性正在逐步瓦解,传统村落日渐凋零,建筑坍塌、民俗淡化。面对这样的境况,亟待创新传统村落发展方式,这样既可活化传统村落景观,又可促进村落经济发展。在此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乡村振兴战略所包含的一系列理念、思想,为新时期传统村落的发展勾勒了宏伟蓝图[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3]

1 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发展现状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全省共有民族成分56个,其中世居民族有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和羌族18个民族,而且是我国唯一没有平原分布的省份。贵州省地形崎岖,大部分是高原山地,多山地、丘陵的地貌导致贵州省交通闭塞、经济发展落后。所以,贵州非常多的少数民族村落在城镇化进程中得以保留,散落在贵州省的青山绿水之间,是贵州省各少数民族多元历史文化的重要承载者。这些村落为历史的变迁留下了证据,保留了生生不息的民族图腾,是贵州省各族人民宝贵的财富。

截至目前,贵州省传统村落名录总数为545个,其中少数民族特色传统村落320个,占贵州省名录总数的58.72%。35.31%的少数民族传统村落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很多村落由于管理机制缺失而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并且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景观传承与更新出现了诸多矛盾。一方面,少数民族传统景观特色不断流失,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破坏导致民族文化消失或断层,同质化严重,地域特色尽失。例如,西方文化的入侵在乡村形成了很多的点状外来符号,与本土文化显得格格不入。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导致本土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摇摆不定。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传统村落才能朝着良性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少数民族传统村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发展过程中要遵循“保护优先、突出特色、科学规划,活态传承、合理利用,政府主导、村民自治、社会参与”的原则[2]。

2 从江县小黄村发展现状

小黄村隶属于从江县,距离县城约25 km,坐落于都柳江北岸的“弄树”大山岭上的半山腰处,是一个生态宜人、山水秀美、保存完好的侗族村寨。小黄村发展历史悠久,村庄由北向南分布,一条主要道路从中间穿过,两端是支路,整体呈鱼骨状排列。南北人口较为稀疏,中间密集。中部和西北部各有一个较大的开阔广场,用于集会或者日常民族活动使用;2个大型素土停车场设置在南部,供给游客使用。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村庄西北部汇集而成的小河,自东北向西南穿村而过,最终穿过稻田向南流去。村庄外围是丘陵和水田,丘陵中部是旱地,外围方圆几十公里内没有任何工业。村庄建筑以木制为主,杉木穿枋或接榫而成的侗族传统建筑——日常居住的吊脚楼、村落的地标建筑鼓楼(议事时使用)、躲避风雨的风雨桥等保存较为完整。小黄村传承了非常多的历史文化遗产,被称为“侗族大歌之乡”,侗族文化非常浓厚,侗族大歌颇具特色,传统民族服饰、刺绣独具一格,是很多旅游爱好者心中理想的旅游胜地。因为小黄村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侗族特色风貌,2011年其成为“贵州30个最具魅力民族村寨”之一;小黄村还是很多学生汲取民族知识的地方,中央民族大学将其列为创作采风基地;2014年,小黄村加入了中国传统村落的名单。

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兴旺,小黄村也在不断进行建设,增添了一些现代元素,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小黄村与其他村寨面临同样的问题——村庄空心化。小黄村规模一般,总人口3 800人左右,很多年轻人到沿海城市务工,部分年轻人到省内其他城市务工,二者占总人口的20%,所以村中老人和孩子多一些。在省内其他城市务工的村民,是小黄村文化产业输出的主体。因为小黄村侗族大歌已颇具一定的影响力,在省内其他城市务工的村民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与之相关,如很多会芦笙等乐器的村民在大型酒店工作。

3 从江县小黄村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建筑结构遭到破坏

小黄村位于山间平地之上,水流穿村而过,紧邻森林,环境宜人。小黄村的民居大多是两三层的干栏式建筑,为木制,靠近山的木楼大部分以吊脚楼的形式建造。村落建筑种类多样,除居住建筑以外,还有风雨桥、鼓楼等多种建筑类型。鼓楼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分布广泛,是侗族的标志性建筑,在大多数侗族村寨都能看到。正是由于小黄村几乎都是木制建筑,所以其也存在很多缺陷,最严重的就是火灾和蛀虫,如果防火措施不到位,一场大火顷刻间会将整个村寨的建筑烧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江县小黄村重大火灾情况见表1[4])。此外,近年来,由于外来建筑文化的影响,村内生硬地“嵌入”一些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风貌格格不入,如红砖平房、彩钢瓦屋顶房等。

表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江县小黄村重大火灾情况

3.2 乡村特色逐渐消失

与其他古村落一样,商业化加上旅游的过度开发逐渐使小黄村失去了原本的特色。小黄村建筑密度和占地面积较大,可以达到一个镇的规模,一条很长的街道贯穿全村。整个村都在进行建设,植入了非常多的现代元素,对这一古老村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3.3 农业景观逐渐消失

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小黄村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农业景观。但是,当前传统农业受现代农业的影响非常大,小黄村传统的“稻—鱼—鸭”生态体系逐渐解体。其原因是传统糯稻的种植面积和稻田放养鱼的数量不断减少,使得鱼塘数量减少,晾晒糯稻的架子大量减少,稻田变成居住用地,最终导致这一景观趋于消失。

4 乡村振兴视野下从江县小黄村发展对策

首先,增强村民对侗族传统文化的自信心和对外来文化的容纳度是首要任务。要使当地村民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优秀的地方,增强自信心。也要正确看待外来文化,采纳其有益的地方。这样才能使村民自发地加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行动中。

其次,小黄村村委会应正确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要义,深入挖掘并保留小黄村的特有文化,针对性地进行村落规划、建设、管理,避免出现“千村一貌”的现象。

再次,在小黄村的传统农业生产中,村民在没有干扰的自然环境中依靠自身艰苦奋斗,利用荒山灌木林开垦出肥沃的良田,满足了日常的粮食需求;通过经营林地,找到了建造房屋的材料,逐渐形成了今天大家看到的整洁有序的村落。然而,当历经岁月洗礼的村落与现代价值观念交织在一起发生碰撞时,遗失了很多宝贵的东西。所以,在传统村落发展与保护过程中,所有具有村落文化传统的东西都要保存下来,并不只是单一保存某个部分。要将整个村落的所有要素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挖掘各个要素之间的脉络,从而找出既符合传统文化价值又满足其生存机制的发展与保护方案,使其在当代社会依旧焕发生机,并鼓励村民积极融入并参与村落的发展与保护行动,成为传统村落的传承者和发展者。

最后,改造村庄基础设施。由于村落建成时间较为久远,当时的交通需求不大,所以,村寨中的建筑密度较大,导致建筑间距小,大部分道路的宽度在3 m左右,部分地方甚至更窄,仅仅够行人通过。此外,道路质量较差,大部分是纯素土,只有一部分被修建为青石板铺砌的路面。当前,这样的路况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应对道路进行改造,主干道的宽度应大于7 m,满足两辆车交错需求,并且用当地特有的石材进行铺砌,同时考虑给排水管道、通信电缆和电线等的通道,将其以微型地下综合管廊的形式布置于路基下。支路修建考虑轻型车辆通行和路面排水需求即可。对于村寨内的小河,应进行重点打造,使其成为一条绿廊。河流两边设置景观步道和文化节点,增加休闲设施、亲水平台和消防取水点,便于消防栓失效时应急使用。对于建筑的改造,应将村庄内的所有建筑进行分类,并进行现代化改造,使其既有传统的建筑风格又满足现代化的生活方式。按照建筑的风格和完整度将其分为3个等级:一级,建筑整体完好,历史悠久;二级,民族风格,新建的或者受到一定破坏的老建筑;三级,外来的新建建筑。对于一级建筑,外观保持其侗族文化风貌不变,对内部设施进行一定的更改,传统文化遗产予以保留;增加照明设施,引入新的水电供给管线,适当改变取暖方式,改为更加安全洁净的电暖;重新改造厨卫设施,增设现代厨卫设施,使其更加方便、卫生;对于二级且遭到破坏的老建筑,其改造力度稍微大一些,破坏较轻的予以修复,破坏较为严重的拆除,在原址重新修建,特别是室外厕所、圈养建筑、谷仓等,改造风格完全按照传统的侗族元素,重点考虑其排水、通风、保温等需求;对于三级建筑,应按照新建建筑标准改造,改造过程中对体量进行控制,控制其基底面积,高度必须低于一般传统民居,任何建筑物不得高于鼓楼。建筑内部可以追随功能,外部同样采用传统侗族建筑的风格。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重要的传统文化应尽可能保留,避免过度地开发旅游、增添现代元素,防止发展过程中一味迎合旅游需求而造成传统文化变迁,使传统村落变了味。

5 结语

我国的传统村落共同书写了中国传统村落的丰富多彩、中国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传统村落的发展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艰巨、系统的工程,保护好、开发好、继承好传统村落事关乡村振兴大计,只有历史遗存与当代生活共融、村落景观与人文内涵共生、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共鸣,传统村落才能“留得住”“活得好”,乡村振兴道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猜你喜欢

从江县侗族村落
水天一色梯田美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梯田稻熟
贵州从江:“铁牛”助农春耕忙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